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美国纽伯瑞银奖。
美国著名儿童作家威廉·史塔克的代表之作
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理想:像阿贝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阿贝生活在他所熟悉的老鼠的世界里,一直都很安全。他从妈妈那里获得生活的给养,有一个舒适的家,一个可爱的妻子——阿曼达。在八月里吹着大风的某一天,汹涌的洪水把他冲走,将他扔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尽管阿贝离开小岛的决心很大,倔强地想出了各种方法——试着用小舟、绳子甚至垫脚石去跨过河流,但他还是无法踏上回家的路。
荒岛上的日子让阿贝对远离的、过去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在这个离群索居、充满危险的居所,每天都面对着生存的挑战,他反思起以前过惯了的舒适生活,并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如果最终能回到莫斯威利镇,回到阿曼达身边,他一定能凭着这些才能和天赋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威廉·史塔克,1907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威廉·史塔克从小即受到家庭的影响,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从23岁起,他开始了漫画家的生涯,被《新闻周刊》誉为“漫画之王”,曾担任著名杂志《纽约客》艺术总监长达三十年之久。1968年,61岁的他才开始创作童书,一出手就不同凡响。1970年的《驴小弟变石头》和1977年的《会说话的骨头》分别获得凯迪克金奖、银奖,1976年的《老鼠阿贝漂流记》和1983年的《老鼠牙医生》都获得了纽伯瑞银奖。其他深受欢迎的作品还有《斯宾奇发脾气》《小老鼠和大鲸鱼》《农夫帕默的篷车之旅》,以及被改编成电影的《怪物史莱克》等。他本人在1988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的提名。
★阿贝代表了我们所有人,他骄傲、足智多谋、绝望、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史塔克先生小说写作的胜利——虽然他的小说数量没有图画书多,但这本小说在质量上超过了他的图画书。
《纽约时报》
★史塔克以他一贯的文采、热情和洞察力描写了阿贝的冒险经历。同时,他还亲自配插图,让这本书更加有趣。从所有方面来看,这本书都是优秀之作。
《学校图书馆杂志》
★史塔克以独特的风格讲述了一只老鼠的故事。阿贝继承的财富使他可以过着花花公子般的悠闲生活,但这高调的优裕生活后面隐藏着一个金子般的灵魂:一旦面临生存的需要,阿贝就奋勇地去迎接挑战。
《书单》杂志
★阿贝是典型的史塔克式的英雄:和蔼、高雅、彬彬有礼、在恰当的时候勇敢地进行自我反省——这让他能迎接极危险的挑战。史塔克对隐喻的生动动用使得这本书很适合大声朗读出来。
《华尔街杂志》
★这本书不仅仅能启发孩子。史塔克是这样的作家,他的观察力会引发不同年龄段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洛杉矶时报》
他所在的这棵树位于河的中央,无疑,他正身处这个小岛上。大雨一定是在他睡着后不久就停了,然后洪水开始上涨。接着又渐渐消退了一些,否则他不会停在离水面这么高的树枝上。等洪水再下降一些,他就可以下到地面上了。
阿贝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他浑身的肌肉又酸又疼,只得又坐下来。要是阿曼达在身边该多好啊!其实,是他自己多么希望能在阿曼达身边啊。可是,视线范围内,除了这些树,他是唯一的活物。他使劲儿喊了一嗓子:“喂——”然后支着耳朵倾听。没有任何回应,甚至连一声回声也没有。
他烦透了这身皱皱巴巴的衣服,它们早已湿透,粘在身上没有一点儿型,不过,只要干了就可以恢复原样。阿贝望着远处胡思乱想着:“大家一定在琢磨我到底在哪儿,这是当然的。就连那些素不相识的老鼠也一定在为我担心。莫斯威利镇弗林特家族的阿贝莱德·哈萨姆·迪·奇利克·弗林特失踪的消息一定传遍全镇了。”
想到自己的失踪会带给大家那么多痛苦和焦虑,阿贝心烦意乱。搜救队伍一定出发了,但是他们不可能找到这里来。谁能想象得到:雨水汇成一条水流,推着他无意间“乘坐”的小木板“船”前行;那股水流不断上涨,变成了一条小溪;小溪把船带到河里,河水又把他推进瀑布;瀑布又把这条船带到河中一棵大树的树冠上,就是他现在待的地方。这一切听起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不过,当水退下去后,他就可以下树回家了——他一定要和大家讲讲这奇妙的经历!而且,他希望讲的同时还能享用点儿什么——一份蘑菇蛋卷,或者涂了黄油的蒜香吐司。饥饿加上被放逐的感觉实在难以忍受。他下意识地掰了段树枝的嫩尖儿放进嘴里嚼了嚼。啊,竟然是棵樱桃桦树!是他最喜欢的味道之一。这熟悉的味道让不知身处何方的他感到了一丝家的味道。
他津津有味地嚼起一段嫩枝来,嚼得满嘴的汁液。哈哈!有吃的了。他坐在那里,心情似乎好转了些。是啊,他有足够的体力、勇气和聪明才智,当然能生存下来。想着想着,他的眼皮慢慢耷拉下来,再次进入了梦乡。
……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以生存为主题的书会不会太沉闷或者说教意味太浓,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在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充满了纯粹的好奇心和原始的生命力。作者成功地平衡了冒险的刺激性和成长的深度,使得这本书既适合那些渴望刺激情节的读者,也适合那些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部分,写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聪明”,而是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教会孩子们如何尊重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征服。