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金属凝固原理/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材料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在讲解书中兼顾凝固过程的理论分析、研究手段和工程控制。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提高读者对凝固过程的理论认识,又可促进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上尽可能地糅合了现代凝固理论和技术的前沿成果,体现了凝固理论和技术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趋势。
《铸造金属凝固原理/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材料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主要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的铸造方向本科教学,同时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作为铸件凝固质量控制、分析和技术改造的参考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凝固的理论基础,包括金属的液态结构及其性质、凝固热力学和凝固动力学、固液界面理论;金属凝固的传输理论,包括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成分过冷理论、单相合金和多相合金的凝固规律;金属凝固控制技术,包括铸件组织的控制理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凝固、特殊条件下的凝固技术和理论、现代凝固控制技术及其原理;铸件凝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铸件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偏析、气孔、变形、热裂和冷裂。
第1章 导论
1.1 铸造技术简介
1.2 铸件凝固理论和技术
第2章 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2.1 固体金属的加热、熔化
2.2 液态金属的结构
2.3 液态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其对凝固成形的影响
习题
第3章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3.1 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基本概念
3.2 液态金属的停止流动机理和充型能力计算
3.3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
习题
第4章 凝固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4.1 凝固的热力学基础、
4.2 液态金属(合金)凝固热力学
4.3 均质形核
4.4 异质形核
4.5 固-液界面的结构
4.6 晶体长大(固-液界面的推进)方式和速率
习题
第5章 凝固过程中的传热
5.1 铸件与铸型的热交换特点
5.2 凝固过程的温度场
5.3 铸件凝固方式
5.4 铸件凝固时间和速度的计算
习题
第6章 凝固过程中的传质
6.1 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平衡
6.2 传质过程中的控制方程
6.3 凝固界面上的溶质再分配
6.4 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
习题
第7章 单相合金的凝固
7.1 纯金属凝固的过程
7.2 成分过冷
7.3 成分过冷对单相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
习题
第8章 多相合金的凝固
8.1 共晶合金的凝固
8.2 偏晶合金的凝固
8.3 包晶合金的凝固
习题
第9章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和控制
9.1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9.2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控制
习题
第10章 定向凝固技术
10.1 定向凝固工艺
10.2 单晶生长
10.3 柱状晶的生长
10.4 连续定向凝固技术
习题
第11章 快速凝固技术
11.1 快速凝固基本原理
11.2 激冷凝固技术
11.3 大过冷凝固技术
11.4 快速凝固传热特点
11.5 快速凝固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特征
习题
第12章 其他超常规条件下的凝固技术
12.1 微重力凝固技术
12.2 超重力凝固技术
12.3 声悬浮凝固技术
12.4 高压凝固技术
习题
第13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凝固
13.1 概述
13.2 金属基人工复合材料的凝固
13.3 自生复合材料的凝固
习题
第14章 铸件的收缩及缩孔和缩松
14.1 铸造合金的收缩
14.2 铸件中的缩孔和缩松
14.3 防止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的途径
习题
第15章 铸件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偏析
15.1 概述
15.2 微观偏析
15.3 宏观偏析
习题
第16章 铸件中产生的气孔与非金属夹杂物
16.1 气孔的种类
16.2 气孔的形成机理
16.3 气孔的防止
16.4 夹杂物
习题
第17章 铸件凝固后期产生的热裂纹
17.1 概述
17.2 热裂形成的温度范围及形成机理
17.3 影响热裂形成的因素
17.4 防止铸件产生热裂形成的途径
习题
第18章 铸件凝固后产生的应力、变形和冷裂纹
18.1 概述
18.2 铸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
18.3 铸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相变应力
18.4 铸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机械阻碍应力
18.5 减小或消除铸造应力的途径
18.6 铸件的变形
18.7 铸件的冷裂
18.8 防止铸件产生变形和冷裂的途径
习题
……
总的来说,《铸造金属凝固原理》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沿视野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仅是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必读之作,对于任何对金属凝固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凝固过程中应力与变形”的探讨。我之前一直以为凝固主要是能量和质量的传递,却忽略了由此带来的力学效应。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由于温度梯度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应力,这些应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铸件的开裂、变形等缺陷。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应力的来源,以及它们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并介绍了一些控制应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优化冷却方式、退火处理等。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凝固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需要我们同时掌握物理、化学、力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对材料科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宏观的凝固现象到微观的原子行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凝固过程中,对于“自由能最小化”原理的详细阐述。这个基础概念贯穿了整个凝固过程的始终,理解了它,就能理解为什么金属会发生相变,为什么会形成特定的晶体结构。书中通过多个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自由能如何驱使凝固过程的发生。例如,在讲到过冷度时,作者解释了只有当实际温度低于平衡凝固温度一定程度时,成核和生长才会发生,而这个“过冷”的程度,正是由自由能的变化来决定的。这种从最根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的讲解,让我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合金体系的凝固行为,比如二元合金、多元合金,也做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相图”的讲解。相图不仅仅是二维的图示,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热力学信息,而这本书则教我如何解读这些信息,如何利用相图来预测合金的凝固路径和最终的微观组织。这对于合金设计和凝固工艺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最近有幸拜读了《铸造金属凝固原理/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材料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这本书简直是我学习铸造领域的“宝藏”。从第一页翻开,就被那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讲解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公式和定理,它更是将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凝固过程中的相变动力学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成核理论,到晶体生长机制,再到不同材料体系(如纯金属、合金、复合材料)的凝固特点,都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枝晶生长时,作者通过不同晶体生长习性的对比,让我立刻就能理解为什么某些金属会形成树枝状的晶体结构,而另一些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可视化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而且,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凝固过程中的缺陷形成机制,比如气孔、疏松、缩松等,并深入剖析了这些缺陷的根源。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材料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了解了缺陷的产生,才能在实际生产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作者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秘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非常接地气,紧密结合了实际的工业生产需求。