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帧和纸张的选择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走精品路线的,但其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充满了对“精致”和“完美”的抵触和颠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边界消融”时所采用的那些略显粗粝、甚至有些冒犯性的语言。他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包裹在当代文化表象下的那些虚伪的糖衣,直指核心的空洞。书中涉及到艺术史的部分,并不是在赞美经典,而是在批判那些被过度神化的艺术巨匠,这种“反崇拜”的态度,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打破禁锢的快感。唯一需要提醒潜在读者的是,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极大,如果你带着轻松的心情想“随便看看”,那么大概率会错过它精心设计的陷阱和反讽。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妙措辞,否则很容易被那些层层嵌套的引用和典故绕晕。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尤其是它对“身份”这一概念的解构,简直是犀利无比。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探讨“主体性”在信息洪流中的溶解过程,他用了很多当代社会学的术语,但又巧妙地将它们植入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甚至是有些荒诞的日常场景中,比如在超市排队时对货架排列的哲学思考,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对自己“人设”的精细维护。这种宏大理论与微观日常的碰撞,常常能激发出我强烈的思考欲望。我甚至有好几次停下来,对着书页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表演”。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些论述的收尾略显仓促,像是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了过多的开放空间,虽然这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作为一个读者,我还是渴望能得到一个更坚实、更明确的落脚点来锚定这些漂浮的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种带着做旧质感的纸张和深沉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那些厚重的哲学著作,但又隐约透着一股现代的疏离感。我本来是抱着对“后现代”这个概念能有什么新颖解读的期待去翻开它的,毕竟这个词汇已经被用得有些滥俗了。然而,刚读了几页,我就发现,作者似乎并不打算提供那种一板一眼的学术梳理,而更像是在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摹着某种“边缘状态”。书里引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艺术家宣言和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独立电影评论,这让初期的阅读体验略显吃力,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意义的崩塌与重构”的论述印象深刻,虽然具体的论证过程跳跃性很大,但它捕捉到了当代人那种精神上的漂泊感,那种努力想抓住点什么,却总是徒劳的无力感,很有共鸣。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份给特定圈子看的“内部备忘录”,而不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储备才能领会其中更深层次的趣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陌生化”。它成功地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用一种极其疏离和批判的视角重新呈现出来,仿佛我们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世界。作者对于技术与人类情感交织的描绘尤为出色,他没有陷入到那种老套的“科技是洪水猛兽”的论调中,而是探讨了当媒介本身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渠道时,我们如何“制造”出一种新的“真实”。我记得其中一个比喻非常形象:人就像是漂浮在数据海洋中的幽灵,试图通过代码的缝隙瞥见彼岸的风景。这种诗意的表达,结合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这本书在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尽管如此,它的整体氛围是偏向阴郁和沉思的,不适合在心情低落时阅读,因为它可能会加剧那种对既有秩序的怀疑和疏离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与作者进行一场漫长且略带对抗性的对话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奇特,完全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它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感知和瞬间的灵光乍现被强行拼贴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失重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叙事方式,一开始觉得逻辑混乱,但读到中后段,我开始理解作者的用意——他似乎想通过这种结构本身,来模拟“跨越”某种界限时那种不连续和断裂的体验。书中有一章,全篇几乎都是通过邮件和聊天记录的形式呈现的,那种文字的即时性和粗粝感,与前面那些长篇大论的哲学思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力处理得相当高明。不过,这种风格对普通读者可能不太友好,如果期待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或者明确的结论,可能会感到失望。对我而言,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时不时需要后退几步,重新审视前文的每一个断句,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维列车。
评分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
评分很便宜,很划算,赚到宝了。很便宜,很划算,赚到宝了。
评分网上买方便,折扣多。。。
评分诗歌
评分关于第一点,作者的表述是:“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美学,前者是基于对不变的、超验的美的理想的信念,后者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和新奇。”首先,作者在使用超验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讲先验,因为如果美是超验的,没有人能感觉到它,并且没有人能说那是美。其次,如果作者说的先验的美是指知性和想象力作为两种人先天具有的能力所达到的和谐作用而产生的对外在事务的感觉,那么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把先验的美想象成永恒的。但是,除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还有其他意义上的先验。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是先验的,虽然黑格尔自己不用“先验”这个词,但黑格尔的先验比康德更彻底。(关于黑格尔的先验,见邓晓芒《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www.douban.com/group/topic/1480809/)因此,即使不用涉足后现代主义,也可以在黑格尔逻辑学的意义上批驳作者:先验≠永恒。黑格尔从一个完全没有预设的“有”作为逻辑起点,并且认为变是这个“有”的必然结果。因此,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说,如果美是先验的,那么它先天就包含了变化的因素。我提到黑格尔,是因为这本书写于1977年,当时要求作者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成果去思考是强人所难。如果这本书不是写得这样早的话,我会希望它看看《现代性理论》当中清晰的立论基础。在这本书中,作者干脆把“自由”当作讨论现代性的基石。她所说的“自由”当然是先验的,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自由地讨论现代性,比如说我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为自己只看了四本现代性的书感到战战兢兢,虽然我在先验的意义上绝对享有在这里胡说八道的自由。她的“自由”就是在先验的意义上为现代性保证本书作者所说的先锋性。
评分关于第二点,作者的表述是:“最广义的现代性,正如它在历史上标榜的那样,反映在两套价值观念不可调和的对立之中,这两套价值观念对应于:(1)资本主义文明客观化的、社会性的可测量的时间(时间作为一种多少有些珍贵的商品,在市场上买卖),(2)个人的、主观的、想象性的绵延,亦即“自我”的展开所创造的私人时间。后者将时间与自我等同,这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化的基础。两套价值观念中的“时间”实际上可以换成马克思的“劳动”,只要你把绵延这个修饰时间的词换成“整体性的”之类修饰人类行为的词,也就是说,“时间”概念并不像作者想象的那样进入了他的视野。在这里作者实际上触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总体性的丧失,但这个问题本应用其他术语来讨论,正如理查德·沃林在《文化批评的观念》中为我们示范的那样,而不应该用时间这个概念
评分(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评分(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