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马拉雅FM、蜻蜓FM、网易云热门主播——科学史评话@吴京平,全国首档评书风格的科学秀,用讲评书的风格讲科普,通俗幽默,浅显易懂,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相对论,保证让你“三观尽毁”、脑洞大开。
2,热门栏目《宇宙大爆炸》精选内容精心成书,从拉普拉斯到霍金,从宇宙地点到星际穿越,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科学探索史,细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反复曲折的历程,看人类智慧群体如何一步步揭开宇宙基本法则,在科学中寻找人类社会的未来。
3,黑洞、虫洞、引力波、时间旅行、宇宙起点…… 当种种匪夷所思的物理学知识和你迎面相遇,你会发现,科学也能如此有趣,科学史也能如此“平”易近人!
4,拉普拉斯、爱因斯坦、朗之万、霍金……一个个光辉闪耀的名字,当揭开神秘面纱和闪耀光环,你会发现,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当中有怪咖也有无比正经的普通人,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一次次命运的转折点来临,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面对诸多颠沛流离和人生困惑。
这是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科学探索史,从拿破仑时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讲述了相对论的诞生以及在相对论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学科。
人类从天圆地方的世界中心观,到认识到我们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历程?大爆炸宇宙学、黑洞、虫洞、引力波这些匪夷所思的物理学知识,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并被验证的?牛顿、爱因斯坦、朗之万、霍金,这些天才的大脑,是如何一步步发现驾驭宇宙的基本力量,苦苦寻找人类社会未来答案的?在这本书中,所有你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认知,都会以一个全新的方式呈现。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的科学认知探索历程,是一个让人“三观尽毁”、脑洞大开的历程。你的世界,将因这本书而颠覆。
在吴京平老师风趣幽默的叙述中,在一步一步了解“柔软的宇宙”和“弯曲时空”的奇妙过程中,我们有幸与大师相伴而行。对这段历程,作者有自己偏爱的观察角度。角度是——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伟大的发现不是科学家们开脑洞开出来的,每个科学发现都要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审视。比如热力学的发展与蒸汽机大规模应用关系密切,电磁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
第二个角度,那就是——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普通人。当世界大战来临之时,他们是各为其主呢?还是捍卫人类的良知与底线呢?科学家们展现出了与丰富的人性侧面。
人类的历程就像无尽的远征,研读一段历史就好比偶尔回过头去,看看身后那一串长长的脚印。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原来走了好多弯路啊!我们不由得生出感慨。是啊,我们走了这么远了,但前头的路还长着呢……
吴京平,北京人,喜马拉雅FM、蜻蜓、网易云音乐等电台《科学史评话》主播。自诩为“会写程序的美工”,曾担任IT公司的美术总监。擅长用评书风格讲科普,受众无数,在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蜻蜓等电台均位居受欢迎主播之列。其主播专辑《行星传奇》《地球的刻度》《物种起源》《量子力学外传》《伟大的试验》《宇宙大爆炸》等广受好评,单辑收听量均百万以上。
没有人真正关心物质进入“克尔-纽曼”黑洞会发生什么,因为那和我们无关,所以凡是堆砌大量陌生细节的书都不好看。但这本书的逻辑完全不是这样,他会拉近你和宇宙的关系,把那时科学家的所思所想与你分享。——“得到”科普达人 卓老板
从未想到,科学史也能如此“平”易近人!如果说相对论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柔软的宇宙”,那么“评话”则是把难啃的理论和历史变得柔软可近。 ——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栏目策划人 旭岽
吴京平老师是我 20 年的至交好友,也是我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思维的启蒙老师之一。他听着相声评书、看着科学家故事、玩着电脑和天文望远镜长大,这些独特的经历让他看待科学史的视角非常独特。在准确与通俗之间找到了适合平衡点。《柔软的宇宙》是一本让我读着也上瘾的书。 ——《时间的形状》作者 汪洁
引子/001
第1章 见证奇迹的时刻/004
第2章 以太?/016
第3章 一代宗师/025
第4章 电气时代/037
第5章 收缩假设/044
第6章 两朵乌云/054
第7章 物理学的奇迹年/063
第8章 双生子佯谬/077
第9章 第五公设/090
第10章 弯曲的时空/101
第11章 宇宙常数/112
第12章 开天眼/121
第13章 核火球/138
第14章 大耳朵的发现/153
第15章 黑洞不黑/166
第16章 星际穿越/178
第17章 暴胀/189
第18章 玩自爆的小偷/200
第19章 黑暗的心/212
第20章 时空涟漪/222
第21章 时间去哪儿了/233
后记/243
黑洞够不够黑,这的确是个问题!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这个黑洞居然会辐射粒子。让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回望一下那段脑洞大开的研究史吧!
