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沙培德 著,高波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战争
  • 革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1895-1949
  • 近现代中国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88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75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1895年,清朝被日本击败,在中国内部引发爆炸性回响,激进变革随之次第展开。在更一般意义上,这也是之后半个世纪中国巨变与革命的开始。以一场场内外战争与革命为背景,中国各阶级不断试图变革政体,改造社会与文化,其目标则是重塑国族,挽救危亡。
本书对这一转折性巨变过程做了全景式叙述。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以叙述史学为基干,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次第阐述这半个世纪转型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出近代中国复杂而痛苦的诞生过程。本书充分吸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注重通史与专题研究的平衡,可看作新世纪中国近代史撰述的综合性成就。

作者简介

沙培德 (Peter Zarrow) 教授,1953 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现为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对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的起源与演变、晚清至民国的知识与政治转型等问题有专精研究。已出版英文著作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 Columbia Un iversity Press,1990),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L ondon: Rout le d g e, 2 0 05),A f t e r Empire: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tate, 1885-192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发表中、英文专题论文近四十篇,书评及书评论文近六十篇,在海内外中国近代史学界有广泛影响。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部通向革命之路(1895—1919)
第一章儒家激进主义的兴起
制度变革的要求
政治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文化语境中的儒家激进主义
意识形态革命
第二章1911年:历史与历史叙述
作为序幕的辛亥革命
作为阶段的辛亥革命
作为保守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
清朝的结构性崩溃
革命氛围
第三章清朝覆灭过程中的观念与理想
帝国与国家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梁启超
汉民族主义:种族与革命
第四章从军事独裁者到军阀
早期民国政治
外交与君主制
军阀主义与军阀时期(1916—1927)
军阀主义的动因与影响
第五章乡村社会状况
乡村生活的基本样式
乡村社会的解体
农民:抵抗、造反与革命
定义
第六章城市社会变化
城市发展: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
新兴社会力量:工人
新兴社会力量:学生、妇女
第七章知识分子、民国与新文化
立宪主义、联邦主义与改革
新文化运动
孔教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民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二部民族主义与革命(1919—1937)
第八章五四运动中的政治与文化
五四运动(1919—1921)
帝国主义与自由主义
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
文化革命与社会变革
现代国家与变革的限度
第九章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问题与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列主义
“科玄”论战与现代中国保守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界定马克思主义
五四话语中的共同主题
第十章政党政治的兴起
广州与早期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五卅”运动(1925年)
第十一章国民革命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
意识形态与国民党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农民阶级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激进主义:妇女
第十二章北伐与蒋介石的崛起
北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民革命与权力的巩固
第十三章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党时期
南京十年的国家建设
蓝衣与新生活: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
经济、国家与社会
正当性、民族主义与异见
第十四章农民与共产党人
求生存: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富田事变与游击战的经验教训
知识分子与对群众的发现
第三部战争与革命(1937—1949)
第十五章抗日战争(1937—1945)
日本侵华
战争中的国民党人
战时的重庆与南京
第十六章毛泽东、毛泽东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走向1949年的毛泽东主义
整风
群众路线
第十七章革命与内战
政治抗争与内战
共产党人与农民(1937—1946)
农民与政治:激进化

