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鸣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海军
  • 近代史
  • 甲午战争
  • 海军史
  • 军事史
  • 龙旗
  • 清朝
  • 北洋水师
  • 海军兴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8340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2
字数:5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与清朝北洋水师精锐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100多年过去了,刘步蟾、邓世昌等人英勇战斗的事迹仍然令人热血沸腾。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败在何处?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内容简介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初版于1991年,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创建、发展及其衰落的曲折历史。作者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注意吸收海战战役和战术细节,近代造船、舰艇工业的发育等海内外对近代海军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深入到海军建设的制度兴革,舰船军械的购买和制造,军队的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等方方面面。
  2002年增订本补充了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与海军建设的关系,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内部状况,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2014年又逢甲午,作者对书中若干提法做了修正,补入近年新作数篇。主要揭示张佩纶、李鸿藻与李鸿章为发展近代海军所进行的复杂而鲜为人知的谋划,以及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的任职等等。
  新版冠以“甲午增补本”,奉献给关心这段历史的读者朋友。

作者简介

  姜鸣,1957年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上海总部副总经理。出版有《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被调整的目光》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初版前言

增订本前言

第一章 海军事业的先声(1861~1874)

一、船坚炮利的时代

二、初创的江南制造局

三、福州船政局的诞生

四、天津、广州的造船事业

五、海军人才的摇篮

第二章 南北并举(1875~1884)

一、日本侵台与海防筹议

二、方兴未艾的近代海军

三、官场内斗与琉球、朝鲜的外争

四、炮艇、巡洋舰和铁甲船

五、海防经费的收支

六、继续发展的海军教育

第三章 马江之战前后(1884~1885)

一、战前风波

二、马江之战

三、东南战局与议和

四、海防建设的再次讨论

第四章 海军衙门的设立(1885~1894)

一、史所未有的新机构

二、西苑、颐和园与海军费

三、海军教育的全盛时期

四、由盛转衰的福州船政局

第五章 北洋海军成军(1885~1894)

一、购舰活动的继续

二、《北洋海军章程》和北洋海军成军

三、两大海军基地

四、北洋海军的训练

五、北洋海军中的外籍雇员

六、跛足而行

第六章 甲午海战及北洋海军的覆灭(1894~1895)

一、寂静战场的较量

二、丰岛海战

三、黄海大海战

四、亡羊未能补牢

五、威海卫保卫战

六、龙旗飘零

第七章 海军发展的第二个浪峰(1895~1911)

