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梅新林,俞樟華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兩漢
  • 學術史
  • 編年體
  • 中國古代史
  • 史學
  • 文化
  • 文獻
  • 學術研究
  • 漢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951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888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學術編年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舉中國一流史學、文獻學專傢之力,曆時35載編撰,學術界首次以編年形式對中國通代學術發展史進行係統梳理,是一部兼具研究與檢索雙重功能的大型工具書。
  《編年》舉中國一流史學、文獻學專傢之力,凡二十八載,全麵、詳實、係統、深入地對原有的學術史進行曆史還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國學術、中國學術史、中國學術史研究三個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關鍵環節上作齣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是迄今為止學術界以編年的形式首次對中國曆代學術發展史進行綜閤性的係統梳理、還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圖站在21世紀新的學術製高點上全麵綜閤與總結以往學術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時也是一部兼具研究與檢索雙重功能的大型工具書。《編年》的齣版不僅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界的文化積纍,它的編撰代錶著一代學人的學術思考與總結,而且對21世紀國學的研究與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學術編年》的齣版,中國學術史的敘述,不再局限於中原文化的中心論、不再局限主流階層的官方學,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於近代以來幾成範型的哲學史的學術史模式。《編年》吸收瞭新的史學方法論的成果,明確提齣,華夏文化孕育於中國文化之母體,受到多元民族與區域文化的滋養而走嚮獨立與興盛,並在不同時期呈現為不同的主流形態與演變軌跡。而中國學術之所以生生不息,與時俱進,也就在於其同時兼具自我更新與吸納異質學術文化資源的雙重能力,在縱橫交匯、融閤中吐故納新,衰而復盛。因此,《編年》開闢瞭從文化-學術、傳統-現代、本土-世界這樣三個維度,重新審視中國學術史的曆史進程與演變規律,大緻重新劃分為華夏之融閤、東方之融閤與世界之融閤三個曆史時段,並在這個背景下,梳理瞭中國學術史在這三個曆史時段中的主導形態及其與世界的關係發生的依次變化,即分彆從華夏之中國到東方之中國,再到世界之中國。這完全不同於其他所有的學術史的寫作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曆史敘述語言。以如此之眼界,《編年》終得以開拓齣中國學術通史的新境界。

作者簡介

  梅新林,浙江工業大學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文學遺産》、浙江省社聯副主席等職。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等國傢、省部級項目10餘項,著有《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紅樓夢哲學精神》、《辛亥日誌》等8部學術著作,主編《江南文化世傢研究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文學評論》、《文學遺産》、《新華文摘》等重要刊物發錶論文100餘篇。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二等奬與三等奬、國傢新聞齣版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齣版工程圖書奬各1項,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奬一等奬1項、二等奬4項。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榮譽稱號。撰者宋清秀,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獻學博士。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清代女性彆集敘錄》,參與《呂祖謙全集》點校。

精彩書評

  ★《中國學術編年》是既有工具意義又有學術價值的大書。其優點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方麵,它以編年的形式對傳統中國的曆代學術進行係統梳理,具有全麵、綜閤與總結意義,同時是一部兼具研究與檢索雙重功能的大型工具書,這需要詳細全麵地爬梳史料,全書資料豐富詳實,既注意采擇曆代正史、私史、實錄、會要、起居注、方誌、檔案、文集、專著、類書、譜牒、筆記等文獻,同時又注意博采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本書內容看,編纂者確實做得相當細緻,在資料方麵超過瞭以往類似著作,不僅自身即具有資料價值,而且為研究者提供瞭按圖索驥的方便。另一方麵,體例相當完備。本書綜閤曆代史書、學案、論述之長加以融通,設計瞭一種完備的編纂體例,既包括學術背景、學術活動、學術成果、學者生卒四大欄目,又在各欄目必要處加按語,進一步提供綫索與判斷,還每年重點記載外國重大學術實踐,以裨中外互相參照,閤為六大闆塊,這是對編年體學術史著作的創新。
  ——復旦大學 古代中國思想史教授 葛兆光

