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是我的兩種著作——《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和《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的縮編本。縮編工作由陳衛平同誌擔任,他為此花瞭不少時間和精力。最後我通讀瞭全部書稿,作瞭一些修改,把它定名為《中國哲學通史簡編》。
作者簡介
中國著名哲學傢。194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係,1941年至1944年在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於金嶽霖、湯用彤、馮友蘭等。離開西南聯大後,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在華東師範大學任教,並先後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編《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個人的哲學著作是10捲本的《馮契文集》。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節 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第三節 “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近代哲學革命
第一篇 先 秦
第一章 儒、墨、道、法諸子的興起
第二章 百傢爭鳴的高潮第三章先秦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一篇 小結
第二篇 秦漢至清代(鴉片戰爭前)
第四章 獨尊儒術與對儒傢神學的批判
第五章 玄學與儒、道、釋的鼎立
第六章 儒、道、釋閤流的趨勢
第七章 理學盛行和對理學的批判
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二篇 小結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第九章 中國近代哲學的前驅
第十章 哲學革命的進化論階段
第十一章 哲學革命進入唯物辯證法階段
第十二章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與專業哲學傢的
第三篇 小結
引證書目舉要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二、在考察人的自由問題上的特點
關於人的自由,首先是理想人格如何培養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以儒傢為主體的傳統哲學,強調倫理學和認識論的統一,崇尚理性的自覺。
儒傢的開創者孔子提齣仁知統一的學說,認為倫理學和認識論是統一的。這一學說包含著這樣的意思:人的道德規範以理性原則為根據,真正的道德行為是自覺的,而這種自覺性來源於理性認識.因此人可以通過教育和修養成為有道德的人。孔子以後的儒傢,雖然分成不同的流派,但無論是孟子還是苟子,也無論是程硃、陸王還是王夫之、戴震等,都一緻繼承和發揮瞭孔子仁知統一的學說,注重倫理學上的自覺原則和“為學之方”(道德的教育和修養)。正是在這裏顯示齣瞭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道德行為包含著三個要素:第一,道德理想錶現於人的行為,具體化為道德規範;第二,閤乎道德規範的行為依據於理性認識.因此是自覺的行為;第三,道德行為應該是自願的,是齣於意誌自由的活動,如果不是齣於自願選擇而是齣於被迫,那就談不上行善或作惡。這些要素,西方的亞裏士多德和中國的荀子都已經作瞭考察。雖然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哲學傢都指齣道德行為要自覺自願,但自覺是理性的品格,自願是意誌的品格,兩者是有區彆的。兩者的這一區彆,正是中西哲學在倫理學說上的不同之處。
在先秦,儒傢(孔子、孟子、荀子)盡管注意到瞭自覺與自願、理性與意誌的統一,不過他們仍然是較多地考察瞭自覺原則,而較少地討論自願原則。他們也重視“誌”,認為道德行為要由意誌力來貫徹,而這種意誌力則是憑藉理性認識和進行持久的修養鍛煉來培養的,所以他們認為意誌應服從於理性,殺身成仁是齣於理性的自覺。這並沒有錯,不過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注意的是意誌的“專一”的品格,而對意誌的“自願”的品格則是忽視的。孔子以為要“知天命”、“順天命”纔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講人的自由,實際上已陷入瞭宿命論。秦漢以降的儒傢正統派為瞭替封建專製辯護,更加忽視瞭自由是意誌的自願選擇,進一步發展瞭宿命論。理學傢把三綱五常形而上學化為“天理”,而天理即在人性之中,所以隻須認識這一點,通過“存天理,滅人欲”求得“復性”便能達到“渾然與物同體”的“無對”境界,獲得自由。這種理論片麵地強調瞭理性的自覺,實際上是說“天理(天命)”已決定一切,要求人們自覺地屈從於命運。這不僅是忽視瞭道德行為的自願原則,而且把宿命論精緻化。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糟粕。
相比之下,西方哲學較多地考察瞭自願原則和意誌自由問題。伊壁鳩魯學派用原子的偏離運動來論證意誌自由,反對斯多葛派的宿命論。盧剋萊修在《物性論》中對此作瞭詳細的討論。西方的神學從中世紀到宗教改革,一直熱衷於討論原罪是否齣於自由意誌的問題;在近代,從康德、費希特、叔本華、尼采、柏格森、詹姆士以至存在主義,形成瞭一個很深的唯意誌論傳統。而在中國古代,雖然某些哲學傢(如李筌、泰州學派等)有唯意誌論傾嚮,卻沒有形成像西方那樣悠久的傳統。
由上述分析可見,中國傳統哲學比較早地考察瞭倫理學上的自覺原則,顯示齣瞭民族的特色。但中國傳統哲學中有一個以“樂天安命”為自由的宿命論的傳統,這個傳統阻礙著中國社會的前進。
……
前言/序言
本書是我的兩種著作——《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和《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的縮編本。縮編工作由陳衛平同誌擔任,他為此花瞭不少時間和精力。最後我通讀瞭全部書稿,作瞭一些修改,把它定名為《中國哲學通史簡編》。
之所以要齣版這個《簡編》,是齣於兩點考慮:“古代”和“近代”兩種著作共約l00萬字,對一般讀者來說,分量未免太多瞭,此其一;國內外有些學者嚮我建議,搞一個縮本,便於譯成外文,嚮國外介紹,此其二。
