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連(紀念版) [Band of Brothers]

兄弟連(紀念版) [Band of Brother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斯蒂芬·E.安布羅斯 著,王喜六,祁阿紅 等 譯
圖書標籤:
  • 二戰
  • 曆史
  • 戰爭
  • 美國
  • 士兵
  • 迴憶錄
  • 紀實文學
  • 易安易北
  • 諾曼底登陸
  • 傘兵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31553
版次:3
商品編碼:11444427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譯林紀念版
外文名稱:Band of Brother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我們孤膽,我們並肩(We Stand Alone Together)——101空降師506團2營E連
  HBO有史以來*昂貴同名電視劇原作
  E連幸存的*年輕的士兵萊斯特,在世紀之交把自己作為盟軍在諾曼底的難忘經曆和對兄弟連戰友血淚凝結的珍貴迴憶,告訴瞭安布羅斯,後者在對E連士兵們長期的采訪和參考瞭當年戰士的日記和傢書後,寫就瞭《兄弟連》
  還原二戰中真實的人性和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

內容簡介

  “兄弟連”指的是101空降師506團的E連,也就是《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所屬部隊,是1942年美軍*優秀的作戰精英。
  1944年4月,美國把E連所屬部隊的6700名傘兵全部送往前綫,由於飛機受到襲擊,幾乎所有傘兵都沒能在預定地點著陸。E連一邊尋找隊伍,一邊開展艱苦的戰鬥,死傷率高達150%(因為死傷後補充的人又再次負傷死去),但卻成功圍剿瞭希特勒位於西特斯加登的大本營。

作者簡介

  斯蒂芬·E.安布羅斯(1936—2002),美國著名二戰史專傢、傳記作傢,新奧爾良大學曆史係榮譽教授。曾任艾森豪威爾中心榮譽主任、《軍事史學季刊》主筆、並且是“國傢D日博物館”的創建者。
  安布羅斯28歲時,獲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賞識,並被指定為其作傳。1992年,《兄弟連》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使他躋身曆史暢銷書作傢行列。他還曾擔任斯皮爾伯格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曆史顧問,並參與瞭HBO史詩性連續劇《兄弟連》的製作。
  1998年,安布羅斯榮獲美國國傢人文奬章。2000年,他獲得美國國防部傑齣公共服務奬章,這是國防部授予的*高平民榮譽。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段扣人心弦的戰事……安布羅斯成功捕捉到瞭步兵連作戰的精髓。
  ——《紐約時報》

  頗具價值,引人入勝……在這些篇章裏,讀者與E連的兄弟們並肩戰鬥,承受生命的苦痛,以及痛快地大笑。
  ——《泰晤士報》

  《兄弟連》為“第1流的步兵團”做齣瞭*好的解釋……曆史軍事迷們將在硝雲彈雨中徜徉忘返……斯蒂芬·安布羅斯的深入研究和清晰脈絡使本書可讀性十足——在他筆下,曆史戰場上的“兄弟連”戰士們得到瞭永生。
  ——《舊金山紀事報》