因为微波背景辐射被找到了,这是很明显的证据。伽莫夫他们提出的大爆炸学说现在已经在风头上压过了稳恒态宇宙模型,但是霍伊尔还是不相信这个理论,一度曾经有所动摇,但他后来又反水了,提出了新的稳恒态模型。不过大家对他的理论已经普遍兴趣不大了,当年那个崇拜他的超级粉丝霍金也已经长大成人。他打算报考霍伊尔的研究生,但是很遗憾,霍伊尔的学生太多,就把霍金调剂给了另外一位老师丹尼斯?夏玛。霍金这孩子很聪明,十七岁考进了牛津大学,还当上了赛艇队的舵手,是个风华正茂,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可是,在牛津的最后一年里,他开始变得笨拙,时常摔跤,人们注意到,这个学生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在考入剑桥大学之后,霍金的身体越来越差,讲话开始含混不清。父母带他去做了检查,他得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医生预言他活不过两年。但是,他还是挺过来了,尽管他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身体能活动的部分越来越少,后期他几乎全身都不能动弹,但是这不妨碍他的大脑思考那最深邃最遥远的宇宙尽头问题。这就是他的使命,不是吗?
还好,他没有成为霍伊尔的研究生,霍伊尔常年在外,在校园内停留的时间都不多,很难说会有多大精力去带学生,毕竟人家事务繁忙。夏玛老师则不同,他能实实在在地在学校里面好好培养呵护自己的学生,特别是霍金这样身有残障的年轻人。老师虽然自己还是偏向稳恒态宇宙,但是他鼓励霍金有自己的想法。夏玛是狄拉克的学生,说起来,狄拉克是霍金的师爷,也正拥有着名声最大的教职?—?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当初牛顿也担任过这个教职,还是国王亲批的。若干年后,霍金也将担任这个教职,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剑桥上学期间,夏玛老师时常带着学生外出听讲座,结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霍金撑着不便的身体也跟着一起去。有一次碰到儿时的偶像霍伊尔讲学,霍金发现一个错误,不依不饶地大喊:“那个量是发散的!”闹得霍伊尔下不来台。偶像又怎样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夏玛老师的一大功劳便是把彭罗斯拉来入伙,从数学领域跳过来研究相对论和宇宙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玛老师在餐馆里碰上了彭罗斯,彭罗斯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分。后来彭罗斯和霍金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在夏玛老师的带领下研究广义相对论。彭罗斯比霍金大了十一岁,大约就是李白与杜甫的年龄差距。彭罗斯本行是数学家,在拓扑学领域有很深的功底,他把拓扑学引入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美国的物理学家对拓扑学并不重视,苏联人也不重视。朗道是苏联物理学界的学霸,他的入学考试号称叫“朗道势垒”,难度简直变态,能考进去的都是人尖。但是朗道不考拓扑学,因此另辟蹊径的任务就落到了英国人身上。法国人干什么去了?天知道!
