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概述与展望
第二节 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
二、各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举措及启示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一、2012年、2013年三次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短期影响
二、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和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升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对非银行金融的影响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融资结构变化趋势
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
二、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现状及特征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股票市场短期面临考验,长期将稳步发展
二、债券市场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三、货币市场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四、外汇市场波动性将增加,风险加大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证券基金业短期面临较大压力,长期将稳步发展
二、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信托业挑战大于机遇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
一、何谓影子银行
二、利率市场化带给影子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民营金融
一、我国民营金融的现状
二、利率市场化将促进民营金融规范化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民营金融的挑战
第四章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影响实体经济的机理分析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
二、利率市场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对居民的影响
第五章 利率市场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第一节 利率管制背景下微观参与主体的福利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将改善企业与居民户的福利
二、利率市场化将明显收缩银行福利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利率市场化福利分析
二、基于DSGE模型的利率市场化福利分析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参与主体福利的影响
第六章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分析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抑制投资、促进消费
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经济体各个部门平衡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与相关金融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与相关金融改革同步推进的国际经验
二、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放开商业银行业务限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与涉外金融改革、实体要素价格改革
一、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协同推进
二、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
三、实体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适当先行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二、金融创新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三、金融开放程度提高导致开放性、流动性风险加大
四、房地产业潜在信用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
五、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有进一步上升的危险
六、财政收入增长因银行业税收下降而放慢
第五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影响的模拟分析
附录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影响分析
附录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的战略思考
附录四 作者简介
附录五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简介
附录六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4年)
后记
这本书让我对“风险”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很多风险是被掩盖在行政定价的“温室”里,一旦市场化的大门打开,这些风险就如洪水猛兽般显露出来。书中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它详细阐述了在存贷款利率双轨制并存时期,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加速后,银行资产质量可能面临的压力。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如何通过完善金融监管、加强市场纪律、建立风险缓释机制等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影子银行”的讨论,它揭示了在利率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一些非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利用监管的“缝隙”,以更高收益吸引资金,但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累积。这本书让我明白,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完之后,我不再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感到过于惊慌,而是能从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金融分析工具和逻辑似乎需要被重新审视。作者在这本书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为我们提供了应对之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对称定价”的探讨。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可能会存在定价的偏差,而这本书就揭示了这种偏差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及监管者如何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引入竞争来纠正这些偏差。此外,书中对于“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在利率市场化推动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如何确保这些创新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书中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它让我明白,金融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利率市场化的书,更是一本关于金融体系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录。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信息”在利率市场化中的核心作用的强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利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指令,而市场化之后,利率的形成则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信息的传递和消化。书中深入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在利率形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它分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提供独立的信用评估,来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书中也讨论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更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市场信息,从而更精准地预测利率走势,评估信用风险。这一点让我看到,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掌握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金融市场运作的新视角,让我明白,信息,才是驱动利率变化,重塑金融格局的真正力量。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彻底颠覆了我对金融市场的很多固有认知。原本以为利率市场化不过是教科书上的一条枯燥理论,没想到在这本书里被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简直就像是把我带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作者娓娓道来,从利率市场化出现的宏观背景,到其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战略意义,再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尤其是在探讨市场化过程中,不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它们的竞争与博弈,以及它们如何在这股浪潮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一点写得尤为精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市场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部分,它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投资决策,以及最终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利率作为经济的“血脂”,其价格的形成机制发生改变,对整个经济肌体的健康运转有着多么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宏观战略的深度,又不失微观操作的细节,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金融的迷宫中穿梭,指点迷津。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这场利率的“大浪淘沙”中,真正能够乘风破浪的,究竟是具备哪些特质的参与者?是那些拥有强大品牌和客户基础的传统巨头?还是那些 nimble and innovative 的新兴力量?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理解利率市场化的逻辑,就是理解中国金融体系未来走向的关键钥匙。