目錄

前言
第1章 “我們想要佩戴銀翼徽章”
托科阿營地 1942年7—12月
第2章 “起立,掛鈎!”
本寜堡,麥考爾營,布拉格堡,尚剋斯營 1942年9月—1943年9月
第3章 “廁所勤務兵的職責”
奧爾德本 1943年9月—1944年3月
第4章 “希特勒,當心!我們來瞭!”
斯拉普頓沙灘,厄波特裏機場 1944年4月1日—6月5日
第5章 “跟我來!”
諾曼底 1944年6月6日
第6章 “開始行動”
卡朗唐 1944年6月7日—7月12日
第7章 療傷及任務被取消
奧爾德本 1944年7月13日—9月16日
第8章 “地獄公路”
荷蘭 1944年9月17日—10月1日
第9章 島嶼
荷蘭 1944年10月2日—11月25日
第10章 休息,恢復,重新裝備
大莫米昂 1944年11月26日—12月18日
第11章 “他們把我們包圍瞭——這幫該死的混蛋”
巴斯托涅戰役 1944年12月19—31日
第12章 崩潰邊緣
巴斯托涅 1945年1月1—13日
第13章 攻擊
諾維爾 1945年1月14—17日
第14章 偵察
阿格諾 1945年1月18日—2月23日
第15章 “世間最美的感受”
莫米昂 1945年2月25日—4月2日
第16章 開始認識敵人
德國 1945年4月2—30日
第17章 喝希特勒的香檳
貝希特斯加登 1945年5月1—8日
第18章 軍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奧地利 1945年5月8日—7月31日
第19章 戰後生涯
1945—1991年
鳴謝和資料來源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4章
  “希特勒,當心!我們來瞭!”
  斯拉普頓沙灘,厄波特裏機場1944年4月1日—6月5日
  奧馬爾·布萊德利指揮的美國第1集團軍由第7軍和第5軍組成。第7軍由第101空降師、第82空降師和第4步兵師組成,第5軍由第1步兵師和第29步兵師組成。艾森豪威爾給布萊德利的任務是,在杜沃河入海口兩側建立灘頭陣地。法國的海岸綫在杜沃河入海口處形成一個直角,東側是卡爾瓦多斯省的海岸,嚮北則是科唐坦半島的基部。第5軍的任務是攻占卡爾瓦多斯海岸(目標地區的代號是“奧馬哈海灘”),第7軍將攻占科唐坦半島的基部(代號“猶他海灘”)。登上猶他海灘的第7軍將處於登陸地區的最東側——登陸地區從左麵(東側)的奧恩河入海口一直延伸到科唐坦半島,長達65至70公裏左右。
  艾森豪威爾要給登陸作戰提供足夠的寬度,以便在第一波攻擊中投入足夠數量的步兵師,形成壓倒優勢,在希特勒的“大西洋牆”背後構築工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猶他海灘是5個攻擊目標中最容易的。在由英軍和加拿大軍負責攻擊的海灘(“奧馬哈”東側的“劍灘”、“硃諾灘”和“黃金灘”)上,有許許多多度假彆墅、小商店、旅館飯店與娛樂場所,為德軍的機槍掩體提供瞭極佳的保護。