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查理十二世的人马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查理十二世的人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典] 海顿斯坦姆 著,李菲 译
图书标签:
  • 诺贝尔文学奖
  • 瑞典文学
  • 历史小说
  • 军事历史
  • 伏尔泰
  • 启蒙运动
  • 18世纪文学
  • 法国历史
  • 古典文学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3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259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诺贝尔文学作品典藏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被美国民众誉为现代瑞典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是一部生动描绘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瑞典王国的历史巨著,还原了十八世纪初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兵和俄国、丹麦、挪威等国进行北方战争的历史风貌。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查理十二世的人马》描绘了十八世纪初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兵和俄国、丹麦、挪威等国进行北方战争的历史风貌,表现了瑞典的军队和人民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赞扬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无限忠贞的民族气节。

作者简介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诗人、小说家,1897年至1898年间,他以瑞典十七世纪前后的一段历史写成小说《查理士国王的人马》,这部作品是作者“最引起国际注意的一本书”。1916年为“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目录

绿色宫殿?/?2
小国王?/?14
正式接任?/?19
仲夏征兵?/?33
女算命师?/?43
法国佬?/?47
女绿林?/?61
马泽帕及其大使?/?73
胡克上校?/?80
少尉?/?94
干净的白衬衣?/?106
波尔塔瓦?/?110
水?/?130
议会?/?133
在教堂广场?/?136
阶下囚?/?140

钟声响起?/?156
古斯塔夫·谢尔星?/?167
笨女人?/?176
本德新王宫?/?189
国务大臣?/?204
将军的文件?/?210
上尉在药店?/?213
托波尔斯科的瑞典俘虏?/?216
牢笼中的勇士?/?224
回家?/?230
艾伦思科德?/?251
马丁·罗森格德?/?257
沙皇?/?260
英吉布瑞特?/?265
托乐·奥瑞森?/?272
皮赫戈?/?295
英雄的葬礼?/?307
船?/?315

精彩书摘

  
简介
 一
  这世界已经陷入战火之中五年多了,全世界都在流血,在遭难,在呻吟,在挣扎,人类已经进入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作家福克兰子爵卢修斯·卡里所忧虑的动荡的时代,当时另一位政治家克拉伦登伯爵说他 “跟朋友们聚在一起时,总是沉默或长吁短叹,不断悲伤地颤声低语:‘和平,和平!’情绪激昂地诉说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王国经历了灾难之后的凄凉,他再也无法安睡,心都要碎了”。
  这时候美国民众认识了这一部作品,它堪称是现代瑞典文学最卓越的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个毕生都在战场上浴血厮杀,光荣死在战壕里的国王,就算到了伏尔泰的时代,他仍然被看作战神,他是痛苦与不幸的化身;这是一部只与战争和战场,宰割和掠夺有关的作品,描写了伤者的哭喊,俘虏漫长而无望的等待,这一切人类不会忘,也不能忘。这时候读这部作品可能并不合适,因为现在人类正在经历战火的洗礼,读完以后,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就像从特洛伊城的大火,希腊人的刀剑和灭亡的恐慌之中逃出来的埃涅阿斯,当黛朵女王让他讲讲自己的故事时,他颤抖着回答:“噢,女王陛下,您让我回忆的是无法言说的痛苦呀!”
  毫无疑问,这一部作品给予我们的是精神的熏陶,它让我们懂得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用更纯净质朴的心理来面对奋斗和人生的坎坷。小说高于现实之处在于,它不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还赋予事物特殊的含义,向我们展示了“似乎永不会结束”的乱世,使过去那一切在我们眼前复活。从这一点而言,《查理十二世的人马》是一部时代巨作。
  瑞典王国的分崩离析,统治者为了自己所信仰的真理而发动的令人绝望的战争,不幸的人们无休止的苦难与绝望,他们经历了饥荒,然而他们却是坚韧不屈地面对着,灾难虽然不可避免,他们却赢得了永远的荣誉——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简单却壮丽的画面,比希腊的《伊利亚特》更清楚明了更扣人心弦,是世界史作的重要篇章,如亚里士多德所教导的那样,通过惊恐与怜悯净化我们的心灵。
  从这部由瑞典的历史和文化精髓所形成的作品里,那些质疑战争的本质和历史的哲理性的人可以得到启迪。给予作者灵感的不是简单的战争,也不是盲目而虚伪的本国至上主义。他所见到的是战争带来的不幸与落后,再无人比他的笔触更为冷酷尖锐。作者看到了故事主角有问题的一面,冷毅的个性使国王对灾难和不幸所带来的痛苦无动于衷。作者也看到了战争中人们所表现出的道德和人性的一面,这一点他们世代相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被打倒,需要奋斗拼搏的人所必备的精神食粮。
  对这部作品的最高评价是——这部作品虽笔调平和,但现在的我们正处于全球混战时代,这部作品能给某些人以启示。作者魏尔纳·海顿斯坦姆曾跟罗曼·罗兰并肩参与反战运动,但他可不是美国作家保罗·E.摩尔在他的作品《战争启示录》中所描述的那种盲目呼吁和平的人,而是那些能看出人类心理的矛盾一面的人,他赞同摩尔的观点:“战争不完全是兽性的。近年来,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名人演讲,刮起了一股和平之风,虽然安抚了人们在战乱中受伤的心灵,却否定了战士光荣和自豪的一面。本人认为,这种风气是错误的有害的。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应该得到宣扬。军人难道不是因为曾经历过残酷的腥风血雨,才在风烛残年之时,变得真实,温和,可敬吗?期盼和平的我们难道能忘掉阅读历史所产生的那种厚重感吗,难道不能从历史经验中去控制我们兽性的一面吗?”
  毫不做作,笔调温和,这是《查理十二世的人马》的特点。西伯利亚的俘虏们穷困之时仍然翻阅《圣经》;那些重返祖国的人辛勤劳作,在废墟之上重建瑞典王国,读完令人钦佩。
  然而,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不只是瑞典的历史,还有作者对那一段历史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为何要欣赏这一部作品。
  

