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论文学

徐复观全集:论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文学批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论文学
  • 文学理论
  • 二十世纪文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6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复观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论文学》一书收录了徐复观先生有关文学方面的数十篇文章,既有论证严谨、材料丰富的对文学专门问题的探讨,也有韵味闲适、挥洒古今的与文学相关的随笔。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到徐复观先生利用文献梳理、文字考订等方法治学的方式和严谨的态度,以及他善于捕捉细微的笔触。

内容简介

  《论文学》是徐复观先生有关文学问题的单篇文章之合集,包含徐先生对文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如文学欣赏、文学研究等,也包含他对文学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如与其他学者对《红楼梦》、古诗等具体文学问题的商讨。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为其他一些文学著作所写的按语以及若干篇诗文。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

目录

按语:《论陈含光的诗与文艺奖金》
按语:《从小、大雅看上古时代的言论自由》
与梁嘉彬先生商讨唐施肩吾的一首诗的解释
与梁嘉彬先生的再商榷
中国文学的选、注、译等问题——梁选《古今文选》序
答虞君质教授
文体观念的复活——再答虞君质教授
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泛论报纸小说
台北的文艺争论
偶读偶记
永恒的幻想
略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编选计划》
回给王云五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有关中山文化学术基金董事会的审查水准问题
文学与政治
与许冠三谈翻译和中文法定
言行之间
读周策纵教授《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书后
白话、白话文、白话文学
论“抽样”之不可靠——曹頫的笔迹与《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钞者问题
敬答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汪立颖女士
从何写起
老觉淡妆差有味
曹頫奏折的诸问题(附补记)
从怪异小说看时代
答杨牧问文学书
扬雄待诏承明之庭的年代问题——敬答施之勉先生
读冯至《论洋为中用》
漫谈中共第四届文代大会
读艾青《新诗应该受到检验》
文艺与政治——由《七十年代》两篇文章所引起的思考
读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
文艺创作自由的联想——翟志成《中共文艺政策研究》序
诗文汇编

