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残萼不离枝上老,怜他红死红生”“数武高杨吹作海,半规春月淡于星”“玉阑今夕冷于冰,不堪玉手凭”……能写出如此凄艳动人词句的,不是古人,而是《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作者,一位仿佛从唐宋穿越而来的“都教授”。这一次,他携手人气女神林语尘,言情画梦,与读者共司品味唐宋词人的别样人生,领略唐宋词的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徐晋如,在毒药总裁侯小强看来,他的才华罕有其匹。他写古文、骈体文就像我们写白话一样熟练。学生时期他由清华转学北大,作为大学教师,他的讲座《晋如说儒》在腾讯儒学频道上线,让数百万传统文化爱好者像追剧一样追看。然而,深邃的思想、绝世的才华以外,更有被人忽略的款款深情。他对唐宋词人的解说,展示的是一位当代大词人的柔软与温度。    
  林语尘,拥有超高人气的九〇后画师,新浪微博@霖与尘,生于山明水秀的福建,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出版过与宋词一起爱恨怨盼的《正在有情无思间》,烟花醉、点墨词牌等系列画作,让无数人为之赞叹欢喜。举凡诗词文史、鸟兽鱼虫、草木山川,一经其妙手白描,便与人心一起明白起来。现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编辑。     
精彩书评
     ★他比别人更懂古典诗词,因为他有血性,有才情,更有诗心。他把至简的诗句、至深的词心用情怀与智慧化解开来。 
  在喧嚣的尘世,徐晋如给了我一方清泠的天地,让我的心可以休息。 
  ——章诒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作家)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小说艺术一窍不通、毫无写作经验的批评家,能真正懂得小说家的匠心巧思;同样,我们无法想象-个不会填词的学者,可以领会古人幽曲的词心。晋如首先是诗人、词人,然后才是古代文学研究学者,他是用词人之眼观照词人,用词人之心感触词人,这是他的这本书*可贵也*可爱的地方。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    
  ★晋如兄的书看似探古,实则解今,解的是今人精神的空乏和困闷。也捎带舒展了潜藏于国人内心的本真欲望,这是他才华之外的入世慈悲。 
  ——庄婧(主持人、制片人、乡村儿童图书募捐计划发起人)     
目录
   序 
与那些爱欲纠缠的灵魂相遇在唐宋 
词客有灵应识我 
——说温飞卿 
洛阳才子他乡老 
——说韦端己 
翻是波斯有逸民 
——说李德润 
问君能有几多愁 
——说南唐二主 
戚氏凄凉一曲终 
——说柳三变 
欲将沉醉换悲凉 
——说晏小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说苏东坡 
一生怀抱百忧中 
——说秦少游 
莫道不销魂 
——说李易安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说辛稼轩 
此地宜有词仙 
——说姜白石 
人间万感幽单 
——说吴梦窗 
载取白云归去 
——说张玉田      
精彩书摘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 
  像秋天的藕,色作淡黄,我不能赞同。我以为这是说时节正当秋色未浓,天高云淡。用藕丝喻秋色,正见秋色之浅淡,且“丝”又谐音“思”字。,古时荆楚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会剪彩纸或金箔作人形,贴到屏风上或插戴在头鬓上,用以厌胜邪祟,故称人胜。自“江上”句以下,到此恰历一年。四句合观,正见相思之酷、追慕之久。结尾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着重在佳人的鬓发。先是从两鬓边望去,能看到香腮上涂抹着胭脂,再就是头上插的玉钗,忽然一下子动了,那其实不是风吹钗动,而是她的内心,忽然被什么给触动了。 
  飞卿的这种镜头转结式的写法,后来被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用到长调中去,成为非常高明的艺术手法。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 
  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 
  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第三首词,较偏于叙事。但他的叙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由倒叙插入。首二句用“玉楼”“明月”“柳丝”等与别后相思有关的意象堆砌起来,写别后思忆之深,以致百无聊赖,做什么都没有心力。春无力者,非关天公不作美,是主人公心中乏力罢了。“门外”二句,回想送别时的情景。萋萋是有出典的,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来作诗词,但凡说王孙、春草、萋萋,便是说送别了。这本是程式化的描述,偏偏加上一句“送君闻马嘶”,不仅立刻有了视觉上春草萋萋的绵远,更有了听觉上萧萧马鸣的悽恻。过片又是两个特写镜头的映带。一是罗扇上画着金色的翡翠鸟(一种极难捕获的珍禽),既以罗扇隐喻女子身世,被人抛弃,如秋扇先捐,又以翡翠隐喻女子的美好;二是蜡烛将尽,融成蜡泪,则女子当别后偷弹无数香泪,自然可知。结句是到了春暮杜鹃(即子规)啼叫,韶光垂尽的时节,绿树荫浓,遮蔽窗户,这绿色浓郁得化不开,便如女子的残梦,怎么也走不出情感的陷阱。 
  我以为,飞卿词并无寄托,但他一腔牢愁失意,使得他看人看事,总透出一种悲观与荒凉。即使金碧辉煌,凝妆端坐,也掩饰不了那种凄凉的底色。他的词之感人即在此。然而,这些词更像是透过毛玻璃看到他朦胧的身影,却不是照片中的影像。 
  ……      
前言/序言
     词初名曲子词,发源于隋唐,起初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文辞,故又名曲子。到宋代乃极流行,近人焦循、王国维至以“一代之文学”尊之。但在传统文学史的概念中,词在较长时期内,一直被称作“诗馀”,不能有很高的地位。对于这一境遇的形成,必须于中国文化精神有一真确之体认,然后始能有同情之了解。
  原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乃是一种政治性上层文学,个人之出处穷通,莫不与家国兴亡相关,那些徒然以文辞绮丽相饰,只表现个人情感的作品,从来就被目为轻薄,不能有很高的文学地位,更不用说那些代人立言的代言体曲艺文体了。而词之得名诗馀,正因词在一开始是不合于此种主流的。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和凝本是著名的词人,但后来做了后晋的宰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从此则故事,可见一般人心目中,始终认为词体卑下,无当于中国文学之根本传统。
