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 [The Seeds of Revolt]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 [The Seeds of Revol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戴大洪 译
图书标签: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罗斯文学
  • 19世纪文学
  • 传记
  • 文学史
  • 反叛
  • 思想
  • 早期作品
  • 彼得堡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1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74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学纪念碑
外文名称:The Seeds of Revolt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是约瑟夫·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第一卷。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传记中,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许是现代伟大的思想小说家——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重要的重新诠释。第一卷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他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曾获一九七七年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一九七七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一九七七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当代思想类作品”提名。

作者简介

  约瑟夫·弗兰克,(Joseph Frank,1918—2013) 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等。
  
  戴大洪,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译有《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崩溃之研究》、《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古拉格:一部历史》。

目录

插图目录
音译
前言
第一部 莫斯科
第一章 序幕
第二章 家庭
第三章 童年,少年,青年
第四章 宗教背景
第五章 文化背景

第二部 圣彼得堡
第六章 工程专科学校
第七章 “一个了不起的高尚的人
第八章 两种浪漫主义
第九章 果戈理时代(一)
第十章 果戈理时代(二)
第十一章 《穷人》

第三部 引人注目
第十二章 别林斯基及其身边的文学贵族
第十三章 别林斯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
第十四章 别林斯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二)
第十五章 别克托夫小组
第十六章 彼得堡小品文
第十七章 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第十八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斯佩什涅夫
第十九章 帕尔姆杜罗夫小组

第四部 自我发现之路
第二十章 《双重人格》
第二十一章 彼得堡时期风格奇异的作品
第二十二章 现实与“幻想家
第二十三章 《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
第二十四章 后记
附录
弗洛伊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病历
索引

