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特殊教育著名专家华东师大昝飞副教授与一线特教教师张琴强强联合,教您如何利用行为矫正的方法,一步步改善特殊儿童常见的10种问题行为;以特殊教育工作中的大量生动案例,全面解析行为矫正技术在实践中如何使用!《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风格明快、生动,不单是特教教师解决棘手问题时非常好用的工具书,更能让教师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共鸣!
内容简介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爱心与耐心,还需要掌握一系列特殊的教育方法。《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将手把手地指导你灵活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有效应对特殊儿童常见的十种问题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行为、课堂扰乱行为、发脾气行为、不顺从行为、冲动行为、自我伤害行为、重复刻板行为、攻击行为、与进食有关的问题行为、青春期问题行为。《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不但全面剖析了这些问题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应对措施,更有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与你分享最鲜活的教育案例,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家长以及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学生而言,《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作者简介
昝飞,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特殊儿童行为问题干预,以及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干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临床咨询与干预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张琴,特殊教育专业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目前就职于上海市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多年来一直从事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自闭症儿童干预、特殊儿童问题行为干预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注意力分散行为
注意力分散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注意力分散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静下心,慢慢来!
案例二 脑筋动起来,嘴巴停下来
第二章 课堂扰乱行为
课堂扰乱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课堂扰乱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课堂扰乱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乐乐的故事
案例二 小天,如何让你不孤单?
第三章 发脾气行为
发脾气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发脾气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发脾气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爱哭的雪儿不哭了
案例二 提前预防,让坏脾气发不出来!
第四章 不顺从行为
不顺从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不顺从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不顺从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阳阳,大胆走出来!
案例二 倔强的畅畅听话了
案例三 叛逆少年家的烦恼事
第五章 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冲动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冲动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把“冲动”关进笼子里
案例二 我的“野蛮女友”
第六章 自我伤害行为
自我伤害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自我伤害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让秀发飞扬
案例二 嘉嘉的故事
第七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攻击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攻击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阳阳“发飙”记
案例二 打人皓皓服药记
案例三 做一名受欢迎的班长
第八章 重复刻板行为
重复刻板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重复刻板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重复刻板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用社会故事克服刻板行为
案例二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刻板行为
案例三 小可与乐乐的友谊成长之路
第九章 与进食有关的问题行为
与进食有关的问题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与进食有关的问题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与进食有关的问题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小茜和轩轩吃饭喝水记
第十章 青春期问题行为
青春期问题行为的常见表现
出现青春期问题行为的常见原因
处理青春期问题行为的常见措施
案例一 喜欢要怎样说出口
案例二 小木的故事
精彩书摘
案例一 爱哭的雪儿不哭了
雪儿是一个长得很文静的女生,虽然入小学前一直在接受各种形式的个别化训练,但在入学之初,雪儿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仍旧非常落后,从填写的档案来看,雪儿的韦氏智商测试结果低于40,医生曾经鉴定她为发育迟缓。她不会数3以内的物品数量;不能正确指认常见的图片,如苹果、香蕉、小兔、小猫等;身体的平衡能力较差,走路时很容易摔跤;手部精细动作技能发展落后,手指很不灵活,两指捏物很困难。
