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外史》系作者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已出版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
本书作者基于其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将国内外科学史、科学文化、科学与社会等研究的新成果,以通俗生动的叙事方式,向广泛的公众进行传播,对于改变传统“科普”在观念的陈旧和手段的过时,让更多的公众能够近亲科学文化,积极思考科学、文化与社会之关系,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清华大学教授、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刘兵
自序
辑一 科学之名
一 1835年的月亮:一场可喜的骗局
二 埃舍尔的画中有没有科学 ?
三 概率论在彩票游戏中帮助谁 ?
四 智商测试之前世今生
五 冷核聚变:利益争夺中的迷局
六 是回归“科普”原初目的的时候了
辑二 科学之惑
七 那条“长尾”其实是虚幻的
八 生也有涯,网也涯:互联网“限选项”之害
九 中国互联网面临历史性的三岔口
一〇 我们的身体是“客观存在”吗 ?
一一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争论及其意义
一二 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发微
辑三 科学之危
一三 当代科学争议中的四个原则问题
一四 被严重误导的转基因主粮争议
一五 隐私与天书之基因伦理学
一六 核电站与原子弹:哪个更危险 ?
一七 科学政治学典型个案:台湾“核四”争议
一八 阿波罗登月:用科学工具竖一块冷战里程碑
一九 日本25艘航空母舰点鬼录
辑四 亦幻亦真
二〇 宇宙:隐身玩家的游戏桌,还是黑暗森林的修罗场 ?
二一 想象与科学:地球毁于核辐射的前景
二二 《黑客帝国》之科学思想史
二三 《云图》:平庸的故事,奇特的讲法
二四 《地狱》:人口困境的非法解
二五 《自然》杂志与科幻的不解之缘
二六 威尔斯为何法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
辑五 地外文明
二七 从德雷克公式到SETI
二八 围绕METI行动的争论
二九 火星文明从科学课题变成幻想主题
三〇 曾让天文学家神魂颠倒的“火星运河”
辑六 身后是非
三一 贵族天文学家的叛逆青春
三二 遥想当年,天堡星堡……
三三 使超新星革命,让大彗星造反
三四 双面人:天文学家和星占学家
三五 两百年的东方奇遇
三六 哥白尼的圆:尚未扑灭的“谬种”
三七 哥白尼学说往事:科学证据是必要的吗 ?
三八 爱丁顿到底有没有验证广义相对论 ?
三九 迷人悬案:玻尔与海森堡之1941
辑七 步天之歌
四〇 梁武帝:一个懂天学的帝王的奇异人生
四一 水运仪象台:神话和传说的尾巴
四二 星盘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四三 天文年历之前世今生
四四 私人天文台之前世今生
哇,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粹讲授物理学或者化学定律的教科书,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每一个科学发现背后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在人类知识演进的长廊里。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关注,他们的坚持和失败,都让科学史变得有血有肉。它不是在炫耀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在探讨“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的”这个更本质的问题。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而且毫无压力。读完后,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水为什么会结冰,都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科学知识,包裹在了一层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的叙事外衣下,让人爱不释手,简直是学术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卓越的“可读性”。我原本以为,要深入探讨科学史的细微之处,必然会伴随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需要我随时查阅字典或百科全书。然而,这位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极其复杂的思想用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比如,他解释量子纠缠的概念时,用到的那个生活场景的比喻,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的悖论所在。整个阅读过程就像在听一位高水平的大学教授在做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他不仅学识渊博,更懂得如何与听众建立连接。我可以很轻松地沉浸其中,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陷入深思。对于那些害怕科学书籍的朋友,我强烈推荐从这本书开始,它会彻底消除你对“科学”的恐惧感,让你重新爱上探索未知的美妙过程。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大家”写书,重点不在于告诉读者“是什么”,而在于引导读者去“怎么想”。这本书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很多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迫使我作为一个读者,必须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例如,在讨论相对论出现之前,经典物理学框架下存在的那些“无法解释的异常点”时,作者那种对现有理论的审慎和批判精神,感染力极强。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往往建立在对现有权威的质疑和对边缘现象的深入挖掘之上。这种“质疑精神”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它让我以后再面对任何既定的知识时,都会下意识地去问一句:“这个结论的代价是什么?它的盲点在哪里?”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价值远超书本上那些具体知识点的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流畅得让人难以置信。它不像我读过的其他一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是线性地罗列时间点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比如,某一章探讨光学原理的突破,下一章立刻就联系到了同时期绘画技法和建筑美学上的对应变化,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作者的文笔是那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类型,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极其精准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然而又不失亲和力。读起来非常“扎实”,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梳理和加固了一遍。对于希望系统性地理解西方科学发展脉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梳理脉络绝对是首选。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是抱着很大怀疑态度的,毕竟太多打着“科普”旗号的书,内容要么过于浅薄,要么就是故作高深。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避免了陷入教科书式的繁复公式堆砌,而是专注于挖掘科学理论诞生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某些重大科学范式转变时,那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推理过程。比如,当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压力时,那种个人信念与集体认知之间的激烈碰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科学史,简直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挣脱束缚的史诗。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在脑海中回放那些关键的辩论场景,那种智力上的交锋和对真理的无畏追求,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它让我明白,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理,而是充满曲折、充满争论的探索过程,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四一水运仪象台:神话和传说的尾巴
评分给儿子买的,儿子很喜欢!
评分好书,我认为京东的书质量好,物流服务好。
评分指定图书减5元
评分这本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物美价廉,快递速度也快,不错!
评分一三当代科学争议中的四个原则问题
评分很好
评分三三使超新星革命,让大彗星造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