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别集丛刊:宋濂全集(套装1-5卷)

明清别集丛刊:宋濂全集(套装1-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宋濂 著,黄灵庆 校
图书标签:
  • 宋濂
  • 明代文学
  • 别集
  • 古籍
  • 历史文献
  • 文化典籍
  • 文学研究
  • 明清文学
  • 珍本善本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3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984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明清别集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7
套装数量:5
字数:24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诗文除《宋学士全集》外,部分散存于日本和台湾。《明清别集丛刊:宋濂全集(套装1-5卷)》所用底本以取最早且讹误最少为原则,参校十多种版本,搜罗最广,校勘至细,较以往版本辑补文231篇、诗327首,近乎完璧。全书诗文以文体厘为一百六卷,附录《潜溪录》六卷、宋濂旧谱、新谱、书目著录等。

作者简介

  黄灵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专家。专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研究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著有《楚辞章句疏证》等,主编过《吕祖谦全集》、"金华丛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例言
卷一 赋颂
奉制撰蟠桃核赋有序
崆峒雪樵赋有序
平江汉颂
天降甘露颂
嘉瓜颂
三老图颂
凤阳府新铸大钟颂
国朝名臣序颂
鲁国忠武王木华黎
淮忠武王伯颜
楚国武定公阿里海涯
广平贞宪王玉昔
河南武定王阿术
淇阳忠武王月赤察儿
句容武毅王土土哈
耶律文正王楚材
杨忠肃公惟中
汪义武王世显
张献武王弘范
刘文正公秉忠
史忠武王天泽
廉文正王希宪
窦文正公默
姚文献公枢
许文正公衡
吴文正公澄
董忠献公文炳
郝文忠公经
程文宪公巨夫
刘文靖公因
皇太子受玉册颂
皇太子入学颂
拟晋武帝平吴颂
天台教宗圆具图颂
西域军中获角端颂
豫章镇蛟灵柱颂
夕佳楼颂
天师寿母颂
拟薛收上秦王平夏郑颂

卷二 诏诰表笺祭文书檄
谕安南国诏
同知临洮府事班景道除陕西行省
参知政事诰
遥授李思齐江西行省左丞诰
给事中安统除兵部尚书诰
侍御史王居仁除山西行省参知政
事诰
拟诰命起结文
吏部尚书
吏部侍郎
吏部郎中
司封郎中
司勋郎中
考功郎中
中书左丞
……
卷三
卷四
卷五

精彩书摘

  净香亭记(《东阳横城蒋氏宗谱》)
  亭有名非古也,名之又从而为文以述其说,益非古矣。然亭,停也,人所停息之地。人生斯世,鞠明而兴,事物交至,念虑纷扰,向晦始止。于此乃有襟怀旷达,不为事物所累而能顺应者,其心岂无一息之停乎?此子美之沧浪、信臣之山月,仰而视其扁,俯而览其辞,恍然自省,洒然忘虑,恬然以乐,其亭名虽非古,君子有所不废焉。
  东阳云松居士蒋君伯康家于南溪之上,其居西边为庆余堂,堂之前修竹万竿,左右蔽亏,萧森茂密,虽盛夏而炎气不及。微雨既霁,清风徐来,绿荫前拥,湿翠欲滴,惟觉爽气满怀。居士因作亭,而取杜工部诗语曰「净香」名焉。余尝至南溪,得登其亭,清闲邃深,俗尘不飞而人意洒逮。居士瀹茗剧谈,共坐移晷,虽渭川、淇园与南山之菅蔚,亦未足以穷极幽绝也。言归匆遽,未能播扬声诗而纪其胜。今年秋,居士乃以文为请。
  昔人有云:「谁家有竹门可欵。」又曰:「伫杖敲门看修竹。」而王子猷喜之尤甚,亦曰:「一日不可无此君。」则竹之可玩尚矣!今斯亭也,不于他所而必择于竹问,则居士之襟怀信能旷达异夫澳涊埃磕者。矧当征轮应酬之烦,而能摆剔纷冗,与客来游,咏歌谣吟,日坐乎苍玉之林。则君之喜友乎竹,而竹亦喜友乎君矣,固不待钦门而始见、敲门而方得也。抑余又闻「开径娱情,遵养时晦」,此充州使君之雅致。盖蒋氏之爱竹久矣,今居士之作亭,所爱惟竹,又岂计名亭今古有无之异哉?此士大夫能文辞者有不得已于言欤!马退山亭所谓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涧之愧。然则斯亭之作可谓盛矣,名之「净香」,又恶可郁郁无闻而使竹之有愧哉!因不辞,书以记诸公之未筒云。
  爱日轩记
  东阳蒋君伯康,博雅有美材,母夫人在堂,春秋高矣。其家居室、园池、土地之富雄一邑,蒋君无所爱而独爱夫日,阅一日则曰「吾之日也」,因以「爱日」名其轩。其从女婿浦江郑格口以问余,余疑之曰:人之生,初未尝长也,日积而长之;初未尝老也,日积而老之。是日者,驱人使长而驱人于耄老之归者也,人常畏之,曷为爱之乎?已而思之,盖少与老异,情也。少之时,志强气盛,以少壮可守而在寿考可储,得一日至,则往之日益加,而来之日益损,故其心常畏之。至于强壮之余,神衰志索,来之日愈少,而自待之心愈轻,惟恐老之将及,得一日则心喜,以为天幸出期望之外,宜乎其爱之也。于身尚然而况于亲乎!人之上寿至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百年者,以日计不过三万六千八十者,劣其七千二百六十,又劣其七千二百。亲之身,至吾能养之时,已逾百年之半矣。而其长短之数往往不齐,其来者不可预知也;孝子之心,常不敢必得而逆忧之。甲往矣,又忧乙之日;乙往矣,又忧丙之日,如是者十日而一句。一句矣又以旬数之,三旬而一月,一月矣,则跃然喜曰:「吾亲之寿加一月矣!」积三月而一时,一时矣,则又跃然喜曰:「吾亲之寿加一时矣!」四时而成岁,岁成矣,则又忻然大喜曰:「吾亲之寿加一岁矣!」寿吾亲者,岁也;积以成岁者,日也。
  ……

