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医务人员读本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医务人员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琼,郭云昌 编
图书标签:
  • 食源性疾病
  • 食品安全
  • 公共卫生
  • 预防医学
  • 医疗卫生
  • 医务人员
  • 疾病控制
  • 健康教育
  • 食品中毒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5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92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2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医务人员读本》主要是为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而编写的。第一章是食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的介绍,第二章对一些重要的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结合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典型案例重点剖析了临床医务人员对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附录收录了一些适用于医务人员阅读和使用的食源性疾病有关文献和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三节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模式与应用
第四节 腹泻患者实验室检测与治疗流程
第五节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耐药性监测

第二章 常见食源性疾病防治重点
第一节 沙门菌感染
第二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第三节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
第四节 李斯特菌感染
第五节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第六节 弯曲菌感染
第七节 椰毒酵假单胞菌感染
第八节 肉毒杆菌感染
第九节 诺如病毒感染
第十节 河豚毒素中毒
第十一节 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第十二节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第十三节 雪卡毒素中毒
第十四节 毒蘑菇中毒
第十五节 钩吻中毒
第十六节 四季豆中毒
第十七节 发芽马铃薯中毒
第十八节 未煮熟豆浆中毒
第十九节 草乌中毒
第二十节 亚硝酸盐中毒
第二十一节 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二十二节 溴敌隆中毒

第三章 典型案例
第一节 著名的“花生酱”
第二节 都是鸡蛋惹的祸
第三节 生食金枪鱼要谨慎
第四节 祸起课间配餐“红豆糕”
第五节 豆芽引发的“血”案
第六节 香瓜不“香”的背后
第七节 带“毒”的凉拌菜
第八节 吃螺吃出的脑病
第九节 生食鱼腥草引来的肝病
第十节 藏在牙鲆中的“虫”
第十一节 “龙虾门”疑云
第十二节 守宫木——美丽的错误
第十三节 三聚氰胺触倒多米诺骨牌
第十四节 夺命的“甲醇”假酒

附录
附录1 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美国CDC适用医务人员的食源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引
附录3 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关联食品和诊断治疗参考手册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真菌毒素性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附录4 常见食源性有毒动植物鉴别彩图
附录5 WH0推荐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防控工作的终极目标,而监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食源性疾病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将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通过开展监测,可以评估疾病负担、及早识别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确定疾病防控重点、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及评价其效果,并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简而言之,疾病监测是一种为公共卫生行动提供支持的行为,监测本身也是一种行动。食源性疾病监测有体系和系统的区别,成功的模式往往是综合监测体系下覆盖多种的监测系统。
  2002年WHO将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分为4类:非正式监测、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和综合食物链监测。这4类监测体系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发现暴发,但灵敏度不一样,监测的效力也不一样。4类体系对资源和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对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合作要求也是逐步加强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需结合实情有计划地开展和实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类型可从两个角度来分类,一种是按工作能动性可分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系统。主动监测是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由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责任报告单位收集疾病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被动监测是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疾病数据和信息,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的范围极广,不同种类的食源性疾病可能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从临床症状上来说食源性疾病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同种疾病(如水源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常常难以区分。因此,除某些疾病特征与食用某种食品关系十分清晰地病例(如食用河豚鱼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外,在临床阶段往往无法识别、判断病例的发病原因是否为食源性,尤其当病因及致病途径尚不清楚时,最终判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结果综合判定。而有效的监测,尤其是主动监测,能够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主要信息,为综合判断一起疾病暴发是否为食源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具有较大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另一种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类型的分类方法是按监测对象不同分为病例监测和事件监测。前者如法定疾病报告系统,后者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第三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模式与应用