一、瓜分军港的狂潮

二、再造海军的初步措施

三、三个事件

四、海军复兴

五、辛亥革命海军易帜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舰船索引

附录五篇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海军之研究

严复任职天津水师学堂史实再证

王家俭的北洋海军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海军史研究

马幼垣和他的海军史研究

甲午增补本后记

精彩书摘

  然而李鸿章的奏折还是所有参与讨论的督抚中最有切实之言的。他强调“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易》日:‘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他同意丁日昌提出的三洋各设大兵轮船6艘,炮艇10艘,共计48艘的建议,更提出三洋各配置2艘铁甲舰,合计装备6艘铁甲舰的构想。在讨论到人才培养问题上,他指出传统的文武进身之途,考章句弓马,太蹈虚饰,不是培养人才之道,若不破此故习,天下危局,终不可支。建议“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23]
  这年年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1875年1月12日),20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懿旨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人继大统,年号“光绪”。此前三天,朝廷宣布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接替10月17日去世的瑞麟,荣膺文华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祥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宝望升授体仁阁大学士。清代不设丞相,以大学士为内阁首领。授大学士是极高的荣誉,习称“拜相”,又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据说是文祥自谓功业不如李鸿章而相让。[24]李鸿章、文祥、宝望等人的这次职务安排在此非常时期匆匆做出,其中必有至深之意,涉及到同治去世之后最高政局的发展脉络,但对海防事业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15日,两官皇太后再次宣布“垂帘听政”。同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对政事就不太留心。亲政两年余,大事仍由太后做主,日常朝政靠恭亲王和军机处处理,所以龙驭宾天后,各项政务仍然井井有条地执行着。太后垂帘后,即宣布停止园囿工程,褫革怂恿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和引导同治微服冶游的御史王庆祺,发遣遇事招摇、营私舞弊的7个太监,使得军机大臣大受鼓舞,李鸿章进京叩见大行皇帝梓宫时发现,恭王、文祥、宝望、沈桂芬、李鸿藻“奋兴之象,不似春间楚囚相对情景”。恭王还告诉李鸿章,海防讨论各折,数他和沈葆桢写得最好。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内容的图书简介,重点介绍其他与中国近代海军史相关的图书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海疆风云录:近代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与转型》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在屈辱的近代化进程中,试图建立和重塑其海上防御力量的艰难历程。它并非一部单纯的军事编年史,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思想的演变、技术引进的困境、政治角力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文化对海防观念的影响。全书围绕“海疆”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了从晚清自强运动中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工业化尝试,到北洋海军的昙花一现,再到民国时期海军的四分五裂与重建努力,展现了一部充满挣扎与希望的近代中国海上史诗。 第一部分:开眼看海——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1840-1870s) 本部分追溯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精英阶层对“海患”的初步认知。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传统水师的衰败已无法应对西方蒸汽动力铁甲舰的挑战。 洋务先声: 详细介绍了早期的“船坚炮利”方略,重点分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士大夫如何从对西方军事技术的保守观望转向积极引进与仿制。 早期工业实践: 描绘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造船基地的建立过程。着重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派遣留学生学习造船技术,以及这些新式工厂在资源、管理和技术上的初级阶段性困难。 海防体系的初步构想: 考察了清廷在东南沿海建立的炮台、水师的初期建制,分析了“陆强海弱”这一传统观念在近代转型期的残留影响。 第二部分:北洋的辉煌与失落——近代海军的巅峰尝试(1870s-1911)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梳理了以李鸿章为核心推动的北洋海军的创建、发展及其最终的悲剧命运。 “亚洲第一”的打造: 详述了向英国订购“定远”、“镇远”等主力舰的过程,描绘了北洋舰队在鼎盛时期超越亚洲其他海(如日本)的荣耀景象。书中细致分析了舰队的组织结构、训练模式以及所依赖的财政支持体系。 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挑战: 深入探讨了北洋海军在运营中暴露出的结构性问题,如军费挪用、保养不善、官僚体系对军事效率的制约。不同于单纯的指责,本书着重分析了在当时有限的国力下,维持一支远洋舰队所需资源的巨大压力。 陆战思维对海军的影响: 探讨了清廷内部,尤其是决策层对海军战略地位的认识不足,导致在资源分配和战时决策上常倾向于陆军,使得海军始终缺乏稳固的战略依托。 第三部分:分裂与漂泊——民国初年的海军重组困境(1912-1928) 辛亥革命后,清朝遗留的海军力量迅速被各路军阀瓜分,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海军的“军阀化”: 记述了海军部如何名存实亡,各舰队被原驻地或实力派军人掌控,形成“南北洋”、“闽系”、“粤系”等互相倾轧的局面。 技术断层与人才流失: 分析了战争的破坏以及缺乏中央统一规划,导致海军技术人员和物资供应的严重中断,新船订购和制造几乎停滞。 孙中山与海军的联系: 重点介绍了孙中山先生为争取海军力量,尤其是在黄埔建校前后,对重建一支忠于革命政府的海军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四部分:统一尝试与边际防御——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军构想(1928-1949)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后,试图建立一支统一的、有现代化面貌的海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日本威胁和维护内海安全。 “有限的海军”战略: 阐述了在财政极端紧张的情况下,国民政府采取的“先巩固沿海要点,后发展主力舰队”的务实策略,即重点发展巡逻艇、小型炮舰和水雷力量,而非巨型战舰。 采购与建设的曲折: 详细介绍了从欧美各国采购小型舰艇(如“建”、“宁”系列巡舰)的艰难过程,以及海口、马尾等海军基地的修缮与重建工作。 抗战中的海防角色: 探讨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装备落后的人民海军在江河湖海上的悲壮抵抗,如长江口、武汉会战中的作用,以及舰队的损失与撤退,最终导致中国海军力量在战争中几近覆灭。 核心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将海军的发展置于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财政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拒绝将近代海军的失败简单归咎于“腐败无能”,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性障碍、全球海军技术扩散的壁垒以及国家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对大量档案、官员往来信函及海军人员回忆录的梳理,力求呈现一个多维立体的中国近代海防图景。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文学性,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海洋意识”的觉醒与挫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那种强烈的画面感所震撼。作者对于海战场景的描绘,简直如同身临其境,无论是硝烟弥漫的甲板,还是船体在风浪中摇曳的细节,都描摹得精准到位。这种细腻的感官描写,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残酷与紧迫。更重要的是,这种细节的丰富性,绝非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更宏大的主题——即技术与意志在真实冲突中的较量。它让我体会到,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这些毫厘之间的差距中被注定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与力量。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煽情或哗众取宠,而是选择了更为内敛、更具穿透力的表达方式。很多句子,读完后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体会作者在构建这一宏大历史叙事时所付出的心血。对于追求思想深度和文本品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化作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选择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与无奈,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渺小与伟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兴衰”二字背后的复杂性,远不止于简单的成败论。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思想深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陷入沉思,反思我们当下的处境。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与深沉的忧患意识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似乎在努力克制情感,只是冷静地陈述事实的来龙去脉,但恰恰是这份克制,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更加震撼人心。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归咎于某一个环节的失误,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的惯性、观念的滞后以及资源分配的困境,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系统性的衰败过程。这种对历史成因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说服力,绝非肤浅的道德评判可以比拟。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跳脱了传统编年体的窠臼,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主题性的叙事框架。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史变得引人入胜,如同侦探小说般层层剥开迷雾。每当感觉即将陷入对专业术语的疲劳时,作者总能巧妙地通过插入某个关键人物的轶事或某个关键决策的背景分析来将读者重新拉回主线。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那些晦涩的战略部署和技术革新,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了专业历史研究与普通历史爱好者的鸿沟。

评分

一、日本侵台与海防筹议

评分

不错……………………………………

评分

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与清朝北洋水师精锐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100多年过去了,刘步蟾、邓世昌等人英勇战斗的事迹仍然令人热血沸腾。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败在何处?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评分

一、战前风波

评分

很好很满意,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

内容翔实,颇多新意,对于那场战争唯有一声叹息。

评分

不错很好的书籍。

评分

书很好,刚买完就没货了,也算比较幸运了

评分

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