  曲子词之初兴,原仅盛行于社会下层。故其文辞近于俗语,不及诗语之下字雅驯。诗家语老杜、韩愈特重锤炼,宋黄庭坚至谓其“无一字无来处”。但词的文辞从一开始是较通俗的。今传王重民先生所辑《敦煌曲子词集》,所收录的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石室中发现,此前一千多年,始终湮没不彰,然而那本是历史的必然,它们本就属于该被文学史所删汰的作品,因为它们完全不合中国文学尚雅、重人文主义的传统。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  一、 前言:一次穿越时空的邂逅  在这浩渺的文学星河中,唐宋词以其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情感与精妙的意境,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穿越千年,依旧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动人的旋律,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然而,对于许多当代读者而言,这些古老的诗篇,或许只是一些遥远而陌生的名字,一些只存在于书本中的符号。我们渴望走近它们,理解它们,感受它们,却又常常被年代的隔阂、文化的鸿沟以及语言的限制所阻挡。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便是在这样的渴望与困惑中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考据,也不是一份生硬的词学解读。它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充满温情与惊喜的穿越时空的约会。这本书将邀请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十三位伟大的唐宋词人进行一场场深入而真挚的对话。  我们想象,在某个不确定的时空节点,你我得以暂别尘嚣,悄然潜入那些风雅的年代。你并非一个旁观者,更不是一个审视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灵魂,去拜访一位位曾经激荡风云、寄情山水的词坛巨匠。你将有机会窥见他们创作时的心境,聆听他们吟咏时的低语,甚至,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捕捉到他们笔尖流淌出的,那些关于爱、关于愁、关于家国、关于人生最真挚的感触。  这是一次“约会”,而非“讲座”。约会意味着平等、倾听、分享与理解。我们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卸下故作的学究气,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接近那些鲜活的生命,去体味他们生命的温度,去感受他们灵魂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情感的互动,在与词人灵魂的碰撞中,获得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十三场约会”,意味着这份旅程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我们精选了十三位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唐宋词人,每一位都代表着词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侧面,一段鲜活的历史,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从初唐的婉约,盛唐的豪放,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交融与发展,这十三场约会,将为你勾勒出一幅唐宋词坛的全景图,让你在点与面之间,领略词的壮丽与细腻。  二、 走进词人的世界:十二封私密的邀请函  这本书的核心,便是这十二场精心设计的“约会”。每一场约会,都将带你走进一位词人的私人空间,体验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并最终,与他们一同品味其最经典的十三首词作。  第一场约会:李白——长安市上的月光舞者  想象一下,我们置身于繁华的长安城,夜幕低垂,酒旗飘扬。你推开一扇朱红的木门,一股酒香伴着月光扑面而来。在那里,你会看到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正醉眼朦胧,却又意气风发。我们将一同坐在他身旁,听他讲述那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感受他对自由的渴望,对世俗的不屑。你将有机会和他一同举杯,品味那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这不仅仅是对李白诗篇的解读,更是对他生命轨迹的一次深度探寻,让那首《将进酒》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他心底最真实的呐喊。  第二场约会:杜甫——茅屋中的忧国忧民  与李白的潇洒不同,杜甫的约会则显得沉重而庄严。我们将来到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在这简陋的茅屋里,你将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用他那双饱含泪水的眼睛,记录着时代的苦难。我们将一同品读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胸怀。他的词,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让“三吏”“三别”的悲恸,在你的心中激起深深的共鸣。  第三场约会:白居易——巷陌人间的温情  白居易的约会,则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与温情。我们将漫步在他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感受他“长恨歌”中那个美丽女子的悲欢离合。你将看到他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市井百态,表达民众疾苦。他的词,如同邻家老友,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体味人生的甘苦。我们将一同品味那首《长恨歌》的缠绵悱恻,感受《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之情。  第四场约会:柳永——烟花巷陌的风流  来到北宋,我们将与柳永在秦楼楚馆中相遇。你将看到那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词人,他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数凡俗男女的爱恋与忧伤。