目錄

漢高祖劉邦元年 乙未前206年
漢高祖二年 丙申前205年
漢高祖三年 丁酉前204年
漢高祖四年 戊戌前203年
漢高祖五年 己亥前202年
漢高祖六年 庚子前201年
漢高祖七年 辛醜前200年
漢高祖八年 壬寅前199年
漢高祖九年 癸卯前198年
漢高祖十年 甲辰前197年
漢高祖十一年 乙巳前196年
漢高祖十二年 丙午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元年 丁未前194年
漢惠帝二年 戊申 前193年
漢惠帝三年 己酉前192年
漢惠帝四年 庚戌前191年
漢惠帝五年 辛亥前190年
漢惠帝六年 壬子前189年
漢惠帝七年 癸醜前188年
高後呂雉元年 甲寅前187年
高後二年 乙卯前186年
高後三年 丙辰前185年
高後四年 丁巳前184年
高後五年 戊午前183年
高後六年 己未前182年
高後七年 庚申 前181年
高後八年 辛酉前180年
漢文帝劉恒元年 壬戌前179年
漢文帝二年 癸亥前178年
漢文帝三年 甲子前177年
漢文帝四年 乙醜前176年
漢文帝五年 丙寅前175年
漢文帝六年 丁卯前174年
漢文帝七年 戊辰前173年
漢文帝八年 己巳前172年
漢文帝九年 庚午前171年
漢文帝十年 辛未前170年
漢文帝十一年 壬申 前169年
漢文帝十二年 癸酉前168年
漢文帝十三年 甲戌前167年
漢文帝十四年 乙亥前166年
漢文帝十五年 丙子前165年
漢文帝十六年 丁醜前164年
漢文帝後元元年 戊寅前163年
漢文帝後元二年 己卯前162年
漢文帝後元三年 庚辰前161年
漢文帝後元四年 辛巳前160年
漢文帝後元五年 壬午前159年
漢文帝後元六年 癸未前158年
漢文帝後元七年 甲申 前157年
漢景帝劉啓元年 乙酉前156年
漢景帝二年 丙戌前155年
漢景帝三年 丁亥前154年
漢景帝四年 戊子前153年
漢景帝五年 己醜前152年
漢景帝六年 庚寅前151年
漢景帝七年 辛卯前150年
漢景帝中元元年 壬辰前149年
漢景帝中元二年 癸巳前148年
漢景帝中元三年 甲午前147年
漢景帝中元四年 甲午前146年
漢景帝中元五年 丙申前145年
漢景帝中元六年 丁酉前144年
漢景帝後元元年 戊戌前143年
漢景帝後元二年 己亥前142年
漢景帝後元三年 庚子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 辛醜前140年
漢武帝建元二年 壬寅前139年
漢武帝建元三年 癸卯前138年
漢武帝建元四年 甲辰前137年
漢武帝建元五年 乙卯前136年
……

精彩書摘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
  再按:趙翼《廿二史劄記》捲五《纍世經學》日:“古人習一業,則纍世相傳,數十百年不墜。蓋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所謂世業也。工藝且然,況於學士大夫之術業乎!今案周秦以來,世以儒術著者,自以孔聖之後為第一。伯魚、子思後,子上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順,為魏相。順生鮒,為陳涉博士。鮒弟子襄,漢惠帝時為博士,曆長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國。武生延年。安國、延年皆以治《尚書》,武帝時為博士,安國至臨淮太守。延年生霸,亦治《尚書》,昭帝時為博士,宣帝時為大中大夫,授皇太子經,元帝即位,賜爵關內侯,號褒成君。霸生光,尤明經學,曆成、哀、平三帝,官禦史大夫、丞相、太傅、太師、博山侯,猶會門下生講問疑難(《孔光傳》)。霸曾孫奮,少從劉歆受《春鞦左氏》,歆稱之曰:‘吾已從君魚(奮字)受道矣!’(《奮傳》)安國後世傳《古文尚書》、《毛詩》,有名子建者,不仕王莽。元和中,子建曾孫僖,受爵褒成侯。其子長彥好章句學,季彥亦守傢學(《僖傳》)。霸七世孫昱,少習傢學,徵拜議郎。自霸至昱,卿相牧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孔昱傳》)。計自孔聖後,曆戰國、秦及兩漢,無代不以經義為業,見於《前》、《後漢書》,此儒學之最久者也。其次則伏氏。自伏勝以《尚書》教授,其後有名理者,為當世名儒。其子湛,少傳傢學,教授常數百人。湛弟黯,明《齊詩》,改定《章句》。湛兄子恭,傳黯學,減省黯《章句》為二十萬言。湛子翕。翕子光。光子晨。晨子無忌。亦皆傳傢學。順帝時,無忌奉詔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傢。桓帝時,又與崔寔等共撰《漢記》。又自采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伏氏自伏生以後,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東州號為‘伏不鬥’雲。此一傢曆兩漢四百年,亦儒學之最久者也(《伏湛傳》)。又次則桓榮,以宿學授明帝經,封關內侯。帝即位,親行養老禮,以榮為五更(長老),備極尊崇。其子鬱,當章帝為太子時,又入授經。及和帝即位,以年少宜習經學,鬱又侍講禁中,凡教授二帝。先是榮受硃普章句四十萬言,榮減為二十三萬言,鬱又刪省成十二萬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鬱中子焉,又以明經篤行,授安帝經。順帝為太子時,又為少傅授經,亦教授二帝。焉兄孫彬,亦以文學與蔡邕齊名(各本傳)。計桓氏經學,著於東漢一朝,視孔、伏二傢稍遜其久。然一傢三代,皆以明經為帝王師,且至於五帝,則又孔、伏二氏所不及也。”
  司馬遷約卒(前145-)。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司馬談子。初任郎中,奉使巴蜀以南,以還報命。元封三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後為李陵辯解,下獄,受腐刑。齣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史記》130篇。另有《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及書信佚文2篇傳世。事跡見《史記》捲一三○、《漢書》捲六二。
  ……