在奧馬哈的海灘上,是拔地而起的懸崖峭壁,高達200到300英尺,使德國守軍能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的戰壕體係中,嚮從峭壁下離開登陸艦船的部隊開火。可是在猶他海灘既沒有懸崖峭壁,也沒有任何房屋,隻有一些固定的鋼筋混凝土防禦工事,裏麵配備的是大炮和機關槍。規模最大的工事在猶他海灘中段的馬德萊娜——這個要塞是根據附近一處由當年北歐海盜時期留下的神龕而命名的。不過,猶他海灘的地勢是舒緩的斜坡和低矮的沙丘。這就意味著通過這裏的海灘不會像通過奧馬哈海灘那麼艱難。
  猶他海灘的問題是在占領灘頭之後。沙丘的後麵就是低地,是當年羅馬農民放牧的地方。從海灘有四條狹窄、失修、高齣地麵一米左右的道路通嚮內陸。德軍司令埃爾溫·隆美爾元帥放水淹沒瞭土地,想迫使進入內陸的軍隊與裝甲車輛使用道路(艾森豪威爾的作戰計劃製訂者們把它們稱為“堤岸道路”)。隆美爾把他的大部分大炮都部署在僞裝的陣地上或者強化的工事與碉堡中,它們都處於水淹地區之外的可以對這些道路進行炮擊的地方。他還讓他的步兵隨時準備占領路西一側的防禦陣地,以便擊潰任何企圖攻占他們陣地的部隊。
  艾森豪威爾交給101師的任務是,奪取這些堤岸道路的齣口,使用的方法是夜間空降。此舉的目的是打亂德軍部署,造成敵人的驚慌與混亂,控製這些道路的齣口,不等德軍做齣反應,就把他們的大炮摧毀。
  這將是一次非常復雜,變數很多,危險性極大的行動。要想有機會成功,就必須不斷演練。要使演練具有真實性,就必須在英國找到一段與猶他海灘相似的海灘。
  英格蘭西南德文郡的斯拉普頓海灘,就與猶他海灘非常相似。狹長的海灘與內陸乾地之間是一個淺水湖,湖的四周是沼澤地。有兩座橋橫跨在海灘與高地之間。所以,第7軍就在斯拉普頓海灘,演習擬在D日準備擔任的角色。
  4月末,整個第7軍都投入瞭代號為“虎”的演習。E連乘卡車來到托基海岸的一傢度假旅館,在裏麵美美地住瞭一個晚上。第二天,也就是4月26日,他們乘車到瞭斯拉普頓海灘後麵一個地區。那裏的老百姓已經全部撤空轉移瞭。部隊在露天裏睡到半夜,然後又乘車來到一個模擬空降地帶。全連集閤起來之後,在薄霧中行進到離海灘1英裏的一個高地上,構築防禦工事,以便守衛那裏的一座橋梁。
  根據韋伯斯特的記載,到瞭黎明時分,“我們看見一支龐大的兩棲艦隊逐漸靠近,準備登陸。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次集中這麼多的艦艇。準備登陸的艦隊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壯觀的。”不過,他沒有看見前一天晚上的一場災難。德國魚雷艇悄悄地混進運載第4步兵師的運兵登陸艦和其他大型艦艇中間。德國人擊沉瞭兩艘運兵登陸艦和一些其他艦艇,造成900人溺水身亡。盟軍對此事秘而不宣,因為害怕它會挫傷部隊士氣,因為他們將乘坐運兵登陸艦在法國登陸(這件事被掩蓋瞭40餘年,顯然是齣於尷尬)。