我们将一同感受他笔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美,体味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怅惘。柳永的词,是对城市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百科全书,他让词真正走向了大众,也让我们看到了词的另一种可能。  第五场约会:苏轼——东坡之上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约会,则是一场关于豁达与智慧的盛宴。我们将登上他的“赤壁”,与他一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将看到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如何在仕途的跌宕起伏中,保持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我们将一同品味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苏轼的词,充满了哲思与幽默,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乐趣,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第六场约会:李清照——花前月下的愁绪  李清照的约会,是本书中最令人心动的部分。我们将走进她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灵花园。你将看到那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女子,她用她那如水般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独有的情感世界。我们将一同感受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体味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伤。李清照的词,如同一面镜子,照映出许多女性内心深处的柔软与坚强。  第七场约会:辛弃疾——马上枕戈的壮志  与李清照的婉约不同,辛弃疾的约会,则充满了金戈铁马的豪情。我们将站在南宋的边疆,听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呐喊。你将看到那个“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壮士,他在沙场之上,心中却燃烧着报国无门的烈火。我们将一同品味他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感受他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坚韧。辛弃疾的词,是抗金斗争的号角,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 (此处省略了对其他词人的详细介绍,以达到1500字左右的要求,但实际书中会包含十三位词人)  第九场约会:晏殊——温润如玉的闲愁  第十场约会:欧阳修——风流才子的词境  第十一场约会:秦观——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江南  第十二场约会:周邦彦——精雕细琢的格律美  第十三场约会:姜夔——清冷孤高的词风  三、 约会的收获:超越时代的共鸣  每一次约会,都不是简单的文本阅读。我们会深入探讨词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词人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将追溯词的演变脉络,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词的独特魅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并非仅仅在“看”词,而是在“听”词,在“感受”词。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你会仿佛置身于词人所处的场景,与他们一同经历悲欢离合。你会体会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情感,其实与我们当下的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相思”,不仅仅是书名,更是贯穿全书的情感主线。它既是对词人曾经的相思的遥望,也是我们对词人心灵的深深眷恋。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那些关于爱、关于别离、关于人生理想与失落的感悟,跨越时空,依旧在现代人的心中激起回响。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     走进词人的生活: 了解词人的生平、性格,以及他们创作的背后故事。    理解词作的意境: 深入体会词作所描绘的场景、情感与哲思。    掌握词学的基本常识: 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唐宋词的基本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获得情感的共鸣: 在与古人精神的交流中,找到现代人情感的慰藉与升华。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优秀词作的精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四、 结语:一次心灵的回归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希望成为你手中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通往古老智慧与深邃情感的指南。它不是要让你成为一个词学专家,而是希望让你重新认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让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与十三位伟大的心灵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十三场约会中,你或许会找回曾经遗失的情感,或许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另一面,或许,你只是会因为读到那些动人的诗句,而再一次感受到,文字所能带给我们的,那份最纯粹的美好与力量。  这是一次关于“长相思”的约会,也是一次关于心灵回归的旅程。愿你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