精彩书摘

  为人生而艺术,为人生而文学,这是东西艺术、文学的主流。人生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人必生长于社会群体之中;真正的文学,是对人生的批评,是对人生的开辟。批评得愈切,开辟得愈深,即愈可以证明人生是与社会同在,与其国家民族同在。所以为人生而文学,实际也即是为社会而文学,为其国家民族而文学。在被开辟出来的人生主观中,常常即是客观社会得到照明、得到关切的主客交流之地。所以文学家所深切感到人生问题,必然地,同时即是社会问题,即是国家民族问题。一个诗人,尽管只歌咏个人的哀乐,但若歌咏出来而可称为文学,则他个人的哀乐,必不期然而然地通于社会国家的哀乐。把自己深切所感到的人生社会问题,挟着深厚的“同感”,以艺术性的文字媒介表现了出来,这即是文学。其中表现得更具象化、更形象化的,要算诗与小说这类的纯文学。问题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即是在社会之前被照明了。于是文学家之所感,也可给社会以感染的作用,因而使社会也能感到同样的问题的存在。有的人生、社会的问题,只要被表现出来而发生感染的作用,更进一步发生熏陶苏醒的作用,问题也即得到解决了。若问题的自身只能由文学家提出,但并不能由文学家解决时,则由文学家的提出而使社会感到问题的存在。这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且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源的一步。真正的文学家,便是人生问题的解决,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提供这最根源性的第一步。
  文学是以自由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政治是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权力不一定是坏的,但权力与私人的权力欲望结合在一起,倒必然是坏的,所以西方有人以政治为人类无可避免的一种罪恶。我们可以随意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罪恶,多是环绕着政治所发生的。但此一罪恶之所以无法避免,乃系人类必在集体中始能生活。有集体生活,便不能不有政治,政治的基本目的,本在于解决集体生活中的共同问题。作为一个值得称为政治家的人,应当是能发现集体生活中的问题,而企图通过权力予以解决的人。因此,政治家与文学家,有共同的对象—作为集体生活实体的社会、国家、民族;有共同的课题—对那些无穷无尽的问题的解决;并且有共同的心灵—对那些问题,能思能感的心灵。不过,文学家是通过文字的艺术性以作精神上的解决,而政治家则通过权力运用上的艺术性以作行为上的解决。若以文学家所提供的解决,是最根源性的第一步,则政治家所提供的解决,是决定性的第二步。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中国思想的黎明》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思想源头及其演进的学术著作,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而系统性的中国思想史脉络。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哲学、政治、伦理等多个维度,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力求还原那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的原貌。 全书围绕“中国思想的黎明”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将先秦时期视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奠基阶段。作者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通过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与大胆探索,奠定了后世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框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 第一部分:思想的基因——宇宙观与本体论的萌芽 在深入探讨具体学派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早期中国社会对宇宙的朴素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逐渐演化为更为系统化的哲学观念。从商周时期的“天命”观念,到早期神话传说中的宇宙生成论,作者追溯了中国人对“天”与“地”关系的理解,以及“阴阳”、“五行”等早期宇宙模型雏形的出现。 接着,作者重点分析了《易经》在这一思想演进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他认为,《易经》不仅是占卜的经典,更是理解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一把钥匙。《易经》中的卦象、爻辞,蕴含着关于事物变化、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深刻哲理。作者通过细致解读《易经》中的符号系统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其作为中国早期本体论思考的雏形,强调了其对后来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部分:诸子争鸣——道德、政治与人生智慧的探索 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对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诸子学派进行了逐一剖析,并着重分析了他们思想的核心要义、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源流与发展: 作者首先追溯了孔子开创儒学之前的思想渊源,如《诗》、《书》、《礼》、《乐》等早期典籍所体现的社会伦理观念。随后,他深入解读了孔子“仁”、“礼”、“孝”、“恕”等核心概念,强调了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视。作者指出,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克己复礼为仁”,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彼的道德原则。 接着,作者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他详细阐述了孟子关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四端”学说,认为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基础,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作者也探讨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以及“仁政”思想的提出。 关于荀子,作者则着重分析了他的“性恶论”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另一条脉络的贡献。他详细解释了荀子关于“伪”的观念,即后天的人为教化和制度建设对于人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荀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制度、法律道德规范的强调,以及对教育在塑造人格和社会中的关键作用的认知。 道家思想的叛逆与超越: 作者将老子视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深入解读了《道德经》中“道”的抽象概念,以及“无为”、“自然”、“柔弱”、“不争”等核心思想。作者强调,道家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为造作的深刻反思,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接着,作者分析了庄子思想的浪漫主义与自由精神。他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庄周梦蝶”等,展现了庄子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作者指出,庄子思想在哲学上表现为一种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但在精神层面,它提供了超越物质束缚、获得内心安宁的可能性。 法家思想的务实与变革: 作者分析了法家思想的兴起,将其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他重点阐述了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作者强调了法家“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君主集权”等核心主张,认为法家思想的价值在于其对建立有效国家机器、维护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 作者也指出了法家思想的局限性,例如其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压制。然而,他也承认法家思想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墨家思想的理性与功利: 作者对墨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重点解读了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力”等主张。作者强调了墨家思想的逻辑严谨性和实践性,指出其“兼爱”思想超越了血缘亲情,是一种普惠性的博爱。 作者还分析了墨家在逻辑学、光学、工程学等方面的贡献,认为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早期体现。同时,他也指出了墨家思想在后来逐渐式微的原因,可能与其过度的实用主义和对传统礼乐文化的排斥有关。 名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补充与对话: 作者并未止步于主流学派,还对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其他重要学派进行了简要而精辟的介绍。他分析了名家在语言、逻辑方面的探讨,阴阳家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以及纵横家在政治辩论中的策略。作者认为,这些学派虽然在影响力上不及前几者,但它们丰富了先秦思想的多元性,也为后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对话。 第三部分:思想的传承与转化——汉代经学与后世思想的根基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汉代,分析先秦诸子思想如何在汉代得到了传承、改造和制度化。作者详细阐述了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作者认为,汉代经学是在先秦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一些元素,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例如,董仲舒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形而上学支撑。 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汉代思想的另一面,如道家、法家等思想在民间以及政治运作中的潜移默化。他指出,尽管儒家成为主流,但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中,为后世的思想发展保留了多样性的可能性。 结语:思想的回响与永恒的启示 在书的结尾,作者对先秦思想的价值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认为,这些古老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宝贵的智慧。无论是儒家的仁爱与秩序,道家的自由与自然,还是法家的务实与变革,墨家的理性与公平,都蕴含着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强调,理解先秦思想,并非仅仅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反思当下,探索未来的可能性。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思想源头的深度挖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考证,清晰的逻辑梳理,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刻的思想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中国思想之旅。它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的专著,更是一曲对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回响与赞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作者在书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总是能挖掘出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不仅仅是在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更是在探讨这篇文章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文化思潮,以及作者个人的思想体系。我曾经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感到困惑,觉得它们似乎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豁然开朗。作者用他深刻的见解,为我揭示了这些作品在当时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他对于文学的“功能性”和“超越性”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阅读文学作品,其实也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人类的思想进行碰撞。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文学评论类的书籍容易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分析角度极其刁钻,总能在看似平常的文学现象中,发掘出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对于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形式并非是空洞的技巧,而是思想的必然载体,而内容也并非是脱离形式的空谈,而是需要通过恰当的形式才能得以充分表达。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意境”的探讨,那种将读者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学鉴赏,是一种高度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种心与灵的共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鉴赏,不仅仅是文字的技巧,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挖掘。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是指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更是追溯这些性格的根源,探讨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与挣扎。这种深入人心的解读,让我觉得那些文学人物仿佛活生生在我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起伏,都变得格外真实和可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悲剧美”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悲剧视为一种不幸,而是从中发掘出人性的光辉与尊严,以及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这种对悲剧的超越性理解,让我对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生活本身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是人类情感与理智的镜子,映照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我翻了几页,就被那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论述深深吸引了。作者对于文学的理解,绝非停留在表面的遣词造句和情节设置,而是深入到文学的本质,探讨其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位置与作用。他将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学的演变与发展。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辨析,那种既有文化自觉,又不乏世界眼光的评论,让人耳目一新。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对自身阅读经验的重新审视,让我开始思考,我所读过的那些作品,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基因,又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思想。即使是对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作家或作品,作者的解读也足够清晰明了,引人入胜,让我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这本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期待能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其中,汲取更多智慧的养分。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犀利。他对于概念的界定清晰而精准,对于论证的逻辑严密而有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中国文学精神”的探讨,那种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深眷恋和对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深切忧虑,都让我感同身受。他并没有回避当下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是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道”与“诗”之间关系的阐释,这种将哲学与文学巧妙融合的分析,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学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更是一部关于文化思考的著作。

评分

好货

评分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评分

给我老婆买的,价格便宜。

评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评分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评分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评分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评分

不错的书,活动时间购买,价格超值,送货快。书可以一块儿购买,支持京东。

评分

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又不能离开理性,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渗透了艺术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观生活图景随意照搬,而是艺术家经过选择、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人生理解,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理性认识的外化和彰显。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 ,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另外,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中的理性思维,在把握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