前言/序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 一、 时代浪潮中的思想萌芽 1821年,在沙皇俄国一片躁动不安的土地上,一个名字即将被永远铭刻进世界文学的史册。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生命轨迹,从出生伊始便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紧密相连。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个篇章——从他呱呱坠地到1849年被捕,这二十八年,是构成这位伟大作家灵魂底色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激荡。欧洲大陆上,浪漫主义思潮的余波仍在荡漾,理性主义的光芒逐渐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情感、民族精神和人类深层存在的探索。在俄国,这种思潮与本土的现实问题交织,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与社会思潮。西方启蒙思想的涌入,尤其是关于自由、平等、人权的概念,如同种子般在俄国知识分子的心中播撒,激发着他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质疑。同时,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民族的独特性与历史使命,斯拉夫派与西化派的论战,不仅是学术上的争鸣,更是对俄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探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与少年,恰逢其时。他在莫斯科一个略显严苛的家庭中长大,父亲是一位退役军医,生活在小市民阶层,对儿子的教育充满期待,但又常常沉浸于个人的忧郁与烦恼。母亲的早逝,为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也让年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过早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童年时期接触的民间故事、圣徒传记以及父亲的藏书,无疑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朴素而坚实的根基。 进入圣彼得堡工程学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所军事化的学府中,他不仅接受了工程学的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繁华而又冷漠的首都,贫富差距悬殊的街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素材。他对数学和工程学的学习,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与此同时,他对文学和哲学的热情也愈发高涨。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巴尔扎克、雨果、席勒、歌德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尤其是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痴迷,深刻影响了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和创作手法。 这个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积极参与到当时知识分子圈子的讨论中。他流连于沙龙,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接触到各种激进的思想。他被俄国革命家、思想家谢苗·杜罗夫的激进思想所吸引,又深受费奥多尔·布尔加林等人的影响,开始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产生强烈的反感。他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充满矛盾的国度,个体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寻找真正的自由与意义? 二、 初露锋芒:《穷人》与早期现实主义的探索 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小说《穷人》横空出世,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轰动。这部以书信体形式写成的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圣彼得堡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那些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那些忍受着饥饿、贫困和屈辱的灵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得到了深刻的刻画。 《穷人》的成功,离不开当时俄国文学的时代背景。《死魂灵》之后,俄国文学迎来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批评家别林斯基大力倡导“自然派”文学,要求作家深入现实,关注民生,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穷人》无疑符合了这一潮流,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不仅仅是描摹穷人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触及穷人心灵的深处,展现他们在卑微的生活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以及他们所承受的道德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马卡尔·杰武什金,一个卑微的抄写员,用他那充满朴素情感的语言,诉说着他对表妹瓦尔瓦拉的爱恋,以及他对生活微薄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马卡尔的视角,展现了穷人内心敏感、脆弱而又渴望尊严的一面。他开始探索“微小的人”在宏大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精神上的双重压迫——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孤立。 《穷人》的出版,让陀思妥耶夫斯基迅速成为文坛新星,但也招致了一些批评。他被贴上了“自然派”的标签,但他的创作风格却已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没有止步于对社会表象的揭露,而是开始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道德挣扎。他对人性的洞察,对灵魂深处阴影的描摹,已经初具雏形。 在《穷人》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创作了《双重人格》和《画家和他的绘画》等早期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不及《穷人》,但却进一步展现了他对精神分裂、人格异化等主题的关注。《双重人格》中,主人公戈利亚金金的自我分裂,暗示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预示着他对“双重人格”的深刻关注,这一主题将贯穿他日后的大部分作品。 三、 革命的涟漪与思想的成熟 19世纪中叶的俄国,革命的火种在暗中燃烧。以彼得拉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团体,深受西方激进思想的影响,试图通过推翻沙皇专制来实现社会变革。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对社会不公深恶痛绝的青年知识分子,自然被卷入其中。 他加入了彼得拉雪夫斯基小组,参与了讨论,虽然他可能并未直接参与任何暴力行动,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对专制压迫的憎恶,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渴望,都使得他成为了这个革命思潮的参与者。在小组的聚会上,他接触到了更为激进的政治观点,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俄国社会问题的认识。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1849年,沙皇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镇压,彼得拉雪夫斯基小组的成员悉数被捕。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其中。这次逮捕,对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他和其他革命者一起,被判处死刑。 在行刑前夕,沙皇突然下令将死刑改为流放和苦役。尽管免去了死亡的惩罚,但这段经历,特别是即将面临死亡的恐惧,以及随后在西伯利亚的苦役生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这二十八年的生活,从出生到被捕,构成了他思想的早期土壤,孕育了他对人性、罪恶、救赎、信仰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四、 反叛的种子:预示未来的创作方向 “反叛的种子”,这个书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21年至1849年间所经历的一切。他从一个敏感而忧郁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精神的青年作家。他的反叛,不仅仅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更是对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质疑,以及对人类灵魂深处复杂性的探索。 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初步形成了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核。他没有简单地模仿西方现实主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俄国的本土现实,并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洞察,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魅力。他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对“微小的人”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内心挣扎的描绘,都为他日后创作的宏大史诗奠定了基础。 他开始思考,在专制压迫下,人性的扭曲与异化是如何产生的?在贫困与绝望中,人是否还能保有尊严?他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道德的拷问,以及对信仰的探索,都已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埋下了伏笔。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起点,去追溯那颗反叛种子的萌芽过程。我们将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俄罗斯的社会风貌,洞察塑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并审视他早期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才华和深刻思想。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去探寻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在这片充满矛盾与激情的土地上,汲取养分,为日后写下震动世界的文学巨著,播下最深刻、最动人的“反叛的种子”。这段早期经历,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成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理解他日后复杂而深刻的创作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联想。仿佛是通过一本历史文献,我们得以窥见一颗即将喷发的火山在地下酝酿的过程。书名中的“反叛的种子”似乎预示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最初三十年里,已经潜藏着一股力量,一股不甘于现状、质疑权威、渴望突破的精神。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挖掘出那些能够证明这颗“种子”存在的细微之处。是他在青年时期对社会不公的敏感,还是对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暗中抵触?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解析他早期的文学创作,比如《穷人》等作品,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亦或是,他在与某些特定人物的交往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从而开始了他的思想蜕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年轻时期的躁动与不安,去理解他身上那些非凡的特质是如何在早年被一点点孕育、滋养,最终成为他日后宏大叙事和深刻洞见的源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填补我们对这位伟大作家早期人生理解的空白,让我们看到那个“反叛的种子”是如何从一颗微小的萌芽,最终长成了改变文学史的参天大树。

评分

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预示感,让人不禁联想到这位俄国文学巨匠日后作品中那股汹涌澎湃、直击灵魂的批判力量。书名中的“反叛的种子”仿佛是一颗埋藏在肥沃土壤中的颗粒,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惊世骇俗的果实。我很好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最初的三十年里,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思想萌芽,孕育了他日后那些对人性黑暗、社会不公、信仰挣扎的深刻洞察?作者是如何描绘一个尚未完全成熟、但已初露锋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是那些年轻时的迷茫、挫折,还是某些关键事件的触动,在他心中埋下了质疑和反抗的火种?我期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早期的阅读、交友、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一点点塑造了他独特的哲学观和艺术观。我想象着,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文学邂逅,也许是一场深刻的人生变故,甚至是当时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都可能成为那颗“种子”生长的土壤。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描摹出这些早期印记,无疑将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的创作提供一个极其宝贵且根源性的视角,就像考古学家发掘古迹,从最微小的碎片中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位在文学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俄国巨匠。然而,这本书将重点放在了他生命中的早期阶段,一段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可能相对陌生的时期。书名中的“反叛的种子”给我一种强烈的期待感,我渴望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想启迪,在那段相对平静却又暗流涌动的岁月中,在他心中种下了那颗日后影响深远的“反叛”的种子。这本书会不会细致地描绘他早年的家庭环境,他的教育经历,以及他在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生活碎片?是那些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还是当时知识分子对沙皇专制的隐晦不满,在他的内心激起了涟漪?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分析他早期的一些书信、日记,甚至是未发表的手稿,来揭示他思想的萌发和转变过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青年,一步步走向他对人性、对社会、对信仰的深刻反思。我想,通过这本书,我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那些后来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塑造和哲学探讨,是如何在那段“播种”的岁月里,一点点积累和形成的,从而让我们窥见那个“反叛的种子”是如何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悄然生根发芽的。