另外,角色的塑造非常立体,即使是配角,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存在的意义,使得整个故事的维度更加丰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脱离舒适区之后,那些看似绝境的时刻,实则孕育着重生的契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打发时间”的书,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语言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极端环境下的心绪波动时所采用的那种富有诗意的笔触,它没有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词汇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氛围。比如,当描绘黎明时分海面上升起的薄雾,那种“像一层薄纱覆盖在沉睡的大海之上”的描写,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想象力。故事中的一些哲思片段,虽然看似不经意地穿插其中,但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人在紧张的探险之余,能获得片刻的沉思。我感觉作者对于人性的观察入木三分,即便是最简单的生存斗争中,也能折射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前后呼应,伏笔设置得恰到好处,使得最终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忍不住想重新翻阅一遍,去捕捉那些先前忽略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极度私密的微观世界。从文学性上来说,它展现了作者对环境描写登峰造极的掌控力,你几乎可以闻到咸湿的海风,感受到脚下湿滑的岩石。但更引人入胜的是它对“人”这个主题的探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野外求生指南,它探讨的是一个人在剥离了所有社会标签和物质依赖之后,他的本质是什么?主角在荒岛上进行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重建,更是精神世界的重新搭建。作者通过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遭遇,不断考验着主角的道德底线和生存意志,使得每一次小的胜利都显得弥足珍贵。我特别喜欢那种叙事中的“留白”,很多深刻的道理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主角的行为和内心的独白自然流淌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捕捉和领悟。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找回生命原初力量的寓言。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超级吸引人,那种充满探险气息的插画,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神秘的海岛世界。我特别喜欢这种关于独自在野外生存的故事,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成长的意义。每次读到主人公遇到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寻找淡水、如何搭建庇护所,我的心都会跟着提起来,那种紧张感和代入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对于环境的细致描绘,比如海风的气味、沙滩的触感,都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被困在孤岛上的孩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刻画,从最初的恐惧和绝望,到慢慢学会适应,再到最后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个转变的过程写得非常真实和细腻。而且,故事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不会让人觉得沉闷,总是在关键时刻抛出新的悬念,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韧性和独立精神的赞歌,对于正在探索自我边界的青少年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沉浸式戏剧。它的情节设计充满了戏剧张力,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主角内心的挣扎与蜕变。我特别佩服作者处理“孤独感”的方式,那种深入骨髓的寂寞感,是如何被一点一滴的自我对话和对外界微小事物的关注所逐渐稀释和消解的,这种心理过程的描摹细腻到令人心疼又敬佩。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在那种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时间仿佛被拉长、又被压缩,作者巧妙地运用环境的季节变化来标记时间的推移,给人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把控简直是大师级的,高潮部分扣人心弦,而低谷部分又给予了足够的情感缓冲,保证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它没有回避困难,反而直面了生命中的无常与挑战,最终传递出一种积极而坚韧的力量,让人读完后感到内心充满了一种踏实的勇气。
评分不错不错,有活动很合适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我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朋友推荐,不错的书。
评分很不错!!~~~~!
评分正时候版书籍,活动买的,200减100价格很优惠!
评分帮朋友儿子买的,应该还不错。
评分精心挑选的书,到时却发现纸质太差,运费加起来还要*,真心不敢再买!
评分一直很喜欢的书,这次双十一购入,书的内容很好,包装也很好,j京东的购书值得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