  韋伯斯特看見第4步兵師的人從海灘攻上來,從E連陣地前麵穿過。後來他在日記裏寫道,他們“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嘴裏罵罵咧咧”。他的日記中還記錄瞭軍官對士兵們說的話:“我們不能寫有關托基演習的情況。”下午,E連進行瞭25英裏的長途行軍,然後在樹林中露營。4月28日早晨,他們乘卡車返迴奧爾德本。
  那個周末,馬拉其、查剋·格蘭特、沃倫·穆剋和喬·托伊獲準去倫敦。同去的還有穆剋最好的朋友,來自紐約州托納萬達,在501傘降步兵團服役的弗裏茨·尼蘭德。他們在倫敦見到瞭尼蘭德的哥哥鮑勃。鮑勃是第82空降師的一個班長,曾在北非和西西裏參加過戰鬥。他們晚上就在一傢酒吧裏,聽鮑勃·尼蘭德講戰鬥經曆。他說瞭一句使馬拉其終身難忘的話:“如果你想成為英雄,德國人很快就會成全你——死的。”在返迴奧爾德本的火車上,馬拉其對穆剋說,從鮑勃·尼蘭德的語氣中可以聽齣,他已經失去瞭戰鬥力。
  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在奧爾德本的E連演練瞭更多的科目,包括襲擊炮兵陣地、橋梁、堤道等。有一次演練的是跳傘後的直接襲擊行動,其他時候則是模擬空中飛行,然後從卡車上“跳傘”。
  從5月9日至5月12日,101空降師舉行瞭由全師所有人員參加的代號“鷹行動”的D日進攻預演。E連使用的厄波特裏機場就是它在D日將使用的機場。人員與裝備都上瞭實際攻擊那一天將使用的飛機。起飛、跳傘與集結都是盡可能不摺不扣地按照計劃進行,包括在空中飛行的時間都要求相同。
  由於每個人所攜帶的裝備都很多,所以登上C—47也不容易。每個人的負載都超重,因為幾百年來軍人齣徵之前,總是要為能想象到的各種緊急情況做些準備。發放到每個人手上的背心與長內褲都經過浸漬處理,能防止可能的化學武器的傷害。這就使他們行動受到影響,身上發齣異味,渾身發癢,體熱難以散發,不斷冒汗。戰勤服的上衣與褲子也是經過處理的。每個人軍上衣的衣領裏都有一把軍用小刀,如果跳傘後降落在樹上,就可以用小刀割開降落傘並割斷繩子解脫自己。在他們肥大褲子的口袋裏,有小勺、刀片、襪子、盥洗用品袋、電筒、地圖、三天的K級乾糧、一隻緊急充飢袋(內有四塊巧剋力、一包“魅力”牌口香糖、咖啡粉、糖,還有火柴)、彈藥、羅盤、兩枚殺傷手雷、一枚反坦剋雷、一隻發煙手雷、一隻甘濛式炸彈(兩磅重的塑型炸藥,用來對付坦剋的),再有就是每人兩盒香煙。士兵的軍裝外麵還披掛有子彈帶、拉索、點四五口徑的手槍(軍士與軍官為配發,二等兵得自己去弄,不過大多數都有)、水壺、工兵鍬、急救包,還有刺刀。在這些東西上麵再套上傘兵裝具,包括背在後麵的主降落傘包以及固定在胸前的備用傘。防毒麵具綁在左腿上,傘兵刀或刺刀綁在右腿上。士兵的胸前還掛著野戰背包,裏麵是他的換洗內衣和彈藥,有時候放的是一管管的炸藥,此外就是分解開的步槍、機槍或者迫擊炮呈對角綫斜挎在備用傘下方,雙手則空齣來控製降落傘的吊帶。在所有披掛的上麵,他還要穿上飛行救生衣,最後再戴上頭盔。
  有些人還再帶上一把刀,有些人還能騰齣一些地方多帶些彈藥。戈登覺得自己帶上機關槍之後,總共的重量是正常體重的兩倍。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彆人的扶助下纔上瞭C—47的。登機之後,他們擠得動都動不瞭。
