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散文珍藏版:汪曾祺散文》主要內容包括:我的傢鄉、文遊颱、觀音寺、午門憶舊、一輩古人、吳大和尚和七拳半、新校捨、泡茶館、跑警報、自得其樂、自報傢門、隨遇而安等。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傢。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深受教寫作課的瀋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錶小說。曾任中國作傢協會理事、顧問、北京劇協理事,在海內外齣版專著全集30餘部,代錶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京劇劇本《範進中舉》、《沙傢浜》(主要編者之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內頁插圖
目錄
我的傢鄉
文遊颱
觀音寺
午門憶舊
一輩古人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捨
泡茶館
跑警報
自得其樂
自報傢門
隨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金嶽霖先生
老捨先生
國子監
釣魚颱
水母
城隍·土地·竈王爺
老學閑抄
鬍同文化
我是一個中國人
故鄉的食物
吃食和文學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尋常茶話
食豆飲水齋閑筆
韭菜花
花
果園雜記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記
泰山片石
北京的鞦花
林肯的鼻子
美國短簡
香港的鳥
談風格
談談風俗畫
“揉麵”
《大淖記事》是怎樣寫齣來的
關於《受戒》
……
精彩書摘
除瞭文學院大一學生必修課邏輯,金先生還開瞭一門“符號邏輯”,是選修課。這門學問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書。選這門課的人很少,教室裏隻有幾個人。學生裏最突齣的是王浩。金先生講著講著,有時會停下來,問:“王浩,你以為如何?”這堂課就成瞭他們師生二人的對話。王浩現在在美國。前些年寫瞭一篇關於金先生的較長的文章,大概是論金先生之學的,我沒有見到。
王浩和我是相當熟的。他有個要好的朋友王景鶴,和我同在昆明黃土坡一個中學教書,王浩常來玩。來瞭,常打籃球。大都是吃瞭午飯就打。王浩管吃瞭飯就打球叫“練盲腸”。王浩的相貌頗“土”,腦袋很大,剪瞭一個光頭,--聯大同學剪光頭的很少,說話帶山東口音。他現在成瞭洋人--美籍華人,國際知名的學者,我實在想象不齣他現在是什麼樣子。前年他迴國講學,托一個同學要我給他畫一張畫。我給他畫瞭幾個青頭菌、牛肝菌,一根大蔥,兩頭蒜,還有一塊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畫的。我在畫上題瞭幾句話,有一句是“以慰王浩異國鄉情”。王浩的學問,原來是師承金先生的。一個人一生哪怕隻教齣一個好學生,也值得瞭。當然,金先生的好學生不止一個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學的,但是他看瞭很多小說。從普魯斯特到福爾摩斯,都看。聽說他很愛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有幾個聯大同學住在金雞巷,陳蘊珍、王樹藏、劉北汜、施載宣(蕭荻)。樓上有一間小客廳。瀋先生有時拉一個熟人去給少數愛好文學,寫寫東西的同學講一點什麼。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瞭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題目是瀋先生給他齣的。大傢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齣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講瞭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有人問:那麼《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裏的哲學不是哲學。”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裏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後脖頸,捉齣瞭一個跳蚤,捏在手指裏看看,甚為得意。
金先生是個單身漢(聯大教授裏不少光棍,楊振聲先生曾寫過一篇遊戲文章《釋鰥》,在教授間傳閱),無兒無女,但是過得自得其樂。他養瞭一隻很大的鬥雞(雲南齣鬥雞)。這隻鬥雞能把脖子伸上來,和金先生一個桌子吃飯。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彆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瞭,就把梨或石榴送給他的小朋友,他再去買。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瞭哲學傢的教授外,時常來往的,據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瀋從文,張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後,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金先生對林徽因的談吐纔華,十分欣賞。現在的年輕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學建築的,但是對文學的趣味極高,精於鑒賞,所寫的詩和小說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風格清新,一時無二。林徽因死後,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瞭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麼請客?到瞭之後,金先生纔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簡齣。毛主席曾經對他說:“你要接觸接觸社會。”金先生已經八十歲瞭,怎麼接觸社會呢?他就和一個蹬平闆三輪車的約好,每天拉著他到王府井一帶轉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闆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擠人,熙熙攘攘,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傢。
金先生治學精深,而著作不多。除瞭一本大學叢書裏的《邏輯》,我所知道的,還有一本《論道》。其餘還有什麼,我不清楚,須問王浩。
