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从这一序列之中,建构出了一个关于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习惯性叙事:诗歌在一开始的时候简单、直接、来自“民间”——这也就是西汉或者东汉早期的无名乐府;紧接其后的,是东汉晚期由不知名的文人所创作的更规整的作品,即“古诗”;在此基础之上,建安诗人建构起了一座更具文学色彩然而同样充满活力的诗歌大厦。这一现代的标准叙事就很多方面而言是对齐梁批评家们的重新表述,也就是说,诗一开始很单纯质朴,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华美。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展现了文学研究不那么可爱的一个方面:研究诗歌的内在运作机制,以及它的断片是如何被挑出来,组合为一个美丽的整体。……“西方”学者和东亚学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也即将文本当作其创作时刻的本来状态对待。但在理解早期诗歌中没有比这更加误导的观念了:早期诗歌是一个存在于复制状态中并通过复制而为我们所接受的诗歌系统。知道和传播诗歌的人、表演诗歌的乐师以及后代的抄写者和文学选集的编者都会对它们进行复制。而在复制的时候,所有这些人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动文本。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改动的痕迹常常十分明显,诗歌的扩张和缩短都有较大的自由度。
宇文所安,一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其中《初唐诗》、《盛唐诗》、《追忆》等已被译为中文),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第一章 “汉诗”与六朝
第二章 早期诗歌的“语法”
第三章 游仙
第四章 死亡与宴会
第五章 作者和叙述者(代)
第六章 拟作
附录
一 作为体裁名称的“乐府”
二 音乐传统
三 选集和五言诗
四 “晋乐所奏”
五 话题的例子:“人生苦短”
六 “古诗”中的《诗经》:一个个案
七 模拟、重述和改写
  对这一后来的时代,我们知道得更多--尽管仍然存在着很多无法确定之处。五世纪末和六世纪初的文人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修订和保存文本、确定文本作者归属(这使得对于作者特征进行描述成为可能)以及追源溯流、描述文学史变化的工作。这一研究和批评活动是建立文化叙事的基础,南朝文人正是用这些文化叙事来界定自身所处的时代。这也就是说,我们对早期古典诗歌直到三世纪晚期的理解,是经由两个世纪之后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时代的中介而得到的。
  手抄文本
  无论是有关重大文化或文学变迁的重要论断,还是有关诗人在特定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写作基调的局部性质的评说,都建立在脆弱的手抄文本的连续性这一基础上。对早期中古文学史的反思促使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我们对当时文本流传的情况到底知道多少。学者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似乎假定文本流传的过程是透明的;当人们在十二三世纪之交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第一次见到一首假定为汉代的诗歌文本时,大多不会去追究从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这一文本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十一世纪发展起来的文学研究显示出对文本来源和文本精确度的浓厚兴趣;由于这种兴趣在后来已成为一般的学术准则并一直延续到今日,现代学者们往往会把这一兴趣引申推广到更早期的编者和抄写者身上。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从抄本文化时代(通过印本的中介)留存下来的文本上时,却看到当时的人们对文本的精确复制并不那么在意(已经成为经典的《文选》是例外)。大致而言,一个文本的资料来源越多,异文也就越多。比如,被视为西汉李延年所作的那首歌(“北方有佳人”)在多种材料中得到引用,尽管《汉书》中保存着一个稳定的“原”本,其结尾却存在着九种之多的不同版本。在这一具体例子里,数种异文所表达的意思都基本相同;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文本流动性的证据,最早出现在公元五世纪末,在这个时候我们这篇论文所讨论的材料--五言和杂言体的“通俗”诗歌--已经成为受到高度重视的文体。我们完全有理由追问,这些材料在经历了公元317年的巨大变乱以及辗转抄写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各种随意性之后,在五世纪末期到达建康时,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文本状态?
