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本书,你会看到:在51则摄影记录中,既有专业摄影师的构思历程、按快门前的思考、拍摄时的技术技巧,还有对于“摄影之道”的独特理解。无论你是摄影初学者,还是专业摄影师,你一定会被这种散文诗的形式所吸引,更会为书中深邃、温婉、细致、独到的内容所陶醉!
本书是一位专业摄影师对于“拍照”的想法记录,读者通过本书,就仿佛跟着摄影师,深入了解他对每张照片的构思与思考逻辑。本书的每篇都是从一张照片的故事开始,接着是作者“当初为什么想拍这样的照片,当时如何拍下这样的照片,最后拍摄过程给了他什么样的心得”的心路历程与摄影想法,这其中有摄影前的构思,也有摄影时的技术,还有对于摄影这件事情的看法,与作者最后获得的独到心得。
菅原一刚,1960 年生。大阪艺术大学艺术学部摄影科毕业后,师从日本著名摄影师早崎治。
后在法国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开始活动,举办过许多个展,同时也从事广告摄影工作。担任摄影的电影《青鱼》,在199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以正式作品参展。
2004年有10件作品被选入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2005年受邀进行动画《虫师》的片头拍摄。2005年6月,在纽约Pace/MacGill Gallery 里的“Made in the Shade”展览上,他的作品与罗伯特·弗兰克等人一同展出。
目 录
第一章 带着相机一起散步吧 / 007
拍照,总是从散步开始 / 008
战战兢兢,也要面对面 / 012
为了看见光线,所以拍摄天空 / 016
无论如何,失败为成功之母 / 020
抬头往前走吧 / 026
你知道什么是魔幻时刻吗? / 030
照片就像一扇门 / 034
带着相机出门旅行 / 038
第二章 你的心意,一定拍得出来 / 043
注意取景的角度,同时按下快门 / 044
试着将看见的东西全部拍下来 / 048
有时要用胶片谨慎地拍照 / 052
试着在对话时拍照 / 056
不急不慢地拍下大量快照 / 060
我能拍一张你的照片吗? / 066
第三章 慢慢观察事物 / 071
慢慢观察事物 / 072
只能从取景器中看见的事物 / 076
千万不要停止拍照 / 080
映在海面上的光,只有一半 / 084
请使用三脚架 / 088
第四章 有点不可思议的摄影构图 / 093
什么是适当曝光? / 094
照片,绝不是四方形的 / 102
樱花花瓣会纷飞散落的理由 / 106
意识到光线的颜色,再拍下照片 / 110
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 114
我讨厌数码相机,可是也喜欢数码相机 / 120
照片与水分的亲密关系 / 124
青色,是开始的颜色 / 128
黑色,也分各种“黑” / 132
试着再挑战一次黑白摄影 / 136
第五章 照片,是很重要的“东西” / 141
每个人,都会有重要的照片 / 142
绝对,没有所谓的偶然 / 148
一切事物都随着照片联系在一起 / 152
不冲印出来就不知道的事 / 156
试着“阅读”照片 / 160
第六章 拍下季节、光线的不同 / 165
不靠近一点就看不到的事物 / 166
为了拍照,绕点远路吧 / 170
试着制作只属于自己的摄影集吧 / 174
枫叶的颜色,是光的颜色 / 186
试着去追逐云彩发光的那一瞬间 / 190
你的“白”,是什么颜色? / 194
第七章 相机与镜头的正确使用方法 / 199
选择相机的正确方法 / 200
摄影不是用相机拍照,而是用镜头拍照 / 204
各式相机、各种镜头 / 210
第一台徕卡 / 216
标准镜头下所能看见的,重要的“普通” / 224
拍出“气势”的广角镜头 / 228
拍下“观点”的长焦镜头 / 232
第八章 就算是手机,也能让人更喜欢摄影 / 237
每天带在身边的拍照手机 / 238
只要稍微下点功夫,照片就会有所改变 / 242
照片让手机变成重要的“物品” / 246
“明亮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地方” / 250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入挖掘了“观看”背后的精神需求。作者在书中引用的文学典故和历史哲学思考,为整个主题增添了厚重的底蕴。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凝视”与“被观看”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让原本很个人化的创作行为,上升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他提出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肤浅的记录者,而成为一个深刻的诠释者”,这句话像警钟一样在我脑海里回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跋涉,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新的内心疆域。这本书的叙述语气沉稳而坚定,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洞察力,让人感到既被挑战又被安抚。它没有给我即时的“速成秘籍”,但它给予了我更宝贵的东西——一个清晰的、指向更高目标的精神航标。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感还算有点品味,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你一步步走进光影交织的奇妙世界。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每一个段落都仿佛可以嗅到胶片处理液的味道,感受到快门按下的瞬间的震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瞬间”的捕捉与永恒的思考,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珍惜,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对不同光线、不同季节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每天走过的街道,路边的树木,甚至是清晨洒在桌上的那一抹晨光。这本书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让我渴望拿起相机,去记录那些我以前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看见”的细节。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示录,教导我们如何慢下来,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关于艺术的理论书”是有点敬而远之的,总觉得会晦涩难懂,充满术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压力,更像是在听一位哲人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作者巧妙地将深奥的视觉构成原理,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叙述中,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负空间”的探讨,过去我总觉得画面里留白越多越空洞,但作者用极其精妙的例子证明了“空”是如何承载了“满”的重量与意境。这种反直觉的阐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开始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描述的那些场景,尝试用他提供的新视角去解构我记忆中的画面。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观察方法论,逐步深入到情绪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层层递进,让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作者的节奏走下去,收获满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这让我对作者的整体审美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而这本书的内容,完美地满足了甚至超越了我的期待。它不像市面上其他教人如何使用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感知力训练手册”。作者对“构图的韵律感”的阐述简直是天才之作,他将音乐理论中的节奏、休止符,完美地映射到了视觉的布局之上,让我开始用听觉去“看”画面,用视觉去“听”声音。这种跨感官的联觉体验,是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馈赠。我发现自己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在脑中对文字进行“剪辑”和“排序”,试图模拟作者的思维过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每一次重读,都会因我自身经历的变化而带来全新的理解,它具有一种惊人的生命力和解读的深度,让人忍不住想一读再读,探索其中尚未被发掘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沉浸的,它带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似乎不是在向大众传授技巧,而是在与每一个读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对话。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阅读的节奏开始变得非常缓慢,因为每一个句子都值得被细细咀嚼。书中对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分析得极为透彻,不同色温如何影响我们对同一事物的感知,那种微妙的差异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进行色彩的“分离”与“重组”,比如观察夕阳把城市染成一片橘红时的那种温暖压迫感,或者阴雨天里灰蓝色调带来的疏离感。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失败作品”的坦诚,他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导师形象,而是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尝试中汲取教训,这种真实感,比任何成功案例的展示都更有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美”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且充满弹性的。
评分.
评分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非要这样呢?要求书的评论一定要达到500字才有积分呢?买书的人哪有这么多的时间认真为一本书写上500字的评论呢?尤其是大量买书屯书的人。看评论的人又有几人有耐心看完500字的评论呢?还不如那些言简意赅的评论,写起来简洁,看起来轻松又一目了然。这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评分这本还可以,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摄影。
评分很有情调的一本书,慢慢细细品味吧
评分挺实惠的,书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递也给力
评分阿袁(即陈忠远)《咏香诗》书法艺术
评分双11活动,很是给力,活动力度大,买了好多喜欢的书,值得。。。
评分摄影藏书第一朵14618来了。
评分还没看 不知道又美又用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