  
  1859年7月6日,本书的作者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生于瑞典南部维特恩湖北面奥斯哈马尔一个贵族军官家庭,幼年时因患有肺疾,未能接受正规的教育,而被送到了南欧的温暖地带调养。因此,他的年轻时代与其他同龄的瑞典作家不一样。他深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住在意大利,游历过希腊、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今土耳其),整整八年没去过瑞典。
  十七世纪末,他的一位祖先曾是驻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瑞典公使,对土耳其文化很感兴趣,另一位祖先曾去波斯(今伊朗)游玩,卒于1878年,其曾在雅典担任外交大臣,现在其后代仍然分布于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士卖那(今伊兹密尔),受此家庭氛围影响,作者对东方文化可谓情有独钟。
  海顿斯坦姆曾经想当画家,还曾在巴黎的杰洛姆(1824~1904,法国画家)工作室学习过,但后来,他却发现了自己在诗歌方面的天赋;1887年他回到了瑞典,1888年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诗集《朝圣年代》。
  这部诗集如画一般色彩斑斓,如梦似幻,语言生动,风格活泼大胆,在平静甚至有些无意的描述中,所有的一切都很明了,观察细致入微,想象力丰富。年轻的诗人将意大利的狂欢庆典,法国的日常生活和壮美的希腊风景都融进了诗中,把它们描绘成让人心驰神往的《天方夜谭》式的神话世界,在我们眼前上演了大马士革街市上那般神奇的魔术。他热爱远古时代人们淳朴简单的生活方式,批判现实世界中的人们纷纷攘攘,紧张不安和丑陋。东方世界的无忧无虑和闲散自在让他感受到了快乐,因而他热爱这种生活。他是个不顾一切的享乐主义者,埃及那些信奉古老宗教的祭司们说:“酒、女人的吻和鲁莽的玩笑会惊动老年人,他们会祈祷神明不要降罪于这一切。”尽管如此,《朝圣年代》收录的短诗《孤独之思》则满是忧愁阴暗的思想。
  1888年,海顿斯坦姆又出版了一部游记《从科尔迪腾达到布洛克斯伯格》;在小说《恩底弥翁》(1889)里,他描绘了一幅惨遭西方世界蹂躏的东方世界的图景。之后他还发表了几部小册子,包括《文艺复兴》(1889)和《佩琵塔的婚礼》(1890),后者是与诗人和历史学家奥斯卡·莱文廷合作的一部欢快的作品,抨击了当时所盛行的自然主义,还有那现实与思想中灰暗的一面。这时的作者年轻气盛,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希望文艺能不受社会教义和伪科学的束缚;希望文艺创作是基于想象力而形成。
  这些作品对瑞典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瑞典的自然主义者和散文家们兴起了一种“愤青文学”的流派。而海顿斯坦姆偏反其道而行之,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写出了大量节奏活泼而富于想象力的自由诗篇。而后大批作家都步海顿斯坦姆和莱文廷的后尘。
  然而,海顿斯坦姆年轻时热衷的生活与美的情趣很快就被更深沉的忧思所取代。1892年他完成的诗体长篇小说《汉斯·阿里埃诺斯》堪称他年轻时代的终结篇。他发现,美无法满足精神的饥渴,他所崇拜的英雄是东方神奇世界的探索者,是一个浮士德那样的人物,为找寻生命的意义居然踏进了魔鬼的乐园。他因想念先祖白雪皑皑的故园而回国,定居在瑞典蒂山的树林之中。
  1895年出版的《诗集》不再描写地中海生活,沙沙作响的冷杉树告诉他的故事跟他在舞者和骑骆驼的人那儿听来的故事完全不一样。此时他所歌颂的爱是一个人靠努力所收获的一切,是一种“铺天盖地而来的热情”。他面前贫瘠的土地此刻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美——这是他的父辈们忘我劳作的土地。再没人比这个无休的游子对故土的爱更热烈而深刻了。
  
