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通文丛·第三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研究:以跨文化旅游传播背景下的湘西凤凰为个案

求通文丛·第三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研究:以跨文化旅游传播背景下的湘西凤凰为个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新星 著,王文利,田中阳 编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旅游传播
  • 湘西凤凰
  • 第三空间
  • 跨文化交流
  • 民族文化
  • 文化意义
  • 传播学
  • 人类学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2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15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求通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求通文丛·第三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研究:以跨文化旅游传播背景下的湘西凤凰为个案》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第三空间的研究意义、问题与方法、湘西凤凰在哪里?——旅游传播中的三种空间解读、湘西凤凰旅游传播中的空间:具体的地域空间、湘西凤凰旅游传播中的第二空间:表征与想象的空间、湘西凤凰旅游传播中的第三空间:开放与实践的空间、凤凰作为第三空间——文化的混杂化、古民居里的酒吧与咖啡馆:本土与国际的交融等。

作者简介

  罗新星,1979年9月出生,湖南邵东人。2011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社科基金一项、省教育厅课题一项、校青年基金课题一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三空间的研究意义、问题与方法

第二章 湘西凤凰在哪里?——旅游传播中的三种空间解读
第一节 湘西凤凰旅游传播中的第一空间:具体的地域空间
第二节 湘西凤凰旅游传播中的第二空间:表征与想象的空间
第三节 湘西凤凰旅游传播中的第三空间:开放与实践的空间

第三章 凤凰作为第三空间——文化的混杂化
第一节 古民居里的酒吧与咖啡馆:本土与国际的交融
第二节 流浪在东门城楼:固守中对远方的向往
第三节 古街已成步行街:异质文化空间里的同质商业空间
第四节 被凝视的苗族聚居地:生活空间的舞台化

第四章 被建构的原住民空间——中心化和边缘化的悖论
第一节 商业空间的中心化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边缘化
第二节 文化标识的中心化与文化现实的边缘化
第三节 展示空间的中心化与生活空间的边缘化

第五章 生产者与文化生产的权力关系
第一节 谁在生产凤凰?
第二节 生产了谁的凤凰?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和谐的第三空间何以达成
参考书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内容摘录
后记

精彩书摘

  被访谈的游客迟老师①说:“我对沈从文的书爱不释手,理所当然地就非常向往神秘的湘西,并且把凤凰当做湘西社会的折射和缩影,虽然知道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应该不复存在了,但是我还是希望在这里出现那条历史长河里的麻阳的水手、常德的船、辰州的赶尸符、吊脚楼上的妓女、河滩上的戮杀,等等。”可见,对神秘的期待成为了前往此地旅游的一种驱动。
  这种神秘的第一个方面的解读即是此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凤凰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最早在凤凰从事旅游景点开发、第一个开办旅行社的凤凰人,中国凤凰旅游网的创办人竿军是这样说的:“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叫凤凰,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成人后有十几年的时间我流窜于天南海北,走过许多名山大川、见识无数稀奇古怪,但家乡凤凰的印象总是难以忘记……小时候能够听到的精彩故事就是草鬼婆、仙娘、天王爷……野外喝水必扎草钱、某某某处必然绕道、晚上吹口哨必然挨骂……春节百狮会、烧龙、端午龙舟总是很热闹,打鱼郎总是网到蚌壳精、苗集晚上缠绵的情歌总是唱到天亮……”②他的这段话正好说明了凤凰少数民族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为特定的民俗,二为一些不可解释的奇风异俗。在关于凤凰旅游的推介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身着盛装、浑身上下戴满银饰的苗家少女,而据凤凰当地人说,在每年阴历四月八和六月六的时候,来凤凰的游客特别是前往苗寨的游客总是最多的,这当然也是借由旅游来推介这两个独特的苗族节日的结果。四月八是苗族的传统喜庆节日,是苗族的祭祖节、英雄节、联欢节。每逢这一天,人们自动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舞花带、上刀梯、钻火圈……热闹异常,人数以万计,场面宏大而壮观,人们尽情歌舞以至通宵达旦。阴历六月初六是苗族传统歌节。
  ……

