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朴安 著
图书标签:
  • 风俗志
  • 中华文化
  • 民俗学
  • 历史
  • 传统文化
  • 社会生活
  • 风土人情
  • 地域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2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94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2
套装数量:2
字数:6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内页插图

目录

许序
张序
上篇
卷一
顺天
总志(六则)
山东
济南(十六则)
历城县 章丘县 邹平县 淄川县 长山县 新城县
齐河县 齐东县 济阳县 禹城县 临邑县 长清县
陵县 德州 德平县 平原县
兖州(十四则)
滋阳县 曲阜县 宁阳县 邹县 泗水县 滕县 峄县
金乡县 鱼台县 济宁州 嘉祥县 汶上县 阳谷县 寿张县
东昌(十四则)
聊城县 堂邑县 博平县 荏平县 莘县 清平县 冠县
临清州 馆陶县 邱县 恩县 高唐州 夏津县 武城县
青州(十二则)
益都县 临淄县 博兴县 高苑县 乐安县 寿光县
昌乐县 临朐县 安丘县 诸城县 博山县
登州(十一则)
蓬莱县 黄县 福山县 栖霞县 招远县 莱阳县
宁海州 文登县 海阳县 荣成县
莱州(八则)
掖县 平度州 潍县 昌邑县 胶州 高密县 即墨县
武定(十一则)
惠民县 青城县 阳信县 海丰县 乐陵县 商河县
滨州 利津县 沾化县 蒲台县
沂州(八则)
兰山县 郯城县 费县 莒州 蒙阴县 沂水县 日照县
泰安(八则)
泰安县 肥城县 新泰县 莱芜县 东平州 东阿县 平阴县
曹州(十二则)
菏泽县 单县 城武县 巨野县 郓城县 曹县 定陶县
濮州 范县 观城县 朝城县
山西
总志(三十则)
方言(附)
农家月令(附)
太原(三十九则)
平阳(三十七则)
……
下篇
后记

精彩书摘

  山西
  总志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摩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蓄宜五扰,其谷宜五种(郑康成注:五扰,马、牛、羊、犬、豕;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贾公彦云:五扰,马、牛、羊、犬、豕者,六畜中鸡为缓,故去之。云五种,黍、稷、菽、麦、稻者,若馈用六谷,则兼有蕉,若民之要用,则去荩。故知是此五者)。
  季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魏曰:美哉!讽讽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注:晋本唐国,故有尧之遗风,忧深思远,情发于声。讽讽,中庸之声。婉,约也。险当为俭。大而约,则俭节易行。惜其国小无明君也。)
  魏国风七篇(《葛屦》刺褊,《汾沮洳》刺俭,《固有桃》刺时,《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十亩之间》刺时,《伐檀》刺贪,《硕鼠》刺重敛)。
  唐国风十二篇(《蟋蟀》刺晋僖公,《山有枢》刺晋昭公,《扬之水》刺晋昭公,《椒聊》刺晋昭公,《绸缪》刺晋乱,《杕杜》刺时,《羔裘》刺时,《鸨羽》刺时,《无衣》美晋武公,《有杕之杜》刺晋武公,《葛生》刺晋献公,《采苓》刺晋献公)。
  魏国风谱(《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魏无世家,其诗当在平、桓之间)。
  ……