结语
索引

精彩书摘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中有些是暴烈的,另有许多则缓慢而不引人注目。本书探索在努力创建一个强大且现代的民族国家的背景下,这些变革对中国人民的含义。我希望阐明在现代中国内部以下动态且经常充满争议的互动——权威与自由,地方与中央,社会与国家,革命与稳定,以及乌托邦主义与务实主义。
为理解中华民国,本书并不采取直线叙述,而是以专题章节的形式提供对于中国转型这一中心主题的深度阐发,再将它们综合起来,编织入整体的叙述。尽管本书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推进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种更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几十年中的特定方面:政治、社会关系、思想、外交、经济以及其他主题。因此,本书避免单一的故事线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教科书的作品。将其抟为一体的是贯穿这一时代内外的一系列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检查不同颜色的丝线,我们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样织成的。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与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在外国干涉、战争与经济紊乱的情况下,中国古老的王朝政治制度以及支持它的社会结构瓦解了。成百上千万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为了自己与家族(有时是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奋斗。民族本身也有待构建。如我们将看到的,尽管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国认同的版本,但正是在20世纪初,知识分子与激进行动者首次试图通过混合种族、文化与历史等观念来界定中华民族。这些令人兴奋的观念触动了受教育阶层与城市群体的心弦,最后,它们还传布到了农民阶级之中。与此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帝制就此结束,并在随后试图建立一个共和国。清朝是以汉民族主义的名义被推翻的,满族统治者被视为外国侵略者——他们在两个半世纪之前突然冲出了东北森林,征服了中国。1911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清朝不过是前后相继的二十多个皇室中最近的一个,其“正统性”可以被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像之前的所有王朝那样,清廷以其自身而非人民的名义实行统治。
在王朝最后的那些年中,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容忍。他们想要一个代表国人利益的强大政府。由此,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联系在了一起。对受过教育的群体——如数量日渐增加的学生、军人、专业人士以及商人——来说,这些理念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他们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工人与许多乡村社群也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行动者,他们也迫切要求实现自己的社群与正义理念。民族主义将那些算得上数或应被算上数的人群重新界定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它唤起了对一个问题的注意,那就是一个软弱且四分五裂的中国如何保卫自己抵抗外国自19世纪以来的威胁。而它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正义——权力与财富在中国内部如何产生与分配——的问题缠结在了一起。
因此,建立某种新政府的斗争就关涉到政治共同体成员如何作为——哪些成员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这与建立强大国家以抵抗外国威胁和直接侵略的迫切需要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这几十年中,战争肆虐,没有哪个城市、村庄或家庭能不受其影响,且它又与新权力源及其反对力量的出现关系巨大。在摧毁旧社会结构并为新权力竞逐者的出现开辟道路方面,外国帝国主义与赤裸裸的侵略、内战、地区与宗族暴力以及匪患都发挥着作用。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还被进一步拖入世界经济之中,这促进了城市化(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并为新的文化交互与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
在这几十年中,几乎所有的政治运动都以民主为名义,而民主自然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群体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民主有时意指选举制度或实行选举的保证(以西方人最为熟悉的方式),不过,它还意指各式各样的群众动员以及从公民权到经济安全等种种权利制度。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中,新社会群体——例如妇女、工人、商人、少数民族以及各种“爱国者”——要求在政治上发出声音。城市精英在挑战王朝权力以及随后反对自封的建国者时,都既用民族主义又用民主主义来正当化自己的行动。在工人与农民之中,民主、社会正义与民族主义也变成了强有力的潮流,塑造着长期革命斗争的进程。中国革命者反抗着传统习惯与道德的重负,同时也与民国时期新出现的掌权者作斗争。
因此,“民族”与“民主”的概念就成了竞争中的社会与政治群体的斗争舞台。同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标志就是国家建设的努力与实验,这种努力与实验宣称能加强国家力量且创建民主,而事实上通常是通过创建民主来加强国家力量。然而,在像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就此而言)民主主义这样的社会运动中可以看到的解放与乌托邦冲动也可能受到了限制,理由则是国族统一以及抑制对国家或法团权力的阻抗。中国民族主义是通过面对外国的频繁干涉与侵略的耻辱感塑造出来的。领导者与人民都同样尽力试图恢复历史上的伟大。他们将中国理解为一片有着古老荣光的土地。而为了生存与发展,它需要新的制度。首要的则是新的公民,他们会被像学校、法律、兵役以及国家宣传这样的共同制度塑造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本书的绝大部分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追索这些尝试——教育普及化,语言标准化,改造法律制度,并一般性地加强政府。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可能互相冲突。领导者批评说民主会带来不统一与无效率。政府的批评者不得不为他们的爱国心辩护——尽管他们可能同样因为政府不能保护民族利益而攻击它。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中间互相冲突的成分是不可能被否认的,不过同时,它们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虚假造作或白日梦。在竞争性民族国家体系中,民族国家的逻辑完全以对人民的动员为基础。对旧式的王朝国家来说,只要人民交了税,它大体上就满足于让他们自行其是,而新式民族国家则需要他们热忱的合作。本书考察了中国奋力创造公民的过程。那么,被理解为是权利与义务结合的公民权就同样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民族主义要求创造公民——认同于政治共同体的人民。作为一位公民,在那个共同体中也就有自己的一份。在此类政治问题之外,本书还考察针对家庭、欲望、性关系、休闲以及身体本身(例如如何出行与着装)——它们承载着公民权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态度变化。
本书混合性地借鉴了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以及实证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以集中探讨这些主题。我所设想的读者无须对中国有任何了解,不过要乐意在少数广为人知的事件中扑腾,并要间或游入深水之中,考虑这些事件的原因、方式以及潜在的替代性选择。
关于汉字拉丁化的提示——我在整本书中都使用了汉语拼音系统,只有两处例外:一些台湾的注解,因为那里普遍使用威氏拼音系统;非普通话版名字更为人所知的某些个人,如Sun Yat�瞫en(在普通话中读作Sun Yixian或 Sun Zhongshan)与Chiang Kai�睸hek(Jiang Jieshi),我遵从中国人的习惯,将姓氏放在前面。
