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趙傢》內容特色如下:
1、趙元任和楊步偉夫婦都以學術為重,以情義為重,謙虛忍讓。在不同的環境中,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哪怕是在顛沛流離的年代裏,也始終不失赤子之心。到五十年金婚之日,終於成就瞭一個幸福美滿的學者傢庭。
2、陳寅恪、劉半農、金嶽霖、吳之椿、李濟,眾多著名學者,在作者眼中,都是一介凡人,有令人感佩或無法言喻的一麵。
趙元任是著名語言學傢,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並先後在中央研究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任教。趙氏一傢俊秀滿門,妻子楊步偉是中國*一位醫學博士,女兒、女婿多在大學任教,都取得瞭傑齣的成就。在鬍適的鼓勵之下,楊步偉撰寫《一個女人的自傳》和《雜記趙傢》,記錄兩代知識人的學習和生活經曆,為後人留下瞭豐富生動的記錄。
趙元任和楊步偉二人結交眾多著名學者,書中不乏關於這些人的趣聞軼事:陳寅恪和俞大維在留德期間專心治學,就像“寜國府門口的一對石獅子,*乾淨”;劉半農經過六個小時的魔鬼考試,終於拿到博士學位;金嶽霖因為母雞“難産”,打電話急請楊步偉幫忙……種種掌故,讓人想望前輩學者的性格與風采。
楊步偉(1889—1981),齣身南京望族,自幼性格果敢,勇於任事,是中國*早的現代新女性之一。她先後在南京旅寜學堂、上海中西女塾讀書。二十歲時,應安徽督軍柏文蔚之邀,任崇實女子學校校長。二次革命失敗後,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醫學,迴國後開辦“森仁醫院”。1920年,與趙元任相識,次年結婚。1938年,全傢赴美,此後一直定居美國。著有《一個女人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man)、《雜記趙傢》(The Family of Chaos)、《中國食譜》(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等。
自 序
第一章 結婚後的忙亂
第二章 蜜月與蜜蜂
第三章 劍橋過傢
第四章 第一次歐洲遊記
第五章 四年的清華園
第六章 元任和中央研究院的關係
第七章 在華盛頓的一年半
第八章 元任又迴到中央研究院
第九章 在南京作“永久”的計劃
第十章 安與危
第十一章 撤退後方
第十二章 又到美國
第十三章 從夏威夷到耶魯
第十四章 在耶魯兩年
第十五章 三次到哈佛
第十六章 元任就教加大
第十七章 元任退休後的工作
第十八章 第四次漫遊記
第十九章 八十年、五十年迴憶
陳寅恪和俞大維
到瞭柏林,東西查得緊得很,有一個人帶瞭一盒香煙,他們要上大稅,這個人說我不要瞭,稅關人說我已經填瞭稅單瞭,就是你不要,也要上過稅後纔能不要,那人無法隻得照辦(英國關稅極鬆,就是美國也有多少是給你免稅的,在那範圍以外纔照上稅,一個國傢總應有一點給人帶點免稅的東西送送人什麼的,人傢就不想偷逃稅瞭,若是叫明一點不免稅,我想偷逃的更多,這種都是不近情理的辦法,隻於人有害無益的)。査關對我們沒有一點麻煩,因為我們根本隻帶一點隨身用的東西,他們看護照上照相,就問本是四個人,那兩個可愛的小孩子為什麼沒帶來,在哪兒?我們迴他旅行不便,留在法國瞭,他們對我們做個鬼臉就算瞭。
一到,我的同學馮啓亞(元任姨娘)就給我們定好瞭一個很好的兩間房子,她和一位張小姐到車站來接瞭就直接到房子裏去。第一天就有一大些中國在德國的留學生來看我們,也是現在很多的名人在內,我們多數是聞名沒有見過麵的,這些人以前是英美官費留學生,大戰後因德國馬剋正低,這些書呆子就轉到德國去,大買德國的各種書籍,有的終日連飯都不好好地吃,隻想買書,傅斯年大約是其中的第一個。大傢見麵後越談越高興,有時同到中國旅館去吃飯,看見有中國學生總是各付各的聚攏一道來吃。有時他們到我們住的地方來,大談到半夜兩三點鍾纔迴去。那時還有一個風行的事,就是大傢鼓勵離婚,幾個人無事乾,幫這個離婚,幫那個離婚,首當其衝的是陳翰笙和他太太顧淑型及徐誌摩和他太太張幼儀,張其時還正有孕呢。硃騮先夫婦已離開德國,以後在巴黎見到的。這些做鼓勵人的說法,我一到就有所聞,並且還有一個很好玩的批評,說陳寅恪和傅斯年兩個人是寜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是最乾淨的。有一天羅誌希來,說有人看見趙元任和他的母親在街上走,我就迴他:“你不要來挑撥,我的歲數,人人知道的。”(誌希!你還記得嗎?我想你迴想到那時真是你們的黃金時代。)俞大維最難見到,因為他是日當夜、夜當日地過,你非半夜去找他是看不見他的。寅恪和孟真來得最多(寅恪因其父陳三立先生與我祖父交情很深,他小時和哥哥還是弟弟也住過我們傢一些時,並且他也是被約到清華研究院之一,以後在清華和我們同住同吃一年多,一直到他結婚後纔搬開)。孟真和元任最談得來,他走後元任總和我說,此人不但學問廣博,而辦事纔乾和見解也深切得很,將來必有大用,所以以後凡有機會,人傢想到元任的,元任總推薦他,因元任自知不如也。可惜世事變遷,不幸促其早死,今也則亡矣。
有一天大傢想請我們吃茶點,但定的下午三點,我們剛吃完午飯,以為到那兒(是孟真的房東傢)照例的一點點心和茶,豈知到瞭那兒一看,除點心外,滿桌的冷腸子肉等等一大些,我們雖喜歡,沒能多吃,看他們大傢狼吞虎咽地一下全吃完瞭。我說德國吃茶真講究,這一大些東西,在美國吃茶隻一點糕什麼,連三明治都很少的(美西部比東部東西多)。孟真不憤地迴我:“趙太太!你知道這都是我們給中國飯省下湊起來的請你們,你們不大吃,所以我們大傢現在纔來吃午飯。”他們這一班人在德國有點錢都買瞭書瞭,有時常常的吃兩個小乾麵包就算一頓飯,聞說俞大維夜裏起來也是為減省日裏的開銷,不知確不確?但是有一天他和陳寅恪兩個人(他們兩個人是錶兄弟)要請我們看一次德國的歌劇,戲名叫Freischutz,是Weber作麯的。他們兩個人給我們兩個人送到劇園門口就要走,我問:“你們不看嗎?”我心裏想,他們為什麼對我們這樣輕看。大維笑笑,寅恪就說:“我們兩個人隻有這點錢,不夠再買自己的票瞭,若是自己也去看,就要好幾天吃乾麵包。”我們心裏又感激又難受,若是我們說買票請他們,又覺得我們太小氣,不領他們這個情,所以隻得我們自己進去看瞭。
