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端 著
图书标签:
  • 黄仁宇
  • 大历史观
  • 历史
  • 传记
  • 思想
  • 文化
  • 中国历史
  • 历史观
  • 人物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23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66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万历十五年》作者、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
  全新视角,教你高瞻远瞩看五千年中国大历史

内容简介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最终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最终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帮助广大读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及其他相关作品。

目录

前言
第一卷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第一章 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
地理条件促使中国走向统一
文化凝聚力为统一锦上添花
均田制推动中国社会演变
君主专制下的官僚政治

第二章 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
先秦时期:制度与文化的奠基
第一帝国(秦汉):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重新整合
第二帝国(隋唐宋):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
第三帝国(明清):收敛与退缩
鸦片战争后: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周公摄政:确立中国的封建制度
孔孟之道: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
李悝变法:计划经济的鼻祖

第四章 第一帝国——秦汉(上)
秦始皇:开创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武帝: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
霍光:外戚的最高典范

第五章 第一帝国——秦汉(下)
王莽:毕竟是书生
刘秀:历史上典型的成功人士
党锢之祸:并非瓦解汉朝的真原因

第六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曹操:乱世重组下的枭雄
西晋:一个并不怎么正规的朝代
淝水之战:确定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第七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
南朝北伐:统一梦想下的失败
孝文帝改革:大分裂后再统一的基础
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

第八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上)
短命隋朝:皇权凝聚于上的悲哀
贞观之治:君圣臣良的黄金时代
武则天:适逢其会的女独裁者
开元盛世:帝国巅峰背后的隐患
……
第二卷 黄仁宇小传
第三卷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组织和一种带群众性质的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大国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多,对救灾就会更有效,依附的人也就会更多,因此兼并就在所难免。战国时,梁惠王对孟子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也就是说,若是某些地方有了灾荒,就将那里的人民迁移到别的地方去。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尽管后来证明,梁惠王的个人野心没有达到,但他的想法却具有长期的历史合理性。当然,由于地理条件在中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前面已经有了很充足的论证,在此略去。
由于过早统一,中国很早就已发展出一套特别的治国之道,将无数的农户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个趋势持续两千多年,而它所创造的一套官僚体制,对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局面,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黄仁宇先生认为,有些历史学家每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时,总要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伟大。但是传统思想能够发生功效则是因为社会组织已经和它接近。统一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比如说信息的交流,黄仁宇先生就指出,秦汉的公文传递,就有木简;隋唐之间则不仅有了纸张,而且出现了木板印刷,所以使隋唐的教育较以前更为普遍,也使得整个文官集团能向小自耕农的社会看齐,彼此都能保持同一水平,这对于保持管理体制的稳定和确立民族认同感,实在功不可没。
至于文化凝聚力,话说回来,中国之所以能统一,归根结底是因为与秦汉以来一脉相传的文化系统是相衔接的,但“我们不把它当做首屈一指的因素,并不是漠视它的存在”。
……