推荐阅读、每章问题以及与本书有关的其他资源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www.routledge.com/textbooks/isbn0415364485。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社会变革、思想文化冲突以及国家建构的复杂历程,但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核心议题。 --- 书名:重塑国族: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国家转型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怀德]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世纪学人出版社] 字数: 约 35 万字 开本: 16 开 定价: 188.00 元 ISBN: [此处填写 ISBN 号码]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而剧烈的转型。这一时期,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传统王朝秩序崩溃,寻求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探索异常艰难而曲折。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着眼于驱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领域:社会结构重组、思想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以及国家权力机构的艰难重建与合法性危机。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社会结构的断裂 本书首先考察了清末民初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根本性变化。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 乡村的变迁与地方精英的重塑: 我们关注近代化进程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的教育体系的引入,原有的精英结构——士绅——的权威基础受到了挑战。地主阶层并非完全消失,但其职能和权力基础被地方上的新式知识分子、商人以及新兴的乡绅/地方豪强所侵蚀或取代。本书细致描绘了不同区域内,地方控制力量如何从血缘和儒学合法性转向依赖于资本、教育文凭和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同时,农民的生存状况在税制改革、土地兼并加剧以及地方军阀的榨取下,呈现出复杂的分化态势,这为后续的社会动员埋下了伏笔。 城市化的浪潮与新的社会阶层: 租界和通商口岸的扩张,催生了不同于传统州县体系的城市空间。这些城市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和文化熔炉。本书着重分析了新生的工人阶级、现代商业精英(买办与本土资本家)以及受过新式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群体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这些阶层对传统家庭伦理和政治忠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他们是城市文化和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荡与文化认同的重塑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活跃和混乱的时期之一。西方思潮的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相互交织,形成了对“何以为中国”的深刻追问。 对传统的批判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挣扎: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议题,不仅仅是白话文的推广,更是对儒家伦理体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度和“人治”传统的根本性否定。然而,这种激进的决裂并非没有反弹。本书探讨了在民族危机感驱动下,知识分子内部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他们试图在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吸纳西方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例如在哲学、文学和历史观上的不同取向。 现代教育体系的塑造与知识分子的角色: 现代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成为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工具。通过对教育政策和大学生活的研究,本书揭示了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的“儒家文人”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的模式,以及他们与新兴政党和新式军队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构成了理解当时政治气候的关键。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兴起: 报纸、期刊、小册子和新兴的民间说唱艺术,共同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舆论场。本书分析了不同政治势力如何利用这些媒介进行宣传、动员和争夺文化解释权,从而推动了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 第三部分:国家构建的艰难历程与权力的分散与整合 在中央权威衰落的背景下,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现代国家机器,是这一时期最核心的政治挑战。 从中央集权到军阀的碎片化: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未带来稳定的中央政府。本书详细分析了袁世凯死后,中国如何迅速滑入军阀割据的“碎片化”时代。军阀不仅仅是地方军事强人,更是各自代表了不同地域经济利益、社会精英联盟和政治模式的实验场。中央政府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阀间的妥协或军事对抗。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主权”的争取: 在列强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下,民族主义成为整合社会、凝聚政治共识的最强大情感力量。本书探讨了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期间,民族主义如何从精英的政治口号,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并成为要求国家主权自主和领土完整的核心诉求。 行政体制的现代性尝试: 尽管政治动荡,但技术层面的国家建构从未停止。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不同政权都在努力建立现代化的财政、税收、司法和官僚体系。本书比较了不同政治实体在尝试建立统一的度量衡、现代金融体系和户籍管理制度时所遇到的体制性障碍,这些障碍往往源于地方势力与中央官僚体系之间的权力博弈,而非简单的技术能力不足。 结论: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在现代性中挣扎的社会”。各种旨在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方案(无论是改良主义、激进革命还是保守复兴)都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张力,在 1949 年前始终处于未解决的状态。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性,需要超越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线性评判,而去考察不同力量如何在一个破碎但充满活力的历史现场中,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雏形。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这一波澜壮阔的转型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作品,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独特窗口。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知识分子、底层民众乃至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史料的严谨态度,那些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侧面,如地方士绅的挣扎、民间信仰的演变,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旧王朝瓦解时的呻吟,也能感受到新思潮涌动时的澎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人不禁沉思: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命运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塑造出来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罗列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复杂性的思维框架,让我们得以跳脱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探寻隐藏在历史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命运与结构性困境。