前言/序言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是一部旨在梳理和呈現中國兩漢時期學術發展脈絡的宏大著作。本書並非對某一學科的孤立研究,而是從宏觀視角齣發,係統性地考察瞭在兩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這一中國曆史上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各種學術思想如何産生、發展、碰撞與融閤,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全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將浩如煙海的兩漢學術文獻置於曆史的時間長河中進行考察。它不僅關注儒傢思想在這一時期的官方確立與世俗傳播,還深入探討瞭道傢、法傢、墨傢、陰陽傢等諸子百傢思想的遺存與演變。同時,本書也將目光投嚮瞭新興的佛教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其與本土思想的初步互動。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的編寫,著力於考證史料的真僞與傳承,梳理學術譜係的源流與分支。編纂者窮盡心力,搜集整理瞭大量與兩漢學術相關的傳世文獻、齣土簡帛、碑刻銘文等第一手資料,並通過嚴謹的考據,對這些材料進行辨析和解讀。本書旨在揭示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聯係與論辯,呈現學者們的學術主張及其時代背景。 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重點包括: 儒學在兩漢的地位與發展: 重點梳理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形成及其對漢代政治、教育、文化的影響,闡釋儒學如何從一傢之學上升為統治思想,以及這一過程中的理論建構與學術爭鳴。本書將考察漢代經學的特點,如《詩》、《書》、《禮》、《易》、《春鞦》等經典的傳注與解釋,以及不同學派在經學詮釋上的分歧。 諸子思想的延續與創新: 盡管儒學占據主導地位,但諸子百傢的思想並未完全消失。本書將追溯老子、莊子等道傢思想在兩漢的流變,探討其在養生、玄學等方麵的體現。同時,也將考察法傢思想在行政管理、法律製度方麵的實際運用,以及墨傢思想的殘餘影響。 史學與文學的發展: 兩漢時期是中國史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本書將重點介紹司馬遷《史記》的開創性貢獻,以及班固《漢書》在斷代史編纂上的成就,分析其史學思想與方法。在文學方麵,本書將考察漢賦的繁榮及其藝術特徵,探討樂府詩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賦、詩、騷等文學體裁的發展演變。 科學技術與方術的考察: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還將關注兩漢時期的自然科學與技術發展,如天文學、數學、醫學、農學等領域的進步。同時,對當時流行的方術、占蔔、讖緯之學等現象,也將進行審慎的梳理和辨析,力求呈現一個更為立體的兩漢學術圖景。 佛教的早期傳入與影響: 漢代是中國佛教傳入的重要時期。本書將考察佛教經籍在中國的早期記載,分析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的初步接觸與融閤,及其對社會文化産生的早期影響。 《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力求以客觀、嚴謹的態度,為讀者展現兩漢時期波瀾壯闊的學術畫捲。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學術史研究者必備的參考工具,也能幫助對中國古代曆史和思想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建立起對兩漢學術的係統認知。通過對這一時期的深入考察,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根基,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後世的文化傳統。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人們能夠站在曆史的長河中,審視兩漢學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奠基性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的時候,並沒有立刻投入閱讀,而是先將其放在書架上,讓它靜靜地“醞釀”瞭幾天。我總覺得,對於這樣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需要一種“儀式感”來開啓。終於在周末,我找瞭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伴隨著窗外偶爾掠過的飛鳥,我鄭重地翻開瞭第一頁。書的開篇,沒有立刻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我引入瞭漢初的學術圖景。從先秦遺風的延續,到諸子百傢的餘韻,再到儒學如何一步步登上曆史舞颱的中心,整個過程的勾勒顯得尤為細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不同學派之間錯綜復雜的淵源關係時所展現齣的清晰邏輯。書中對董仲舒“天人閤一”思想的闡述,以及其如何將儒學與陰陽五行相結閤,從而為大一統的政治秩序提供理論支撐,這一部分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此外,對於漢代史學的發展,如《史記》與《漢書》的對比,以及司馬遷和班固的治史理念,書中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何在那個時代,史學研究能夠達到如此的高度,它背後有著怎樣的學術動力和時代需求。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那些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學術思潮,以及它們如何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中生長、演變,並最終塑造瞭後世的文化基因。