前言/序言


文献撷英:中国古代社会风貌探微 本书集结了多部清末民初时期,由国内学者和地方士绅,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编纂而成的区域性风俗志、乡土志及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文献以其详实的记录和独特的视角,构筑了一幅跨越地域、涵盖社会阶层与生活细节的中国传统社会风情画卷。 卷一:北地风物与北方文化圈的社会结构 本卷聚焦于黄河流域及以北的省份,着重呈现该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与精神信仰。 第一部分:关中与河洛地区的礼俗变迁 收录的《陕西光绪新志》节选,详尽记载了关中地区在清代中期至晚期的丧葬仪轨、婚嫁习俗及祭祀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宗族权力结构和乡村调解机制的描述,揭示了传统儒家伦理如何在基层社会中得到具体而微的贯彻与执行。例如,对“修谱立祠”与“乡约制度”的记录,不仅是仪式性的陈述,更反映了地方精英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实际努力。 此外,我们精选了数篇关于陕西民间艺术的早期记录,包括皮影戏的源流、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及主要题材。这些记录往往是配合地方官员对“地方经济与文化振兴”的考察而附带的材料,因此带有浓厚的实用性色彩,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部分:直隶与山东的地域文化特征 本部分主要展示了华北平原在农业社会向近代转型前夕的社会面貌。山东部分文献侧重于对海洋文化与内陆农业文化的交叉地带的描述。其中,关于渔民的生活习俗、航海活动的禁忌与祈福仪式,与内陆农民的耕作节令、节气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直隶(今河北)的资料则着力于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记录。通过对保定、天津等商埠地的商业行会、票号运营的片段描述,可以窥见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时期,民间资本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这些记载往往以地方衙门的税收记录或地方士绅编撰的“商规”形式存在,其严谨的数字和规则性,为后世研究清代商业伦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卷二:江南水乡与西南边陲的民俗图景 本卷跨越了富庶的江南、湖广地区以及相对偏远的西南山区,展示了区域差异对民间生活形态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消费 收录的几份苏州、杭州地区的“清代笔记”残篇,集中反映了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这些记录不仅包括了对园林艺术、文人雅集、昆曲票友活动的描绘,更深入到他们的饮食起居、服饰讲究乃至对古玩的鉴赏标准。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提供了传统精英文化如何与地方经济基础相结合的范例。例如,对特定丝绸纹样的流行与区域经济周期的关联分析,就显示出文化品味背后的物质支撑。 在社会层面,对江南水乡独特的“行会”与“帮派”现象的记录,尤其是漕运、盐业相关的帮派结构,揭示了在复杂的水系网络中,维持社会秩序和商业流通所必须的非正式组织力量。 第二部分:湖湘与巴蜀的地域适应性文化 本部分的重点在于展现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形民间信仰和生存策略。湖湘地区的资料,侧重于对民间秘密结社(非政治性)的记录,这些结社往往与特定行业的安全保障或互助需求相关,展现了底层民众在社会动荡时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巴蜀(今四川)的材料,则显著突出了对“瘴疠”的恐惧和相应的避瘟习俗。对于地方医药的记录,特别是药材的采摘地、炮制方法以及民间巫医的活动范围,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在西南地区传播的重要佐证。此外,对岷江、长江沿岸的竹木水运业的描摹,也反映了当地经济对复杂水文条件的深度依赖。 卷三:南疆边陲的多元族群与风物志 本卷收录的资料具有较强的“他者观察”的特点,主要来自近代初期驻扎或考察西南、西北边境的官员及少数传教士的报告。 第一部分:云南与贵州的少数民族习俗观察 这些文献记录了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如彝、苗等)在土地、水源、婚俗上的摩擦与融合。这些记载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关于特定地区口头传统和原始宗教信仰的第一批带有系统性的文字记录。例如,对贵州山区苗族蜡染技艺的早期描述,虽然带有观察者的文化偏见,但其对图案符号的尝试性解读,为后来的民族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线索。 第二部分:西北边地的商贸与宗教渗透 关于西北的资料,主要集中在茶马古道沿线的驿站、堡垒及城镇。记录突出了伊斯兰教在边境地区的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当地人对“胡商”的复杂认知。对当地建筑风格(如窑洞、夯土墙)的描述,也侧面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的严酷和材料利用的智慧。 总而言之,本套文献集并非一部统一撰写的“风俗志”,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立场的人们留下的碎片化、多侧面的社会观察记录。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动态的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图景,是研究中国社会史、文化人类学和区域经济史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阅读这些文字,如同翻开了一页页泛黄的旧照片,虽有模糊之处,却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对地域差异性的细致区分。很多关于“中华风俗”的概括性著作,往往会陷入“一言以蔽之”的窠臼,但这一套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极其注重地域性的细微差别。比如,讲述丧葬习俗时,它会清晰地划分出南北方的不同做法,甚至同一个省份内不同县域间的差异也会被细致地记录下来。这种“针尖大的地方也要画出花”的工匠精神,极大地提升了资料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对于研究地方史或者从事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士来说,这种详尽的区分是至关重要的,它避免了对复杂文化的过度简化和误读。每一次对照查阅,都像是进行一次精准的定位,让人对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读这部巨著,最大的冲击来源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简直可以用“百科全书式”来形容。它没有停留在浮于表面的习俗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民俗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地域生态的复杂联系。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关于某个特定节日的起源考证中,作者旁征博引,从地方志到民间歌谣,从考古发现到人类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书中的论述极具说服力,而非空泛的猎奇。特别是关于某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充满了抢救性的珍贵,让人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我们生活周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老规矩”。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么厚重的资料集,心里不免有些敬畏,担心自己难以消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层级划分,这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比如,对于一个特定的习俗,作者会先给出核心的定义和广泛的流传区域,然后才是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和历史演变。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处理,使得读者能够稳步推进,逐步掌握复杂的信息。即使偶尔需要中断阅读,再次拾起时,也能很快通过清晰的章节标题和目录结构找到上次中断的位置。这种体贴入微的编排逻辑,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关怀,让这部鸿篇巨制变得更加平易近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那种厚重的纸张,泛着淡淡的墨香,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它的分量。尤其是内页的排版,虽然内容繁杂,但设计得井井有条,小标题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也能找到方向。我尤其喜欢它在部分章节对传统绘画和拓片的影印,清晰度极高,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校对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找不到影响阅读体验的错别字或格式错误。对于一个对手工质感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致敬,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匠人精神的对话,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出版方的诚意与专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和叙事的生动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有些章节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慢条斯理地讲述着家族往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比如描述婚丧嫁娶的段落,作者没有使用生硬的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仪式流程和穿插的民间故事,将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可读性”极高,使得即便是对民俗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情境,并从中获得乐趣。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面映照着前人喜怒哀乐的生动镜子,让人在知识的获取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近感和代入感。