前言/序言


《大时代的微观注脚:中国历史的细节与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对中国历史进行一次由下而上的审视,摒弃传统史学中对帝王将相的过度关注,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经验、地方风俗、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我们相信,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是由无数细微的、被忽略的“微观注脚”所构筑而成。 第一部分:烟火中的社会肌理 第一章:稻谷、税赋与乡土权力 本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土地与赋税的关系。我们将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某几个典型村落的案例分析,还原农民在面对沉重税负、地方士绅盘剥以及自然灾害时的真实生活状态。我们考察的不仅是税率的数字变化,更是“税吏如何进入村庄”、“地方精英如何调解或加剧矛盾”的具体过程。例如,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在不同省份的执行差异,如何深刻影响了特定区域的家族结构和劳动力流动。我们细致梳理了契约文书、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力图重构一个鲜活的、充满张力的乡土社会图景。 第二章:市井的物价与隐形的经济网络 不同于宏观的经济史分析,本章关注的是“日常经济”——市井生活中的物价波动、商品流通的秘密路径,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应对通货膨胀或紧缩。我们考察了跨区域的粮食调运网络,不仅分析官方的漕运系统,更侧重于民间私商的运作模式。通过分析当时的账簿、地方戏曲中的俚语、以及民间信函,我们揭示了在官方经济管制之外,一套复杂而灵活的民间经济秩序是如何维持和运转的。例如,特定时期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变化,对底层工匠和雇农收入的影响。 第三章:礼俗的变迁与身份的重塑 宗族、婚姻、祭祀,这些构成中国社会核心的礼俗,并非一成不变的。本章通过对民间族谱、地方碑刻和婚丧嫁娶的仪式记录的考察,探讨了自宋代以来,礼教如何从上而下渗透,又如何在地方实践中被“地方化”和“实用化”。我们关注那些身份边缘化的人群——如佃农、胥吏、行脚商人——他们如何通过参与或规避主流的礼俗仪式来确立或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对女性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微妙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描摹。 第二部分:知识的流动与观念的碰撞 第四章:民间读物与“非主流”的知识传播 传统史学常将“士大夫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本章则将焦点投向了通俗小说、民间年画、地方戏曲剧本以及宗教宝卷等“非主流”的知识载体。这些载体如何向不识字的广大民众传播历史观念、道德教化乃至科学知识?我们分析了这些文本中蕴含的民间政治敏感度,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了一套与官方叙事相竞争的“历史记忆”。通过对不同版本戏本的对比,我们观察到知识在口耳相传和地域差异中的“失真”与“再创造”。 第五章:小人物的“世界观”: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本章探讨了古代普通人对于宇宙、命运和灾异的理解。它不是对哲学思想的梳理,而是对民间信仰、风水堪舆、以及占卜术的实证性研究。我们试图理解,在没有现代科学解释的背景下,农民、手工业者如何解释旱涝、瘟疫、乃至王朝的兴衰。这种“实用主义”的宇宙观,如何指导他们的生产和决策,以及这种世界观与官方儒家教化的互动与张力。 第六章:个体记忆中的历史:口述传统的碎片 本章尝试弥合文献与口述历史之间的鸿沟。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部分地区口述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捕捉到那些未被正史记录的社会创伤、地方英雄的争议性形象,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如改朝换代、地方冲突)的民间视角。这些记忆片段虽然零散,却为我们理解历史的“温度”提供了宝贵的维度。 第三部分:空间与时间:地方的刻度 第七章:边陲地带的权力渗透:从“化外”到“内地”的边界模糊 中国历史并非一个完全同质化的进程。本章选取了几个重要的“地带”——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黄河三角洲的移民区——考察中央政权如何通过设置基层机构、推行赋税制度、以及文化教化来“内化”这些区域。我们关注的不是军事征服本身,而是文化和制度的缓慢渗透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与外部力量的复杂博弈。 第八章:城市空间中的权力划分与市民生活 城市的兴衰是历史的晴雨表。本章侧重于晚期帝国城市(如明清的南京、苏州、广州)的内部空间结构。官署、会馆、寺庙、里坊、以及商业区的分布,共同定义了市民的社会互动和权力感知。我们考察了不同阶层居民在城市中的“移动性”和“可见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消防组织)的民间参与程度,揭示了城市治理的“半自治”特征。 结语:历史的韧性与褶皱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醒读者:历史的真正重量,并非只存在于宏大的帝王指令和战争布局中,它更深藏于亿万普通人为了生存、为了延续、为了维护自身尊严所做的日常努力之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揭示时代真相的钥匙。大历史并非悬浮于空中,它恰恰是无数生动而坚韧的生命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应力反应。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显微镜”,用以观察历史的褶皱和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这使得日常生活中那些纷繁琐碎的事件似乎都被置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进行衡量。作者的叙事,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当下的“历史透镜”。他对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历史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历史的逻辑和人类选择的边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史实,而在于它重塑了我们感知历史的方式和思考社会演变的深度。它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悟的“工具书”,帮助我们将目光从眼前的喧嚣中抽离出来,真正开始以“千年尺度”去审视我们自身的处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厚重得让人望而生畏,而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章节,搭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块化的组织方式,对于现代快节奏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你可以选择任意一个你感兴趣的切入点开始阅读,但很快你会发现,每一个章节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像河流的分支一样,最终都汇入到作者构建的那个关于时间与变迁的宏大河流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毫不吝啬地引入了地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历史判断,这使得他的分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说服力,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年代记述的窠臼。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理解”的豁然开朗之感,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英雄主宰历史”的简单化理解。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那些我们曾经视为必然的历史结果,其实是无数偶然性、结构性约束与长期演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套新的“解读历史的密码本”,它教会我如何穿透历史的表层迷雾,去探寻那些驱动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地理、人口压力、技术路径依赖,乃至是思维模式的集体固化。书中对“迟滞性”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文明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的加速器,而常常伴随着巨大的惯性与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这种深刻的反思,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乃至人类社会的长远未来,都产生了一种更加审慎和敬畏的观察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用晦涩的术语堆砌复杂的理论迷宫。相反,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流畅与老辣,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他似乎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概念,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时,那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亲眼目睹古人的挣扎与辉煌。但神奇的是,当他转向对具体人物或事件的剖析时,笔锋又会瞬间收紧,变得极其细腻和精准,犹如显微镜下的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或决策的内在逻辑。这种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审视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时而开阔,时而深入,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根本不忍释卷。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历史编年体,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将宏大的历史进程拆解成一个个关键的“镜头”,然后用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有趣,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解释的维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作者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微观的角度切入,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拉升到宇宙尺度的宏观视野,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极大地冲击了我的既有认知。我尤其欣赏他对“大历史”概念的实践,他似乎并不执着于记录谁做了什么、谁赢了谁,而是更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深层结构性力量,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难以被个体意志左右的长期趋势。读到精彩处,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论断,因为那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一连串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论证链条,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跟进。

评分

床头读物,学术研究意义不大。

评分

推荐推荐推荐,很喜欢,希望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

评分

历史书籍,非常不错!加6元,很划算!

评分

京东有保障,挺好的,正版

评分

赠品便宜,书本还是比较精致,内容值得阅读。

评分

一个人历史观的大小因人而异,黄仁宇的从历史的主角角度剖析他个人的大历史观。

评分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地就读书、做人进行了阐述,非常好,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帮助广大读者深刻地理解“大历史观”,对于我自己而言,非常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

评分

随便看看就好,,,,,

评分

顶顶顶顶顶----赠品,印刷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