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1-2)(套装共2册)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1-2)(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伯庸,汗青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朝鲜
  • 日本
  • 明朝
  • 军事
  • 东亚
  • 古代史
  • 壬辰倭乱
  • 万历朝鲜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3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79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套装数量:2
字数:4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
  一场被掩盖了四百年真相的国际战争
  一场由日本企图称霸亚洲引发的大战
  一场威慑日本三百余年的中日大决战

内容简介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国内最全面讲述中、日、朝三国七年战争的专著,揭开被时间迷雾掩盖和人为歪曲了的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马伯庸,知名作家,作品范围涵盖科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著有多种小说、散文、杂文等。已出版小说《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曾荣获2005年度科幻世界银河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
  
  汗青,历史研究学者,已出版有史论集《史说新语》、《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古兵器收藏和研究者。

内页插图

目录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1)》:
代再版序言 像说评书一样把历史展现出来
序言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毛佩琦
序章 公元1592,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六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烦恼
第三章 小中华
第四章 辩诬与联合国军
第五章 兵败如山倒
第六章 闪击
第七章 我要回家
第八章 明军始动
第九章 败北
第十章 第一次平壤之战:幕后的真相
第十一章 李舜臣(上)
第十二章 李舜臣(下)
第十三章 战与和
第十四章 廷议
第十五章 只想和你谈谈心
第十六章 我来了——李如松
第十七章 我看到了
第十八章 我赢了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
第二十章 碧蹄馆
附图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2)》