这个拓扑学又是个什么学科呢?大家都玩过七巧板或者拼图吗?从理论上讲,这也算是拓扑学。拓扑学关注位置关系,不关心大小。曾经有个笑话,说有个老板想造一个动物园,这就需要去抓很多动物,然后把动物关在笼子里。这需要一大笔钱,老板就问各位专家,有没有省点钱的办法。大家面面相觑,最后有个拓扑学家发言了,他说不用去抓野生动物,动物已经被抓住了。你想啊,一般的动物园都是动物们关在笼子里,人在外边看,现在我们把空间关系翻转过来:把人放在笼子里,动物放在外边,这不是一样的效果嘛!老板大受启发,于是世界上第一个野生动物园诞生了。果然是把人关在笼子里,动物在外边自由自在地溜达。
故事当然是当个段子来听,但拓扑学的思维告诉你空间的位置关系是个很深奥的东西,特别是高维空间内的拓扑结构。数学上著名的“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倒是给人比较直观的感受。
莫比乌斯带(图 14 - 7)是个弯曲的二维面,在三维空间里面反扭了一下。这是一个没有正反面的二维空间,纯粹只有一个面。你拿一支笔来涂颜色的话,可以不抬笔全部涂满。我们假想有一种二维的小人,生活在这种二维空间之内。他就会发现,当他转一圈返回出发点的时候,居然成了原来的镜像,完全颠倒过来了,不过不要紧,他再跑一圈就正过来了。感受到拓扑学的魅力了吧!
克莱因瓶(图 14 - 8)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是一个有限无边的面,但是它也只有一个面。因为克莱因瓶是三维的,要想实现只有一个面,必须有第四个维度来帮忙,就如同莫比乌斯带一样。二维空间,要想实现只有一个面,就必须在第三个维度里面反扭一下。我们平时生活在三维空间里,感受不到第四个维度。因此你只能想象一下,克莱因瓶下面那个交叉的地方其实并不交叉,因为,瓶子尾巴是通过另外的维度接上瓶口的,这需要强大的脑补能力,暂时就别瞎想了,拓扑学匪夷所思的地方还多着呢。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战后已经成为物理学家们必须了解的一门学问,不像战前,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对于奇点,大家意见并不统一,一个质量足够大的恒星真的能够一步步塌缩成为一个点吗?这个点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那个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被计算出来的史瓦西解就可以描述一个最简单的黑洞,这个黑洞是个静态球对称而且不旋转不带电的黑洞。不久以后,带电的RN黑洞也被计算出来了。相对来讲,带电的RN黑洞只比史瓦西黑洞复杂了一点儿。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对大爆炸以及恒星塌缩过程的研究。奇点问题已经绕不过去了。究竟在塌缩的恒星之中,能不能生成奇点呢?大家众说纷纭。
苏联科学界相对来讲比较封闭。他们与西方的学术交流还是有的,但是显然没那么通畅,甚至名称术语都不统一:西方叫“塌缩星”,苏联叫“冷冻星”,倒是美国的惠勒在一次报告上用了“黑洞”这个词汇。大家都觉得这个词不错,很传神地描述了这一类天体的特征,于是黑洞就成了标准的称呼。惠勒的人生跨度很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与玻尔一起工作过,后来在普林斯顿又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麦卡锡横行之时,泰勒要去非美委员会作证,对奥本海默不利,惠勒连夜苦劝无效,氢弹之父告发了原子弹之父,这是科学史上的悲剧。
惠勒后来一直活到了北京奥运会前夕,是哥本哈根时代仅存的大师。他一辈子培养出不少好学生,比如研究虫洞和引力波的基普?索恩,提出黑洞熵的贝肯斯坦都是他的学生,在后文都会提到他们。
彭罗斯进入相对论领域,首先就证明了奇点的问题。彭罗斯用数学证明,奇点必定会出现,特别是黑洞里。这一套数学证明的过程用到了拓扑学,后来霍金把这个结论推广到了宇宙起始的那一刻,宇宙的开端必定有奇点。夏玛老师和彭罗斯以及霍金他们一伙人把剑桥变成了欧洲黑洞研究的老巢。
苏联人对外交流不算多,偶尔也来一趟,哈拉尼科夫做了个报告,栗弗席兹在家坐镇没来。他们认为黑洞里面的奇点并不稳定,在扰动之下可能有问题。当场有人提出了彭罗斯的理论,苏联人大惊失色,他们没听说过有这种理论。更加令人可怕的是他们对拓扑学不熟悉,彭罗斯的玩意看不懂。照理说,苏联人担心也并不是没道理,天体并不是完美的对称形状,同时下落汇聚的时候,能不能准确地同时汇聚到一个点上呢?万一对歪了没打中呢?万一时间对不上,彼此错过了呢?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苏联的泽尔多维奇他们一帮子人当年是搞核弹的,原子弹爆炸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核装药是分解成好多块摆在一个球面上,周围全是炸药。炸药要极其精确地同时起爆,各个核装药块在爆炸的推挤下,要在千分之一毫秒的时间里齐刷刷地撞到一起,同时中子源点火,时间上不能彼此错过,空间上不能对歪一丝一毫,核弹才能顺利起爆,做不到就只能放个哑炮。原子弹原理讲起来并不复杂,真要做到那可是千难万难。苏联人把核弹计算上用的思路移植到了黑洞塌缩上。当然了,原子弹去引燃氢弹的过程也是类似的,在黑洞计算上也可以借鉴,泽尔多维奇就是苏联研制氢弹的功臣之一,这种办法很可靠,而且大家也都信得过。好多物理学家怀疑彭罗斯他们,惠勒倒是偏向彭罗斯。要是奇点还要考虑量子效应,那又是一个头两个大。
彭罗斯他们没工夫管这些事情,和霍金几个人开始发展这套分析方法,很快,就成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体系。他们提出了新的奇点定理,一帮物理学家不得不恶补拓扑学的知识。这种情形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当年他们也是恶补微分几何、恶补矩阵,现在开始恶补拓扑学。数学家动动嘴,物理学家跑断腿啊!