雪儿的父母非常爱雪儿,爸爸更是对雪儿宠爱有加,只要是雪儿的要求,爸爸妈妈总是尽量满足。为了给予雪儿更好的照顾和更多的教育支持,雪儿的身边一直都有阿姨陪同。开学之后,雪儿大多表现得安静可爱,上课时总是安安静静地听讲,下课也不爱运动,喜欢坐在座位上看同学们玩;课间活动时,也仅是和陪读阿姨一起散散步。但是雪儿也有很不文静的时候,那就是在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她完成时,她会发脾气大哭大闹,把桌子推开,大哭的声音响彻整个楼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逃避任务。当老师要求雪儿完成某项任务时,雪儿大多会出现上述的哭闹行为。通过家长访谈发现,这种哭闹发脾气的行为在家中出现时总是能让雪儿的愿望达成。家长反映,雪儿在家中只要哭闹就能使她的一些要求得到满足。例如,雪儿每次吃完晚饭都要坐车出去兜风,偶尔家里的车不在,不能去兜风,这时雪儿就会哭闹,爸爸就会立刻投降,带着雪儿坐出租车出去兜风。
但是在学校里,雪儿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一般是不能达成愿望的,为什么雪儿还是要哭闹呢?首先,我们观察了不同老师对雪儿发脾气哭闹行为的处理方法,结果发现,大多数老师一般会告诉雪儿不可以哭,并要求她继续完成任务,之后就要求陪读阿姨监督雪儿完成任务;陪读的阿姨则对雪儿一点办法也没有,因此,通常的结果是雪儿一直哭,哭到下课的时间到了,作业就不用做了;或者老师已经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之前布置的任务也就不了了之了。老师看到雪儿哭闹,有时会重新审视对她的任务要求,如果发现偏难,就会撤销对她的任务要求,或降低对她的要求。也就是说,哭闹还是有很多机会帮助雪儿达成逃避任务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观察了雪儿在老师布置任务后的反应。结果发现,雪儿也不是对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拒绝,比如她在体育课、音乐课上就极少哭,而在数学课、美工课、语文课上则经常出现哭闹的行为。再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了雪儿拒绝任务的三大特点:第一,遇到没接触过的全新任务会哭。例如,第一次玩拼图、第一次学新的律动操、第一次学习套圈等,雪儿都会哭。但是在同一个任务进行到第三、第四次时,哭闹情况就会有所好转。第二,做涉及手部精细动作的任务会哭,例如,写字、涂色、画画等任务。第三,老师或阿姨对她要求过高时会哭,例如,雪儿在完成写字任务后,如果陪读阿姨认为她写得不好要她擦掉重写并要写得更好看时,她就很容易发脾气大哭。打板羽球时,如果老师认为她打的姿势不对并反复纠正她的姿势,她也会哭。总结这三种情况,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只要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起来需要额外的努力,雪儿就会出现哭闹的发脾气行为;而如果是常规性的简单任务,她一般不会哭闹。
从以上观察结果也可以看到,雪儿用哭闹这一发脾气行为来逃避任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日常生活的经验让雪儿认为哭闹的方式可以帮助她达成愿望;二是布置的任务难度超过了雪儿的能力范围,她无法完成,只能逃避。
1.针对雪儿在哭闹行为中的获益的措施
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很快地找到了应对的方式:
措施一:统一教育者对哭闹行为的态度
对所有老师(包括陪读阿姨)对待雪儿的态度进行了统一,所有相关人员在雪儿哭闹的时候就告诉她:“哭没有用,哭完继续完成任务”,而且每次都必须完成布置的任务,即使占用课间休息时间和吃饭时间,也必须完成。一开始实施时,雪儿出现了强烈的反抗情绪。有一次,当老师要求她写字时,雪儿又开始哭闹,她使劲地推桌子,发出很响的噪音。辅助老师只好将她带离教室以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接着将她领到校园的凉亭中,让她坐下慢慢哭,并不时提醒她“哭没有用,哭完继续写字”。等她哭好之后,辅助老师再将她领回教室,让她继续写字,雪儿就又开始哭,然后辅助老师再重复之前的做法。这一次,雪儿哭闹的时间比之前还要长,前后哭了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后,雪儿很快就明白辅助老师的意思了,也知道哭闹真的不能再起作用。以后,雪儿哭闹的时间就大为缩短了。以前一旦哭起来就没完没了,一次大哭在十分钟、二十分钟以上是常有的事情;但现在,她往往只是试探性地哭闹两三分钟,知道没用也就不哭了。
……
前言/序言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问题行为”的泛泛而谈的指南,也非简单罗列训练方法的“说明书”。它是一次深度挖掘、一次理性剖析,更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 当“特殊儿童”这个标签被贴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孩子独特的闪光点,而非他们偶尔呈现出的、让家长和教育者感到困惑甚至棘手的行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被统称为“问题行为”的反应,往往是孩子在适应环境、表达需求、处理情绪时所面临挑战的直接体现。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旨在为那些渴望理解、引导并最终帮助特殊儿童克服行为困境的家长、教师、治疗师以及所有关心他们的个体,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视角。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实例与解析”的叙事模式。 我们深知,抽象的理论往往难以触及现实的复杂性。因此,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将围绕着真实、鲜活的案例展开。这些案例并非经过艺术加工的理想化情景,而是来源于我们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我们力求展现这些行为发生的真实场景,包括其发生的诱因、频率、强度,以及对孩子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然而,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呈现案例。 每一个案例都将伴随深入的“解析”。这里的解析,并非简单的“是什么”的描述,而是“为什么”的追根溯源。“为什么”这个孩子会频繁地出现尖叫?“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对某些触感表现出强烈的回避或追求?“为什么”这个孩子难以融入同伴群体,常常引发冲突?我们将在解析部分,运用当下最前沿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行为分析学、神经发育学以及特殊教育学等领域的理论框架,对这些行为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我们相信,理解是干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很多时候,家长和教育者之所以感到无助,并非因为缺乏方法,而是因为未能真正理解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孩子突然的攻击性行为,可能并非源于“坏脾气”,而是由于其沟通能力不足,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不适、焦虑或痛苦;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抚的机制,帮助孩子在混乱或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找到秩序感和安全感;社交退缩或回避,可能是因为孩子在理解社交线索、解读他人意图方面存在困难。