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優勢治療技術叢書:小針刀》為《中醫優勢治療技術叢書》分冊。全書分為兩篇,上篇為概論部分,介紹瞭該技術的學術源流、基本原理、藥物(器具)製備、技術規範、操作規程、適應證和禁忌證、優勢和注意事項。下篇以該技術在臨床上療效較好的病種為綱,著重介紹該技術的臨床應用。本書可供社區及縣以下醫院醫生及醫務工作者,醫學愛好者。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小針刀技術概論
1 小針刀技術的學術源流
2 小針刀技術的基本原理
3 針刀醫學理論體係
4 小針刀治療疾病的作用機製
5 小針刀的器具製備
6 小針刀操作的技術規範
7 小針刀技術的操作規程
8 小針刀技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9 小針刀技術的優勢與注意事項
10 小針刀技術的異常反應及處理
下篇 小針刀技術的臨床應用
11 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
12 頸椎病
13 枕大神經卡壓綜閤徵
14 前斜角肌綜閤徵
15 小兒先天性斜頸
16 肱骨內上髁炎
17 肱骨外上髁炎
18 鏇前圓肌綜閤徵
19 肱二頭肌短頭肌腱炎
20 肘管綜閤徵
21 腕管綜閤徵
22 手腕腱鞘囊腫
23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24 屈指肌腱腱鞘炎
25 肩周炎
26 岡上肌損傷
27 岡下肌損傷
28 小圓肌損傷
29 斜方肌損傷
30 棘間韌帶損傷
3l 腰椎間盤突齣癥
32 脊柱側彎
33 強直性脊柱炎
34 腰背肌筋膜勞損
35 第3腰椎橫突綜閤徵
36 髂腰韌帶損傷
37 臀上皮神經損傷
38 臀大肌損傷
39 臀中肌損傷
40 梨狀肌綜閤徵
41 坐骨結節滑囊炎
42 股四頭肌損傷
4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44 髕韌帶損傷
45 脛骨粗隆骨骺炎
46 腓淺神經卡壓綜閤徵
47 跟腱周圍炎
48 跗骨竇綜閤徵
49 雞眼
50 足跟痛
精彩書摘
3.5 針刀醫學理論的六大組成部分
3.5.1 針刀醫學病理生理學
針刀醫學對人體生命活動從新的角度做齣瞭詮釋,一是認為人體的自我修復和調節功能能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在自我修復和調節的同時能夠産生新的緻病因素:二是從電生理綫路係統的角度解釋經絡現象和各種生命現象;三是認識到力學因素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認為生命的本質是平衡。新的認識不僅是對以往病理生理學的補充,而且有本質性的突破。
3.5.2 針刀醫學影像學
以精細解剖學為基礎。重視人體組織器官的微小改變,根據影像學的物理學特徵.按矢狀軸、水平軸和冠狀軸將骨關節微小移位劃分成左右鏇轉移位、左右側方移位、前後移位、仰鏇移位、俯鏇移位、繞矢狀軸移位和混閤移位。
3.5.3 針刀醫學手法學
針刀醫學在現代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和生物力學的基礎上形成瞭一套自成體係的手法學,較傳統手法,其有以下特點:一是精確性高,能夠準確作用於病變組織:二是避免瞭對健康組織器官的附帶性損傷;三是作用目標明確,操作簡單、安全。這大大提高瞭手法學的實用性和科學性,簡化瞭操作過程,擴大瞭治療範圍,得到瞭醫患雙方的推崇。
3.5.4 針刀醫學診斷學
針刀醫學診斷學是在繼承中西醫診斷學基本精神的基礎上.采用現代醫學精細的方法,結閤針刀醫學理論而形成的。一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診斷,論述瞭粘連、攣縮、瘢痕、堵塞病因的診斷方法和標準;二是脊柱區帶病因的診斷,先用醫學影像學檢查椎體位置有無異常,然後再判斷區帶範圍內軟組織有無粘連、攣縮等異常變化;三是電生理綫路故障的診斷,論述電生理綫路短路、斷路、電流增強和減弱以及異常放電等不同情況的診斷。
……
前言/序言
中醫學曆經幾韆年的發展,形成瞭獨特的理論體係和完善的治療技術體係。其治療技術體係大體為分兩類,一為遣方用藥。它被作為中醫治療疾病的主體方法。時至今曰,我們中醫臨床工作者診療疾病多處方開藥,人民群眾也多選擇服用湯丸膏散等內服藥物祛病療疾。概因理法方藥為中醫辨證論治體係的高度概括。二為中醫優勢技術。翻開一部中醫學的發展簡史,我們不難看到,人們在經曆瞭長期的無數次實踐以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會運用針法、灸法、按摩術、止血法這些原始的、樸素的、簡單的醫療技術。從砭石到九針,從針刺到藥物貼敷,從神農嘗百草到丸散膏丹湯飲酒露的製劑技術,從推拿正骨手法到小夾闆的應用,這些都是時代的創造、醫傢的發明,都是當時社會發展條件下的醫學領域的領先技術。經過曆代醫傢的不懈努力和探索,這些技術內容豐富、範圍廣泛、曆史悠久.體現瞭其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的特點.傳承著中醫學的精髓和特色。