后来,索恩和霍金几个人去了苏联,见了见苏联的朋友们,栗弗席兹(图片14 - 9)倒是痛痛快快地承认了错误。反正栗弗席兹很坦诚,他们用传统方法也算出了一个可以稳定存在的奇点,大家殊途同归。传统方式能算出更加丰富的信息,拓扑学只能告诉你有奇点,却不能告诉你别的。
奇点的问题告一段落,视界面还有问题。天体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万一是个歪瓜裂枣的形状,塌缩过程中能不能形成个完美的球形视界面呢?苏联的泽尔多维奇小组得出来的结果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略微有些起伏没关系。在塌缩的过程中,这些不完美的地方会变成引力波辐射出去,最后变成完美的对称形状。苏联人一宣读结论,西方人就感到震惊,看来铁幕那一边的人还是很有实力的。泽尔多维奇是研究核弹出身,后来才转行来折腾黑洞的。计算黑洞的塌缩过程,把氢弹计算上要用到的那些压力、激波、高温、核反应、辐射全都用上了。
夏玛老师经常派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有时候是霍金去,有时候是别人。这一次去的是埃利斯,他回来以后两眼放光,讲座上爱尔兰的伊斯雷尔提到他算出来的结果:哪怕天体是方的,塌缩成黑洞也会得到一个完美球对称的形状。
电荷与角动量不会变成引力波辐射出去,因此不会被抹平,这两个信息是丢不掉的。黑洞就只剩下三个信息:旋转、电荷、质量。任何一个黑洞,有这三个信息你就能描述了,这是一个非常毁三观的结论。普通人一定会问:吸进去的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不奇怪,我们平时生活里见到的物体总可以获得许多信息,一块蛋糕你可以掂量掂量有多重,也可以咬一口看看软硬,还可以尝尝是甜的还是咸的。总之,一块蛋糕里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我们都是通过这些信息来理解特定事物的,信息越是丰富,我们就越是觉得这个东西实在,相反就不太能接受。气体的信息就少多了,没有形状,也不一定有味道,很可能没有颜色,了解空气只能通过流动时产生的风和气压。面对黑洞,我们很不安,物质掉进黑洞里,我们熟悉的那些信息统统感受不到了。对此,我们的脑子很难接受。大家总是脑补,物质一定囤积在黑洞的内部。人总是违拗不过直觉,可物理偏偏又是反直觉的,大跌眼镜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搞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家们对此并不在意,奇葩的东西见怪不怪。惠勒充分体现了他为老不尊的一面,他把黑洞信息理论称为“黑洞无毛定理”(这个词在西方含有XXX的意味),物理学家们广泛接受了这个称呼,伊斯雷尔在自己论文中毫不犹豫地就写上了“黑洞无毛定理”。倒是杂志的编辑们受不了了,你们这帮子物理学家为什么都这么“污”!《物理评论》的老编辑们拒绝刊登这种含有污言秽语的文章,但最后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大批的物理学家用得不亦乐乎,编辑们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词。这个词翻成中文倒是看不出什么,有人还称之为“三毛定理”,倒也是蛮贴切的。
惠勒一向很顽皮,他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正好参加学术会议。他发现没人记得今日是他的七十大寿,一份礼物都没收到。于是就在别人的椅子腿后面绑了鞭炮,一声轰响,现场乱作一团……
与大师为伴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物理学史,这是一个让人“三观尽毁”、脑洞大开的探索历程。
在一步一步了解“柔软的宇宙”和“弯曲时空”的奇妙过程中,我们有幸与大师相伴而行。对这段历程,我有自己偏爱的观察角度。第一个角度是——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伟大的发现不是科学家们开脑洞开出来的,每个科学发现都要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审视。比如热力学的发展与蒸汽机大规模应用关系密切,电磁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
1879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同年,电学宗师麦克斯韦在英国去世,时间上的巧合颇有点交接班的意味。麦克斯韦去世前一天,美国的爱迪生递交了实用灯泡的专利申请,爱因斯坦的父亲也将与灯泡结下不解之缘。你感觉到了吗?历史总是把千般线索巧妙安排。
至于第二个角度,那就是——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说得一点儿不假。你能想到吗?爱因斯坦上大学时经常翘课,而且他是奉子成婚。请不要责怪我太过八卦。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普通人。当世界大战来临之时,他们是各为其主呢?还是捍卫人类的良知与底线呢?科学家们展现出了与丰富的人性侧面。
了解科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这些科学家群体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有人早已故去,有人远在万里之外。虽然他们与我们不在同一个时空,但我们读他们的故事,不就相当于穿越时空,与他们为伴吗?能与大师为伴,是多过瘾的事儿啊!
