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通用教材·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中,对各项运动的基本动作要点的界定阐述得非常准确,对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方法介绍得简单易行。
本教材根据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特色,增加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本书更有实用性。
全书理论与实践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脉络分明,图文并茂,体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迁移规律,便于掌握和运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
第一节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健康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第二章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第一节 体育锻炼促进生理健康
第二节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第三章 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卫生常识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第四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第四章 大学生与体育文化
第一节 体育文化的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与校园体育文化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
技术篇
第五章 球类运动
第一节 篮球及三人制篮球
第二节 排球及软式排球
第三节 足球及五人制足球
第四节 网球
第五节 羽毛球
第六节 乒乓球
第六章 艺术体育运动
第一节 健美操运动
第二节 形体锻炼
第三节 体育舞蹈
第四节 瑜伽
第五节 健美运动
第七章 民族体育运动
第一节 武术
第二节 散打
第三节 跆拳道
第四节 女子防身术
休闲健身篇
第八章 休闲体育运动
第一节 高尔夫球运动
第二节 台球
第三节 白行车运动
第四节 游泳运动
第九章 户外时尚运动
第一节 攀岩运动
第二节 定向运动
第三节 跑酷运动
第四节 拓展训练
第十章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第一节 跳绳运动
第二节 板鞋运动
第三节 抛绣球运动
第四节 打陀螺运动
第五节 跳竹竿运动
……
第十一章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
第一节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的产生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演进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体育产生的前提条件,原始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是体育产生的母体。
原始体育是原始人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萌生的。原始人类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并保证自身不受伤害,他们必须经常与自然灾害和猛禽野兽作斗争,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因此,诸如攀、爬、跑、跳、投等身体运动,都是原始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技能。为了使这些原始的谋生技能世代相传,以语言为媒介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操练(即原始教育),逐渐从单纯的劳动手段中抽象出来,并演化成非直接用于生产劳动和生活的身体运动形式。这些经原始教育提炼和改进后的身体运功,就是人类最早的体育,即原始体育。可见,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
二、体育的发展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体育的发展要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活动可谓是现代体育的起源,原始人类在劳动和斗争中,走、跑、跳、投掷、攀越、游泳等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些技能的发展,也发展了人类自身。为了取得自然界的物质而运动人的腿和臂、头和手,在改变身外的自然时,也改变人的本身。人体在劳动中的活动,可以说是最初的体育形态.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生活中有了娱乐、宗教、教育、战争等复杂现象。人的身体活动同这些现象相结合,使原始的体育形态前进了一步。
我国山西省阳高县出土的石球,是距今已有工。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产物,是原始人类用以投猎以获取食物的工具,也是现代体育投掷项目器械的原始形态。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一个距今1万年到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内壁绘有3组在舞蹈的人,远古时代人类的舞蹈也就是对人体的操练。
……
前言/序言
为了全面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积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针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教学现状和实际特点,对已有的体育教材体系和教学內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编写了本书《新编大学体育教程》,为深化教育改革和体育教材建设做出贡献。
为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体育专项选项要求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通过专项学习,学生掌握了运动技巧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技术特长,并加以引导培养,以此来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本教材既可作为高校适用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课外锻炼指导用书,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特点如下:
第一,基础性较强。本书中,对各项运动的基本动作要点的界定阐述得非常准确,对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方法介绍得简单易行。
第二,实用性较强。本教材根据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特色,增加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本书更有实用性。
第三,逻辑性较强。全书理论与实践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脉络分明,图文并茂,体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迁移规律,便于掌握和运用。
本教材由曾多次参与体育教材编写的赵平教授担任主编。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借鉴了大量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且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协助和指导,在此深深地表示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7月
《运动科学与健康生活》 一、 时代背景与学科演进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与生活方式变迁的时代。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模式。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们在极大地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便是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普遍下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部分癌症等)的年轻化和普遍化,严重威胁着个体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质量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健康不再仅仅是“没有生病”,而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普遍的活动形式之一,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提升。它不再仅仅是少数专业运动员的领域,而是每个人实现健康生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学,虽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科学前沿,需要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运动科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畴不断扩大,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微观层面,深入到运动心理学、运动社会学、运动康复学、运动营养学等与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宏观领域。学科的进步要求我们以更科学、更系统、更个性化的视角来理解和指导体育活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 “十二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国民体质健康,将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教育领域,“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的编写,旨在为高等教育提供一套高质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材体系。其中,体育类教材的更新与修订,更是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素养、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任。