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趣史》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enry Putnam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师从著名史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专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史、书籍与阅读的历史、19世纪之前的学术史和教育史等。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脚注:一种文献类型的诞生
第二章 兰克:科学化史学的一则注脚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第四章 脚注与哲学:一段启蒙时代的插曲
第五章 返回未来(一):德图给细节提供文献证明
第六章 返回未来(二):教会史学家与古物研究者蚂蚁般的劳作
第七章 博学研究深渊中的清晰明快:现代脚注的笛卡儿源头
跋 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名词对译表
索引
编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烫金的字体到内页纸张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者对“美学”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他们大胆地采用了某种复古的油墨印刷技术,使得文字边缘带有一种奇妙的、仿佛时间沉淀下来的质感。翻阅时,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瞬间,便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有分量的历史感。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精妙,文字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即便只是随意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将自己塞得满满当当,而是懂得“呼吸”——每一章的过渡页都配有一幅精心挑选的、与主题氛围高度契合的微缩插图,那些插图的风格极其考究,像是直接从某个尘封的艺术馆目录里剪下来的。初次拿到手时,我甚至有些不忍心去阅读,更想把它当作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它成功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近乎仪式的体验。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去学术化”了那些本应枯燥的考据部分。很多历史或文化类书籍,为了展示研究深度,往往会堆砌大量的术语和冗长的脚注,结果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将最复杂的概念,通过日常化的、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的语言重新包装。你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那种深厚的底蕴,他似乎对每一个论点都有十几种旁证可以提出,但他只选择了最精炼、最能引发共鸣的那一种。这种“收放自如”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大大降低,但其内在的知识密度却丝毫没有缩水。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让我能够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深入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它成功地弥合了“精英知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堪称大师级,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知道何时该娓娓道来,何时该戛然而止,吊足读者的胃口。我发现作者在构建核心论点时,常常采用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当我们以为已经触及问题的核心时,作者又会巧妙地引入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侧面证据,将叙事维度拉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你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带入新的思考领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描写,作者完全摒弃了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微小、却极具决定性的瞬间——比如一个关键人物在某个清晨的犹豫,或者一份被遗忘在角落的信件。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引力”的精准捕捉,整本书的情感张力和逻辑厚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读完一个章节后,常常需要停下来,缓和一下那种思绪被牵引着疾驰后的余韵。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予读者的启示远超其字面内容本身。它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是知识的增量,而是思维模式的重塑。它强迫你跳出那些被既有框架固定的认知模式,去审视那些常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定势。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某些观点投射到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解构我周遭的环境。书中提出的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假设,实则是一种高明的“思想的体操”,它锻炼了我们质疑既有权威的能力。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特定主题的书,不如说它是一套精妙的“心智工具箱”,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更锐利的探究工具。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无形地拓宽了,对世界运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高度个人化的魅力,它几乎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散文集,而不是一本严肃的论著。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文学性,时而沉郁顿挫,如同老旧的钟摆声,时而又变得轻快跳跃,仿佛微风拂过湖面。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意象的运用,他似乎钟情于那些与“边缘”、“遗忘”、“阴影”相关的词汇,通过这些意象的反复出现,为全书奠定了一种既怀旧又探寻的基调。这种强烈的文风,使得即便是描述一件极其客观的历史事件,读起来也像是在品味一首结构复杂的诗歌。更妙的是,这种风格的统一性极强,无论叙事视角如何转换,那种独特的“作者之声”始终清晰可辨,仿佛作者本人就坐在你身边,用他特有的节奏和腔调为你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让人极易产生代入感和信赖感。
评分1、你要对文史类感兴趣(我说的文史不是指文学史,而是指文学和历史)
评分尽管讲的是一个“趣”史,但你阅读前,需要注意:
评分有独立塑封保护,品相好。冯象书中把这本书名译为《脚注探微》。
评分尴尬饿呵呵呵呵呵呵给个
评分这样的专题历史很值得一读。而且也饶富趣味。
评分名字叫趣史 读起来却不轻松 看来需要啃好长一段时间
评分脚注或尾注由两个互相链接的部分组成:注释引用标记和与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评分脚注如何起源?本书作者写给你看,写给你看啊,写给你看!
评分一本无可替代的小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