什么是科学?
“科学”二字本是名词,字面原意就是“分科之学”。在我国,科学经常被当做形容词使用。人们总是说,“XXX不科学”,这时候“科学”已经成了正确与优化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于科学本身的含义却未必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科学呢?人们往往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统统成为“科学”。这时的科学,就是狭义的科学。
凡是能被科学讨论的,必须是可以测量的。伽利略做斜面滚落实验,连续测量了上千次之多,比萨斜塔上的自由落体实验更是个广为流传的科学故事。尽管伽利略做没做过这个实验现在存疑,是不是在比萨斜塔做的也存疑。至少是在伽利略他们这一代人手里,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最后逐步发展成了现代科学体系。
为什么要读科学史
科学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的“认知史”。我们一开始是怎么看待这个事物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对这个事物的重新认识,人类的知识是如何一点点累进的,都可以通过科学史得到了解。人类的认知历程是个非常曲折而又充满悬念的过程,听过我音频广播的朋友恐怕会记得我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按下葫芦起了瓢”。科学发现的历程就是如此,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冒出来了,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如破案一般需要层层抽丝剥茧,考验的是人类的耐心和洞见。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一步步向前发展,社会也在一点一滴进步。
人类的历程就像无尽的远征,研读一段历史就好比偶尔回过头去,看看身后那一串长长的脚印。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原来走了好多弯路啊!我们不由得生出感慨。是啊,我们走了这么远了,但前头的路还长着呢……
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我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世界观都被刷新了。它没有沉闷的理论推导,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把那些高深莫测的概念讲得像在听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抽象的时空弯曲、引力波这些东西,描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让我这个物理小白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美妙与震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的那些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观察者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时间对不同生命形式的意义。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在星辰大海中漫游的自由感,每翻一页都是新的惊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想细细回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它真的做到了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完美结合,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获得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人重新燃起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书。我一直觉得科学是冰冷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科学背后的那团火——那是人类对真理永不满足的探索欲。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但内容却极具现代感和未来感。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困惑的悖论,反而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把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一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到其内部的精巧结构。我特别喜欢它对“可能性”的探讨,它没有给出任何绝对的答案,而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维度的门,鼓励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推演。