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剥开行为的表象,探寻其深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根源。 本书的解析将涵盖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发展与认知层面: 探讨特殊儿童在感官处理、信息整合、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语言理解与表达、社会认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直接或间接导致特定的行为表现。例如,我们可能会解析感觉处理失调(如对声音、光线、触觉的敏感或迟钝)如何引发回避、兴奋或自我刺激行为。 情绪调节与应对层面: 关注特殊儿童在识别、表达、管理自身情绪方面的挑战。解析其可能出现的冲动控制困难、情绪波动大、应对压力能力不足等,以及这些情绪困扰如何转化为行为问题。例如,理解孩子在感到挫败时,如何因无法有效表达情绪而升级为哭闹、摔东西等行为。 沟通与社交技能层面: 剖析特殊儿童在理解和使用非语言信号、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参与社交互动方面的困难。解析语言障碍、社交理解障碍、视角采择困难等如何影响其社交行为,并导致误解、冲突或孤立。 环境与支持层面: 审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特殊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不当的教育方式、缺乏足够支持的学校环境等,如何无意中强化或触发问题行为。同时,也会强调如何通过调整环境、提供结构化支持,来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 生理与健康层面: 简要介绍可能与行为问题相关的生理因素,如睡眠问题、饮食习惯、潜在的健康状况等,并强调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评估的重要性。 在深入解析的基础上,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干预策略。 这些策略并非生搬硬套的“秘诀”,而是基于对行为背后原因的深刻理解而量身定制的。我们强调“个体化”和“过程导向”的原则,因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需求和反应也千差万别。 本书将重点介绍并解析以下几类干预方法: 行为分析学(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的经典原理与创新应用: 在解析的基础上,展示如何运用正向强化、消弱、行为塑造、链式分解等基本原理,来增进期望行为,减少非期望行为。我们将通过案例,具体说明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强化系统,如何进行功能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FBA),以识别行为的功能,并据此制定干预计划。 结构化教学(TEACCH)理念下的环境创设与活动安排: 解析如何通过视觉支持、清晰的日程安排、明确的空间界定等,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可预测、易于理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减少其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行为问题。 社交故事(Social Stories)与社交技能训练: 展示如何运用社交故事,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社交情境、他人的感受和期望的行为反应,并解析如何通过角色扮演、示范、反馈等方式,系统地训练孩子的社交技能。 情绪调节技巧与应对策略: 介绍各种易于学习和实践的情绪管理工具,如深呼吸、放松练习、感觉调节策略(例如,使用感官工具、进行身体活动),以及教授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沟通支持策略: 重点探讨如何为有语言障碍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沟通支持,包括使用辅助与替代沟通(AAC)系统,如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沟通板、电子沟通设备等,以及如何通过环境提示、等待时间延长等方式,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和主动沟通。 家长与教育者支持体系的构建: 强调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情绪支持、知识赋能和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积极关系的建议,如何有效沟通,如何设定合理期望,以及如何寻求和利用社区资源。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易懂,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我们希望通过真诚的叙述和详实的解析,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支持和希望。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 家长: 面对特殊孩子的问题行为,感到迷茫、焦虑、不知所措的父母。本书将帮助你们更深入地理解孩子,掌握有效的干预方法,重拾育儿的信心。 教师与特殊教育工作者: 在学校环境中,需要面对和管理特殊儿童行为的学生。本书将提供实用的策略和理论支持,帮助你们更专业、更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和干预。 心理治疗师、行为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士: 本书可以作为理论深化和案例教学的参考,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和实践思路。 相关专业的学生: 学习儿童发展、特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本书获得对特殊儿童行为干预的直观认识和深入理解。 所有希望了解和支持特殊儿童的社会成员: 了解特殊儿童的挑战,学会以更包容、更具同理心的方式与他们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 本书的出版,源于我们对特殊儿童潜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他们福祉的深切关怀。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都拥有成长的权利。通过科学的理解、有力的支持和耐心的引导,我们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克服行为上的障碍,释放内在的潜能,走向更美好、更独立、更充实的人生。 本书绝非提供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因为特殊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动态、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过程。 但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手中一份宝贵而可靠的指南,一份点燃希望的灯塔,一份连接理解与行动的桥梁。让我们一同走进特殊儿童的世界,用爱与智慧,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