評分

我一直對漢代時期那種包容萬象、兼容並蓄的學術風氣感到著迷。《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種學術盛宴的渴望。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學派之間交流與融閤的描述。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在兩漢時期逐漸紮根,並與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發生碰撞,這是一個極其引人入勝的話題。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梳理佛教思想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路徑、接觸到的群體,以及它如何被中國士人所理解和接受。這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史的問題,更是文化交流與融閤的生動案例。同樣,道傢思想在兩漢時期的發展,從莊子、老子的哲學思辨,到方術、養生之學的興起,其在民間和士人心目中的地位變化,也值得深入探究。書中是如何將這些分散的現象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學術圖景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兩漢時期學術的多元化與創新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儒學的強調上。我對那些“雜傢”的著作,以及那些在學術邊緣探索的學者們也同樣感興趣,他們或許是推動學術發展的重要力量,隻是他們的聲音常常被主流的敘事所淹沒。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更加充滿活力的兩漢學術世界。

評分

我是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兩漢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奠基的重要時期,無數重要的思想、製度、典籍都在這個時期産生或確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究竟是哪些學術思想,塑造瞭後來幾韆年的中國文化。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儒傢思想如何成為正統,並對其進行“漢化”改造的過程。這其中的政治考量、學術演變,以及對社會倫理的影響,都是我想要深入瞭解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儒學獨尊的錶象之下,其他的學術流派是如何繼續存在的,它們的生存方式和對後世的潛在影響。例如,道傢思想在民間和文人心目中扮演的角色,佛教的初步傳播及其對中國思想的最初衝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兩漢時期學術發展的復雜圖景,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根源。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思想史頗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是我近期最期待閱讀的一本書。我一直覺得,兩漢時期是中國學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它奠定瞭後世幾韆年學術的基本格局。而“編年”這一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敘事會更加嚴謹和有條理。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哪些學術思想是主流,哪些是邊緣,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為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服務。比如,我一直對漢代獨尊儒術的形成過程感到好奇,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博弈和整閤。書中是如何細緻地展現這一過程的?是對哪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瞭重點的分析?我同樣希望瞭解,在儒學獨尊的背景下,其他學派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是否有學者在默默地繼承和發展老莊思想?是否有對法傢思想的重新解讀?這些“地下”的學術流動,往往更能體現一個時代的學術活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更詳實的曆史證據和更深入的學術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兩漢時期學術發展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評分

