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作者、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
全新视角,教你高瞻远瞩看五千年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最终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最终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帮助广大读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及其他相关作品。
前言
第一卷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第一章 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
地理条件促使中国走向统一
文化凝聚力为统一锦上添花
均田制推动中国社会演变
君主专制下的官僚政治
第二章 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
先秦时期:制度与文化的奠基
第一帝国(秦汉):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重新整合
第二帝国(隋唐宋):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
第三帝国(明清):收敛与退缩
鸦片战争后: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周公摄政:确立中国的封建制度
孔孟之道: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
李悝变法:计划经济的鼻祖
第四章 第一帝国——秦汉(上)
秦始皇:开创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武帝: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
霍光:外戚的最高典范
第五章 第一帝国——秦汉(下)
王莽:毕竟是书生
刘秀:历史上典型的成功人士
党锢之祸:并非瓦解汉朝的真原因
第六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曹操:乱世重组下的枭雄
西晋:一个并不怎么正规的朝代
淝水之战:确定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第七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
南朝北伐:统一梦想下的失败
孝文帝改革:大分裂后再统一的基础
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
第八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上)
短命隋朝:皇权凝聚于上的悲哀
贞观之治:君圣臣良的黄金时代
武则天:适逢其会的女独裁者
开元盛世:帝国巅峰背后的隐患
……
第二卷 黄仁宇小传
第三卷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参考书目
组织和一种带群众性质的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大国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多,对救灾就会更有效,依附的人也就会更多,因此兼并就在所难免。战国时,梁惠王对孟子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也就是说,若是某些地方有了灾荒,就将那里的人民迁移到别的地方去。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尽管后来证明,梁惠王的个人野心没有达到,但他的想法却具有长期的历史合理性。当然,由于地理条件在中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前面已经有了很充足的论证,在此略去。
由于过早统一,中国很早就已发展出一套特别的治国之道,将无数的农户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个趋势持续两千多年,而它所创造的一套官僚体制,对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局面,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黄仁宇先生认为,有些历史学家每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时,总要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伟大。但是传统思想能够发生功效则是因为社会组织已经和它接近。统一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比如说信息的交流,黄仁宇先生就指出,秦汉的公文传递,就有木简;隋唐之间则不仅有了纸张,而且出现了木板印刷,所以使隋唐的教育较以前更为普遍,也使得整个文官集团能向小自耕农的社会看齐,彼此都能保持同一水平,这对于保持管理体制的稳定和确立民族认同感,实在功不可没。
至于文化凝聚力,话说回来,中国之所以能统一,归根结底是因为与秦汉以来一脉相传的文化系统是相衔接的,但“我们不把它当做首屈一指的因素,并不是漠视它的存在”。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这使得日常生活中那些纷繁琐碎的事件似乎都被置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进行衡量。作者的叙事,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当下的“历史透镜”。他对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历史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历史的逻辑和人类选择的边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史实,而在于它重塑了我们感知历史的方式和思考社会演变的深度。它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悟的“工具书”,帮助我们将目光从眼前的喧嚣中抽离出来,真正开始以“千年尺度”去审视我们自身的处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厚重得让人望而生畏,而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章节,搭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块化的组织方式,对于现代快节奏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你可以选择任意一个你感兴趣的切入点开始阅读,但很快你会发现,每一个章节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像河流的分支一样,最终都汇入到作者构建的那个关于时间与变迁的宏大河流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毫不吝啬地引入了地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历史判断,这使得他的分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说服力,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年代记述的窠臼。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理解”的豁然开朗之感,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英雄主宰历史”的简单化理解。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那些我们曾经视为必然的历史结果,其实是无数偶然性、结构性约束与长期演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套新的“解读历史的密码本”,它教会我如何穿透历史的表层迷雾,去探寻那些驱动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地理、人口压力、技术路径依赖,乃至是思维模式的集体固化。书中对“迟滞性”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文明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的加速器,而常常伴随着巨大的惯性与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这种深刻的反思,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乃至人类社会的长远未来,都产生了一种更加审慎和敬畏的观察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用晦涩的术语堆砌复杂的理论迷宫。相反,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流畅与老辣,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他似乎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概念,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时,那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亲眼目睹古人的挣扎与辉煌。但神奇的是,当他转向对具体人物或事件的剖析时,笔锋又会瞬间收紧,变得极其细腻和精准,犹如显微镜下的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或决策的内在逻辑。这种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审视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时而开阔,时而深入,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根本不忍释卷。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历史编年体,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将宏大的历史进程拆解成一个个关键的“镜头”,然后用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有趣,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解释的维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作者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微观的角度切入,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拉升到宇宙尺度的宏观视野,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极大地冲击了我的既有认知。我尤其欣赏他对“大历史”概念的实践,他似乎并不执着于记录谁做了什么、谁赢了谁,而是更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深层结构性力量,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难以被个体意志左右的长期趋势。读到精彩处,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论断,因为那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一连串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论证链条,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跟进。
评分床头读物,学术研究意义不大。
评分推荐推荐推荐,很喜欢,希望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
评分历史书籍,非常不错!加6元,很划算!
评分京东有保障,挺好的,正版
评分赠品便宜,书本还是比较精致,内容值得阅读。
评分一个人历史观的大小因人而异,黄仁宇的从历史的主角角度剖析他个人的大历史观。
评分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地就读书、做人进行了阐述,非常好,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帮助广大读者深刻地理解“大历史观”,对于我自己而言,非常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
评分随便看看就好,,,,,
评分顶顶顶顶顶----赠品,印刷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