  泰勒將軍韆方百計為“鷹行動”調來足夠數量的C—47。在整個歐洲戰區,都需要用這種飛機來提供不間斷的後勤保障,在飛機調用方麵,部隊運輸機指揮部的排名被放在最後。這種飛機在裝備方麵很不完善。它的油箱上沒有防高炮火力的護闆。
  5月10日至11日,E連接受瞭“鷹行動”的簡令。他們的目標是一個可以控製海灘的炮兵陣地。5月11日黃昏時分,E連起飛。飛機在英格蘭上空進行瞭“一段飛行”,時間達兩個半小時。午夜剛過,他們就跳傘瞭。對E連來說,這次演習非常順利。其他連則碰到瞭一些麻煩。2營司令部直屬連所在的機群正好遇上德國飛機空襲倫敦。高射炮火對空射擊,機群編隊被打散。飛機駕駛員找不到降落場地。運送502團H連的9架飛機中有8架把傘兵空投到距空降地帶9英裏的蘭姆斯堡村。有29架飛機載著機上的傘兵盡數返迴機場。其他一些人鬍亂地跳傘下去,發生瞭許多事故。將近500人骨摺、扭傷或受瞭其他傷。
  在這一片混亂中,空降兵的司令官們唯一能聊以自慰的是,根據傳統的說法,不成功的彩排預演將帶來非常成功的首場演齣。
  5月31日,全連整隊被帶到沿亨格福德路停放的卡車上。奧爾德本有一半的人,包括幾乎所有的未婚女孩們,都到那裏嚮他們揮手告彆。許多人在流淚。小夥子們留下的包裹給人們留下瞭希望:他們還會迴來。
  訓練已經結束。整個訓練持續瞭24個月,而且幾乎是不間斷的。戰士們個個都經過瞭韆錘百煉,達到瞭人的身體所能達到的極限,就連職業拳擊手和橄欖球運動員也難以相比。他們遵守紀律,隨時準備毫不猶豫地執行命令。他們不僅善於使用自己手中的武器,知道如何使用其他武器,還熟悉並能夠使用德國武器。他們會使用無綫電,知道各式各樣的手語,能識彆多種煙霧信號。他們在戰術方麵也是行傢,無論他們麵臨的是炮兵陣地、碉堡、戰壕,還是由機槍守衛的小山頭,都能夠對付。每個戰士都知道班長和排長的義務與責任,並準備在必要的時候代行他們的義務與責任。他們知道如何炸毀橋梁,如何使大炮失去功能。他們能很快構築起防禦陣地。他們能在野外生存,能在散兵坑裏睡覺,能日夜兼程地行軍。他們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在E連,他們交瞭最好的朋友,這是以前沒有交過,以後也不會再交到的朋友。他們隨時準備為這樣的朋友去犧牲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為自己的朋友去消滅更多的敵人。
  他們做好瞭準備。當然,第一次上戰場是一種終極體驗,一個人是永遠不可能做好充分準備的。上戰場是多年前就有思想準備的,它是一種考驗,而且會引發焦慮、渴望、緊張、害怕失敗、期待等。它很神秘,而增強這種神秘感的原因是,那些經曆過這種神秘的人無法描述它的樣子、它給人的感覺,除瞭他們自己中彈,或者打死彆人時的異常情感反應。無論經過怎樣艱苦的訓練,無論這種訓練有多逼真,對於真正戰鬥中的緊張激烈程度,任何人都無法做到有充分的準備。
  E連官兵信心百倍,也充滿恐懼地離開瞭奧爾德本。
  ……

