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夸张地说,随便翻开一本西方文艺评论的书,我们都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者看到他的影子。”
★此卷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也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由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转向主要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
海报:
本卷是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共包含四部分内容。《一个幻觉的未来》出版于1927年,主要讲了两个问题:文明的内涵及其同本能的关系;宗教的本质、演化及其作用。《文明及其缺憾》出版于1930年,书中从文明发展与人性的本能之间的联系和对抗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对文明社会的本质、起源、作用和弊端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为什么有战争?》是1932年9月弗洛伊德就战争问题答复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他依据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弗洛伊德自传》1925年面世,主要阐述了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卷还附录了《<标准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目录》《弗洛伊德生平活动一览表》《英汉人名对照表》《英汉专业术语对照表》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作为深蕴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而且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编车文博,心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推进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和“类心理学”的开拓;突破单一文化心理学知识史或学科史的研究,开创多元文化(东西方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学科的建构;开拓中国潜意识的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国“给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执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社会心理学系,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会士,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出版著作、译著7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第一章
当一个人在一种特殊的文明中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并经常力图发现文明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文明究竟是沿着什么道路发展而来的时候,他有时也禁不住想朝其他方面观察一下,且想探究一下在文明面前有什么样的命运,以及文明注定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他不久便发现,这种探究的价值从一开始就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日渐降低。首先是因为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能全面细致地观察人类活动,大多数人均乐于把自己囿于一个或几个文明领域中。但是,一个人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他对未来的判断就必定证明越不可靠。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恰恰是在这种判断中,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往往起一种难以评价的作用,结果这些期望便依赖于他自己经验中的纯粹个人的因素,依赖于他对生活所采取的或多或少的乐观态度,这种态度是受他的脾气秉性或者他的成功与失败指使的。最后,这个奇妙的事实使人觉得,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说是天真纯朴地体验他们的当前状况的,但无法对其内容做出估计;在现实状况能够使人们处于用以判断未来的有利地位之前,他们首先必须使自己和现状保持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必须把现状变成过去。
因此,任何一个人,若屈从于这种诱惑而对我们文明的可能的未来发表某种看法,都一定会想到我刚才指出的那些困难,想到与任何预言都有普遍联系的那种不确定性。这样,就我个人而言,在如此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也要迅速地知难而退。只要确定了这个狭小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事物进程中的地位,我就会迅速地探讨这个一直使我十分注意的领域。
所谓人类文明,对此我的意思是说,人类生命从其动物状态提升而来、而且不同于野兽生命的所有那些方面——我不屑于对文化和文明加以区分——如我们所知,人类文明常常向观察者展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人类为了控制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宝藏以满足人类需要而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人类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调节那些可资利用的财富分配所必需的各种规章制度。但是,文明的这两种倾向并不是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因为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受本能满足的数量影响,而只有现存的财富才能使本能得到满足;其次,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发生联系时,他本身就可以起到财产的作用,由此另一个人可以利用他的工作能量,或者把他选做一个性对象;而第三,另外,尽管文明被认为是人类普遍感兴趣的一个对象,但每一个人实质上却又都是文明的敌人。 显而易见,由于人们不能孤立存在,因而为了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文明所寄希望于他们的那些牺牲便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这样一来,文明就必须对个体严加防范,它的一切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要求都旨在完成这项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影响财产的分配,而且在于维持这种分配;确实,对于那些有助于控制自然和生产财富以抵御人类敌意冲动的一切,这些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要求都必须予以保护。否则,人类创造的财富轻而易举地便可毁于一旦。另外,创造了这些财富的科学和技术也能用于毁灭这些财富。