评分

读完后感,有一种被深深触动的震撼。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它仿佛将人拽入了那个硝烟弥漫、理想与幻灭交织的年代。与其他侧重宏观政治斗争的著作相比,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看不见”的脉络——比如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存策略,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韧性与断裂。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西方学者的理论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将其融入到对中国本土经验的剖析中,使得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田野的鲜活。那种娓娓道来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让人在合上书卷时,依然能感受到历史车轮碾过一切的沉重与必然。对于渴望深入理解那个“内卷化”加剧的近代社会形态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指南。

评分

老实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其篇幅和理论密度会让人望而却步,但一旦沉浸其中,便立刻被其叙事的流畅性所吸引。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充满内在逻辑的“历史交响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革命”这个概念的解构。他没有简单地将其浪漫化或妖魔化,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的内涵是如何被精英阶层和基层民众各自诠释和利用的。这种对核心概念进行动态考察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辨价值。我感觉自己跟随作者的思绪,穿越了无数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每一次停驻,都是一次对传统历史观的审视与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海外研究视角,提供了我们本土研究者往往难以企及的距离感和批判性。它跳脱了近几十年内特定意识形态框架的束缚,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眼光来审视近代中国的转型困境。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现代性”与“本土性”冲突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经验视为唯一的现代路径,而是着重探讨了中国在吸收外来思想时,是如何与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宗族结构进行艰难的“对话”与“混血”。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历史的叙事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张力的文化重塑过程。阅读此书,犹如进行了一次高水平的学术对话,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扎实、细节丰满的力作。阅读体验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档案馆,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档案管理员,将那些散落在不同角落的碎片——地方志的记载、私人信件的只言片语、外交电报的往复——巧妙地拼接起来,构建出了一个多维度、可触摸的近代中国图景。对于那些对具体历史事件的“为什么会这样”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解释力度是相当令人信服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铺陈了足够多的复杂性,让读者不得不承认,历史的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迂回曲折。其对制度变迁和精英阶层权力更迭的分析尤为精到,展现了深厚的功力。

评分

罗威廉的《红雨》对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的历史考察极为精彩。

评分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第2版)》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近两百年革命历程与@战争前中国古代历史关系的考察,辅以对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演变作理论上的综合理解,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求索借鉴之理想就是中国社会中已丧失的、长期被遗忘的传统。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冲击与影响,激活、唤醒了中国业已遗失的传统。当今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时而平缓、时而激进的反传统浪潮之后,认真清理分疏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接续传统,融会新知,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评分

还行不错,一次性买了很多,点数够呛的,还行吧,送货速度快,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看完追评,先给快递满分

评分

活动收的超值好书。值得信赖

评分

而在这里,他发现了“我”这个词的存在……

评分

总体比较满意,还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不错,,,,,,,,,,,,,,,,,,,

评分

搞活动买的,还没有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