  (一)国际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伴随全球食品和动物饲料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化,进行全球监控以及制定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协调战略也显得迫在眉睫。鉴于食源性疾病的全球蔓延趋势给公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可能带来严重危害,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需求,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通过对公共卫生更明确的承诺和更密切的国际伙伴关系来实现,但各国监测系统存在的差异却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因而亟需建立全球监测的伙伴关系和互联网络,让各国共同推进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相关工作。目前比较活跃的国际食源性疾病监测合作项目主要有:
  1.全球食源性疾病网络 全球食源性疾病网络(Global Foodborne Infections Net—work,GFN),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帮助成员国提高食源性疾病识别、控制及预防能力建设项目。为了促进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综合性监测,鼓励在人类健康、兽医和食品相关科学和部门间建立协作关系,从而提高各国识别、应对和预防食源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肠道疾病的能力,2000年WHO、美国CDC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了全球沙门菌监测网(WHOGlobal Salm-Surv,GSS),是GFN的前身,主要围绕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建立监测体系,以了解全球沙门菌的流行病学特征。GSS的主要任务是对其参与成员提供国际培训课程,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强沟通协作能力;提供外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实验室对病原菌血清分型及抗生素敏感实验的可信度,发现实验室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沙门菌数据库,收集来自国家参比实验室的菌株信息。2000~2005年,GSS举办了30个国际培训班,接受培训后微生物学家和流行病学家的技术有了一定提高,200多个国家参比实验室血清分型的正确率从76%提高到超过80%。为扩大监测病原体的范围,自2009年起,GSS更名为全球食源性疾病网络(GFN)。目前GFN有10家权威机构为成员实验室提供指引和技术支持,在全球有20个培训基地,已为超过130个国家的微生物学家和流行病学家提供包括中文、英文等语言在内的75个培训课程。目前GFN监测的致病菌主要包括沙门菌、弯曲菌、志贺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及霍乱弧菌,已收集超过150万株人源及40万株非人源沙门菌。
  2.国际细菌分子分型网络 国际细菌分子分型网络(PulseNet International)通过成员国之间及时交换食源性致病菌的DNA指纹图谱数据信息,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和新发食源性疾病早期识别、应急响应的实验室互联网系统。
  ……

前言/序言

  食源性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CDC)估计,美国每年有4800万人患病,超过12万人住院,3000人死于食源性疾病。高危人群主要是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由于人口结构、饮食习惯、食品生产和销售模式、微生物适应性的变化以及公共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的缺乏,新的食源性疾病不断涌现,老的食源性疾病仍在流行。随着人类旅行和贸易机会的增加,食源性疾病感染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导致其在本地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
  临床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在临床一线收集食源性瘼病患者的信息并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线索。引起疾病传播的源头通常难以在某个患者身上发现,公共卫生部门更能专业地从暴发事件中调查到源头。临床医务人员尽早、尽快发现和报告可能的暴发病例或看似散在分布的暴发病例,及时采集患者标本并送检,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就能及时对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明确病原体,更有效地提出防控措施,就可能将暴发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维护公众健康和降低社会及经济影响。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配套技术规范的委托,编者结合所承担的科技部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食品安全应急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应用”(200902009)和“稻米镉健康监护对策与食源性疾病溯源技术研究”(201302005)的研究需求,组织了一批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员历时三年编写了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期间得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和柯昌文、李晖、柯碧霞、李柏生、梁兆铭、裴福全、张紫虹等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并在广东省30家监测医院近3000名医务人员中试用,同时也在江苏、上海、陕西、四川省监测医院中推广使用,收集了大量的一线工作意见和建议。本书成稿后还收集和吸取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宝君,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史廷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效成、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小波和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白光大、翟前前等兄弟省份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书附录2“美国CDC适用医务人员的食源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引”在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官员吴蜀豫博士协调下得到美国CDC的鼓励与授权,附录4“常见食源性有毒动植物鉴别彩图”得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孙承业副所长和谢立璟医生的无私帮助,黄蔚医生为书稿的整理和编排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主要是为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而编写的。第一章是食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的介绍,第二章对一些重要的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结合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典型案例重点剖析了临床医务人员对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附录收录了一些适用于医务人员阅读和使用的食源性疾病有关文献和资料,包括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识一态度一行为调查问卷、美国CDC适用医务人员的食源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引、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关联食品和诊断治疗参考手册、一些重要而常见的有毒动植物彩图等。通过加强学习和认识,一方面可促使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促使临床医务人员认识到他们在诊治疑似食源性疾病、发现聚集病例和识别暴发、及时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方面的重要作用。当然,本书同样也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作为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专业教学相关参考书籍。