  家!它如同一座
  由坚固的墙所包围的堡垒
  它是我们的天堂
  是我们在这世间唯一的财产
  
  1899年出版的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目都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这又都源自他对历史的追溯。对这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所有的史册、纪念碑、残骸和画像都是鲜活的存在;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让我们回顾历史,认识现在;我们周围已故去的一切就像巨大的幽灵一般潜进了我们的思想之中,这是海顿斯坦姆作品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他也从来不是一个顽固的保守主义者,他贵族的天性中透着一种强烈的民主之风。《诗集》中的《教堂里的歌唱者》就讴歌了兄弟情谊,让贵族们根据等级将他们的财物都倒进一个杯子里让人共享,诗中是这样写的:
  
  穷人所关心的不是富人的财富与欢乐,
  而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部《诗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强烈感情,《人民集》中的抒情诗《同胞》则成为了全民选举和绝对民主的社会理念的起源。
  1897~1898年出版的《查理十二世的人马》是海顿斯坦姆主要的小说作品,而对瑞典读者而言,只有诗歌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天分。继《查理十二世的人马》之后,他还创作了一大堆历史作品——
  《圣比尔格特朝圣之旅》(1901)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时期瑞典的宗教特点;
  《福尔孔世家》(1905)讲述的是福尔孔家族的沉浮史,还有《贝尔波的遗产》(1907);
  《瑞典人和他们的君主》(1908~1910),这一部作品回顾了瑞典的全部历史,是以一个瑞典学生读者的口吻而写的;
  在故事集《圣乔治和龙》(1900)和1904年合集出版的作品《冷杉沙沙》中,还能看到他最本真而个性的创造力;
  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集是1915年发行的《新诗集》,其简洁质朴的文风凸显出作者成熟平静而尊贵的个性。
  1887年回国之后,海顿斯坦姆曾回到自己的老家奥斯哈马尔的房子里住过一段时间。
  1890年他搬去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于什霍尔湖居住。1897年他加入了著名的国内自由主义者报刊《瑞典日报》,其宗旨是国防改革。
  1900年他定居在韦特恩湖上靠近瓦斯泰纳的那都,他深爱那里,岸边有他幼时的家。
  1917年,他的第三次婚姻也如前两次一样,以离婚收场。
  1919年他去了国外旅游散心。
  1910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给他颁发了心理学专业的荣誉博士学位。
  1912年他成为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
  191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查理十二世的人马》是一部散文体的诗篇,具备了诗歌所有的韵律与节奏,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故事起伏,跳过了无关紧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十分明晰,这与其历史性的氛围十分相合。现代小说一贯要求是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叙述有条有理,细节描写煞费苦心,按这样的要求去呈现历史却是非常难处理,作者决不能完全展示出故事人物,一旦完全展现出来,人们就无法去想象。我们眼前要有一大片黑暗,包含了过去所有的谜团,人物在这黑暗的布景上活动,人们无法看清楚其真实的模样,只能想象大概的身形。