《运动科学与健康生活》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和学科发展需求,它致力于将运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健康生活理念有机结合,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一部集理论指导、实践参考、科学认知于一体的权威著作。 二、 核心内容与知识体系 《运动科学与健康生活》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体育课程的技能传授层面,它更侧重于从科学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析人体运动的内在机制,阐述运动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个体如何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育锻炼,以达到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力求全面、系统、实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1. 运动科学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 深入探讨运动对人体生理系统的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在运动中的变化与适应。理解运动如何刺激身体产生积极的生理改变,如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效率等。 运动生物力学: 分析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运动模式和动作效率。学习如何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来纠正不良运动姿势,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例如,在跑步、跳跃、投掷等动作中,生物力学分析能帮助我们找到最省力、最有效的技术动作。 运动解剖学: 介绍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结构与运动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特定运动项目对身体各部位的负荷与锻炼效果,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运动心理学: 探讨运动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包括动机、情绪、注意力、认知能力等。研究运动如何帮助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增强自信心,以及如何在运动中保持积极心态和高效表现。 运动营养学: 讲解运动与营养的科学关系,包括运动前后、运动过程中的合理饮食建议,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水分补充的重要性。 2. 健康生活方式与运动处方: 运动与健康: 详细阐述规律性体育锻炼对预防和管理各类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症等)的积极作用。介绍运动如何促进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 个体化运动方案制定(运动处方): 这是本书的核心实用价值之一。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健康目标(如减肥、增肌、提高耐力、缓解压力等)、运动偏好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科学地设计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这包括: 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FITT原则)的科学选择: 如何确定每周锻炼几次、每次锻炼多长时间、运动时身体反应的强度(如心率、自觉疲劳度)以及选择哪些运动项目。 热身与整理活动的重要性与方法: 强调运动前后充分热身和整理活动对于预防运动损伤、促进身体恢复的关键作用,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运动安全与风险评估: 引导读者认识运动潜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健康评估,以及如何在运动中确保安全。 3. 特定人群的运动指导: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运动特点: 如青少年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与运动需求,中老年人群的运动注意事项与康复训练。 针对特殊健康状况人群的运动建议: 例如,针对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康复期、骨关节炎患者等,提供在医生指导下的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案。 4. 现代运动技能与方法: 主流健身项目介绍: 涵盖当前广受欢迎的各类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球类运动、舞蹈、瑜伽、普拉提、力量训练、有氧健身操等,并介绍其科学的运动方法和注意事项。 新兴运动趋势: 关注和介绍一些新兴的、有助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形式,如功能性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户外运动、运动康复与保健等。 运动技能的科学训练: 并非简单的动作模仿,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如循序渐进、负荷渐增、专项训练等,来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三、 适用对象与价值体现 《运动科学与健康生活》的目标读者群体十分广泛,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人群,并辐射至更广阔的社会大众: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本书作为一本面向“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用教材,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选择。它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教学思路,帮助他们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运动科学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升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群体: 对于大学生而言,本书是提升健康素养、掌握科学锻炼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宝贵学习资源。它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运动的科学原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业、未来职业生涯乃至终身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度过健康、充实的大学生活。 体育教育工作者与专业人士: 无论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社区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还是从事运动康复、体育科研等领域的工作者,本书都能为其提供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指导方法,助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注健康的社会大众: 对于任何年龄段、任何职业背景,只要关注自身健康,希望通过科学运动改善生活质量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他们获取权威、系统的运动健康知识的可靠来源。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普通读者理解运动科学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健康生活的愿景。 本书的价值体现,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科学、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它倡导的是一种“以动促健,以健优生”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从被动接受疾病的痛苦,转变为主动管理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掌握运动科学的知识,学会科学地锻炼,已成为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智慧。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健康生活的大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南。 四、 编撰理念与特色 《运动科学与健康生活》在编撰过程中,秉持了以下核心理念,并力求体现鲜明的特色: 科学性与前沿性: 紧密跟踪运动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融合了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成果,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系统性与层次性: 内容结构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需求。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可行的运动指导和方法,尤其是关于个体化运动方案制定的详细指南,使其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时代性与人本性: 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全面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采用大量清晰的插图、图表和案例分析,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读者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运动技术。 鼓励终身体育: 致力于培养读者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帮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是贯穿人一生的健康投资。 五、 结语 《运动科学与健康生活》是一部集运动科学理论、健康生活指导、实用健身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优质教材,更是每一位追求健康、热爱生活的人士的良师益友。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里,我们更应关注“更健康”。本书的问世,将为推动全民健身、普及科学运动、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贡献一份重要力量,引领读者走向更加健康、活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