  由于学识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希读者谅解并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1月
《餐桌上的警钟:守护健康的微生物与你的生活》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深入餐桌、探寻潜藏于日常饮食中的健康秘密的精彩旅程。我们将一同揭开食物的神秘面纱,理解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命——微生物,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我们该如何与之和谐共处,甚至利用它们来提升生活品质。 第一章:无处不在的微观世界——认识你的“食客” 在这一章,我们将放下对“细菌”、“病毒”的固有恐惧,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微小的生命。它们并非全然是敌人,事实上,绝大多数微生物是无害的,甚至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并着重阐述它们在食品加工、发酵以及我们肠道健康中的积极作用。你将了解到,为什么我们能够享受到美味的面包、香醇的酸奶,以及那些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增强免疫力的肠道菌群,它们都是微生物家族的杰出代表。 同时,我们也会为那些潜在的“不速之客”敲响警钟。书中将详细介绍那些可能引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存习性以及常见的传播途径。我们将破除一些关于微生物的常见误解,例如“开水就能杀死所有细菌”之类的简单化认知,而是引导读者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认识。理解了它们的“脾气”,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它们。 第二章:从田间到餐桌——食物链上的微生物足迹 这一章将带你穿越完整的食物链,从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到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再到最终的烹饪食用,全面分析微生物在各个环节的“活动”。 在农产品方面,我们将探讨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风险,例如使用未经处理的粪便作为肥料可能带来的病原菌传播。对于畜牧业,我们将讨论动物的健康与饲料、养殖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屠宰和肉类加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微生物挑战。 食品加工环节是微生物大显身手的舞台,也是潜在风险滋生的温床。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食品加工技术,如巴氏消毒、灭菌、冷冻、干燥等,是如何通过控制微生物来延长食品保质期、提升食品安全性的。同时,我们也会揭示那些不当的加工过程可能导致微生物的过度繁殖,例如生熟食品交叉污染、设备清洁不到位等。 在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将讲解科学的储存方法,如冷藏、冷冻的原理,以及为什么某些食品在室温下容易变质。同时,我们也呼吁读者关注食品的运输环节,了解不规范的运输条件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章:餐桌上的“隐形杀手”——食源性疾病的真相 这一章将直接聚焦食源性疾病,也就是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引起的健康问题。我们将剖析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并详细介绍几种最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如病毒等。 我们会逐一解析这些致病微生物的特性,包括它们在哪类食物中常见,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潜伏期等。例如,你将了解到为什么未煮熟的禽蛋和肉类容易携带沙门氏菌,为什么夏季的腹泻高发与诺如病毒的传播有关。 除了微生物,我们还将探讨其他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例如食品中的化学性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和生物性毒素(如黄曲霉素)。我们将强调,食源性疾病并非小病,轻则引起腹泻、呕吐、发烧等不适,重则可能导致脱水、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第四章:筑起安全防线——家庭厨房的微生物管理 这一章将回归最贴近生活的家庭厨房,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案。我们将强调“清洁、分开、煮熟、冷藏”四大原则,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清洁”不仅仅指洗手,还包括食材的清洗、厨具的消毒、案板的清洁等。我们将介绍科学有效的清洁方法,以及为什么保持厨房环境的清洁至关重要。 “分开”是避免交叉污染的关键。我们将详细讲解生熟食品的分类储存和处理,例如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以及如何避免生肉上的细菌污染到其他食材。 “煮熟”是杀灭大部分致病微生物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掌握正确的烹饪温度和时间,确保食物内部彻底熟透,特别是禽肉、蛋类和海鲜。 “冷藏”是减缓微生物繁殖的重要手段。我们将讲解不同类型食物的冷藏要求,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冰箱,避免“冰箱不是保鲜箱”的误区。 此外,本章还将涉及食品储存的细节,如保质期的识别、剩菜的保存和二次加热的注意事项。我们将鼓励读者养成良好的食品储存习惯,减少食物浪费,同时保障食品安全。 第五章:餐桌上的“绿色健康”——微生物与发酵食品的智慧 与前几章对潜在风险的警惕不同,这一章将展现微生物的积极一面。我们将深入探索发酵食品的奥秘,揭示它们为何能够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将了解到,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不仅能够产生独特的风味,还能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产生益生元和益生菌,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我们将介绍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如酸奶、奶酪、酸菜、泡菜、纳豆、味噌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健康价值。 我们将重点探讨益生菌对人体肠道健康、免疫功能和甚至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好细菌”,你将学会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一些利用微生物技术改善食品品质的现代应用,例如酶制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在风味物质合成中的潜力。 第六章:特殊人群的守护——孕妇、儿童与老年人的食安指南 本章将特别关注食物安全对不同人群的重要性,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孕妇而言,她们的免疫系统可能相对较弱,且胎儿的发育对营养和安全有极高要求。我们将详细列出孕妇应避免的食物(如生海鲜、未熟的肉类、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等),并解释其潜在风险。同时,我们将强调孕期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并提供安全的饮食建议。 对于儿童,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食源性疾病的侵袭。我们将重点讲解儿童在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辅食添加的原则、如何避免食物过敏,以及家中常备的儿童食品安全知识。