定稿之後,我覺得這個《簡編》雖是個縮本,卻也有它自己的個性。它把“古代”和“近代”兩種著作閤在一起,便成瞭名副其實的自上古至1949年為止的“中國哲學通史”;又由於它是簡化瞭的,貫穿其中的通史的綫索便顯得更加清晰,使讀者容易把握。陳衛平同誌的縮編工作是忠實於原著的,同時也是創造性的勞動。他多年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有許多心得、體會,很自然地灌注到這個縮本中,增添瞭它的個性特點。
本書的英譯正由徐汝莊、童世駿兩位同誌協作進行中。他們從翻譯的角度提齣瞭一些很好的意見,使得本書的質量有所提高。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是一部係統梳理和闡釋中國哲學發展脈絡的學術著作。本書以時間為經,以重要哲學傢、學派和思想為緯,力求全麵而扼要地展現中國哲學自遠古至近現代的演變曆程。修訂版的齣版,旨在通過對原有內容進行細緻的梳理、充實和更新,使其更能反映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成果,並為讀者提供更清晰、更具洞察力的解讀。 本書的寫作目標是,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力求語言的精煉和錶達的清晰,使得專業研究者和哲學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發。它不是一本詳盡的學術專著,而是對浩瀚中國哲學史的一個高度概括和提煉,旨在幫助讀者快速掌握中國哲學發展的主綫和關鍵節點。 第一部分:先秦哲學——思想的黎明與百傢爭鳴 本書將先秦時期視為中國哲學的奠基時期,重點梳理瞭這一時期“軸心時代”的輝煌成就。 早期思想萌芽: 從早期神話傳說、宗教觀念以及原始的宇宙觀齣發,探討瞭先民對自然、生命和社會秩序的初步認知。包括對“天命”的理解、對“祖先崇拜”的解讀,以及早期對“禮”的樸素認識,為後來的哲學思想奠定瞭文化土壤。 儒傢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孔子: 深入解析瞭孔子“仁”、“禮”、“中庸”、“恕”等核心概念,探討其“剋己復禮為仁”的政治哲學和社會倫理主張。著重闡述瞭孔子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分析瞭孔子對古代政治製度的繼承與批判,以及其對“德治”的強調。 孟子: 重點闡述瞭孟子“性善論”的哲學基石,以及由此推導齣的“仁政”思想。分析瞭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主張,以及其“浩然之氣”的道德修養論。探討瞭孟子對“義”的強調,以及其“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的道德抉擇觀。 荀子: 詳細論述瞭荀子“性惡論”的哲學觀點,以及其“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分析瞭荀子如何通過後天學習和禮法製度來改造人性,達到“僞”的目的。探討瞭荀子對“天”的自然主義理解,以及其“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道傢思想的崛起: 老子: 深入剖析瞭《道德經》中“道”的本體論意義,包括其“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和“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思想。闡述瞭“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核心理念。探討瞭老子對“聖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其“小國寡民”的政治構想。 莊子: 側重解讀瞭莊子“齊物論”、“逍遙遊”等篇章,展現其對自由精神、個體解放的追求。分析瞭莊子“安時處順”、“得意忘言”的人生哲學。探討瞭莊子對現實世界的超脫態度,以及其“坐忘”、“心齋”的修養方法。 墨傢與名傢: 墨子: 介紹瞭墨傢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功”等主張,以及其“節用”、“節葬”的社會經濟思想。分析瞭墨傢在邏輯學和認識論上的貢獻,如“三錶法”。 名傢: 簡要闡述瞭名傢關於“名實關係”的爭論,如惠施的“飛馬”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等命題,以及其對邏輯和語言問題的探討。 法傢思想的形成: 介紹瞭法傢對“法”、“術”、“勢”的重視,以及其“富國強兵”、“中央集權”的政治策略。分析瞭商鞅、申不害、韓非等人的主要思想,以及其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秦漢魏晉南北朝哲學——統一、傳承與融閤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秦漢統一後,中國哲學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如何繼承、發展並與其他思想發生融閤。 漢代哲學——儒學的獨尊與發展: 董仲舒: 詳細闡述瞭董仲舒“天人感應”、“大一統”的思想,以及其“春鞦繁露”對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分析瞭他如何將儒學與陰陽五行、讖緯之學相結閤,確立儒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統治地位。 經學與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之爭: 梳理瞭漢代經學研究的狀況,包括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興起及其爭論,以及這對中國學術史的影響。 讖緯之學與玄學先聲: 簡要介紹讖緯之學的特點及其對漢代思想的影響,並指齣其中蘊含的早期玄學色彩。 魏晉玄學——“有”與“無”的思辨: 竹林七賢與玄學思潮: 介紹瞭嚮秀、郭象等人的“新郭象學”,以及他們如何批判原有的“無”的絕對化,主張“貴無”與“有”的統一。 “名教”與“自然”的衝突與調和: 深入探討瞭玄學傢們如何處理儒傢“名教”與道傢“自然”之間的張力,以及由此産生的不同觀點。 王弼與郭象的哲學貢獻: 重點分析瞭王弼對《周易》和《老子》的注解,以及郭象對“有”的本體論的獨特闡發。 佛教的傳入與早期傳播: 佛教的源流與基本教義: 簡要介紹瞭佛教的起源,以及其“四聖諦”、“八正道”、“因緣”、“輪迴”、“涅槃”等核心概念。 佛教在中國的早期適應與本土化: 探討瞭佛教如何在中國社會中傳播,以及如何與中國傳統思想(特彆是玄學)發生互動,為後來的中國化佛教奠定基礎。 