精彩书摘

  他这一走,朝鲜君臣坐蜡了,赶紧派人过去告饶。对方扔回来一句话:没粮食,走不了。
  这理由太冠冕堂皇了,谁都挑不出什么错。李昖请求郭梦征赶紧出兵,后者略带讽刺地推辞道:“行啊,只要你们粮草筹足了,我们即刻出兵。”李昖一句话都答不出来。
  朝鲜人全指望着大明军队反攻,这一下子把人得罪了,可怎么得了。李昖一面痛骂那些嘴欠的大臣,一面把情况告诉柳成龙。柳成龙心领神会,赶在祖承训抵达义州之前上了一道奏折,夸口说,咱们有粮食了,大军过往,足堪敷用。
  你不是说没粮食就不走吗?那我就愣告诉你有,先把你骗过来再说。等走到半路没粮食了,你退不能退,自然只有奋勇向前,打下平壤再说了。
  这种小聪明李昖最擅长不过。
  第二天祖承训抵达义州以后,大明军队正式集结完毕。李昖兴高采烈地把柳成龙的报告拿给祖承训看,说祖将军咱们出征吧?
  祖承训不是傻子,李朝这些花活儿根本瞒不过他。他又找了一个借口,说我们负责后勤的杨绍勋总兵还没到呢,等他到了再说吧。
  大明三千人继续驻屯义州,不动如山,人家国王来了也照样不动,尽显强军风采。
  李昖见一计不成,只得无奈地催促柳成龙继续筹粮。这天朝大军都是属驴的,不喂饱了是绝计不会推磨的。
  为了筹粮,朝鲜君臣招数都想尽了,他们甚至咨询过大明,讨论从天津循海路运粮到朝鲜的可能性。遗憾的是,大明兵部和户部都不是傻子,我们发兵去朝鲜为你们打仗,还要我们从国内运吃的?没戏。
  一直到了七月四日,朝鲜的补给计划才算初步成形。这时候柳成龙已经忙得两眼发蓝,过度疲劳导致痔疮发作,几乎起不来床。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让明军在义州出发时随身携带三天的粮草,然后第一天走九十里路,到良策驻停,由附近的龙川运来一日之粮;第二天再走九十里,抵达林畔馆,由附近的宣川运来一日之粮;接下来到定州、嘉州等地,都是按照这个办法补给。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1-2)(套装共2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充实、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图书简介:《秦风漫卷:大秦帝国兴衰录》 (套装共三册:一册《烽火连天:兼并天下的征途》,二册《帝制初立:万里长城的铸就》,三册《千古风流:帝国黄昏的挽歌》) 导言:历史的洪流与一个王朝的诞生 自华夏文明肇始,战乱不息,群雄逐鹿。然而,在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有一个身影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合,将数百年的分裂推向终结——他就是秦王嬴政,那位日后被尊为“始皇帝”的铁腕君主。 《秦风漫卷:大秦帝国兴衰录》并非仅仅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细节入微的画卷,描绘了秦国如何从一个偏居西陲的戎狄之邦,一步步吞噬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本书深度挖掘了秦人独特的尚武精神、严苛的法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最终,这种极致的效率与严酷,如何成为帝国自身无法承受之重。 第一册:《烽火连天:兼并天下的征途》 主要内容聚焦于战国中后期,秦国变法图强到最终统一的军事与政治角力。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重塑。通过对“军功爵制”的细致解读,读者将清晰地看到,一个以战养战、全民皆兵的军事机器是如何被精心打造出来的。我们聚焦于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历代君主与将领如何运用“远交近攻”的合纵连横之策,逐步瓦解六国的联盟体系。 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白起、王翦等一代军神对战争形态的革新。从伊阙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到长平之战的惨烈对决,本书详细复盘了秦军的布阵、后勤保障体系(尤其侧重于水利工程在军事动员中的作用),以及其无情的战略执行力。六国的抵抗,从楚国的贵族式优雅到赵国的骑射精锐,无不被秦国高效、务实的战争机器所碾碎。这一卷,是关于“武”与“力”的颂歌,也是关于“弱肉强食”的残酷写照。 第二册:《帝制初立:万里长城的铸就》 本卷集中叙述了秦始皇登基后,巩固统一、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改革措施及其深远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战争本身:如何将一个由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庞大帝国维系下去?本书详细梳理了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实施的颠覆性变革: 政治上: 郡县制的推广与秦朝官僚体系的初步建立,如何取代了分封制遗留的弊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九卿制度的运行逻辑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经济与文化上: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的细节,展示了中央意志如何通过物质层面渗透到民间。同时,对“书同文”的推行,尤其是李斯主持的文字统一工作,被视为巩固帝国精神纽带的关键一步。 然而,改革的另一面是沉重的代价。本册也毫不避讳地记录了修筑驰道、直道所耗费的巨大民力,以及对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事件)的深度剖析。读者将看到,秦朝在“大一统”的理想驱动下,是如何一步步触碰到其统治的极限。长城的修建,既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军事壮举,也是帝国劳力不堪重负的直观象征。 第三册:《千古风流:帝国黄昏的挽歌》 此卷聚焦于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最终被汉朝继承的遗产。 帝国的高压政策和沉重的徭役,使得统一的喜悦迅速被民怨所取代。本书细腻地还原了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权谋下的荒唐统治,以及朝中权臣如何将帝国的控制力推向深渊。 重点分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点——戍卒的不满与时局的酝酿。不同于传统史书的简单叙述,本册试图从社会阶层变动的角度,解读这次农民起义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对暴政的反抗,也是六国旧贵族复辟思想的暗流涌动。 最终,项羽的勇武与刘邦的韧性,构成了秦朝覆灭的最后篇章。本书的收尾并非仅仅停留在楚汉相争的战术层面,而是着眼于秦帝国留给后世的两份核心遗产:一套高效的中央集权官僚结构,以及一套需要不断被修正、安抚民心的统治哲学。秦朝虽亡,但“大一统”的理念已深深烙印于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成为后世王朝无法摆脱的结构性框架。 阅读本书,您将深入理解: 秦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与军事哲学。 法家思想如何被应用于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实现“超稳定”结构。 统一帝国的构建过程中的技术、组织与思想的整合。 任何快速建立的庞大帝国,在面对内在的结构性矛盾时,其衰亡的必然性。 《秦风漫卷》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生动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迷雾,亲眼见证中华帝国形态的奠基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扎实,参考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得整个叙事框架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政治角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前线的战术执行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处理多方势力(如丰臣秀吉的野心、朝鲜李舜臣的抗争、明朝的疑虑与支持)的视角转换时,作者显得游刃有余,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全面和多维度的审视这个残酷冲突的框架,对于理解东亚格局的早期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的那一刻,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就让人感到物有所值。更重要的是,书中配有的地图和插图,清晰标注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兵力部署,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战场的理解。很多历史书光有文字描述,读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在脑海中构建场景,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真正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精髓。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套非常友好的入门向导,细节之处见真章。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中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即使面对极其惨烈的战斗描写,作者也保持了一种克制的笔调,专注于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而非进行过度的煽情渲染。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具穿透力。读起来的感觉,不是被强行灌输情感,而是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渐体会到历史的重量。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让我们去思考在极端压力下,人类社会、军事组织是如何反应和运作的,这对于现代管理学和决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从战事伊始的紧张布局到关键战役的激烈厮杀,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军事战略层面的考量非常深入,无论是日军的“海陆并进”策略,还是明朝与朝鲜军队的联合作战部署,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指挥官们的每一次决策和每一次用兵。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以少胜多或以弱抗强的关键时刻,笔法老辣,悬念迭起,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是对战争艺术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带着一股沉郁的历史厚重感,读起来让人不禁唏嘘。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和国家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切的同情与反思。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出色,无论是踌躇满志的将领,还是身处乱世的平民,他们的挣扎、恐惧与坚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宏大叙事中,穿插那些微小而真实的个体命运片段,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表和数据,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悲喜剧。每次合上书卷,心中都会留下长久的喟叹,思考战争的徒劳与和平的珍贵。

评分

收到了,在图书馆看了,有点意思

评分

1234567890

评分

好书,垂涎很久想买。买了之后,是正品,印刷整齐,包装完整精美。

评分

对马伯庸失望了,阅读此书的时候居然有看抗日神剧的感觉。

评分

2本上下册,很新,非常满意

评分

对马伯庸失望了,阅读此书的时候居然有看抗日神剧的感觉。

评分

很好玩很好 不错的商品

评分

喜欢马儿的每一部作品 期待下一部

评分

快递很速度,快递小哥辛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