前言/序言


探索第三空间:湘西凤凰的文化印记与跨文化传播 本书深入探究“第三空间”的理论框架,如何在中国西南地区极具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的湘西凤凰古城,生成和演化出独特的文化意义。在跨文化旅游传播的宏大背景下,作者以凤凰古城为鲜活个案,细致剖析了当地文化在现代性浪潮与全球化语境下的变迁、重塑与再创造过程。 “第三空间”并非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动态的、边缘的、交织的文化场域。它诞生于不同文化相遇、碰撞、融合的交汇点,既非全然的“此地”(here),也非全然的“彼地”(there),而是处于两者之间,充满着协商、张力与可能性。在本书中,湘西凤凰古城正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第三空间”。它承载着苗族、土家族等多元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同时又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资本、信息和观念发生着深刻的互动。 本书的研究视角,超越了将文化视为静态、纯粹的传统概念,而是将其置于流动的、动态的、生产性的过程中来考察。作者认为,在跨文化旅游传播的语境下,凤凰古城的文化意义并非固化不变,而是通过旅游者、当地居民、文化生产者、媒体传播等多种主体,在不断的互动与叙事中被积极地生产、协商、接受或抵抗。这种文化意义的生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旅游景观、民俗表演、手工艺品,更深刻地体现在非物质层面的身份认同、历史叙事、审美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 核心研究内容及理论视角: 本书的核心在于运用“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凤凰古城文化意义生产的机制与特征。这包括: 文化碰撞与协商: 深入分析外来文化(如现代消费文化、全球化旅游模式)与本土文化(如苗族古歌、吊脚楼建筑、银饰制作技艺)在凤凰古城如何相互渗透、作用。这种作用并非单向的侵蚀或同化,而是在“第三空间”中,不同文化元素既可能被挪用、改造,也可能引发抵抗与再阐释。例如,传统节日庆典如何为了吸引游客而进行“景观化”的呈现,这其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利用,也可能成为当地居民重新审视和活化自身文化传统的新契机。 身份认同的重构: 旅游活动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身份认同。对于凤凰古城的居民而言,他们如何在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身份与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身份之间寻求平衡?旅游者如何通过体验凤凰文化,来建构或重塑自身的“他者”形象或“文化猎奇”的自我?本书将探讨这些身份认同如何在“第三空间”的互动中被形塑、被协商,甚至被挑战。 文化景观的生产与解读: 凤凰古城作为旅游目的地,其“风景”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意义生产的重要环节。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商业化改造,民俗表演的编排,甚至街头巷尾的商品陈列,都在共同构建一个被期待和被消费的“凤凰”形象。作者将审视这些文化景观的生产逻辑,以及不同群体(游客、研究者、当地居民)对其进行解读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与策略: 互联网、社交媒体、旅游指南、影视作品等媒介在凤凰文化意义的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分析这些媒介如何选择性地呈现凤凰文化,如何建构特定的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影响公众对凤凰的认知和期待,进而反过来影响凤凰的文化生产。 “他者”视角的介入与反思: 作为跨文化研究,本书特别关注“他者”(即外部观察者、研究者、游客)的视角对凤凰文化意义生产带来的影响。这种介入可能带来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也可能激发新的理解和保护的可能性。本书将在研究过程中,时刻保持对自身视角的反思,力求呈现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现实。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创新: 将“第三空间”理论这一在后殖民研究、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框架,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地方性文化研究和旅游传播研究,为理解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现实关照: 凤凰古城作为中国众多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但又高度依赖旅游业发展的地区之一,其面临的文化困境与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本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反思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深化理解: 通过对凤凰古城的案例研究,本书将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化是如何在互动中生成、如何被传播,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文化如何保持活力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对于提升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不仅是一次对湘西凤凰古城文化现象的细致考察,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理解、被生产、被传播的深度探索。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片被时间和空间塑造的“第三空间”,去感受文化的脉搏,去理解意义的流动,去思考文化在跨越边界时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求通文丛·第三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研究:以跨文化旅游传播背景下的湘西凤凰为个案》的书名,乍一听,确实是学术味十足,让人联想到厚重的理论和严谨的分析。作为一名对文化、旅游以及社会变迁交叉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首先是被这个庞大而吸引人的标题所触动。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湘西凤凰)的浅层描摹,而是深入到“第三空间”的理论框架下,探讨“文化意义生产”这一复杂过程,更将这一切置于“跨文化旅游传播”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光是这个研究的切入点,就足以让人充满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和构建理论模型,将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独特的分析工具。

评分

当我看到“个案研究”这个词时,我立刻联想到书中对湘西凤凰的具体细节的深入挖掘。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域的简单介绍,而是希望通过对凤凰这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来揭示更普遍的文化现象。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田野调查材料,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来支撑其理论论证。 比如说,书中会不会描绘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真实互动场景,分析他们在交流中如何理解和误读彼此的文化,又如何在无意识中共同“生产”出新的文化意义? 这种 grounded research 的方式,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意义生产过程的复杂与微妙。

