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汉娜·阿伦特,罗纳德·贝纳尔 著,曹明,苏婉儿 译
图书标签:
  • 康德
  • 政治哲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
  • 伦理学
  • 政治思想
  • 德国哲学
  • 讲稿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77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9733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名家解读名家,阿伦特重构康德美学(康德粉丝必读!)
  ★ 阿伦特收官大作未竟部分的前奏(阿伦特粉丝必读!)
  ★ 阿伦特的备课稿,文科教员需要看的讲稿典范(人文学者应该读!)
  ★ 标新立异,提出人类精神自由的保证在于判断能力(惊讶!)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的观点“驳倒”了阿伦特早期作品中对于同一问题的观点(有看头!)

内容简介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裔美籍哲学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与西蒙娜·波伏娃、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一生致力于考察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和人的政治行动,并对美国政治现实和犹太问题有着大量极富原创性的洞见。
  主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责任与判断》《共和的危机》《犹太文集》《心智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稿》等。
  罗纳德·贝纳尔(Ronald Beiner),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曹明,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苏婉儿,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讲稿——经过罗纳德·贝纳尔富有技巧的精心编排和介绍——大胆、有创造力、富有责任感……阿伦特将一般或者说扩展了的审美判断看作康德政治哲学的一条线索,这一极富创造性的主张,让她能够在审美和实践之间找到一座桥梁,而这对于研究康德的其他人来说,仍然是未知之域。
  ——Patrick Riley,Political Theory

  

  这本被悉心编制的精辟小书,非常有价值地补充了阿伦特的作品,贝纳尔对阿伦特的解读,非常富有才华地阐明了阿伦特思想的一个侧面,且阅读起来赏心悦目。
  ——James T. Knau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目录

中文版前言(罗纳德·贝纳尔)
译者序言

原版序言(罗纳德·贝纳尔)
《思索》后记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1970年秋社会研究新学院课程讲稿)
想像力
(1970年秋社会研究新学院研讨课笔记)
汉娜·阿伦特论判断(罗纳德·贝纳尔)

附录
康德著作年表
阿伦特著作年表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讲
  谈论、探究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困难。不同于其他许多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以及其他人,康德从未写过某种政治哲学。论康德的文献浩如烟海,但论康德政治哲学的书却寥若星辰,其中,值得研究的惟有一本,即汉斯?萨内尔(Hans Saner)的《从战争到和平的康德之路》。法国最近出版了一部专门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论文集,其中几篇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该文集中,你也很快就会看到,康德自己也是把该问题当作一个无关紧要的主题来处理的。在将康德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所有书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至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特别的主题。(雅斯贝尔斯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萨内尔是雅斯贝尔斯惟一的追随者。)《康德论历史》所收入的康德的那些文章以及最近编纂的名为“康德政治文论选”的文集,其品质和深度,都无法与康德的其他作品比肩;它们肯定无法组成有位作者所谓的“第四批判”——鉴于它们碰巧成了这位作者的研究主题,所以他热切地想要为它们争得这一崇高地位。康德自己把其中某些文章称之为不过一场“与理念的玩耍”(play with ideas)或“仅仅是一次快乐的旅行”。就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永久和平论”而言,其讽刺的口吻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文章。在致凯斯维特(Kiesewetter)的一封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把该文称为“遐想”(他仿佛想起了早年他在《一个通灵者的梦——用形而上学之梦来解释》[1766]中对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揶揄)。至于《法权学说》(The Doctrine of Right, or of Law)——该文你只能在赖斯(Reiss)编辑的那本书中找到,而且如果你读过,那你可能会发现该文乏味而卖弄——你想不赞同叔本华的这个说法都难:“就好像该文不是这位伟大人物的作品似的,倒像出自某个普通的庸人之手[gew?hnlicher Erdensohn]。”法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的实践哲学把人被理解为一种立法性存在(a legislative being);但是,若要总体上研究法权哲学(philosophy of law),我们肯定不会求诸康德,而是求诸普芬道夫或格老秀斯或孟德斯鸠。
  最后,如果看看其他文章——无论是赖斯编辑的那本书里的、还是其他文集(《康德论历史》)里的,你会发现其中很多篇关注的都是历史,以至于初看起来,很像是康德在用一种历史哲学替代政治哲学,他后来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不过,进而再看,康德的历史概念,本身固然很重要,但并非康德哲学的重中之重,于是乎,如果我们想要探究历史呢,我们又会求诸维柯抑或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这一物种是历史的主体,不过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虽然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造物的最终目的和造物中的王者。历史中至为关键的不是故事/事件(stories),不是历史个体,也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狡计,那导致[人类这一]物种在代代相继中不断进步并将其全部潜能充分发展出来的自然狡计,当然,历史的偶然与无序中所蕴藏的忧伤也一直让康德耿耿于怀。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其生命是如此短暂,短到无法充分发展出人类的全部特质和潜力;该物种的历史因而就是“自然(nature)种植在[人类]身上的全部种子得以充分发展、[人类这一]种族的命数(destiny)在这大地之上得以实现”的进程。这一进程就是“世界历史”,类似于个体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康德对过去毫无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这一物种的未来。人不是因为罪恶而被一位复仇的神逐出伊甸园的,而是被自然逐出来的,自然将人从自己的子宫中剥离出来,然后将其逐出乐土、逐出那“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此乃历史的肇始(beginning);历史的进程也就是进步;这一进程的产物,有时被称为文化、有时被称为自由(“从受自然监护到自由状态”);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指出,这一进程也是一个实现“专属于人的最高目的,即社会性[Geselligkeit]”的问题。(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的重要性。)进步,这一18世纪的主流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则是一种相当忧伤的观念;他反复强调,这一观念对个体生命而言,蕴含着显而易见的悲凄。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十二篇古代哲学之终局