前言/序言


宋濂全集:明初士人的风骨与学养 《宋濂全集》是继《明清别集丛刊》之后,对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一代大儒宋濂思想学术体系进行全面梳理与辑录的煌煌巨著。此套书共分为五卷,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考订校勘,将宋濂毕生之著作、论述、奏疏、诗文、史论等悉数网罗,旨在重现这位明初文化巨擘的风采,还原其在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一、 时代烙印与文臣风骨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龙门子,浦江(今浙江义乌)人。他的人生轨迹与明朝的开国历程紧密相连。早年饱读诗书,学宗程朱,博学多才,在元末已名声鹊起。明朝建立后,他被朱元璋征召,成为开国文臣中的核心人物,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位高权重,深得信任。然而,宋濂并非一味迎合君王,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在政治上屡屡提出中肯建议,虽屡遭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道德操守。 《宋濂全集》中的奏疏、论策等部分,便集中体现了宋濂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他针对时弊,提出了改革建议,例如关于赋税制度、司法公正、人才选拔等问题,都显示出其深远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思想。他的奏疏,不仅是史料,更是明初政治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折射出宋濂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如何以士人的良知与担当,为新生的王朝贡献力量。 二、 儒学传承与思想贡献 作为宋明理学的传承者,宋濂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并发展了程朱理学。他尤其注重“格物致知”的实践环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的著作中,对“道”、“理”、“心”、“性”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将其融入到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实践中。 《宋濂全集》收录的《宋学士文集》、《宋潜溪先生文集》等,包含了宋濂大量的哲学论述、道德训诫以及对经典的研究。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使其更具时代意义。他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方法,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塑造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三、 史学巨擘与史料价值 宋濂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他奉朱元璋之命,主修了《元史》。《元史》的修纂,是中国历史上官方修史的重要里程碑,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精湛的史学方法,为后世史书的编纂树立了典范。《宋濂全集》中包含了他与《元史》修撰相关的书信、札记、以及他在史学研究中的其他论述。 除了《元史》,宋濂在史学理论、史料辨析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能抓住关键,洞察本质。他对史料的运用,严谨求证,不轻信传闻。这使得他的史学著作,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参考意义。通过《宋濂全集》中的史学论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初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宋濂作为史学家的治学之道。 四、 文学成就与诗文风貌 宋濂的文学创作,同样成就斐然。他诗、文、赋、碑记、书札等无一不精。他的文风,继承了唐宋古文的传统,力求辞章典雅,内容充实。他的诗歌,则多以抒发情怀,咏物言志为主,风格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宋濂全集》将宋濂的诗文作品集结成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其文学造诣的窗口。他的散文,论说议论,言辞恳切;叙事记人,情真意切;记述山水,雅致清丽。他的诗歌,既有对国家兴衰的忧思,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家乡风物的赞美。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映照宋濂个人情感世界、人生经历的生动写照。 五、 辑校严谨,呈现学术高度 《宋濂全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翔实,更在于其辑校的严谨。编纂者历时多年,搜集海内外善本、抄本,进行细致的校勘比对,力求还原宋濂原著的面貌。书中不仅注明了各篇文献的出处,还对讹误之处进行了校正,并附有详尽的校勘记,为学界研究宋濂提供了可靠的学术保障。 这套《宋濂全集》的出版,对于明史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等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套文献汇编,更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的全面致敬,为我们理解明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结语 《宋濂全集》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文献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仅是宋濂研究的权威工具书,更是研究明朝初年政治、思想、文化、文学的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套全集,读者可以走进宋濂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明初士人的风骨与担当,领略他博大精深的学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明代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套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珍视的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明代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的贡献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又能在书斋中著书立说的大家,他们的思想往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文化走向。最近在研究明初的理学思潮,涉及到不少与官方学统相关的学者。在浏览相关文献时,宋濂这个名字频繁出现,他的学术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曾尝试在图书馆里查找过一些关于他的研究专著,但总觉得那些二手资料难以完全还原他本人思想的原始形态。我更倾向于直接阅读作者本人的作品,从他的文字中去感受他的思考,去体味他的学养。有时候,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古人进行对话,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宋濂进行这样一场深入的交流,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去感受他那独特的思想光辉。