评分

湘西凤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民族风情,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意象,早已深入人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浓厚的文学光环下,进行学术性的“第三空间”和“文化意义生产”的研究的。是仅仅将文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背景,还是会深入探讨沈从文笔下的“凤凰”与现实中的“凤凰”在旅游传播中是如何被互动地解读和生产的? 会不会分析,游客带着对“边城”的想象来到凤凰,这种想象是如何与当地的现实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当下的凤凰文化景观? 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跨越文学与学术的对话,既有对“凤凰”情怀的共鸣,也有对文化现实的深刻洞察,从而避免研究流于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能够触及到那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湘西凤凰。

评分

“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哲学和理论的张力。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第一空间”(物理空间)和“第二空间”(社会空间),而是在两者交织、碰撞、融合中产生的更具流动性和协商性的意义场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具体界定和运用这个概念来解读湘西凤凰的。是将其视为游客与当地居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性意义集合?还是将凤凰古城这个物理空间本身,在旅游传播的催化下,被赋予了新的、超越其原始属性的文化内涵? 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论述,阐释“第三空间”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主体、生成新文化意义的关键节点。同时,“文化意义生产”的研究,也让我联想到权力、资本、在地文化以及游客想象力的多重博弈。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在旅游的浪潮中,凤凰的哪些传统文化被选择性地强调、重塑,又有哪些文化被边缘化,甚至被消解?

评分

“第三空间”理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争议的领域。它挑战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了流动、混杂和协商的重要性。 我对这本书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湘西凤凰的跨文化旅游传播场景感到非常好奇。 是否会展现出,在凤凰这个物理空间中,游客、当地居民、以及那些被旅游业塑造出来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一个动态的、不断重塑的“第三空间”中相互作用,并产生新的文化意义?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分析案例,例如,某个被重新解读的传统节日,某种被游客热烈追捧的当地手工艺品,或者是一种被媒体不断放大和传播的“凤凰印象”,这些具体的事物是如何在“第三空间”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的。

评分

跨文化旅游传播,这个角度的引入,无疑为研究增添了现实的紧迫感和实践的意义。湘西凤凰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其经历的现代化转型和国际化推广,是全球许多古镇面临的共同课题。作者如何处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书中一个关键看点。是单纯地描绘凤凰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还是深入分析旅游传播过程中,外来文化如何影响和改变凤凰自身的文化肌理?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当凤凰的文化形象被“建构”和“再现”后,这种“生产”出来的意义,又反过来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他们的身份认同。这种双向互动和反馈机制,往往是理解文化变迁最深刻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求通文丛”系列名,本身就传达了一种追求知识融通、跨学科理解的旨趣。这让我对书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相信,作者在进行“第三空间”和“文化意义生产”的研究时,必然会借鉴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比如地理学中的空间理论,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以及人类学中的文化解释学等等。 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展示出这些理论的运用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理解湘西凤凰的案例提供多维度的视角。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能丰富研究的理论内涵,更能使其结论更具普适性和启发性,为其他类似案例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评分

“文化意义生产”,这是一个充满动态和过程性的概念,它意味着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下被不断地创造、协商和改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具体展现出,在跨文化旅游传播的语境下,湘西凤凰的文化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是通过官方的旅游宣传?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解读?还是通过游客自身的体验和分享? 甚至是当地居民为了适应旅游经济而进行的文化表演和商品化? 我想知道,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权力结构,决定了哪些意义被优先生产和传播,又有哪些声音被忽略或压制。 这种对生产机制的细致描摹,将是理解文化变迁背后复杂动力的关键。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求通文丛·第三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研究:以跨文化旅游传播背景下的湘西凤凰为个案》的书名,预示着这是一部具有高度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的学术著作。我期望它能够突破传统的研究框架,以“第三空间”的理论视角,深入剖析在跨文化旅游传播的背景下,湘西凤凰的文化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协商和演变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扎实的田野调查材料,精妙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文化变迁背后复杂动力的深刻洞察。 这不仅将是一次对湘西凤凰的文化解读,更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乃至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

湘西凤凰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缩影,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跨文化旅游传播对当地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既看到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交流机会,也警惕其可能导致的文化同质化、传统失落等问题。 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文化意义生产”中的“生产”主体和“生产”逻辑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在这个过程中,是资本的力量在起主导作用,还是地方政府的规划在起关键作用,亦或是游客的消费选择在塑造文化? 这种对权力分配和运作机制的分析,将使研究更具深度和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