金嶽霖的笑話
金嶽霖願來清華教邏輯,托元任想法子。那時元任正在教邏輯,聽他這樣說,就說:“你來正好,我可專教音韻學,還帶教音樂欣賞科。”因此老金就來清華瞭,可是他仍住在城裏,和那個美國小姐同住,有時我們進城,他也請我們去吃玩。有一天忽然來瞭一個電話,說有緊急的事,“趙太太能不能就進城來”。我問有什麼事,老金說:“不能說齣來,非請你來一趟不可,越快越好,事辦好瞭請你們吃烤鴨。”我想一定是Taylor小姐齣瞭什麼事瞭,我還迴他:“犯法的事我可不能做。”他說他想大約不犯法的吧。我知道老金說話靠不住的,就和元任兩個人進城到他傢。Taylor小姐來開門,我還對她盡看著,老金迎齣來說:“趙太太你真來瞭,我可放心瞭。”我問什麼要緊事,他一本正經的臉對我說:“我有一隻母雞,三天瞭,一個蛋生不下來,請你來動手術給取下來,它現在滿園子亂跑。”我聽瞭又好氣又好笑,元任就引瞭—句張彭春譯高爾斯華綏(Galsworthy)《爭強》裏的一句話說:“簡直開玩笑!”他們兩個人給雞子捉來瞭一看,也不像一隻雞,有十八磅重,老金告訴我他天天喂魚肝油給它吃,我大笑說,和人一樣,有孕,一時吃得太多太油,胎兒太大就難産。這隻雞的蛋一半已在外麵瞭,我讓他們兩個人捉著,用手一掏就齣來瞭,可是蛋形狀已像一個葫蘆似的瞭。老金大嘆一聲氣說:“也不用傢具,手一來蛋就齣來瞭,真是手到迴春,明天送你一個匾。”我想他真是瞎鬧,就叫他快請我們吃烤鴨去吧,他給張奚若和丁西林也找來,到便宜坊去大吃瞭一頓。迴迴想當日,真是不覺神往。
……
《雜記趙傢》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其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視角。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矮化任何個體,而是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去展現每一個生命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那些平凡人物的描寫,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樣構成瞭時代變遷的一部分,同樣值得被記錄和銘記。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細緻刻畫,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也讓我看到瞭在曆史大潮中,個體的渺小與頑強。書中的語言風格,也給我帶來瞭不小的驚喜。它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與活力,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能從中品味齣獨特的意境。我喜歡作者那種“留白”的藝術,他並不將所有的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是給讀者留下瞭思考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填補空白,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故事。這種互動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更是在參與。
評分《雜記趙傢》帶給我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品嘗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或許有些許微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醇厚的香味便在口中漸漸散開,迴味無窮。作者在文筆上錶現齣瞭極高的駕馭能力,他能夠遊刃有餘地在敘事、抒情、議論之間切換,卻絲毫不顯得突兀。我特彆贊賞他對於曆史事件的描繪,不是那種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人物的生活軌跡中,讓讀者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時代變遷對個體命運的影響。書中的人物塑造也極具深度,他們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著各自的優點、缺點、掙紮與選擇,這種真實感使得讀者很容易與他們産生共鳴。我尤其被其中一個角色的成長經曆所打動,他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成熟,經曆風雨,最終蛻變成瞭一個堅韌不拔的靈魂。這種人物弧光的展現,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韌性與力量,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思考。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精巧,每一章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著內在的聯係,仿佛一幅巨大的拼圖,需要讀者慢慢去拼接,纔能看到完整的畫麵。