读完后,我不再只是“知道”一些物理定律,而是“感受”到了它们在宇宙中运行的韵律。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超出了教科书能给予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你东西,而是在“邀请”你加入一场思维的盛宴。它的结构非常巧妙,仿佛是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路径引导读者,从日常的直觉出发,逐渐深入到物理学的核心困境,然后又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上。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类比上非常用心,从古希腊哲思到最新的粒子实验,信手拈来,毫无违和感。这本书没有冗余的句子,每一个词语似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重量,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高效且充满满足感。它成功地打破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壁垒,让人意识到,最深刻的物理学思考,最终都会指向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的终极追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的“弹性”被极大地拉伸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就像坐上了一辆不断加速又时而平稳巡航的观光列车,领略沿途壮丽的景色。它不像传统的科普读物那样,总是在某个知识点上反复纠缠,而是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又清晰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懂得在什么时候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什么时候引入一个恰到好处的类比,而不是堆砌术语。尤其是在描绘宇宙的尺度和人类在其中的渺小时,那种宏大叙事带来的敬畏感是久久不能平复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高到上帝视角,俯瞰一切纷繁复杂的现象,然后豁然开朗。这本书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细节的宝藏之书。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这种“外传”性质的书会不会过于流于表面,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深度是藏而不露的。它表面上在谈论那些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但实际上,它在悄悄地重塑你对“现实”本身的定义。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得那些原本需要深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变得像诗歌一样优美流畅。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时间箭头和熵增的描述,那种带着宿命感又充满希望的笔触,让人心头一震。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智慧的朋友,在你思考停滞的时候,适时地推你一把,让你看到新的风景。这本书适合所有不满足于既有认知,渴望进行一场思维探险的人。
评分很好看啊,就是高一的我不太看得懂,,个人认为,相对论史话【世界的形状】会比这个更加容易懂一些,,可能是这本里的理论太多太复杂吧,,不过想想,在我们看来这么高深的知识,在这本书里至少被解释得能明白一部分了。总之,是很棒的一本书。(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左右买的,第二天中午就到了,这速度666)
评分好东西,值得分享,京东买东西这么久,很少坑人。
评分儿子喜欢,值得购买,京东小哥送货快,先给个赞:
评分2位科普大家的著作。听完了广播节目,也给孩子买。
评分一直以来,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评分探索未知的世界让人充满心的悸动,渴望拥有!
评分听了他的节目,很想买一本实体书。毕竟随时都能翻来看,这样也可以支持一下作者。很喜欢天文,感谢生活在网络的时代。让我们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前沿的知识。最先听的汪老师的节目,对吴京平老师有很高的评价,渐渐的也喜欢上了他,早知道一下买他们两个的套装,工作原因不能到现场听演讲,希望科学声音可以走的越来越远,给更多的人带去更精彩的科学故事,让科学精神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书很不错,你值得拥有!
评分同事推荐的时间的形状,我喜欢一套一套的买,就全买了。
评分以京东的增长速度,口碑算非常好了,绝对无假货,限时达。毛病肯定还是有的,可是骂的人多少在京东买过东西,多少是五毛,多少是嫉妒?你可以买一个便宜的东西尝试一下。别人说的都是别人说,自己感受一下最直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