因此,人们常常获得这种印象,文明不过是少数人强加于大多数反抗者的一种手段而已。他们为数虽少却懂得怎样才能获得权力和采取强制的手段。如果假定这些困难并不是文明本身所固有的性质,而是源于迄今所发展起来的文明形式的不完善,那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事实上要说明这些不完善和缺陷并不困难。虽然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持续不断的进步,亦在期望取得更大的进步,但却无法明确肯定在人类一切事物的管理方面也取得同样的进步;有可能在各个时期,如同在现在一样,许多人一再扪心自问,已经获得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文明是否确实值得保护。人们还会认为,重新安排人类的关系应该是可能的,通过放弃对本能的克制和压制(suppression),就能把对文明感到不满的那些根源尽皆除去,这样一来,由于没有内部冲突的干扰,人们就能专心致志地获得财富和沉浸在获得财富的欢乐之中。这种状况虽然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它能否实现却是大可怀疑的。相反,每一种文明似乎都必须立足于对本能的克制和强制之上;更有甚者,谁也无法确定,一旦强制终止是否大多数人就会为获得新的财富所必须实施的那些工作做好准备。我认为,人们必须重视这个事实:目前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破坏性倾向,也就是反社会和反文化的倾向,在相当多的人身上,这些倾向是十分强大的,它足以决定他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行为。
这个心理学事实对我们判断人类文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认为,文明的实质在于为了获得财富而控制自然。还可以认为,通过在人类中公平合理地分配财富,就能把威胁文明的那些危险摒除在外。现在看来,强调的中心已从物质转向精神。决定性的问题是,是否能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才能够减轻强加于人类的本能牺牲的那种负担,使人和那些必须保存下来的本能协调一致,并且为它们提供一种补偿。正如无法免除对文明的强制那样,也完全不能免除少数人对群众(Masse) 的控制。因为群众是懒惰而无知的,他们对本能的克制一点也不情愿;而且他们也不信服克制是必须的这种说法;组成群众的个体在随心所欲地控制他们的自由散漫方面是相互支持的。只有通过能够作为榜样、并被群众公认为领袖的那些个人的影响,才能引导群众实施这项工作,才能进行文明所赖以存在的这些本能克制。如果这些领导者是一些对生命之必需品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是一些足以掌握自己本能愿望的人,那就皆大欢喜了。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个危险,领导者为了不失去他们的影响,与其让群众服从自己,倒不如自己服从群众,由此看来,他们有必要借助于权力的操纵而使自己独立于群众之外。简而言之,人类有两个普遍的特点应对这个事实负责:文明社会的规章制度只能通过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才能得以保持——就是说,人类并非本能地喜爱工作,而且那些论点对于抵御他们的激情是毫无作用的。
我当然知道人们会对这些主张提出反对意见。人们会说,这里所描述的群众的这种特点据说能证明,强制在文明的实施过程中是不能免除的,但这种特点本身却只能是文明制度的缺陷所致,由于这些缺陷才使人类极端痛苦,充满仇恨和难以接近。那些在友善亲切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并学会高度评价理性,以及在幼年就从文明中获益匪浅的人,将会对文明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觉得文明就是他们自己的一切,愿意随时为它做出牺牲,甚至牺牲那些对文明的保存来说十分必要的工作和本能满足也在所不惜。他们能够不受强制地随心所欲,而和领导者毫无二致。如果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文化能产生这种性质的民众,那是因为还没有一种文化设想出一些能以这种方式,特别是从童年开始就对人类产生影响的规章制度。
不管怎么说,人们可能会怀疑,迄今为止,在目前我们控制自然的时代,是否能够完全建立这种文化的规章制度。人们可能会问,这些将作为后代教育者的职高位尊、不偏不倚和公正无私的领导者究竟来自何处呢?当人们想到在实施这些意图之前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大量的强制手段时,可能会感到惊慌失措。这项计划的宏伟壮观及其对人类文明之未来的重要意义是不容争辩的。它是完全建立在下述心理学发现基础上的:人类具有最丰富多彩的本能倾向(instinctual dispositions),其最终的发展过程取决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但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人类所能接受教育的有限性限制了人类文化中这种转变的有效性。人们可能会问,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是否能够,以及在何等程度上才能摒除民众的这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使人类事物的引导如此难以进行。这种实验尚未付诸实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人(由于某种病理倾向或过度的本能力量)仍然总是离群索居,不愿与人来往;但是如果能够把那些对今天的文明充满敌意的大多数人变成少数人,那么,就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工作——或许这项任务就都能得以完成。
我不愿意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我已大大地偏离了为我的研究所制定的路线。[见第5页]所以,我要明确保证,我丝毫无意于对现在横跨欧亚的那个大国进行的这一伟大的文明实验做出评判。 我既无独特的知识,也无这种能力来确定这项实验的实际可行性、测验所用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测量在意图和实施之间不可避免的差距。由于正在准备中的一切尚未完成,因此没能进行这项研究。我们自己曾得到的长期巩固的文明会为我们提供进行这项研究的材料。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有一种古典的严谨美学,行文流畅,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是在讨论那些最形而上、最令人困惑的概念时,作者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精确性。我特别欣赏它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解构过程。文化不再是那些高雅的艺术品或精美的礼仪,而是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对抗自然界无序和个体内部混乱的“防御工事”。每次当我被社会规范束缚得喘不过气时,我总会回想起书中关于“文明的强制性”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了,我的不适感并非源于我个人的“性格缺陷”,而是源于文明本身内在的、无法消弭的张力。这是一种极大的解放——认识到痛苦的普遍性,反而能让人更坦然地接受自身的局限。