评分

百里不同俗。很好的学术书。跟现代地方风俗还是有一定区别。

评分

很全,很好,放了很久终于买了

评分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

怎么现在还有文言文版的

评分

岳麓的良心之作,价格公道,美中不足是胶封易开,总体不错

评分

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你的身

评分

在这喧嚣热闹的世界里,尹先生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坐冷板凳,做真学问,将《柳宗元集校注》完成。翻阅此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整理著作,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精神,一种治学的态度。

评分

该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底本可靠,校勘精严。柳宗元集版本众多,究竟选择哪个本子作为校勘的底本,至关重要。尹先生调查了有关《柳宗元集》的各个版本,分析了重要版本的特色与优劣,最后选择以宋蜀刻《新刊增广百家详補注唐柳先生文》为底本(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柳宗元集》亦以此为底本)。在具体的校勘中,参校不同刊本,罗列异同,厘正错误,同时还校正了各家注文。

评分

每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能脱离阅读的。阅读的对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丑恶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变的,既可能是艰深的,又可能是肤浅的。但是无论如何,通过阅读,自己的心灵和外部世界、和古典先贤、和社会各个层面、和知识各个层次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雕刻出不同的灵魂塑像。      阅读,在今天已经有了更多的形式,比如网络,比如电视等传媒。阅读就是传播与接收的互动。无论是什么形态,阅读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了,从人类进入信史或者说,人类进入文明史之后,直到今天,依然是。古,但不老。在当前色彩斑斓的世界里,阅读依然是一项基本的人生技能。      特别提醒:这份文字以下部分属于读书笔记,摘录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如果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兄弟姐妹们,请到此为止。      读书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读书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昏昏欲睡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棰问题,记忆问题,横向掌握问题等等。“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例子中,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