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瓦尔拉莫夫,1954~ (Andtry Varlamov) 超导理论和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1954年出生于苏联基辅,1980年在阿历克斯.阿布里科索夫指导下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获苏联国家青年科学家物理学奖,1990-1999任莫斯科钢铁与合金研究所理论物理系教授;1999年起任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超导、新材料和器件研究所研究主任,罗马大学教授,2009年起任意大利科学院通讯院士,有8本超导理论方面的专著和130余篇科学论文;积极的科普作家,1986-1992年任苏联科学院科普杂志《量子》副主编,有50余篇科普作品发表于《量子》等著名科普刊物,主要由这些科普作品结集成书的《奇妙的物理学》出版于1987年,在其后25年内以6种言出版了12版。
列夫.阿斯拉马卓夫,1944~1986 (Lev Aslamazov) 1944年出生于苏联巴顿,1980年获数理物理学博士学位,任莫斯科钢铁与合金研究所教授和《量子》副主编;在超导理论上有所创新,有4本专著和若干篇科技论文,积极的科普作家;1986年英年早逝。
第1部分 户外物理学
第1章 蜿蜒赴海
第2章 从湖泊出发的河流
第3章 海洋电话亭
第4章 在蓝色中
第5章 月光沼泽
第6章 傅科摆和贝叶尔定律
第7章 月制动
第2部分 星期六晚上的物理学
第8章 小提琴为何歌唱
第9章 鸣叫和沉默的酒杯
第10章 泡和滴
第11章 魔灯之谜
第12章 水麦克风:贝尔的一项发明
第13章 波如何传输信息
第14章 为何电线嗡嗡叫
第15章 沙滩上的脚印
第16章 如何防止雪堆积
第17章 列车上的体验
第3部分 厨房里的物理学
第18章 关于蛋
第19章 通心粉,意大利面条和物理学
第20章 等着水开
第21章 好咖啡的物理学
第22章 物理学家谈酒
第4部分 量子世界之窗
第23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24章 雪球,坚果,泡……和液氦
第25章 千年末的超导热
第26章 什么是SQUID
第27章 超导磁体
第28章 磁共振成像
第29章 向量子计算机迈进
卷后语
致谢
彩图
这一质量的蒸发要从炉子取走额外的能量,当然会在水达到沸点以前延缓其升温。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么多水的蒸发所需的能量大约等于将壶内1/4的水从室温加热到沸点的能量。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把加盖的壶,更仔细地考虑那些阻抑沸腾的效应。第一个效应(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的可能变化)马上可以弃之不顾,因为我们刚刚证明,大约3%的水的蒸发能量等价于约25%的水的加热,故煮开加盖壶中3%多余质量的水所需的热量可以忽略。
第二个效应(盖着的壶内水面上压力的升高)其实也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确实,如果茶壶灌满了水(蒸汽不能从壶嘴逃逸),逾量(相对于大气压)压强显然不能超过盖子的重量除以它的面积,否则盖将开始跳动,从而释放蒸汽。假定壶盖的质量和面积各为=0.3千克和Slid~102厘米2,我们可得逾量压强的上界。
现在说几句题外话。上面讲的密闭容器内的液体加热时压力增高的现象已被成功地应用在一种叫做“压力锅”(那些还在做饭的人,至少偶尔为之者,大概很熟悉)的设计中。它没有嘴,只有一只安全释放阀,仅当内部压力超过某一限值时才打开,否则锅是完全封闭的。
……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过于“学院派”的科普读物劝退,它们往往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然而,这本特藏本的译本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译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科学内涵,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地保留了原作者那种特有的幽默感和叙事节奏。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智慧火花。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亲手操作仪器,感受粒子碰撞的瞬间。特别是对于相对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清晰、连贯,逻辑性极强。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情不自禁地合上书本,抬头凝视窗外,试图将那些新获得的知识与我已有的世界观进行对接和整合。这种深度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在其他科普书中所未曾获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复古与现代交织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我一直对物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科普读物总是显得过于艰深或者枯燥乏味。然而,翻开这本《奇妙的物理学》,我的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活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正坐在摇椅上,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那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他没有堆砌复杂的公式,而是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当他解释量子纠缠时,那种“心有灵犀”的描述,让我立刻领悟了其中精髓,而不是陷入公式的泥潭。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用心,每一幅图都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读者的理解,而不是徒增负担。我感觉这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进行一场充满乐趣的思维探险。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中。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科普书都逃脱不了“标题党”的嫌疑,用夸张的描述吸引眼球,内容却浅尝辄止。但《奇妙的物理学》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奇妙”并非来自故作玄虚的渲染,而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它敢于触及那些看似“冷门”但至关重要的领域,比如对熵增的探讨,作者没有回避其带来的哲学困境,反而引导读者去思考时间的方向性问题。我特别欣赏它对“不确定性”的讨论,它坦诚地展示了科学的边界和局限,这反而增强了其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出笔记本演算一些作者提供的简易思考题,虽然这些演算远不如专业教材复杂,但它们确实有效地巩固了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互动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激发了你探索未知的勇气。
评分自从读完这本特藏本,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现象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只是“看”到彩虹,现在会联想到光的折射和散射的原理;以前只是“用”手机,现在会思考电磁波和信息传递的奥秘。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科普作品的终极目标——培养读者的“科学眼光”。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求知欲的火种。内容组织上,作者非常注重知识的递进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经典到现代,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踏在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上。对于那些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挑选一本高质量的入门读物,或者想要重新激活自己科学思维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用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逻辑,描绘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物理世界,让人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对宇宙的好奇与赞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物理学历史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停留在解释“是什么”和“怎么样”,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巧妙地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置于当时的社会、哲学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得那些看似突兀的科学飞跃变得合乎情理。读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我不再仅仅是记住一个定律,而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类思维的巨大转变;读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深处对时间和空间的颠覆性思考。这种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科学进步的宏大视角,让我们认识到科学并非一蹴而就的真理,而是一场充满试错、辩论和灵感的持续探索。对于想要建立系统物理学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历史叙事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让知识点之间不再是孤立的碎片。
评分送货及时!包装完整!
评分很棒的书,有活动真优惠
评分关于现代科学(数论、概率、相对论、量子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生命科学、遗传学、天文学),如果你只能看一本书,那么一定是这一本。比时间简史好大约一千万倍。绝大多数都不过时。仔细想一想,量子物理也是二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后面除了互联网就没啥了[偷笑]
评分现在买书已经把京东作为首选了……去书店感觉太费时费事了
评分价格便宜,购买方便。
评分老牌科普著作,现在读来依旧新鲜有趣,读《三体》总是好奇多维空间,这里也有所提及,不过提到多维空间,还是要看《超越时空》
评分科普读物,给小朋友准备的
评分很好的书,不过现在才小学还看不了,有活动先屯着
评分书是正版,还没读,希望孩子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