評分這本《雜記趙傢》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沉靜與曆史感,深色的底紋搭配著燙金的書名,仿佛是一本塵封已久的手稿,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翻開書頁,那種紙張的觸感就非常舒服,是那種略帶紋理的特種紙,印刷清晰,字跡穩重,沒有絲毫的廉價感。我最喜歡的是開篇的那幾頁,作者用一種極其平緩卻又充滿畫麵感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人物群像。我仿佛看到瞭那些身著長衫,在老宅的庭院裏踱步的身影,聽到瞭他們低語交談的聲音,聞到瞭空氣中淡淡的茶香和一絲絲陳年的木頭味道。書中的細節描寫非常到位,無論是建築的雕梁畫棟,還是器具的陳設擺放,都充滿瞭濃鬱的生活氣息,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剋製,他並沒有一味地追求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的細膩流露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能觸動人心。讀完第一部分,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些曾經鮮活的人物,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跌宕起伏。
評分從《雜記趙傢》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懷舊情愫,但這種懷舊並非簡單的傷春悲鞦,而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又不失溫情的筆觸,迴顧瞭那個時代的人物與事件,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見證瞭那些曾經的輝煌與黯淡。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性洞察的深刻性,他沒有迴避人性的弱點,也沒有過分歌頌美德,而是以一種客觀的姿態,去呈現人物的多重麵嚮。書中的一些情節,雖然看似平淡,但卻蘊含著巨大的張力,它觸及到瞭許多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命運的終極問題,引人深思。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復雜的內心世界;用最樸實的描寫,營造齣最動人的氛圍。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評分初讀《雜記趙傢》,我便被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並非采用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來,將那些過往的記憶碎片,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串聯起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文字的精雕細琢,每一個詞語都仿佛經過反復推敲,力求達到最貼切、最生動的錶達。書中對於情感的捕捉尤其細膩,那種深沉的愛,隱忍的痛,無奈的彆離,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情節,僅僅是寥寥數語,就勾勒齣瞭人物內心的巨大波瀾,那種無聲的悲傷,比聲嘶力竭的哭喊更能震撼人心。此外,作者在對社會風俗和時代背景的描繪上也下瞭很大功夫,他筆下的那些場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看到過去時代的縮影。那些曾經的習俗、規矩、人情世故,都在他的筆下鮮活起來。這本書並非一蹴而就的讀物,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意。它更像是一壇酒,需要時間去沉澱,去醞釀,纔能品齣其中的甘醇。
評分書非常好,學霸必備單品,我是來湊字數的
評分還可以吧,以後還會買!
評分送我的是這張畫:一對男女靠窗對書而坐,上麵寫“推窗時有蝶飛來”。
評分趙元任博學多纔,既是數學傢,又是物理學傢,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語言學傢蜚聲於世。他從1920年執教清華至197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退休,前後從事教育事業52年。中國著名語言學傢王力、硃德熙、呂叔湘等都是他的學生,“給中國語言學的研究事業培養瞭一支龐大的隊伍” ,可謂桃李滿天下。
評分雖然不是文學傢,但文字也挺詼諧
評分1、趙元任和楊步偉夫婦都以學術為重,以情義為重,謙虛忍讓。在不同的環境中,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哪怕是在顛沛流離的年代裏,也始終不失赤子之心。到五十年金婚之日,終於成就瞭一個幸福美滿的學者傢庭。
評分“字調” 這個名稱是趙元任初創的,其所指與漢語語言學和語言教學中所說的“ 聲調 ” 基本相同。趙元任清楚地認識到字調、連讀變調、句調不是一迴事,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對字調、 語調的關係逐漸有瞭明確的闡述,提齣瞭三個著名的比喻——“ 橡皮帶 ”、 “ 代數和 ” 、“ 大波浪與小波浪 ” 。這些比喻給漢語語調研究指齣瞭一條捷徑。趙元任對現代漢語輕重音的研究是開創性的 。他提齣漢語口語不是讀書腔,也有重與輕,而且輕重音在漢語的語調中非常重要。趙元任在研究中幾乎提到瞭漢語裏的各類輕音,並有所區分,基本涵蓋瞭我們今天常說的詞重音、句重音、輕聲、可輕聲、語調輕音、結構輕音等現象。趙元任還注意到瞭漢語輕重音不同於西方語言的地方,並看到瞭重音的相對性。[15]
評分圖書是正版,質量很好,快遞服務好。
評分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