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长期的,它像一个思想的“底层操作系统”,重塑了我理解人际关系、政治体制乃至个人道德选择的底层逻辑。它的阅读门槛虽然略高,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镣铐跳舞”,而不是徒劳地试图挣脱那些构成我们社会存在的必要枷锁。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近乎眩晕的智力挑战。那些密集的德语思维模式被转化过来的句子结构,初看之下颇有些晦涩难懂,但一旦你适应了那种严谨的逻辑推演方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能量是多么惊人。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轻松翻阅,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咀嚼、反复回味的陈年佳酿。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掉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永恒的拉锯战在社会层面上的投射。作者展示了文明如何成为一个巨大的、集体性的“超我”,它不仅要求我们抑制生理的本能,甚至要求我们对快乐原则进行彻底的背叛,转而服从于现实原则和道德律令。这种对人类“受苦的倾向”与“寻求幸福的权利”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剖析,实在是太残酷,也太真实了。这本书成功地迫使我面对一个事实:我们所珍视的“文明”,其本质上建立在一层厚厚的、由集体压抑堆砌起来的薄冰之上,随时可能因为个体本能的突然爆发而崩裂。我推荐给所有自诩思想成熟、渴望挑战自身认知边界的朋友。
评分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来阅读这本大师的晚期力作。它与其他卷本相比,视角更为宏大,更具普世关怀,也更少纠缠于个案的细节,而是直指人类文明的“阿喀琉斯之踵”。我被其中对“爱”——这种被我们视为最纯粹情感的——在文明框架下如何被扭曲和升华的讨论深深触动。弗洛伊德似乎在说,我们试图通过爱来逃避孤独,逃避死亡的恐惧,但文明恰恰将这种最原始的结合冲动导向了更复杂、更受限制的社会契约。阅读时,我的笔尖几乎没有停过,不断地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和反思,比如: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只是我的“超我”为了换取社会接纳而设置的、早已偏离了“快乐原则”的虚妄目标?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其无可辩驳的深度和永恒的相关性。它不是在评论当下,而是在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永恒困境。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层次被揭开,它就像一面打磨得极好的镜子,映照出的既是人类群体的肖像,也是每一个阅读者的灵魂深处最不愿直面的阴影。
评分这本《弗洛伊德文集卷12:文明及其缺憾》简直是思想的探险,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观都被某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轻轻地推搡了一下,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上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和个体冲动。我尤其被书中对“文明的代价”那部分论述所吸引,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仿佛弗洛伊德拥有某种透视人心的X光片。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社会化进程中,我们为了获得群体的庇护与秩序,不得不压抑和阉割掉多少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对人类历史宿命的哲学沉思录。每次读到关于“力比多”与“攻击性”如何在文明的熔炉中被重新塑造、导向建设性或毁灭性目标的分析时,我都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妥协与挣扎。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内心深处那个一直隐秘运作的、充满矛盾的“自我”的密码锁。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沉稳而有力的,每一个论断都像是一块坚实的基石,支撑起他宏大的理论建筑。对于任何一个对人性深层结构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它不会给你简单的答案,但会给你提出更深刻、更锋利的问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人化且略带压抑的。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次深潜入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潜水探险。它不像我过去读的那些通俗心理学书籍那样,提供各种立竿见影的“自我帮助”技巧,恰恰相反,它揭示了许多我们宁愿视而不见的“不舒服”的真相。例如,它对宗教、艺术乃至爱与婚姻这些文明的基石是如何作为“替代性满足”和“幻觉”而存在的探讨,让我对许多日常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看法。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仿佛站在了人类历史的某个高处,冷眼旁观着这个物种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自我折磨。它没有提供救赎,而是提供了清晰的诊断。这种冷静到近乎冰冷的分析,反而带来了一种奇异的清晰感——当你彻底理解了困境的根源时,你至少可以停止对虚假希望的追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安慰,而在于提供清醒的认知,即使这份清醒可能会带来阵痛。
评分对过去的事情作判断是我们头脑的本能。一旦知道了某件事的存在,我们马上就开始了判断的过程,我们不会让事情孤立地存在,而是比较、对比、抽象化、概括、连接、调节、分类。人类的知识总是与不同的判断过程联系在一起。
评分还好。。。。。。。
评分还好。。。。。。。
评分在作判断的过程中,有些判断成了事物留给我们的印象,有些仅仅是转瞬即逝的观点。不论当时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一旦有新的事件发生,这些印象就哨然逝去。另一些判断则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判断对我们有相当的控制力。这些判断或者是关于某个事实,或者是关于行事的原则,或者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者是偏见、幻想或者信念。这些论断中有许多与同一个客体有关,但是,不但不同的主体可以针对相同的客体作不同的论断,就连同一个主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也不尽相同。这些判断有时候紧密相连,甚至可以互相隐含;有些判断彼此贯通一致,因它们出自同一来源;有些观点互不相容,原因是其中的某个观点在我们的脑海中与客体发生了错误的关联。无论如何,所有的判断仅仅是观念,而我们常常错把观念当成事物本身。
评分挺好的,送货也很快,还会再买的
评分正版好书
评分好好。。。。。。。。
评分好的,值得购买
评分好东西,推荐大家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