  作者曾经当画家的梦想在《查理十二世的人马》中也有所展示。第一篇《绿色宫殿》中斯德哥尔摩城堡起火的场面多壮观啊!作者用精湛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查理十二世时期的风情——不仅有黑、白、灰色的北国冬日风景描写,还有血渍斑驳的战争场景。贝尔齐纳河边身处哥萨克们之中的绿林女侠;领导着一群喝醉了的乌克兰哥萨克们长征的马泽帕;在苏丹太后宫殿里穿梭在镀金的鸟笼和黑色柏树之间的亚麻色头发的笨女人,查理王国的贫穷与东方国家的奢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作品的每一处都体现出作者作为贵族艺术家的特点。风格轻快的《仲夏征兵》故事中体现出了乡村的父权家长制;不屈不挠的葛罗森总是欠债,从这点可看出瑞典贵族千百年来无所顾虑的冒险精神;看到法赫斯在将士们面前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清点,每一个瑞典人都能读到属于本国特有的幽默感,这种一本正经的神气是与谨慎小心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监牢之中时,古斯塔夫·谢尔星才说出了这些官员们深深的悲伤,道出了这些官员们服务于主子时,自尊受到了冒犯和践踏,人格受到了侮辱:
  
  在其他地方,
  他高傲的同胞,
  已经像乞丐一样蹲了下去,
  尽管大部分都是贵族。
  
尽管被他人驱使做了奴隶,他们仍然有责任感和道德,他们记录下了他们每一个人和各自的开销,他们不是一大帮被人驱赶的羊群,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将军的文件》)。
  查理十二世这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英雄”,这个传奇色彩浓重的统治者,百年后铁格纳所歌颂的人物,海顿斯坦姆对其的描述却并不多。只有在泽兰上岸的时候,我们才瞥见了他孩子般的狂热。海顿斯坦姆最感兴趣的是他被击败,变得不幸的时候。国王感觉自己被上帝和子民所抛弃而孤独的时候,才变得诗化起来。作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他对查理十二世的态度:“权力争斗最悲剧的地方在于人们无法完全公平地做出裁决,不仅不可能剪断整个悲剧中贯穿始终的不幸血红的丝线,对于最终道义上的判断我们也只能窥见一斑。这让人同情,不完全是对悲剧的主角;也让人热切地想找到一个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论这有多难找。因此人类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细想查理十二世,我们一方面对其表示尊崇,也要对其进行道德的批判。如果真的有什么办法,那就意味着国王不是个悲剧的角色,我们也无须害怕。最传统的悲剧,除了我们所见的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间的冲突,还能有别的什么呢?
  国王发现自己陷入了别人的圈套,遭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背叛。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他想要和平,但如果他不把敌人打倒,敌人就可能先打败他,只要想到这一点,他就会坐不住。瑞典王国不是他创造的,但如果王国分崩离析,那背上这个罪名的就是他。他的权力越是受到削减,他的野心就越发蓬勃。这样,他把所有人对正义的渴求都放在心底,大众的悲剧也就此启幕。”
  当然,悲剧的主角不仅仅是国王,也是瑞典人民。《波尔塔瓦》中,卢文霍特说:“他把自己所赢得的声誉戴在了他的臣民头上。”《英雄的葬礼》中,乔治回答那些造谣中伤和谩骂的人们说:“你们还不明白吗?这只是我们私底下的想法,我们只能顺从他坚定的意愿,就像是弱小的猎物只能任雄狮宰割一样。”
  因此《查理十二世的人马》不只是祭奠瑞典王国衰落的作品,也是一段歌颂毁灭的旋律,是对责任无望的坚守,是一首磨难之诗。它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悲观的生活态度。人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就是光荣地牺牲,这也是最好的命运。幸福是肤浅而寻常的,磨难才是神圣而伟大的。
  《查理十二世的人马》中,再没有比《笨女人》更有作者特色的了。土耳其宫殿里的亭台楼阁,花草和珠宝象征着作者年轻时所喜爱的东方的极乐和美丽世界。但当这个笨拙而无趣的瑞典女仆站在那些明媚动人,没有头脑的舞女之中时,她们对土地一无所知,只梦想着一间有红色丝绸和精美装饰的屋子,她的形象突然变得与众不同起来;她提起那只装了蛇的篮子去履行她的职责时,是最美丽的。自我牺牲的心灵美,让她的光芒盖过了一切,甚至连女仆晚星都逊色不少。
  阿那托尔·弗朗斯曾讲过一个传说,说一个信奉圣母的玩儿杂耍的演员,怀着虔诚的心为她表演,赢得了她的青睐。《笨女人》就是那样的传说,将丑陋变为美好,将不和转为和谐。这种特点在《查理十二世的人马》的结束篇得到了升华,大战和贫困之后,饱受折磨的人们终于获得了重生。
  让我们铭记历史!
  