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可能有所下降,消化和免疫功能相对减弱,因此对食物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我们将提供老年人饮食上的建议,包括如何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第七章:从怀疑到信任——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常常被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所困扰,产生焦虑甚至不信任感。这一章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科学、理性的食品安全观。 我们将探讨食品安全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引导读者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谣言误导。我们将介绍一些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渠道,以及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分析其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将强调,科学技术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消费者、生产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屏障。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结束,鼓励读者将所学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相信,通过对餐桌上微生物的深入了解,以及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享受安全、美味、有活力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会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同时又保持了相当的可读性。作者在讲解专业知识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的章节,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让我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详细解释了这些法规和标准背后的科学依据,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定,以及它们是如何保护公众健康的。此外,书中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时,与公众进行有效、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不稳定。这种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人”的关注,不仅仅是病原体和疾病本身,更关注食源性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来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防治。书中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章节,给出了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指导,让我认识到,医务人员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向患者传达信息,还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和开展面向不同人群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比如面向学校、社区、甚至企业。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跨学科合作”的讨论,它强调了医务人员需要与食品科学家、公共卫生专家、监管部门等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食源性疾病防治网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食源性疾病防治的光明前景,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贡献力量的决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行动指南,指引我们如何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食品环境而努力。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食品安全的新认知!以前总觉得吃东西只要注意干净卫生就行了,但这本《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医务人员读本》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科普读物,只是简单列举一些病菌和症状,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从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毒素的产生机制,到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应对的,甚至还涉及了一些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知识,这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一开始有点挑战,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图示,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从源头识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而不是仅仅在出问题后才去补救。比如,它详细解释了不同加工工艺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影响,让我知道原来高温杀菌也不是万能的,有些耐热的细菌孢子依然存在风险。还有关于食物链传播的章节,揭示了病原体是如何通过动物、水源,最终到达餐桌的,这个过程的细致描述让我感到既惊叹又警惕。读完这本书,我对食物的来源、加工、储存和烹饪都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不再是凭感觉,而是基于知识和逻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我一直觉得在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很多不足,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类常见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罕见但危害极大的食源性疾病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很少见的。比如,书中关于肉毒杆菌中毒的描述,让我对这种看似不常见的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其潜伏期、中毒症状以及急救措施。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医务人员在食源性疾病防控中的多重角色,不仅仅是治疗者,更是健康教育者、疫情报告者和公共卫生参与者。它指导我们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如何及时发现并上报疑似病例,如何与疾控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控制疫情的传播。这种全方位的指导,对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医务人员读本》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预防为主”理念的强调,并且给出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针对每个风险点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这让我意识到,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共同努力。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干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未来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激发了我对如何运用新技术来提升食源性疾病防控效率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