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東廓是陽明學重要人物,《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的編寫對於理解明末思想史具有重大意義。
《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仔細梳理瞭陽明學重要人物鄒東郭先生的傢世譜係,遊學講會行狀,並附有鄒氏傢族人物小傳。其中鄒東郭(1491-1562),名守益,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福縣連村鄉新背老屋裏村)人。著名理學傢、教育傢。鄒守益一生尤其重視教育,崇尚簡易明白、樸實無華、直指本心。他認為,教育是人後天賴以長進的最根本的途徑。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緻良知”學說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並對“緻良知”作瞭充分的發揮。鄒守益著作有《東廓文集》、《詩集》、《學豚遺集》等。今有《東廓鄒先生遺稿》傳世。北鄉澈源鄒氏,是江南極負盛名名門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進士,一名解元,五名舉人,一名貢元。其中明正德年間的鄒守益最為名重。
張衛紅,中山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鄒東廓年譜序
鄒東廓學行簡述
凡例
傢族世係
鄒東廓年譜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人名索引
讀完《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我最大的感受是,這部著作成功地將一個學者的個體生命曆程,與宏大的時代變遷和社會思潮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年譜的編纂者在梳理鄒東廓先生生平軌跡的同時,並未將他孤立齣來,而是將其置於他所處的特定曆史環境中,細緻地考察瞭他如何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又如何以自己的學術研究迴應時代的需求。 我尤其關注年譜中關於鄒先生與當時其他學術大傢、文化名人的交往記錄。這些交往,不僅體現瞭他的人脈網絡,更重要的是,它們是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生動體現。通過這些交往,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學術界的活力與復雜性。年譜的敘述風格非常剋製而嚴謹,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對鄒先生人格的尊重和對其學術貢獻的肯定。它沒有過度的渲染,卻有著強大的感染力,讓讀者在平和的敘述中,逐漸認識到這位學者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獨特地位和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對“百年中國”的理解,增添瞭許多新的維度。
評分這部《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的價值,在我看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近代中國文化轉型期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獨特視角。鄒東廓先生的人生軌跡,充滿瞭時代的劇變和個人抉擇的印記。年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麵對社會動蕩,如何平衡個人學術理想與現實生存的壓力,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思潮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年譜中穿插瞭大量鄒先生的傢書、日記片段,以及與友人通信的記錄。這些第一手資料,如同打開瞭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他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他對於國傢民族命運的憂思,以及他對於學術傳承的執著。這些生動的細節,使得鄒先生的形象不再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刻闆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鮮活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為他所經曆的艱難睏苦而扼腕嘆息,更為他在逆境中錶現齣的堅韌不拔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而深深感動。這本年譜,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艱辛與偉大。
評分讀罷《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心中激蕩萬韆。這部著作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年譜,它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們理解近代中國思想文化變遷的一扇大門。鄒東廓先生,一個在曆史長河中可能不那麼耳熟能詳的名字,但他的生平軌跡,卻摺射齣那個時代無數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求索,如何在亂世中堅守學術的純粹,如何在變革的浪潮中發齣自己的聲音。 我特彆欣賞年譜中對鄒先生早期求學經曆的細緻描摹。從少年時代在故鄉的啓濛,到後來投身於新式教育的洪流,每一步都充滿瞭時代的烙印。年譜中穿插的史料,如當時的學製變革、教育思潮的湧動,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都為我們勾勒齣一個鮮活的時代圖景。我仿佛能看到,年輕的鄒東廓,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穿梭於課堂內外,與同窗好友激烈辯論,與老師深入交流,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這種時代的激蕩中萌芽、生長。這種細緻的鋪陳,讓我們不僅僅是閱讀一個人的年譜,更是走進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感受著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
評分《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不僅詳細記錄瞭鄒東廓先生的生平事跡,更通過年譜的形式,將他的學術生涯、思想發展以及社會交往編織成瞭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我尤其欣賞其對史料的精選與運用,那些珍貴的文獻,如同一顆顆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珍珠,被這部年譜精心拾起,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 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曆著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年譜中對鄒先生參與的學術活動、發錶的論文、齣版的著作等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並輔以大量的背景資料,使得讀者不僅瞭解瞭“做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何如此”。這種深入淺齣的解讀方式,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也拓寬瞭我們的視野。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變遷的生動教材。
評分《清華國學叢書:鄒東廓年譜》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一位學者個人生平的瞭解,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深邃的學術關懷。年譜在記錄鄒先生的日常行跡的同時,更巧妙地將他的學術研究、思想形成與時代背景緊密地結閤起來。每當讀到他參與某項學術活動,或是在某本書中汲取靈感時,年譜總會適時地介紹相關的學術思潮、研究方法,甚至是當時學界存在的爭議。這種“以人帶史,以史襯人”的寫法,使得鄒先生的學術生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紮根於那個時代學術的土壤之中。 我尤其贊賞年譜在論述鄒先生的學術成果時,所錶現齣的嚴謹與深刻。它不僅僅羅列瞭著作,更嘗試去解讀這些著作的核心思想、學術價值,以及它們在當時學界的地位。對於一些晦澀的學術觀點,年譜也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闡釋,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讀完關於他某個研究方嚮的論述,我感覺自己對那個領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鄒先生的學術眼光和洞察力佩服不已。這本年譜,讓我對“國學”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陳腐的遺物,而是活生生的、不斷發展的思想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