  马丁·弗雷德里克·布克
  于瑞典隆德
  1919年12月
  

前言/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探索人类灵魂的深邃与广阔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全球文学界最受瞩目的荣耀。它不仅是对作家杰出创作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人类思想深度、艺术创新以及对社会人文精神贡献的最高褒奖。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旨在精选并呈现一批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卓越文学成就,共同织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精神图景。 本套书系不拘泥于单一的文学流派或地域限制,而是以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以及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为遴选标准。我们力求呈现的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的经典之作。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爱情、死亡、权力、信仰、社会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探讨。它们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个体的情感世界,或以宏大的叙事展现历史的洪流,或以独特的想象力构建全新的现实,或以尖锐的讽刺揭示社会的弊端。 深度与广度的兼具: 本套书系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文学题材与风格。您会在这里找到史诗般的叙事,讲述家族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如瑞典大文豪拉格洛夫的《萨迦》系列,描绘了瑞典历史的波澜壮阔,展现了英雄主义与人性的复杂交织。您也会沉浸在哲思的海洋,体验那些探讨存在意义、个体价值的深刻哲学思辨,例如法国哲学家加缪的《鼠疫》,以一场席卷城市的瘟疫为背景,深刻剖析了人类在绝境中的选择与抗争,以及存在的荒谬感。 对于那些热衷于细腻情感描写的读者,本套书系同样不会让您失望。我们会为您呈现如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的《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以其对人物心理的精妙刻画和对身份认同的哲学探讨,展现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身份危机与自我迷失。而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更是人类情感与记忆的百科全书,他以极其细腻、舒缓的笔触,勾勒出一段跨越时空的个人回忆,将童年、青年、成年乃至衰老的种种感受、情感、社交场景一一呈现,成为现代文学中描摹内心世界的典范。 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本套书系的作品,如同跨越时空的信使,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火花带到您面前。阅读这些作品,您将有机会与伟大的头脑进行对话,聆听他们对人类境遇的独到见解。例如,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如《古拉格群岛》,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揭露了极权体制下的残酷现实,是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深刻控诉。而另一位俄国巨匠托尔斯泰(尽管他因拒绝诺贝尔奖而未被授予,但他的影响力与诺奖获得者并驾齐驱,本套书系也会在合适时机收录与他精神相通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作品中的道德困境、宗教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至今仍能引发深刻的共鸣。 艺术的极致追求: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始终将文学艺术的创新性与卓越性置于重要位置。本套书系的作品,无一不展现出作者在语言、结构、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探索与炉火纯青的运用。您会惊叹于西班牙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瑰丽想象,他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巧妙融合,创造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家族史诗,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与文化。您也会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中,那种含蓄、空灵、富有禅意的日式美学所吸引,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 每一部诺贝尔获奖作品,都饱含着作者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关怀与反思。它们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与黑暗,同时也歌颂着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例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借由不同人物的对话与经历,深刻探讨了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社会思潮、文化冲突与精神危机。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如《老人与海》,则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即使在失败面前,依然保持着尊严与勇气。 本套书系的阅读体验: 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次精神的远征。我们精选的版本,在译文质量上力求精准与传神,最大程度地还原作者的原意与风格。典藏版的装帧设计,亦力求精致典雅,体现出作品本身的价值与收藏意义。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套书系中的作品,您将: 拓展视野, 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与文化,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情感。 深化思考, 对人生、社会、人类自身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提升审美, 欣赏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极致表达。 感受共鸣, 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与情感中,找到自我投射与情感慰藉。 