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易经》中有哪些古代疾病与针灸医术的记录?
《养生主》为何是《庄子》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
“巫”字是从“玉”字演变而来?
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银鸟虫书铜壶铭文如何解读?
推荐二:《孟子》《庄子》《论语》《易经》,训诂经典,精微通达
《周策纵作品集:经典训诂》收录了周策纵教授训诂学相关的十篇文章。探讨了包括对《易经》中“修辞立其诚”的释读、对《易经》中针灸医术记录的考释、对《庄子?养生主》篇的本义复原,以及对《论语》中“史之阙文”与“有马者借人乘之”的新解。
《孟子》《庄子》《论语》《易经》……这些经典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后人对其中的许多内容产生了很多误读,而对经典的误读会让我们歪曲古人的本意,进而误解前人的思想。周策纵教授通过翔实的考证、有理有据的分析,对这些经典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新的释读,也为我们阅读经典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周策纵,湖南省祁阳县人,是名满中外的汉学大师。周教授1942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1948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其后任教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及历史系,被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其代表作《五四运动史》(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于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响甚广。周教授于学无所不窥,甲骨、金文、经学、红学、历史、诗歌、小说、翻译等皆有所涉猎;为文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既为当今士林仰望,亦足为后世所宗。
一 《易经》“修辞立其诚”辨
(一)近人引释质疑
(二)前人训解之差异
(三)较新的辨释
二 《易经》里的针灸医术记录考释
(一)“咸”即针刺之“针”字
(二)“艮”有“砥”刺义
(三)《易经》“咸”“艮”卦爻辞新解
(四)从后世医书推测《易经》的针灸
(五)余论
三 孟子“义利之辨”别解
四 《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
(一)《养生主》与《黄帝内经》
(二)知与德的限度:不可伤生
(三)“缘督为经”的四个结果
五 说“必也”与“无已”
六 说《论语》“史之阙文”与“有马者借人乘之”
七 说“尤”与蚩尤
八 一对最古的药酒壶之发现
九 “巫”字初义探源
十 A New Theory on the Origins of Mohism
出版后记
四 《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
约在二十年前,奉读友人王叔岷教授有关《庄子》的大著,自觉对《养生主》篇颇有新解,主要的是认为篇后的四个寓言故事乃是用来分别说明首段所说的四个作用。而后人未注意,以致全篇的组织和主旨便一直没有读得明白。由于叔岷教授是我敬佩的校勘和释《庄》专家,我便写信去新加坡请教他我这解释是否已有前人说过。他回信说此意殊新,并鼓励我发表。我因手头资料不足,未能遍查前人著述,不敢自信,牵延多时。近因吴宏一教授为创办《集刊》征稿,特草此文,以就教于高明。
由于我的解释牵涉到全篇的组织,必须看到全文,才能说清,且因原文并不太长,所以先录全篇,依我的解释分段标点如下:
内篇《养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古今来解释此篇者,固然佳作如林,但依我看来,却都未尽得其原义。其故一在于没有特别注重探求原篇写作的知识背景,一在于未细审全篇的结构和推理方式。现即从这两方面来加以解说。
(一)《养生主》与《黄帝内经》
我所说的写作知识背景,是指《养生主》篇的作者——大致可定为庄周——既然以“养生”作主题,总不能完全脱离他所处之时代与社会的医学常识、观念及其赖以表现的词汇之影响。另一方面,他显然并不是企图写篇医科保健指南,而是写篇哲理方面的作品。所以他如运用当时流行的医学词汇,赋予新意,来表达他的哲理思想,那毋宁是非常自然,也许是难于避免的。庄子的生卒年,马叙伦定作公元前369—前286年,钱穆先生定作前365—前290年,相差无几。这已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中晚期,这期间中国人的医药知识,也许可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两书的基本篇章中见到。按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焚 禁书籍,明令“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汉书·艺文志》“医经”项下首列“《黄帝内经》十八卷”。班固于后注中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此条虽未分列《素问》《灵枢》之名,但东汉张机(仲景)《伤寒论》已称引《素问》。晋皇甫谧(公元215—282)《甲乙经》《序》又说:“今有《鍼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人即认《鍼经》就是《灵枢》。当代研究中医典籍的学者多已认定《内经》的原书作成于春秋、战国期间。我以为庄子时代,《灵枢》《素问》二书的基本部分,尤其是班固所提到的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等部分,当已著成(其中或偶有修改或增益,但除已确证者之一部分外,不能轻易抛弃)。《养生主》篇似即以此医疗卫生知识为本,引申出“养生”的哲理。
……
我最近翻阅了一部关于现代建筑美学理论的译著,这本书的视角极为锐利,它挑战了我们对“功能至上”和“极简主义”的传统理解。作者从现象学哲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空间与人的身体经验、记忆之间的深层联系。他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结构的堆砌,更是对时间流逝和情感沉淀的容器。书中对20世纪中期欧洲几位大师级建筑师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分析,特别是对光影在不同材料表面产生的情绪张力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读来颇有“以文写物”的诗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那一章,作者通过对几个特定案例的对比,论证了如何避免现代建筑在追求全球统一性的过程中,丧失掉对本土文化和环境的尊重与回应。虽然书中引入了一些较为深奥的哲学概念,使得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吃力,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提供的分析工具,足以让你重新审视你身处的每一个室内外空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人如何“看”建筑,而非仅仅是“使用”建筑。