這些優勢技術或散見於民間,或零散於古籍記錄,或瀕臨失傳,麵臨著傳承和弘揚的兩大難題。2009年,國務院齣颱的《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乾意見》中就強調指齣:“老中醫藥專傢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也有專傢痛心疾首地指齣,“近年來,中醫藥特色優勢淡化.手法復位、小夾闆等‘簡、便、驗、廉’的診療手段逐漸消失或失傳。”由此可見,傳承、發展並不斷創新中醫技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近年來的醫改實踐證明,中醫藥在滿足群眾醫療保健需求、減緩醫藥費用上漲、減輕患者和醫保負擔等方麵發揮瞭很好的作用,緩解瞭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放大瞭醫改的惠民效果。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感情深厚、高度信賴,中醫藥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深深地滲入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中醫的一些技術特彆是非藥物方法,普通百姓易於接受、也易於掌握使用.可獲得性強,適用於廣大人民群眾的養生保健和疾病治療,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中醫藥的理念和優勢技術進行養身健體、防治疾病。
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技術是每一名中醫藥人的使命擔當。正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所說:“中醫之振興,有賴於新技術革命;中醫之飛躍發展.又將推動世界新技術革命”。我們山西中醫學院將學科發展的主攻方嚮緊緊鎖定中醫藥技術創新,不斷深化學科內涵建設,凝練學科研究方嚮,組建優勢技術創新研發團隊,緻力於中醫藥技術的研究、開發、規範製定和應用推廣,以期推動中醫藥技術的創新和革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中醫藥技術儲備和技術應用。
因此,我們組織既有豐富臨床經驗,又有較高理論素養的專傢學者.編寫瞭這套《中醫優勢治療技術叢書》。叢書以中醫優勢治療技術為主綫,依據西醫或中醫的疾病分類方法,選取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為研究對象,突齣每一種優勢技術在針對這些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時的操作規程,旨在突齣每一項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知識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這套叢書既是國傢“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分課題“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標準體係和評估體係的構建及信息平颱建設研究和示範應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治療技術工程學”和山西省特色重點學科“中醫學優勢治療技術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也是我們深入挖掘、整理中醫藥技術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夠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技術人員臨床操作,方便中醫藥技術愛好者和傢庭自療者參考使用。
《國醫精粹:經方擷英與辨證論治》 一、 傳承與創新:古老智慧的現代演繹 《國醫精粹:經方擷英與辨證論治》是一部深度挖掘與傳承中醫經典理論,並結閤現代醫學進展,旨在為廣大中醫愛好者、臨床醫師及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實用、深入的中醫學習與實踐指南。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古籍的簡單羅列,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當代臨床需求,對中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方,進行瞭前所未有的梳理、闡釋與應用拓展。 本書的核心在於“經方”的精粹提煉與“辨證論治”的細緻講解。經方,作為仲景學說的基石,蘊含著中醫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它們以其簡練的方劑組成、確鑿的療效、廣泛的適應癥,在中醫發展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曆經韆年,經方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卻常因理解的偏差、理論的隔閡以及實踐經驗的不足而麵臨挑戰。本書正是為瞭彌閤這些鴻溝而生。 我們深知,中醫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傳承與創新。因此,本書在繼承經典的同時,融入瞭大量現代研究成果。通過對經方藥理、藥效、配伍規律的現代化解讀,我們力求讓讀者理解“為什麼”經方有效,而不僅僅是“怎樣”使用。同時,結閤現代疾病譜的變化,本書也探討瞭經方在治療現代常見病、多發病中的應用前景與實踐經驗,展現瞭古老智慧在應對現代健康挑戰中的強大生命力。 二、 經方之魅:精選與解讀 本書精選瞭中醫臨床實踐中最為常用、療效最為確鑿的經方,涵蓋瞭內、外、婦、兒、五官等多個科室的常見病癥。我們摒棄瞭繁雜冗餘的方劑,聚焦於那些真正能夠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精髓,並且具有代錶性的經典名方。 每一張經方的解讀,都遵循著嚴謹的學術體係: 1. 溯源與考證: 深入追溯方劑的起源,考證其在《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中的原文,並對其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醫傢注疏進行辨析,力求還原方劑最初的形態與意義。 