获得启迪, 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成熟、更深刻的视角看待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是一个永恒的文学宝库,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您反复品读、细细体味。它将陪伴您度过无数美好的阅读时光,成为您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期待,这套书系能成为您通往理解人类灵魂深邃与广阔的钥匙。 (请注意:本简介旨在描绘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所包含作品的普遍特质与价值,并未具体指向任何一部名为“查理十二世的人马”的作品。如您所提及的书名并非出自诺贝尔奖体系,或为某一特定作品的衍生内容,则本简介的普适性内容不与其直接关联。此处严格遵照您的要求,不包含您提及的具体书名内容,仅聚焦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的整体概念与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强烈的感受是“共情”的力量。它成功地将一个遥远时代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谋略,转化为关于个人信仰和命运抗争的普世主题。作者没有过多地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对话,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身不由己的悲壮。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捕捉,无论是冰天雪地的战场,还是宫廷中的低语,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为人物的情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背景板。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敬畏历史的同时,也对人类精神力量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格局很大,但情感内核却异常集中和真挚,这才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一绝,仿佛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作者的资料搜集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各种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验证,使得整个叙事框架坚实无比,充满了可信度。但最厉害的是,作者懂得如何将这些冰冷的史实,用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串联起来,让信息不再是负担,而成为推动故事前进的强大动力。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悬念的设置和情绪的堆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甚至在某些章节停下来,默默感叹作者对故事节奏的掌控力,那种步步为营、水到渠成的感觉,太令人过瘾了。这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太华丽了,简直像一首流动的史诗。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鬼斧神工,将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群像,勾勒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宏大场面时的那种气魄,那种史诗般的笔触,让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然而,在描绘细腻情感时,笔锋又变得异常柔和,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抒情,更显功力。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欣赏一场顶级的文学盛宴。那些精心雕琢的段落,值得反复咀嚼,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层意境。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无可匹敌的文学造诣上,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传记的刻板印象。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入木三分,那种在权力漩涡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的复杂情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挣扎。尤其是对主人公内心矛盾的细腻剖析,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忍不住一读再读,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疾风骤雨,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如潺潺流水,引人深思。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具感染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度的探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丝疑虑,毕竟历史人物的故事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缺陷和人性弱点的真实境地。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人物更加立体可感,让人对历史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情节推进的逻辑性极强,每一个转折都似乎是必然的因果链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逻辑推演和情感共鸣。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关于选择、关于代价、关于生命的重量。非常值得向所有热爱深度阅读的朋友推荐。

评分

一次次麻烦快递小哥,总是那么及时的把书送到我手上

评分

上午拍的,下午就到了 非常快 正版

评分

给妹妹买的书,她比较喜欢,高兴惨了,不错

评分

10年的落魄生活并没有丝毫熄灭查理十二世的战争狂热,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一点没变,1718年,重整军队后的查理十二世亲率大军远征挪威,几个月后,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附近挨了一枚致命的子弹,英勇壮烈阵亡,年仅36岁。

评分

卡尔十二世历史相册

评分

还好还好哈好好好哈哈哈

评分

还没开封,但是真的便宜。期待。。。

评分

卡尔十二世历史相册

评分

还好还好哈好好好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