前言/序言

  2000年6月,湯姆·漢剋斯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來到新奧爾良,要在這裏住幾天,參加國傢D日博物館的開館盛典。他們受到參觀者、董事會成員、記者和電視颱記者們的大量關注。當時,有成韆上萬的二戰老兵參加瞭各種慶祝活動,其中最壯觀的當數慶祝遊行的場麵。數十萬人站在街道兩側,許多人舉著“謝謝你們”的標語牌,有的揮著該市《皮卡尤恩時報》二戰歐洲勝利日或對日作戰勝利日那天報紙的頭版。二戰老兵們乘軍用卡車沿街緩緩前進,不斷嚮歡呼的人群揮手緻意,車隊竟然長達兩英裏。這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軍隊遊行。軍樂隊高奏雄壯的樂麯,成建製的部隊齊步行進,有的人化裝成二戰時的模樣,天上有飛機編隊低空飛過。當然,參加遊行的還有二戰時期的老兵。當一支突擊隊員的隊伍走來時,湯姆從檢閱颱上下來,與他們握手,請他們簽名,並提齣和他們閤影。斯蒂芬也走到老兵麵前,請他們簽名和閤影。明星們也當瞭一迴追星族。
  於是,湯姆和斯蒂芬便以本書為藍本著手為HBO拍一部連續劇。他們一絲不苟追求準確的精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們每寫一集便把稿子寄給我。我知道怎樣寫書,但對寫電影劇本和連續劇卻一竅不通。盡管如此,他們對我提齣的意見或建議還是很重視。他們還把稿子寄給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徵求意見。他們對E連的官兵進行采訪獲取新的信息。而且,演員們也與所扮演的人物原型進行接觸,詢問他們當年在這件或那件事情發生時是怎樣想的、有什麼感覺、笑瞭沒有、是否很興奮、是否很沮喪,等等。湯姆甚至還說服迪剋·溫特斯飛到英格蘭的拍攝現場。
  我在本書的鳴謝中已經說瞭我是怎麼想到要寫E連的。湯姆和斯蒂芬讀瞭本書後決定把它拍成連續劇,但是真正做起來又談何容易。首先,描寫二戰的書就有成百上韆本。他們二位之所以喜愛《兄弟連》是因為本書的覆蓋範圍——幾乎覆蓋瞭整個西北歐戰場,特彆是因為本書集中描寫的是一支功勛卓著的輕步兵連隊及其指戰員的個性和所作所為。正是後者深深吸引瞭他們二位、我以及眾多的讀者。這場戰爭太大,人物太多,著名的和不很著名的將軍與政治傢不勝枚舉,人們對艾森豪威爾、對盟軍最高統帥部、對羅斯福及其統帥部、對二戰的戰略等等方麵的書籍已經厭倦。人們的興趣已經轉嚮參戰的陸海空軍具體人員,想要知道:他們做瞭些什麼?怎麼會那樣做的?自然,人們想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增長見識;也許更想得到鼓舞和啓迪。
  湯姆和斯蒂芬和許多其他人一樣,對二戰十分鍾情。他們深知那些參戰人員為我們大傢付齣瞭多少;他們已經花瞭很大的精力來頌揚二戰老兵,來錶達對老兵的敬意,並在這方麵做得很齣色。
  我與湯姆和斯蒂芬懷有同感。我為能夠與他們一起將這些老兵們的故事再次展現齣來感到高興和欣慰。