评分

收到!这是一份为“明清别集丛刊:宋濂全集(套装1-5卷)”量身打造,但并不直接提及该书本身的读者评价。每段风格迥异,字数充足,力求自然流畅。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史料整理和文献研究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重要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的古籍。近期在阅读关于明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文章时,宋濂作为一个关键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和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了解到他在明初的朝廷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学术上的造诣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然而,分散的资料往往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去了解这位历史巨匠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那种能够将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展现其整体风貌的文献,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最近沉迷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历史风云,尤其是那个时期文官集团的崛起与沉浮。读到不少关于开国功臣的传记和史料,其中宋濂的名字总是绕不开。他不仅是开国元勋,更是当时学术界的泰斗,其文章之典雅,学问之渊博,在那个时代可谓凤毛麟角。翻阅了一些零散的明代文集,总能瞥见他那影响深远的文字,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严谨与担当。可惜的是,单篇的辑录总让我意犹未尽,感觉难以窥见其学问的全貌和思想的脉络。常常在阅读其他明代学者作品时,会发现他们对宋濂的引用和推崇,这更让我好奇,想深入了解这位“国师”的著作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承载如此重大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那个时代那种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文风,我一直情有独钟,而宋濂的文字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评分

对于明朝初年的散文,我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那种质朴、厚重,又带着一丝古朴的韵味,是我在许多其他朝代的文集中难以找到的。最近在阅读一些明初士大夫的日记和书信,常常能从他们字里行间感受到对先贤的敬仰,其中宋濂便是被反复提及的对象。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治初兴,百废待兴的时期,而他的文字,则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对于那种能够跨越时空,依旧能触动人心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追求。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让后世的文人如此推崇,甚至将其视为圭臬。特别是那些记载了当时政治风貌、士人心态的作品,更是让我着迷。

评分

厚厚5大册,名家点校值得信赖。

评分

黄灵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专家。专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研究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著有《楚辞章句疏证》等,主编过《吕祖谦全集》、"金华丛书"等。

评分

活动时买的,折后价格还算可以!

评分

我平凡,却也未尝与现代所有的人皆无恩怨。把恩怨一概忘怀,不是怎样容易的事。然而,我更不敢忘怀师教,不敢忘怀修昔底德以来的若干前辈,也时时以后世对我的褒贬,警惕我自己。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评分

黄灵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专家。专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研究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著有《楚辞章句疏证》等,主编过《吕祖谦全集》、"金华丛书"等。

评分

这段话诞生的时候,正值抗战兵火最旺盛的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倭正式交兵。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钱穆,跟随西南联大众师生一路颠簸辗转了大半个中国,阅尽生灵涂炭,转移到昆明大后方。靠着宜良县长帮忙,总算得以在岩泉禅寺落下脚来。古寺所在地号伏狮山,山峰壁立,清泉淙淙,是修身养性的胜地。当时苦于战难,联大南迁所带图书并不多,若继续研究旧题,找起参考资料来不免捉襟见肘,钱穆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此前断断续续作为笔记摘写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中国通史的写作上。1939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杀青,立时以其博大的体例、细致的考证、迭出的创见成为当时中国各大高校通用的国史讲义,一举奠定了钱穆一代史学大家的地位。直至今日,岩泉寺依然将“钱穆教授著书处”作为镇院胜迹,立碑纪念。

评分

很不错的版本,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