评分

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在西伯利亚流放的、被严酷环境磨砺出钢铁意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然而,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在他更早的岁月,那段从青年时代迈向成熟的过渡期。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个“反叛的种子”的概念的。它仅仅是思想上的萌芽,还是已经有了某种具体的行动迹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这段时间,他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他是否就已经开始接触到那些后来成为他作品核心的社会批判和哲学思考?是哪些思想家、作家或者当时的社会思潮,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他的内心播下了质疑和反叛的种子?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出,他那些充满争议的角色,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米仕金公爵,他们的原型和思想来源,或许就藏在这段被很多人忽略的早期人生经历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幅细致的肖像画,描绘出这位伟大作家在踏入人生最辉煌的创作时期之前,那个充满探索、挣扎和思考的年轻灵魂。它应该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血有肉地展现出,是什么样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思想交锋,最终孕育出了那个我们所熟知的、对人类心灵有着如此深刻理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的传记,更像是一次深入挖掘,去探寻一个伟大灵魂最初的觉醒。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种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前三十年里悄然孕育,又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了这颗“反叛的种子”?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描绘他早年的成长环境,那些塑造了他早期世界观的社会现实?是贫困的生活,还是对社会不公的切身体验?亦或是,他接触到的那些充满激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圈子,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鲜活的细节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展现一个与那个流放归来的、深刻而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充满活力、渴望探索,甚至带着一丝理想主义的青年。它或许会揭示出,他那些日后作品中对人性的拷问、对信仰的挣扎,最初是如何以一种更为纯粹、更为原始的方式,在他年轻的心灵中萌发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得以窥见那位文学巨匠思想源头的脉络,理解他之所以成为他,那些最初的“反叛的种子”是如何在他身上悄然播撒,并最终在他生命的漫长旅程中,绽放出惊人的艺术之花。

评分

很不错,非常好!好书!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他感到好奇,打听这枝牧笛的来历。

评分

重量级好书,内容全面,见解深刻

评分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之前生活和创作的比较忠实的研究,主要任务之一是反驳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作的有赖于弑父情结的阐释。为此,作者广泛地参考了同时代人的各方面记述,展示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早年的如下形象:对父亲的敬爱与怨恨交织;关注社会问题但同时不满于社会主义者的无神论倾向;对农奴制(尤其是该制度下层层的压迫和最野蛮的肉体虐待)有着最深的反感。这样一来,作者就解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风格从何而来的问题,同时又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导向其成熟时期著作主题的线索。在作品以外的方面,作者也深入追踪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当时各种思潮影响的情况、参与的文人群体、以及卷入使之被捕的密谋活动的看似不可思议的缘由;以这样的方式,本书也同时成为了对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思想界生态的一份真实生动的纪录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偶有憨拙之处却又引人发笑,使人快乐。他所见过的各色女子可谓多矣,美丽如香菱,也被他看作“马棚风”,但是见到林黛玉,便即刻惊为天人,于是马上“酥倒”,由此可见对于美之一物,雅和俗的差别并不算很大.林黛玉的形象再次以强有力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就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陈晓旭,虽然有观众对她不甚满意,但是二十年来,说到林黛玉,还是陈晓旭的形象占据了观众的脑海。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以张生自比,拿莺莺比喻黛玉,黛玉气得“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这个“薄面”二字倒真是像陈晓旭,白净秀气瘦削的脸庞,生起气来连腮带耳通红.

评分

戴大洪,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译有《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崩溃之研究》、《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古拉格:一部历史》。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是约瑟夫·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第一卷。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传记中,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许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小说家——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重要的重新诠释。第一卷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他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最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曾获一九七七年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一九七七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一九七七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当代思想类作品”提名。

评分

京东买书好多年了,一直很满意,很开心

评分

那时我住在乡里,曼姑的家在我的隔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