评分手边这本关于昆虫行为学的科普读物,完全颠覆了我对无脊椎动物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生物图鉴,没想到作者将复杂的社会性昆虫行为,描述得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书中聚焦于几种热带蚁类和蜂类的“超级有机体”概念,详细剖析了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振动等复杂信号系统实现近乎完美的群体协作。最令人惊奇的是,作者还探讨了这些微小生命体进化出的“道德”或“利他主义”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比如工蚁为群体牺牲的机制,这简直比读任何人类社会学理论都来得震撼。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擅长用人类社会的比喻来解释科学原理,使得那些原本需要专业背景才能理解的术语变得生动有趣。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将蚁后的决策比作“独裁者的内阁会议”。对于自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海量的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复杂性的全新视角,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中隐藏的无限智慧。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史学著作,聚焦于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视角相当独特。作者没有落入以往史学界惯常将“夷夏”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细致入微地梳理了数百年间,从制度、风俗到文字、信仰层面的渗透与演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出土简牍和碑刻文字的解读,充满了洞见,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早期民族交融史料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关于鲜卑语地名在汉文史书中的转音现象,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模型,与以往主流学界依赖文献注释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种“庖丁解牛”般的文字功力所折服,他总能从看似零散的史料碎片中,构建出严密而富有逻辑的论证链条。唯一的遗憾是,在涉及宗教传播的章节中,对于佛教汉传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所扮演的主动角色论述略显保守,未能更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深度。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扎实、严谨,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区域史力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晚清时期江南地方士绅与近代化进程的书籍,视角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宏大地叙述政治风云,而是聚焦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家族如何应对漕运改革、新式学堂设立以及洋货涌入等具体社会变迁。作者采用了家族史研究的路径,通过地方志、族谱和私人信件,勾勒出这些传统精英阶层在“不变”与“变”之间摇摆、挣扎的复杂心态。有一段关于某个大家族如何从抵制铁路建设,到后来主动投资修建地方铁路的描述,就生动地展现了利益驱动下保守力量的灵活转身。这种由下而上的历史叙事,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宏大叙事中对基层社会反应的缺失。美中不足的是,在分析洋教士对地方精英思想转变的影响时,论证稍显单薄,似乎过于依赖少数几份传教士报告。不过瑕不掩瑜,它为研究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微观的切片样本,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韧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文集,里面的散文和尺牍,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雅又略带苍凉的时代。这本书的选篇极具匠心,它不像一般的选本那样只取名家名作,而是穿插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墨客的片段,这些“边角料”反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日常烦恼与精神追求——比如对官场失意的喟叹,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理学日益僵化背景下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珍视。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注释中大量引入了当时的画作和园林设计理念来佐证文人的心境,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读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给友人的信札,那种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的旷达与幽默,隔着千年都能让人感到振聋发聩。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也做得极佳,墨色沉稳,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愿意一页一页慢慢品味,而不是囫囵吞枣。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沏上一壶好茶,静心与之对谈的知己之书。
评分“马小跳,我必须要拥抱你!”
评分推荐购买,真正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毛超,你知道你身上最缺的东西是什么吗?”
评分张达果然不动声色地将马小跳拉开了。
评分张达说话结巴,但他善于扬长避短,多动少说,不动的时候便在想象。在张达的想象中,这辆还没见过的越野型平衡车,已经让他心潮澎湃。
评分后浪出品的周策纵先生作品集,非常好,要是精装就更赞了
评分“毛超!毛超!”路曼曼向前倾着身子,“放学后,你们要去哪里?”
评分马小跳回头,直奔唐飞:“哦,原来你的生日礼物是平衡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