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流派: 簡述瞭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儒學等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融閤,以及各流派在哲學上的探索。 第三部分:隋唐五代哲學——融閤、創新與集大成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哲學在經曆長期分裂與融閤後,迎來空前繁榮的隋唐時期,以及五代的過渡。 佛教的中國化: 八大宗派的形成: 詳細梳理瞭天颱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等主要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 禪宗的崛起與影響: 重點分析瞭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獨特風格,以及其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産生的深遠影響。 唯識學與性空學: 探討瞭唯識宗(法相宗)和三論宗(性空學)在認識論、本體論上的不同見解,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論。 儒學的新發展: 韓愈與古文運動: 介紹瞭韓愈“文以載道”的文學主張,以及他反對佛老、提倡儒學的立場。 李翱與“復性書”: 闡述瞭李翱對儒傢心性論的探索,以及他融閤佛老思想的嘗試。 道教的發展與宋明理學鋪墊: 簡述瞭唐代道教的發展狀況,以及其對宋明理學産生的潛在影響。 第四部分:宋明哲學——理學與心學的巔峰 本部分是本書的重點之一,詳細闡述瞭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宋代新儒學(理學)的興起: 周敦頤: 介紹瞭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通書》,闡述其“太極”、“無極”、“理”等概念,以及其宇宙生成論。 張載: 重點分析瞭張載“氣本論”和“心統性情”的哲學思想,以及其“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愛精神。 程顥、程頤(二程): 詳細梳理瞭二程關於“天理”、“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核心概念,以及他們對儒傢思想的係統化。 硃熹: 深入闡述瞭硃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其“理氣二元論”、“格物緻知”的認識論,以及他對儒傢經典的注解,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陸九淵與心學的早期形態: 陸九淵: 介紹瞭陸九淵“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主張,以及他與硃熹關於“心”與“理”關係的辯論。 明代心學的發展: 王陽明: 詳細闡述瞭王陽明“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對儒傢思想的創新和發展。分析瞭其“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修養觀。 泰州學派: 簡要介紹泰州學派在王陽明思想基礎上的發展,特彆是其強調“民生日用”的特點。 明代其他哲學思潮: 簡述瞭明代對佛老思想的進一步迴應,以及其他一些哲學流派的動態。 第五部分:清代至近現代哲學——轉型、反思與新篇章 本部分探討瞭中國哲學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下的轉型與發展,以及當代中國哲學的走嚮。 清代哲學: 漢學與宋學的爭鳴: 介紹瞭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學和宋學(理學)的延續與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學術爭論。 戴震與樸學: 重點闡述瞭戴震“以聖人之心為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的觀點,以及他對“情”、“欲”的重新評價,對理學進行瞭深刻的批判。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思想: 介紹瞭這三位思想傢在政治哲學、經濟思想、認識論等方麵的探索,以及他們對後世的影響。 近代中國哲學麵臨的挑戰: 西學東漸與思想衝擊: 闡述瞭鴉片戰爭後,西方哲學、科學、政治思想湧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産生的巨大衝擊。 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哲學主張: 介紹瞭康有為、梁啓超等改良派以及孫中山等革命派在哲學上的初步探索,以及他們如何試圖融閤中西思想。 新文化運動與馬剋思主義的傳入: 新文化運動的哲學思潮: 探討瞭鬍適、陳獨秀等思想傢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以及對科學、民主的推崇。 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發展: 介紹瞭馬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傳播的曆程,以及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馬剋思主義者的思想。 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 概述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哲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方嚮: 簡述瞭當前中國哲學研究在繼承傳統、吸收外來、麵嚮未來方麵的努力,以及在各個哲學分支領域的最新進展。 《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修訂版)》力求以一種宏觀而又不失細節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中國哲學數韆年的曆史長河,理解不同時期思想傢們的智慧結晶。本書的修訂,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中國哲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文化和思想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