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古代诗歌史的著作,里面的内容之丰富、观点之独到,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特别,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些关键的诗歌流派和代表人物,串联起整个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例如,它详细分析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屈原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接着又深入探讨了唐诗的辉煌,从李白、杜甫的豪放飘逸,到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再到晚唐的绮丽伤感,都有精彩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诗歌意境的解读,他能够抓住诗歌最核心的情感和画面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仿佛读者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悲欢离合。书中的理论分析也很有深度,将诗歌置于当时的哲学、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使得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诗歌的兴趣,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哲学思想演变的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从先秦诸子百家,一直讲到宋明理学,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哲学发展脉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于那些抽象复杂的哲学概念,他能够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对比分析,作者通过对《道德经》和《论语》的深入解读,阐明了两种思想体系在看待人生、社会以及宇宙的根本区别,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当下的问题。书中还涉及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与本土哲学的融合,这部分的内容也让我对中国哲学史的复杂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刚翻完一本关于汉代散文的集子,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这套书的装帧就很有古意,纸张的质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内容上,它收录的散文体裁相当齐全,从早期朴实的赋,到后来韩愈、柳宗元那种气势磅礴的古文,几乎涵盖了整个汉代的文学脉络。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颂”和“诔”的部分,虽然这些体裁现在看来可能有些晦涩,但作者的注释和讲解非常到位,层层剥茧,把那些古老的典故和深邃的意义一点点展现出来。读这些散文,你会惊叹于古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那种字斟句酌,情感喷薄欲出的力量,是现代文字很难比拟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介绍,让你不仅仅是在读文章,更是在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纂这部作品时付出的心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打开了通往汉代文学殿堂的钥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世界。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研究专著,简直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神话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神话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作者通过对各种古籍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揭示了神话故事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的分析,作者将这些故事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进行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理解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魅力,读起来引人入胜。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艺术乃至民俗文化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神话不再是孤立的传说,而是与整个中华文明紧密相连的活态基因。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著作,这本书对于我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心态和艺术追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系统地梳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演变,介绍了历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诗歌“风骨”、“兴”、“比”、“赋”等美学范畴的阐释印象深刻,作者运用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例证,将这些抽象的美学概念讲解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论述也非常有逻辑性,能够清晰地展现不同时期文学批评思潮的更迭和相互影响。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古代文人并非只埋头创作,他们对于文学的本质、创作的技巧以及作品的评价,有着非常深刻和系统性的思考。这本书帮助我超越了仅仅阅读古籍的层面,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人的艺术世界。
评分好看。真的真的。。。。
评分这本看似散乱的访谈书,其实一直围绕的是两个主题,就是“自由”和“幸福”。何兆武不止一次的说,幸福感有两个前提,一是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二是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正是战乱不断,可是,大家的情绪都很好,总隐隐约约觉得,战争一定会结束,战争结束之后,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另外他还提到他与生平很佩服的王浩争论幸福的问题,幸福不是happiness,而更接近于blessedness,并且,不经过怀疑、拷问和扬弃的信仰也不是幸福,必须是“通过苦恼的欢欣”。这一次是他说服了王浩,心里很高兴。他提到说,王浩一生都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也就是找出生的意义,所以学了哲学,但是,他到最后也没能回答这些问题。在海德堡,他一个人去走了“哲学家小径”,问什么感觉,他回答:From Nothing to Nothing. 很巧的是,前一阵AG准备他的系列讲座《吉他上的巴洛克》,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艺术来看,很多人推测那时的人们幸福感是比较强的。至少他们是在非常努力的追求“快乐”,也不乏怀疑和扬弃。那时的特点也是战乱不断,“宗教、科技、阶级、政权,一切都在重新洗牌之中,没有安全感”。同时,人们也可能隐隐约约觉得未来是更加美好的吧? 照这么分析,恐怕现在的人们普遍缺少幸福感。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超英赶美的热情年代早已过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种鼓舞人心的远景目标,已经渐渐失去了鼓舞作用,人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出现的问题上,很多问题是非常深层的,还看不到解决的办法。恐怕很多人心里,并不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从个人来说,努力上班挣钱,买房买车,能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呢?很难说。过去房屋产权70年,人的一生,除去婴幼儿和老年,有效的人生还不到70年,不过是个租户,物质上的满足是很难给人带来幸福的。精神上呢?如果没有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谈何得到幸福?尤其是,如果看不到有得到自由的希望,如果看到大部分的人们是愚蠢和低俗,谈何幸福?或者再退一步说,如果人们就是愚蠢、低俗和短视,天晓得,他们是否能得到幸福? 另一主题词,就是自由。学术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过去中国的文士,都是有些劲儿劲儿的,不修边幅,“犬儒”的很。书里写刘文典见到蒋介石的时候,蒋说,你就是刘文典吗?他回敬一句,你就是蒋介石吗?结果被关起来了。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像北大的兼容并包,还有西南联大这几年,都是知道你厉害就请过来,你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条款限制的。学生也是爱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那时候出了一批特别耀眼的优秀人才,后来再也没有过的。想起胡适说,“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唐德刚试探的问,至少可以搞点自然科学,胡适有点蛮横的说,“自然科学也搞不好!” 书里提到,建国前的图书馆,不论大小,都是可以自由进去翻看,非常方便。后来,他一个搞研究的老先生,还不能允许到里面翻看,而且,借阅台湾书还要写个申请让党委批。这样,无异于自己给自己建立很多屏障,知识的自由传播被屏蔽之后,我们渐渐的落后了。互联网万岁,google和维基万岁,向盗版碟商致敬!不过,就像那次梁文道说的,我们被切断这么多年后,我们视野和脑海能够想到的,去主动搜索的,已经被规定,尽管我们可以获取我们想到要去获取的,但那些我们从未知道的呢? 这本书的执笔文靖,是研究生时的同学。平日来往不多,只知道她是哲学系,好像是搞思想史的。毕业后,她去了三联我简直羡慕极了,我高山仰止的一帮人,沈昌文、董秀玉等,对于她来说都是熟人,还有这种连续两年去采访何先生,跟一个这样的老人聊天,如果我也能做这些,简直就别无所求了。 她这次写的后记,于我也感触很深,读到“梨子和坦克”的故事,我也几乎要落泪。我们这一代人被人说应该是最幸福的,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快乐。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到长大后面临的环境,都决定我们这一代是非常功利的,非常被动的,也是非常愚昧的一代。一些历史被很小心的保护起来,八十年代或者更早的自由思想的一些碎片,只是依稀留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发现被掩盖的真相?令我不寒而栗的是,我们这一代正在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里,提到一个学生曾经向他发问,有点发急:“为什么你认为记忆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记得这些事?”他心中一定是非常之悲凉、非常之绝望。
评分印刷太精美!
评分。。。。。。。。。。。。
评分书好,印刷好,快递也好。支持
评分楚辞,就是经典,我们都应该来看看吧!
评分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又到活动屯书季,屯屯读读更健康,呵呵
评分这个系列都还不错,值得一读,前面的导言写的好。
评分书好,印刷好,快递也好。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