  《宋书·乐志》体现出数代学者在歌诗文本保存方面的细心;其所保存下来的文本,自五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于散文化的思辨美感,使得原本应该非常艰深的学术议题变得可亲近,却又不失其学理的峻峭。作者很少使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斩钉截铁的断语,而是倾向于使用富有暗示性的提问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性来引导读者思考。我尤其赞赏其在讨论媒介变迁时所展现的洞察力——早期诗歌是如何在抄录、口诵和碑刻这些不同物质载体之间,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激活的。书中对于“韵律”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而非纯粹技术规范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早期的诗歌不仅是记录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记和群体间的润滑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关于文学起源的沙龙辩论,让人回味无穷,不断产生新的联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无名”与“群体性”的重视。它没有沉迷于对某位天才诗人丰采的描摹,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早期诗歌风貌的集体无意识和非个人化的文化驱动力。作者通过对文献流传过程中某些片段的重构和对口头传统的假设性考察,构建了一种关于“诗歌是如何被共同创造出来”的全新叙事。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使得传统的“英雄史观”在面对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时显得苍白无力。书中对特定地域风俗与文人交往圈层如何内化为诗歌语言规范的论述,非常扎实有力,充满了田野考察般的细致。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交流、模仿、反叛中构建彼此认同的集体努力,这远比单篇作品的解读要深刻得多,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诞生往往是一场群体性的、隐秘的协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陷入传统研究中对作品本身进行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宏大而又微妙的“生成”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梳理出魏晋玄学思潮与早期诗歌表达之间的复杂张力。比如,书中对“言不尽意”这一美学命题的探讨,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具体诗人的创作实践,展示了这种形而上学思考是如何具体渗透到句法结构和意象选择中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进行“盖棺定论”,而是通过考察那些被历史边缘化的文本和论辩,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思想图景。读完后我感到,我们过去阅读的那些经典,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哲学基石,似乎都被一层薄雾般地揭开了,露出了更为坚实但也更为迷离的底色。这种对“过程”而非“结果”的关注,让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回溯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成熟的早期作品群。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学术著作,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更要对先秦至魏晋的思想脉络有清晰的把握。作者以一种近乎于人类学家的细致,去考察早期诗歌在功能上的“去中心化”趋势。它似乎在暗示,在那个时代,诗歌的功能远大于其审美价值,它可能是祭祀的文本、宴饮的辞令、政治论辩的修辞载体,甚至是个人灵魂寻求安顿的“代码”。书中对某些早期诗歌作品的引用极为精炼,且引用的目的不是为了阐释该作品本身,而是为了说明某种“尚未被定型”的文化倾向。这种宏观的、结构性的分析,彻底改变了我对“古典”这一概念的理解。它并非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不断被重塑的动态场域,这本书就是对这个场域生成机制的深刻摹写。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它探讨的议题的跨度之大,几乎涉及到了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多个截面,任何一个点深挖下去都可能成为一本专著。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广袤的学术丛林中为我们指引清晰的路径。它巧妙地避开了将早期诗歌简单地视为“成熟”的序曲,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变异和实验的熔炉。书中对早期文人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地域影响的细致比较,展现了极高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关于文体边界的模糊性这一论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诗”的固有认知——那些散文中的韵律、辞赋中的抒情,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尚处于萌芽期的抒情传统。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每一次的触摸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那些沉睡的肌理。
评分不错,京东送货很快!质量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宇文所安作品系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展现了文学研究不那么可爱的一个方面:研究诗歌的内在运作机制,以及它的断片是如何被挑出来,组合为一个美丽的整体。……“西方”学者和东亚学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也即将文本当作其创作时刻的本来状态对待。但在理解早期诗歌中没有比这更加误导的观念了:早期诗歌是一个存在于复制状态中并通过复制而为我们所接受的诗歌系统。知道和传播诗歌的人、表演诗歌的乐师以及后代的抄写者和文学选集的编者都会对它们进行复制。而在复制的时候,所有这些人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动文本。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改动的痕迹常常十分明显,诗歌的扩张和缩短都有较大的自由度。
评分领秀堂推荐
评分比较不错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不错,经典
评分家里有一本迷楼,很喜欢,这次买全了。
评分东西很不错,量又足,京东的自有快递很给力,包装也不错
评分这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很好,物流很快,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