兄弟連(紀念版) 《兄弟連》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戰爭史詩敘事和對人性深刻的洞察,成為瞭二戰題材文學中的一座高峰。它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戰爭的小說,更是一部關於勇氣、犧牲、友誼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性光輝的史詩。本書以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真實經曆為藍本,從他們嚴酷的訓練開始,一路跟隨他們穿越歐洲戰場,經曆瞭無數生死考驗,直到戰爭的結束。 曆史的洪流,個人的縮影 故事的開端,我們將目光聚焦在E連士兵們在新兵訓練營的經曆。在馬薩諸塞州的坎貝爾營地,這些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區的年輕人,被塑造成瞭一支緊密團結、英勇無畏的空降部隊。在這裏,嚴格的訓練不僅僅是體能和技能的磨礪,更是意誌和精神的淬煉。嚴苛的教官、艱苦的環境,都在悄無聲息地塑造著他們,為即將到來的殘酷戰爭打下基礎。讀者將深切感受到,戰爭並非英雄的獨角戲,而是在一次次嚴峻考驗中,普通人被逼至極限,迸發齣非凡的力量。 諾曼底登陸:天堂之戰的序幕 D日,1944年6月6日,E連的命運與曆史的進程緊密相連。他們從空中跳傘,在混亂的戰場上艱難集結,麵對的是敵人嚴密的防綫和未知的恐懼。諾曼底登陸,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復雜的登陸戰之一,成為瞭E連士兵們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實戰檢驗。他們在敵人的炮火中搜尋戰友,在陌生的土地上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書中詳細描繪瞭登陸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睏難:迷失方嚮、孤立無援、士氣低落,以及在這樣的絕境中,他們如何依靠彼此,重拾信心,繼續前進。每一次進攻,每一次陣地的爭奪,都充滿瞭血與火的殘酷,也展現瞭他們不屈的戰鬥意誌。 巴斯托涅的圍城:煉獄中的堅守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E連的士兵們經曆瞭一係列更為艱苦卓絕的戰鬥。其中,在比利時巴斯托涅的圍城戰,無疑是他們經曆過的最黑暗、最殘酷的時刻之一。麵對德軍的猛烈攻勢,E連以及其他盟軍部隊被圍睏在巴斯托涅。嚴寒的鼕季、稀缺的物資、不斷的炮擊,將這片土地變成瞭人間煉獄。在彈盡糧絕、士氣接近崩潰的邊緣,E連的士兵們依然憑藉著頑強的意誌和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堅守陣地,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書中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戰術層麵,更深入到士兵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堅持。寒冷刺骨的夜晚,他們圍坐在一起,分享最後一塊餅乾,講述著對傢人的思念,這些平凡的瞬間,在戰爭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也更加凸顯瞭他們作為“兄弟”之間的羈絆。 市場花園行動:希望與失落的交織 “市場花園行動”是二戰中一次雄心勃勃的聯閤軍事行動,旨在通過一係列空降和地麵進攻,奪取荷蘭的幾個關鍵橋梁,從而快速推進到德國本土。E連也參與瞭這場行動,然而,這次行動的復雜性和高風險,也讓他們付齣瞭沉重的代價。書中細緻地描繪瞭行動中的每一個環節,從計劃的製定,到士兵們的跳傘著陸,再到與德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他們麵對著訓練有素的敵人,以及戰綫過長、補給睏難等種種挑戰。這次行動的結局,雖然未能完全達到預期,但E連士兵們的英勇錶現,再次證明瞭他們的戰鬥力,也為他們贏得瞭更多的尊重。 阿爾登戰役:嚴寒中的生死較量 阿爾登戰役,也稱“突齣部戰役”,是二戰後期一場大規模的戰略反攻,德軍意圖穿過阿登地區,分割盟軍戰綫。E連再次被推嚮瞭戰鬥的最前綫。在嚴寒的鼕季,麵對德軍的突然襲擊,E連的士兵們奮不抵抗。他們與德軍展開瞭殊死搏鬥,在冰天雪地中,為瞭保衛每一寸土地,付齣瞭巨大的犧牲。書中對這場戰役的描寫,充滿瞭緊張感和殘酷感。每一次交火,都可能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然而,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E連的士兵們也沒有放棄。他們相互支援,共同作戰,用生命捍衛著最後的防綫。 進軍德國:勝利的曙光與戰爭的代價 隨著盟軍的節節勝利,E連的足跡逐漸邁入瞭德國本土。然而,即使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刻,戰鬥依然沒有停止。他們繼續嚮前推進,與殘餘的德軍進行最後的較量。書中也描繪瞭士兵們在占領區的生活,以及他們對戰爭的復雜感受。勝利的喜悅伴隨著對逝去戰友的哀思,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他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也品嘗瞭勝利的甘甜,這一切都讓他們的人生因此發生瞭深刻的改變。 戰爭的終結,人性的永恒 最終,隨著歐洲戰場的勝利,E連的士兵們迎來瞭戰爭的結束。然而,對於許多經曆過這場戰爭的人來說,戰爭留下的創傷是難以磨滅的。本書不僅僅記錄瞭E連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更深刻地展現瞭戰爭對個體生命的摧殘,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性所展現齣的堅韌與光輝。《兄弟連》通過對E連每一個士兵真實而鮮活的刻畫,讓我們看到瞭戰爭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感受到瞭普通士兵的恐懼、痛苦、希望和友誼。他們是曆史的參與者,也是曆史的見證者,他們的故事,是對戰爭最深刻的控訴,也是對和平最真摯的祈禱。 紀念與傳承 “紀念版”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銘記曆史,珍視和平。這本書所描繪的,不僅僅是一支連隊的傳奇,更是無數在二戰中浴血奮戰的普通士兵的縮影。他們的勇氣、犧牲和友誼,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通過閱讀《兄弟連》,我們不僅能夠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更能從中獲得關於生命、勇氣和人性的深刻啓示。這本書,將成為我們永遠不忘卻的記憶,提醒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起來欲罷不能的書,它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能將枯燥的軍事行動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跟隨主角們穿越火綫,經曆瞭無數場驚心動魄的戰役,每一次勝利都來之不易,每一次失敗都讓人扼腕嘆息。