作者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例如,在讨论铸造缺陷时,书中不仅解释了缺陷的形成机理,还提供了许多实际的工艺调整建议,比如如何优化浇注温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如何进行后处理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定向凝固技术在高性能合金中的应用”的章节所吸引。通过介绍涡轮叶片、高温合金等关键部件的制造过程,我深刻体会到凝固科学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于这些复杂工艺的讲解,虽然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但作者的处理方式依然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知道”,更是教我“怎么做”。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这本书为我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凝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凝固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作者在讲解“溶质原子的偏析”时,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合金凝固时,会发生成分的不均匀分布。他解释说,就像是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某些人会因为身高或肢体原因,更容易挤到前面或后面一样,溶质原子在凝固界面的迁移也存在着类似的“倾向性”。这种生动的类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轻松掌握原本可能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扩散”在溶质原子偏析中的作用。我之前总觉得扩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在凝固过程中,快速的扩散以及与生长动力学的协同作用,是导致偏析的关键因素。书中还介绍了各种“偏析模型”,比如Korah-Chakravarty模型、Lever Rule等,并详细解释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分布,为我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评分《铸造金属凝固原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总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会怎样?”的问题。例如,在讨论“冷却速率对晶粒尺寸的影响”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结论,还引导我们思考,如果冷却速率加快,晶粒尺寸会如何变化?如果冷却速率过快,又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于“凝固收缩”的讲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收缩不仅会引起尺寸变化,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内部应力的产生,甚至引发裂纹。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收缩的机理,并介绍了各种避免和减小收缩的方法,比如采用补缩系统、优化模具设计等。这些内容对于实际的铸造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操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科研殿堂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铸造金属凝固原理,同时又能引导我进行创新性思考的教材。《铸造金属凝固原理》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惊喜的书。它并非简单地陈述知识点,而是通过对凝固过程的深入分析,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书中反复强调“为什么”和“如何”,引导我们不仅仅是记住结论,更是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例如,在讨论不同凝固模式(如平面凝固、非平面凝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作者会引导我们思考,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哪种凝固模式更适合,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控制来实现目标。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于“热量和质量传递在凝固过程中的耦合作用”的论述,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是将这两个概念分开理解,但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凝固行为的。比如,在铸造过程中,冷却速率如何影响枝晶臂的生长,从而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这样的联系在书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凝固过程并非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它鼓励我们去“玩转”这些相互作用,去设计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评分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肃然起敬。作者在引用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理论时,都力求做到精确和有据可依。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热力学”在凝固过程中的应用的深入剖析。从最基础的能量守恒定律,到熵增原理,再到吉布斯自由能,每一个概念都与凝固过程中的相变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的详细阐述,让我明白,凝固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能量变化所驱动的。例如,在讲解“相变潜热”时,作者详细解释了在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中,为什么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而这个热量的释放,又是如何影响凝固的速率和微观结构的。书中还介绍了各种“热力学模型”,比如Calphad模型,并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预测材料的相平衡和凝固行为的。这让我对材料的内在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进行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材料凝固领域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让我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对这个学科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例如,在讲解定向凝固和单晶生长技术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以及其背后所涉及的复杂物理过程。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凝固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的章节所震撼。通过对晶粒尺寸、晶界、第二相粒子分布等微观特征的深入分析,我才真正理解到,材料的宏观性能是如何由这些微观结构所决定的。书中对于各种先进表征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在凝固研究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验证和深化理论理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触及了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比如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动力学、非平衡凝固等,这些内容虽然深度较大,但作者的讲解方式依然保持了清晰的逻辑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让我即使在面对复杂概念时,也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更深层次探索的欲望,让我看到了在这个领域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铸造金属凝固原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深入理解铸造金属凝固的每一个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凝固界面演变”的详细描述。从最初的平面界面,到枝晶界面,再到最后复杂的多相共存界面,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作者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物理模型,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观变化。例如,书中对于“表面能”在凝固界面演变中的作用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晶体会倾向于形成特定的取向,以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粗大晶粒。此外,书中关于“晶体缺陷”在凝固过程中的形成和演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islocations, stacking faults, twins 这些概念,在凝固过程中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如何影响材料的最终性能,书中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这让我意识到,凝固过程不仅仅是晶体的生长,更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缺陷的形成和演变。对我而言,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材料的内部世界。
评分有点深奥,慢慢琢磨
评分给老公买的
评分给老公买的
评分还未看,希望不会失望。
评分打包能不能用心点,要把书给报废吗
评分很好
评分质量很好,正在学习中
评分好
评分还未看,希望不会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