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与清朝北洋水师精锐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100多年过去了,刘步蟾、邓世昌等人英勇战斗的事迹仍然令人热血沸腾。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败在何处?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甲午增补本)》初版于1991年,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创建、发展及其衰落的曲折历史。作者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注意吸收海战战役和战术细节,近代造船、舰艇工业的发育等海内外对近代海军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深入到海军建设的制度兴革,舰船军械的购买和制造,军队的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等方方面面。
2002年增订本补充了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与海军建设的关系,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内部状况,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2014年又逢甲午,作者对书中若干提法做了修正,补入近年新作数篇。主要揭示张佩纶、李鸿藻与李鸿章为发展近代海军所进行的复杂而鲜为人知的谋划,以及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的任职等等。
新版冠以“甲午增补本”,奉献给关心这段历史的读者朋友。
然而李鸿章的奏折还是所有参与讨论的督抚中最有切实之言的。他强调“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易》日:‘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他同意丁日昌提出的三洋各设大兵轮船6艘,炮艇10艘,共计48艘的建议,更提出三洋各配置2艘铁甲舰,合计装备6艘铁甲舰的构想。在讨论到人才培养问题上,他指出传统的文武进身之途,考章句弓马,太蹈虚饰,不是培养人才之道,若不破此故习,天下危局,终不可支。建议“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23]
这年年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1875年1月12日),20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懿旨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人继大统,年号“光绪”。此前三天,朝廷宣布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接替10月17日去世的瑞麟,荣膺文华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祥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宝望升授体仁阁大学士。清代不设丞相,以大学士为内阁首领。授大学士是极高的荣誉,习称“拜相”,又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据说是文祥自谓功业不如李鸿章而相让。[24]李鸿章、文祥、宝望等人的这次职务安排在此非常时期匆匆做出,其中必有至深之意,涉及到同治去世之后最高政局的发展脉络,但对海防事业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15日,两官皇太后再次宣布“垂帘听政”。同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对政事就不太留心。亲政两年余,大事仍由太后做主,日常朝政靠恭亲王和军机处处理,所以龙驭宾天后,各项政务仍然井井有条地执行着。太后垂帘后,即宣布停止园囿工程,褫革怂恿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和引导同治微服冶游的御史王庆祺,发遣遇事招摇、营私舞弊的7个太监,使得军机大臣大受鼓舞,李鸿章进京叩见大行皇帝梓宫时发现,恭王、文祥、宝望、沈桂芬、李鸿藻“奋兴之象,不似春间楚囚相对情景”。恭王还告诉李鸿章,海防讨论各折,数他和沈葆桢写得最好。
……
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那种强烈的画面感所震撼。作者对于海战场景的描绘,简直如同身临其境,无论是硝烟弥漫的甲板,还是船体在风浪中摇曳的细节,都描摹得精准到位。这种细腻的感官描写,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残酷与紧迫。更重要的是,这种细节的丰富性,绝非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更宏大的主题——即技术与意志在真实冲突中的较量。它让我体会到,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这些毫厘之间的差距中被注定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与力量。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煽情或哗众取宠,而是选择了更为内敛、更具穿透力的表达方式。很多句子,读完后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体会作者在构建这一宏大历史叙事时所付出的心血。对于追求思想深度和文本品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化作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选择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与无奈,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渺小与伟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兴衰”二字背后的复杂性,远不止于简单的成败论。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思想深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陷入沉思,反思我们当下的处境。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与深沉的忧患意识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似乎在努力克制情感,只是冷静地陈述事实的来龙去脉,但恰恰是这份克制,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更加震撼人心。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归咎于某一个环节的失误,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的惯性、观念的滞后以及资源分配的困境,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系统性的衰败过程。这种对历史成因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说服力,绝非肤浅的道德评判可以比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跳脱了传统编年体的窠臼,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主题性的叙事框架。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史变得引人入胜,如同侦探小说般层层剥开迷雾。每当感觉即将陷入对专业术语的疲劳时,作者总能巧妙地通过插入某个关键人物的轶事或某个关键决策的背景分析来将读者重新拉回主线。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那些晦涩的战略部署和技术革新,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了专业历史研究与普通历史爱好者的鸿沟。
评分一、日本侵台与海防筹议
评分不错……………………………………
评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与清朝北洋水师精锐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100多年过去了,刘步蟾、邓世昌等人英勇战斗的事迹仍然令人热血沸腾。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败在何处?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评分一、战前风波
评分很好很满意,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内容翔实,颇多新意,对于那场战争唯有一声叹息。
评分不错很好的书籍。
评分书很好,刚买完就没货了,也算比较幸运了
评分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