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凡人的脆弱與無奈。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失落、他們的思鄉之情,都讓我感同身受。正是在這種真實性中,我看到瞭他們身上最偉大的閃光點——那種在絕望中不放棄希望,在黑暗中依然選擇前行的勇氣。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英雄並非刀槍不入,而是那些在無數次跌倒後依然選擇站起來,並為他人撐起一片天的人。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勇氣”的定義,也讓我對那些在戰火中默默奉獻的普通士兵充滿瞭無限的敬意。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我的閱讀體驗中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記。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題材的作品,更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友誼、關於人性救贖的史詩。我看到瞭年輕的士兵們如何從青澀走嚮成熟,如何在殘酷的戰爭洗禮下鍛造齣堅韌的意誌和深厚的戰友情。他們之間的互助、信任、甚至是為瞭保護戰友而甘願犧牲一切的行為,都讓我深受感動。這種情感的羈絆,在炮火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顯得尤為珍貴,也正是這種情感,支撐著他們走過最艱難的時刻。作者巧妙地將個體的成長曆程與宏大的戰爭敘事相結閤,使得整本書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我仿佛也成為瞭他們中的一員,分享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著他們對生命的渴望與對和平的嚮往。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依然能夠綻放光芒。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戰爭的殘酷,也映照齣人性的光輝。作者以一種極其客觀卻又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看到瞭戰爭對個體身心的摧殘,看到瞭死亡的無情,但更讓我震撼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有人能夠保持善良、保持希望。那些為瞭捍衛信仰而浴血奮戰的士兵,他們的犧牲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是為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集體主義的力量,看到瞭在共同的目標下,個體能夠爆發齣多麼強大的能量。我被那些為瞭完成任務而毫不猶豫衝鋒陷陣的身影所打動,也被那些在戰後依然懷揣著對逝去戰友的思念和對和平的期盼的人們所觸動。它讓我深刻理解瞭“犧牲”的含義,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力量。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部史詩,讓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仿佛親曆瞭二戰的戰場。作者的文字功底著實驚人,他筆下的士兵們不再是模糊的群像,而是鮮活、立體、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友情,都如此真實地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幾度熱淚盈眶。我仿佛能聽到槍炮的轟鳴,聞到硝煙的味道,感受到那種生死一綫間的緊張與絕望。但更讓我動容的,是那些在黑暗中閃耀的人性光輝。即便身處煉獄,他們依然堅守著彼此,用生命守護著戰友,用血淚譜寫著不朽的戰歌。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深刻理解瞭戰爭的殘酷,更讓我對那些為自由和和平獻齣生命的英雄們充滿瞭敬意。這是一本讓我肅然起敬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生命、對信仰、對人性的深刻拷問。它教會我珍惜和平,更教會我如何做一個有勇氣、有擔當的人。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史實的確鑿和情節的跌宕起伏。它的魅力在於,它將宏大的戰爭背景與個體微觀的命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看到瞭他們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爆發齣的驚人力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瞭他們的成長、蛻變,甚至是內心的掙紮與矛盾。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情感糾葛,都值得讀者去細細品味。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心跳,每一次的痛苦與喜悅。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往往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對戰爭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事件,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譜寫而成的。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時,我們該如何找尋自己的位置,如何保持內心的純淨與善良。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東西,這次乘著618活動又剁手很多,特彆是書,優惠力度真大,又可以看很長時間瞭,書中自有顔如玉。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活動非常給力,而且送貨速度也特彆盡快,書都完好無損,還會繼續購買!

評分

放購物車很久瞭,趁活動都收瞭。故事很喜歡。紙質印刷都很好,精裝的不怕掉頁。這個版本中英都有瞭還可以學習英文很喜歡。

評分

買瞭好多,慢慢看

評分

非常不錯的選擇次購物,還會繼續購買

評分

我喜歡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

評分

好書收藏。

評分

好好好非常好!謝謝Thanks?(?ω?)?非常感謝你們!

評分

還沒有打開,今天收到貨瞭,相信京東,物流也很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