评分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全篇采用暗讽手法的小说较少。虽然针砭时政讽刺社会黑暗朝廷昏庸的作品也有,但讽刺手法较为直白外露,多为语言反讽,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而不苟言笑正常叙事,直到结尾才发现作者对时政的嘲讽之意的结构反讽,或戏剧反讽,则很少。清末这样的作品增多,最著名的主要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也许是由于文字狱盛行,文人被逼出使用隐晦暗讽的本领吧。比如《聊斋志异》,不了解蒲老先生用意的人完全可当作灵异小说狐鬼猎奇的娱乐故事来读;了解背景资料的则能很容易勘破表面鬼怪故事下掩盖的政治用意。

评分

阿伦特名作,值得一读

评分

最终,对傲慢的指责不会仅仅面对海德格尔。这种指责必然面对思维自身。每一个哲学任务的理解都不能自己辩白,而且只要我们把这样一种理解详述为我们著作之后的未经试验的“调节理念”,那么我们本质上必然是傲慢的。也许探出和揭露这种傲慢正是哲学思维的任务。如果这样,难道每个思想家不都应该十分关注他自身的傲慢,不都应该十分关注自身对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任务的目光短浅吗?

评分

读完《论美国的民主》,很难想象托克维尔仅以他九个月的美国之行就能够写出这样经典的旷世著作。九个月,怎么能够让一个人如此了解美国的民主与法制呢?九个月,怎么能够让一个人如此洞悉美国的历史与发展呢?托克维尔在他的书中深入浅出地为我展示了美国——这个现代文明中不可不提的大国——是如何从一片荒芜走向繁荣的。其实,我对于托克维尔的能力是持怀疑态度的。他的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是第一本研究美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的著作,而并非书中内容的全部。然而,当我真正看完它时,我发现托克维尔带给我的启示远比他书中阐述的观点更发人深醒,对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这一点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好书。他让我感到了一个新兴国家所散发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一种新的体制带给人前所未有的,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新的革命。美国的民主,就是在这种新兴文明崛起的历史洪流中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达到一种,就算不能说完美,但也可以说是最丰满的程度。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物极必反,万事万物皆是如此,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显示出他无限力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很多弊端,诸如多数人的暴政、个人主义所带给人们的冷漠与孤单等等。但无论如何,只要一个国家真正从一种制度中获益并且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这种制度就是成功的。以美国的民主制度对比中国的情况是近乎可笑的,虽然不想说,但是却不能不说,以我粗陋卑微的观察来看,我们现在仍然是一个与封建作斗争的时代。我想这样的论调一定会招致很多反对,可是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现如今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法制,我们的行政管理系统,甚至是我们的观念,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现代水平。前不久,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的医疗改革法案,在新法案中,要求全面提升美国公民的医保水平,这一法案足以使美国95%的公民获得医疗保障。如果是在中国,政府这样的决策无疑会带来一片掌声和赞美,财政用于医保正是说明了政府是个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好政府。然而在美国,很多民众却站在白宫门口高举“kill the bill”的大旗,反对政府乱用纳税人的钱,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示威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法案不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他们有利的人,这些人站出来反对政府仅仅是因为害怕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措施有可能妨碍市场的自由调节,从而违背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由此我深深的感到不安,有时候,并不是美国强大的经济令人畏惧,而是美国人民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方面,我们还与之相去甚远。美国的民主,是一种由内而外显示出来的力量,并且成为一种固化的精神印在每个美国人的脑海中。所以即使金融危机令美国从此进入萧条的话,我也毫不怀疑它能够力挽狂澜的能力。即使是现在,我仍然十分疑惑,两百年前的这样一群流亡他乡的乡巴佬是如何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呢。或许他们在前往新大陆的小船上就已经约定了一个不分贫富、没有等级的新世界,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延伸出的自由和民情,共同被法律所规定下来,构成了这个国家的民主。

评分

★ 思想家解读思想家。康德对阿伦特影响至深。

评分

假定雅斯贝尔斯的海德格尔解释,事实上指出了海德格尔思维的某种内在倾向,即“哲学上”只属可疑的倾向,那么就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我们发现自己也面对哲学批判的可能性这一根本问题。究竟如何才能说明这样一种立场的不合理呢?各种视域之间的对话,即对“真正”哲学Sache的不同理解之间的对话实质上被排除了;一个人要么可以赞同海德格尔的基本理解并参与他的“体系”之内的内在运动,要么一个人可以习以为常地停留在外部,对海德格尔进行某种外在批判,而这种批判实质上缺乏其对交往的努力。应当注意,这第二种可能性本身会是固步自封的结果,即停留于自身“体系”的无异议能力之内,停留于一种雅斯贝尔斯所凸显为“Unphilosophie”〔“非哲学”〕⑦的教条主义的态度之内。

评分

    

评分

  贝纳尔:显而易见,没有好的判断,就没有好的政治生活;没有好的政治生活,我们将陷于危机之中。当然,对身处现实生活当中的政治人来说(这里的政治人并不专指掌握政治权力的人,而是指所有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当中积极追求良好政治生活的公民),关于政治判断的理论或者对判断行为的理论反思是否有助于践行其政治判断仍然是个问题,但是,如果判断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之能力,那么对它重要性的研究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并不依赖于它是否可以被付诸实践,人之为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在于我们会不断反思“何为”与“为何”的问题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