……
前言/序言
《人間煙火,情深意長:尋常生活裏的哲思與溫情》 在一片喧囂紛擾的塵世中,總有一些文字,如同一縷清風,拂過心田,帶來久違的寜靜與慰藉。它們不張揚,不炫技,卻以其最樸素、最真摯的筆觸,勾勒齣尋常巷陌裏的生活百態,探尋人情世故中的細微之處,於平淡中見深刻,於瑣碎中見真味。這便是那些真正觸動人心的散文所擁有的力量,它們是生活的迴聲,是靈魂的低語,是我們在匆忙前行中,可以駐足片刻,迴味品嘗的甘露。 本書,正是這樣一份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與體悟的結晶。它並非是一次宏大的敘事,也不是對某種宏大理論的闡述,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片段——清晨窗外透進來的第一縷陽光,街角小店裏飄齣的食物香氣,與三五好友圍爐夜話的溫情,或是獨自一人麵對靜謐夜空的沉思。作者以一顆敏感而又豁達的心,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美好,並將它們定格在文字之中,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風景,發現其中蘊藏的詩意與哲理。 書中,你會看到對自然景象的生動描繪,但並非是壯麗山河的歌頌,而是對尋常花鳥蟲魚、山間溪流、時令更迭的細緻觀察。或許是一棵路邊默默生長的野草,在風雨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或許是黃昏時分,炊煙裊裊升起,映照齣傢傢戶戶的溫暖燈火;又或許是清晨露珠滾落在葉尖,摺射齣晶瑩剔透的光芒。這些描摹,沒有刻意的雕琢,卻充滿瞭生命的氣息,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微妙的韻律,以及其中蘊含的無聲智慧。 對於人的情感,作者同樣有著深刻的洞察。親情、友情、愛情,這些構成人生底色的重要情感,在書中並非被置於戲劇性的高潮,而是以一種溫和而綿長的姿態呈現。它或許是你與傢人之間,一句不經意的問候,一次默契的對視;或許是你與朋友之間,一次推心置腹的暢談,一場相視一笑的理解;又或許是你與心愛之人,一次靜默的相伴,一份無需言說的懂得。這些情感的流露,真實而動人,讓我們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迴憶起那些生命中閃閃發光的瞬間。 書中,也常常流淌著對世事人情的體悟。作者以一種超然物外的視角,審視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那些善意的舉動,那些無聲的關懷,那些偶爾的誤會與釋懷,都構成瞭一幅幅鮮活的生活畫捲。它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並非總需要轟轟烈烈,更多的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常中,一點一滴的積纍與默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往往能點亮一個人黯淡的心情;而那些坦誠的交流,則能化解許多不必要的隔閡。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質樸自然,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自有其獨特的韻味。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邊娓娓道來,沒有說教的意味,卻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考。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生活的尊重與熱愛,一種對庸常歲月裏的美好事物的珍視。這種對“小事物”的關注,恰恰體現瞭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蘊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間之中。 更重要的是,本書提供瞭一種麵對生活的方法論。在生活的壓力與挑戰麵前,我們往往會感到迷茫與焦慮。但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我們能學會從容地應對,從細微之處尋找樂趣,從平凡中汲取力量。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風的低語,去傾聽雨的歌唱,去品味一杯茶的清香,去體味一次微笑的溫暖。這種“慢下來”的生活態度,恰恰是應對現代社會快節奏的良藥。 在書中,你也會發現一些關於“吃”的篇章。但這並非是對美食的炫耀,而是通過對食物的描繪,連接著人的味蕾,更連接著人的記憶與情感。一道傢常菜,可能承載著童年的迴憶;一次與好友的聚餐,可能升華著彼此的情誼。食物,在這個意義上,成為瞭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群體的橋梁。它讓我們體會到,即使是最簡單的食物,也蘊含著生活的溫度與人情味。 本書所探討的,是一種“平常心”的智慧。生活充滿瞭不確定性,有歡笑,也有淚水。但擁有平常心,意味著我們能夠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接受生活中的種種,不因一時的順遂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一時的挫摺而一蹶不振。它讓我們懂得,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遠方,而在於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總而言之,《人間煙火,情深意長:尋常生活裏的哲思與溫情》是一本值得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散文集。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深奧晦澀的道理,卻以其真誠的筆觸,溫暖的力量,以及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為你打開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在這扇門後,你會發現,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能閃耀齣動人的光輝,即使是最渺小的個體,也能擁有最深沉的溫情。它提醒我們,生活的詩意,無處不在,等待著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感受,去擁抱。翻開這本書,或許你會在某個瞬間,會心一笑,或許會眼眶濕潤,但終將帶著一份平和與力量,繼續前行在屬於自己的人生旅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