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母亲的叙述,在作者的旁白中,我们看到了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饥饿与灾难,看到了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和文革,看到了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之间的计划生育和高考,也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对疾病和健康的恐惧、对农村治安的担忧。六十年的时光荏苒,在两位老人的口中云淡风轻,没有歇斯底里的揭发、控诉与泪水,调侃之间日升月落韶华流逝,就像家中坐在炕头的老人闲谈碎语中的“说古”,几十年不动声色地过去了。
评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评分书纸张的质量很好,书的内容也更好,值得买
评分钱基博虽然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不了解,但这本书辅读四书非常不错
评分很不错,非常值得购买,京东物流有保障。。。
评分遇到满200减100的活动,可惜这套书只有一部分参与,货源也不足,拆成两单分别从上海和北京送来的,整套书比较实惠,内容没的说,前人治学的严谨远超现代。书本用纸有薄有厚,估计和印刷版本有关,装订一般,封面处容易脱胶。
评分大概还可以
评分大概还可以
评分书纸张的质量很好,书的内容也更好,值得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