2. 藥材精析: 對方劑中的每一味藥材,進行詳細的藥性、藥理、功效、歸經、炮製方法、劑量配伍等層麵的闡釋。不僅涵蓋瞭傳統中醫的認識,更引入瞭現代藥理學、植物學、化學成分分析等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多維度的理解。例如,對於白術,我們將闡述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傳統功效,同時也會介紹其含有的揮發油、黃酮類化閤物等成分,以及它們在現代研究中揭示的免疫調節、抗炎、降血糖等作用。 3. 方義辨析: 深入剖析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關係,闡述各藥物之間的協同、製約、反佐等作用,揭示方劑整體的治病機理。理解瞭方義,纔能靈活變通,而不是機械套用。 4. 病機與證型: 結閤經典病機理論,詳細分析該經方所針對的病癥類型、病位、病性、病勢。對於同一方劑可能齣現的不同證型,進行細緻區分,並闡明其辨證要點。 5. 臨床應用: 這是本書的重中之重。我們將結閤大量的臨床案例,詳細闡述該經方在不同疾病、不同證型下的具體應用。從診斷入手,如何通過望聞問切辨識證型,如何確定方劑的選用,如何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方藥,每一個環節都力求詳盡,可操作性強。例如,對於小柴鬍湯,我們將詳細講解其在感冒、瘧疾、黃疸、胸痹、婦科炎癥等疾病中的應用,以及其隨證加減的具體變化。 6. 現代研究進展: 匯總與該經方相關的現代科學研究,包括其藥理機製、臨床療效的科學驗證、不良反應的評估等,為讀者提供科學的依據,增強臨床應用的信心。 7. 應用拓展與誤區辨析: 探討該經方在疑難雜癥中的應用潛力,以及在臨床實踐中容易齣現的誤用、濫用等問題,並提齣相應的糾正建議。 三、 辨證論治:中醫的靈魂與精髓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本書在經方解讀的基礎上,將辨證論治的理念貫穿始終,並進行深度剖析。 “辨證”的深度: 我們不僅講解八綱辨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等基礎辨證方法,更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瞭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病因病機辨證等更為精細的辨證體係。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導讀者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準確把握疾病的本質。 “論治”的靈活: 強調“辨證”之後,“論治”並非一成不變。針對同一證型,不同的體質、年齡、性彆、季節、地域,以及兼夾證的存在,都可能需要調整治法和方藥。本書將通過大量實例,展現中醫“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智慧。 從“證”到“方”的橋梁: 詳細講解如何根據辨證結果,選擇最適宜的經方。如果經典經方不能完全契閤,如何通過加減化裁,化繁為簡,形成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全程監控與動態調整: 強調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持續進行辨證,並根據療效反饋,動態調整治療方案。中醫治療並非“一勞永逸”,而是一個與疾病不斷博弈、相互適應的過程。 四、 學習價值與臨床意義 《國醫精粹:經方擷英與辨證論治》的齣版,旨在實現以下目標: 提升中醫理論水平: 幫助讀者建立係統、清晰的中醫理論框架,深刻理解經方的精髓,掌握辨證論治的核心要領。 增強臨床實踐能力: 通過豐富的案例和詳盡的解讀,使讀者能夠觸類旁通,學以緻用,提高臨床辨證準確率和處方用藥的有效性。 推動中醫現代化研究: 以現代科學的視角解讀經典,為經方的現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促進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融閤。 培養創新型中醫人纔: 鼓勵讀者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探索經方在更多疾病領域的應用,為中醫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普及中醫健康知識: 使得更多普通讀者能夠瞭解中醫的魅力,掌握一些基礎的養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本書的編寫團隊由一批在中醫界享有盛譽的專傢學者組成,他們不僅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更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編寫過程中,力求語言通俗易懂,條理清晰,圖文並茂,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 我們相信,《國醫精粹:經方擷英與辨證論治》將成為廣大中醫學習者和臨床工作者案頭的必備參考書,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醫藥文化貢獻一份力量。它將帶領您走進經方的世界,領略中醫辨證論治的無窮魅力,開啓一段富有成效的中醫學習與實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