评分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场金融的“大考”。利率市场化,就是这张考卷上的核心题目,而这本书,就是一份详尽的备考指南,甚至是考场上的“作弊码”——当然,这里说的“作弊码”是褒义,是指它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清晰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定价权”的分析。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金融机构的定价权从行政命令转向了市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谁能掌握更准确的市场信息,谁能构建更有效的风险定价模型,谁就能在利率的“战场”上占据主动。书中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在定价权争夺中的策略和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比如,商业银行如何从传统的存贷利差中解脱出来,拓展手续费收入,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如何在新兴的财富管理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一点让我看到,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中,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能力提升,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服务。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利率市场化,就是理解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发生怎样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局观”。它不仅仅关注利率市场化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并将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紧密联系起来。作者在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利率环境、国际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书中对“内外均衡”的探讨,让我理解了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平衡国内政策目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压力。例如,在资本账户开放和利率市场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如何应对外部冲击,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展现了中国金融决策者们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魄力。它让我明白,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更是中国金融体系与世界接轨,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的重要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冰冷的理论模型,而是将利率市场化这个宏大的议题,化作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群像图。我仿佛看到了各大银行的决策者们,在监管政策的指挥棒下,如何殚精竭虑地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我也看到了中小企业主们,在融资渠道的开放和成本变动中,如何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甚至还能感受到普通储户,在存款利率波动中,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做出自己的理财选择。作者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关系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他没有简单地将市场化描绘成一蹴而就的完美过程,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中的矛盾、冲突和妥协。例如,在分析银行如何应对低息环境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它们从依靠存贷差到拓展中间业务,再到拥抱金融科技的转型路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挑战。同时,书中对于一些新兴金融业态,如P2P、众筹等,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兴衰演变,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肯定了它们的创新精神,也指出了其潜在的风险。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内多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利率市场化看作是一个政策文件,而是一个正在中国大地上,由无数个体和机构共同书写的故事,一个关于适应、关于竞争、关于重塑的时代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惊叹。它不仅仅局限于利率市场化本身,更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从历史的纵深出发,梳理了中国利率形成机制演变的历程,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定价,到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的脉搏。尤其是在分析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书中列举的实证研究数据和模型分析,让我对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讨论。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如何有效管理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例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书中给出了很多极具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它提醒我们,在享受市场化带来的效率提升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风险的累积和蔓延。此外,书中对于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联动效应,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球利率环境的变化,如何通过资本流动、汇率传导等多种途径,影响国内利率水平,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将宏观经济、金融理论、市场实践、风险管理以及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巧妙地啮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金融图景。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它不像某些金融读物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枯燥的公式,而是以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逻辑娓娓道来。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生动的语言,将利率市场化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在分析不同金融产品定价逻辑时,是如何结合市场供需、风险溢价、期限结构等多种因素的。例如,在探讨债券定价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评级债券的信用利差,以及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如何反映市场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期。这一点让我明白了,债券市场的波动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市场情绪和基本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在分析贷款定价时,作者也深入浅出了阐述了银行如何基于客户资质、抵押物价值、贷款期限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利率。这让我意识到,利率市场化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对金融机构精细化定价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本书让我对金融产品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从“怎么用”上升到了“怎么定价”,其知识的深度和实用性都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而非一个终点。书中对于未来利率市场化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预判。例如,它讨论了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收益率曲线,如何发展更加成熟的衍生品市场,以及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对利率水平的影响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金融科技”在未来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的展望。它预测,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利率的定价机制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也将更加便捷高效,而这都将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深刻的冲击和变革。这本书就像一本“金融预言书”,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对当下问题的深刻洞察,描绘出未来可能的发展图景。它让我意识到,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未来的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分速度非常快,是本身也不错
评分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写得不错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书应该都是正品送货也比较快总体比较满意
评分书应该都是正品送货也比较快总体比较满意
评分连平的书第一次看,怎么没人买呢?
评分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写得不错
评分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
评分书很脏,也破损了,就像二手书,请见图!非常差的购物体验,京东现在做事越来越麻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