初次翻開《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內心是帶著一絲敬畏與好奇的。漢代,一個承載著帝國輝煌與文化奠基的時代,其學術的脈絡究竟是如何延展、分化、又最終匯聚成那奔騰不息的曆史洪流?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這本書中尋找答案。從書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它並非是泛泛而談的通史,而是聚焦於“編年”這一嚴謹的時間維度,試圖梳理齣兩漢時期學術思想發展的清晰脈絡。這種“編年”的視角,在我看來,是理解學術演進最直觀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它意味著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傢大師,而是要將他們的思想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考察其産生的時代背景、所處的學術流派、與其他學者的思想碰撞,以及對後世産生的具體影響。這需要極其紮實的史料考據功底和對漢代社會文化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書中如何處理那些零散、晦澀的史料,如何從中提煉齣學術思想的閃光點,並將其有機地串聯起來。畢竟,兩漢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儒學獨尊的確立,讖緯學的興盛,玄學的萌芽,這些重大的學術事件,都將在這本書中如何被細緻地呈現,我充滿期待。是否能感受到那股文人墨客在宮廷、書院、田野間激辯的氛圍?是否能窺見到那些士大夫在浩瀚的書捲中探索真理的孤獨與執著?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僅僅是“讀”到曆史,更是“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以及學術生命力的躍動。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必須深入其學術思想。《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這本書,以“編年”的方式梳理兩漢學術,這本身就吸引瞭我。我所期待的,不僅僅是瞭解名傢大儒的思想,更是希望能夠窺見那個時代學術的“生態”。比如,學術的傳播方式在當時是怎樣的?是主要依靠口耳相傳,還是已經有瞭相對成熟的抄寫、校勘和傳播體係?書中是否會提及當時的教育機構,如太學,以及它們在學術傳承中的作用?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那些“小人物”學術活動的描述,例如民間傳說、地方上的學術流派,以及那些不被主流認可但具有創新性的思想。這些“點滴”的學術火花,往往更能展現一個時代的學術活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兩漢時期的學術,並非是脫離現實的象牙塔,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製度、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和生動的細節,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學術的溫度和生命力。

評分

讀《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我期待的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學術對話。我不是學者,但對曆史充滿好奇,尤其是那個奠定中國文化基石的時代。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兩漢的學術殿堂。我不太關心枯燥的年代序列,我更關注的是那些思想火花的碰撞。書中是如何描繪諸子百傢思想在兩漢時期的演變與融閤的?比如,法傢思想在秦朝覆滅後,是如何被揚棄又被吸納的?道傢思想如何在漢代發展齣新的形態?我尤其對讖緯之學在兩漢時期的盛行及其對社會政治的影響感到好奇,書中是否會對此進行深入的剖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學術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是否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的風骨,他們的睏惑、追求和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知道”兩漢時期有哪些學術流派,更能“理解”它們為何會形成,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評分

我是一位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曆史都頗有興趣的讀者,而《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似乎是一本能夠連接這兩者之間的橋梁。在我看來,學術思想的發展與文學創作是息息相關的。兩漢時期,文賦的興盛,樂府詩的創作,以及散文的發展,都與當時的學術思潮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儒傢思想對文學創作有哪些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例如,對“興、觀、群、怨”的文學功能理解,是否在兩漢時期得到瞭進一步的闡釋和發展?我同樣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道傢思想對文學作品的意境營造和審美情趣産生的啓示。那些描繪隱逸生活、山水田園的詩文,是否受到瞭道傢哲學的影響?此外,我也對漢代史書的文學性以及散文的發展有濃厚的興趣,書中是否會從學術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文學體裁的起源、發展和成熟過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兩漢時期文學作品背後的學術支撐,從而提升我對這些文學經典的鑒賞能力,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入。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係學生,對中國古代史的學習有著執著的追求。《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這本書,從書名上就透著一股嚴謹和專業的氣息。作為學生,我最看重的是書籍的史料支撐和學術分析的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我理解兩漢時期學術演進的過程中,提供堅實的學術基礎。書中是如何處理那些不同來源的史料的?是否能夠清晰地辨析史料的真僞,並對其進行恰當的解讀?我尤其期待書中對那些學術爭議問題的處理。例如,在儒傢內部的爭論,或者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辯駁,書中是否能夠清晰地呈現雙方的觀點,並給齣作者相對客觀的評判?作為學生,我需要的是能夠啓發思考、鍛煉批判性思維的讀物,而不是簡單地接受一個既定的結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對兩漢時期學術發展的係統性認識,並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方嚮和方法。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學術史研究方法,以及作者的學術立場也頗感興趣,期待從中學習到嚴謹的治學之道。

評分

當我看到《中國學術編年:兩漢捲》這本書時,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曆史畫捲:雄心勃勃的皇帝,運籌帷幄的謀士,以及那些在書齋裏苦苦思索的學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這些畫麵串聯起來,讓我看到學術思想是如何與政治、社會緊密結閤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如何描述學術與政治的互動。例如,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決策,背後有著怎樣的學術論證和政治策略?書中是否會分析那些重要的學術人物,如何利用他們的思想來影響政治決策,或者如何因政治原因而改變他們的學術方嚮?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學術並非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植根於當時的社會土壤之中。它會受到權力、利益、社會思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理解,兩漢時期學術發展的背後,隱藏著怎樣復雜的社會力量和曆史脈絡。它不僅僅是學者的思想史,更是那個偉大時代社會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