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果蔬吟》,《他们在朝鲜战场》,《本地》与《市井西安》,《成长课》,《卸任》,《漫邮记:年画地图》,《一支驳壳枪》以及《声音》。
2013年夏天,作者绿妖赴台湾做了一次农业考察,这篇《果蔬吟》是考察笔记之一。她在台湾重要温带水果产区的台中新社区随机采访了十几位果农菜农,这些无财团背景的个体农民是标准台湾特色的“小农经济”,分享他们面对的问题,苦恼与喜悦,希望能有更大的代表性。
《读库1105》和《读库1302》里曾有罗尘的《三线人》和《柳河时光》,这次他走进了朝鲜战场,对近四十位老兵进行访谈,做了近百万字的口述实录,老兵们说:“打仗不是拍电影,开枪就要死人的。”《他们在朝鲜战场》选取了其中十五位老兵的口述,他们只能描述空气中的味道,视线中的惨烈,只能记得朝鲜老百姓舞蹈中的某一张脸,或是某个战友在牺牲的一瞬间嗓子眼里咽气时所发出的咕噜声。你在书房里搜索到的一切资料,整个战争的是非判断,在他们一张张面孔前,均无法延续。
2014年初有个“本地——市井生活系列展”在西安开展,展览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赵利文从事摄影以来第1个作品展《一个人的城市记录:西安1985-1995》;一部分是八十年代老物件展,包括了书籍、信件和征集来的个人与家庭照片以及生活用品;另一部分是现场播放的八十年代音乐与影像。“记录比摄影更重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利文在西安走街串巷拍了上万张照片,策展人宋群整理了一部分照片,说,日常是这些照片的主题,也恰恰是日常,才是这些照片的价值所在。《市井西安》里选取了赵利文的几十幅作品刊出。
易卫东老师在《成长课》里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他说,不必夸大读书的作用,自己之没有被毁灭,在成长过程中,阅读,是他心灵救赎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形成的阶段,什么是他需要的教育。
2006年5月30日至6月6日,应波兰外交部的邀请,夏榆赴波兰访问,到格但斯克专访瓦文萨是他此行的首站。莱赫·瓦文萨,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95年,瓦文萨竞选总统失败,2000年,再度参加总统竞逐,结果只获得百分之一点零一的选票。《卸任》是夏榆对这位退休总统的采访。
继《读库1304》的“漫邮记”系列之戏曲之美后,谭夏阳又带来了《漫邮记:年画地图》。中国邮政自2003年起,每年的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都会发行一套木版年画邮票,至2011年止,一共发行了九套。2011年以后,改为不定期发行。年画邮票在邮迷的邮册里,汇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年画地图。
民国时期“是民间武器泛滥的年代”,进口管道的多出,令民国成为万国枪械博览会。在这些繁多乃至芜杂的洋枪中,有一种相当著名,便是被称为“盒子炮”的驳壳枪。《一支驳壳枪》里讲了驳壳枪为何能在中国战场赢得声誉。
《声音》是每年《读库》的保留栏目,是对2013年的表达与记录。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71 果蔬吟 绿妖
72-114 他们在朝鲜战场 罗尘
115-123 本地 宋群
124-173 市井西安 赵利文 摄
174-203 成长课 易卫东
204-225 卸任 夏榆
226-269 漫邮记:年画地图 谭夏阳
270-276 一支驳壳枪 半夏
277-317 声音 苗炜 辑录
初翻阅这本合集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跨度的掌控力,仿佛作者们拥有了一种穿越历史迷雾的魔力。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字片段,它们各自独立,却又在某种无形的力量下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网络。我注意到其中几篇文章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视角极其刁钻,完全避开了教科书上那种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而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切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激起的涟漪却足以展示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过往事件的认知维度,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空白地带”。它不提供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角度和一套思考工具,迫使读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重构理解。这种“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有价值,真正做到了“予人以渔”。
评分这本《读库1402》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经典的黑白主色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追逐潮流的朴素美学,封面上那些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排布的文字和留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收录内容的精悍与凝练。装订得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不用担心会散架,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在书页上做大量标记和折角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开本设计也非常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在公文包里,都显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兼顾了便携性。而且,每一期的内页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匠心,字号选择适中,行距宽松有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这种对手感的执着和对细节的打磨,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每一次抚摸着它的封面,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那一定是“惊喜的联想”。这本书的编辑功力简直是鬼斧神工,他们似乎在不同的文章之间设置了无数不易察觉的暗线和引力场。有时候,我读到某段关于古代手工艺的描述,突然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前一篇文章中某个现代设计师的理念,两者在本质上达成了奇妙的共鸣,仿佛跨越了时空和主题的界限,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微妙,它不是那种生硬的“主题串联”,而更像是潜意识中的灵感触发。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迫使我不断地在已读内容和新获得的信息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点,仿佛在自己的知识地图上开辟了新的航道。我甚至会停下来,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思维导图,试图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这种主动探索的乐趣是看其他纯粹的单本著作时很少能获得的。
评分从文体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期《读库》提供了一场丰盛的盛宴,它的取材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认为的“严肃文学”或“社科理论”,而是非常大胆地纳入了一些看似边缘化的文本,比如某位学者的田野考察记录碎片,或是某个小众艺术流派的理论宣言节选。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开放且包容的知识观——即真正的智慧和美感,不应被固定的学科边界所束缚。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叙事,它们往往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能够瞬间将我拉入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种对“鲜活”经验的捕捉与记录,让整本书的基调保持了一种必要的“人性温度”,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性带来的疏离感。阅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跨越学科、跨越年代的知识沙龙,听到了各种不同领域的大师们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着精彩而富有启发性的交锋。
评分我得说,这本刊物在保持其独立精神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到位,它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下文化景观中的某些漂浮和浅薄,并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与之保持距离。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一种“慢下来”的节奏感,这与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倡导的“即时满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些被收入的文本,无论是散文、随笔还是引用的文献节选,无一不带有沉淀的痕迹,它们需要你放下手机,关掉通知,全神贯注地与其进行一场心智上的搏斗。我欣赏它对“深度”的坚持,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稀释内容的密度,反而让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妙味的段落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无疑是一种对核心读者的忠诚,也是一种对出版物自身文化使命的坚守。这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它,都是一次主动的“求知之旅”,而非被动的娱乐消遣。
评分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吾已消费京东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 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乃至饭不能食,寝则不安,辗转反侧 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所能而买。强哥之热心与快递员之殷切让人感染,感激怜涕。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都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更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 焚香祷告后与家人共赏此宝。妻则赞叹不已,不仅赞叹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更予红唇相赠。 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此属大家风范,忠义之商贾也。
评分书是好书,书皮上全是黑手印。书皮是纸的,还没法擦。
评分不错 不错 虽然包装简单了点 还好书没有什么问题
评分京东购物方便放心快捷
评分读库系列,中篇为主,都是写实的风格,能了解不少不常见的知识,可以收藏看看
评分书的品相很不错。内容也很好,我非常喜欢。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14年的书,封面有些小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