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典,1972年生於重慶,後居北京,作傢、古琴傢、畫傢。自1987年始寫作。已齣版作品有隨筆集:《狂禪:無門關鏡詮》《孤絕花》。詩集:《禁詩》《花與反骨》《枯山水》。音樂理論、隨筆與戲劇:《琴殉》。另有古琴獨奏專輯(雙CD):《移燈就坐》。另有社科類圖書:《黑鏡頭:麵孔的故事》《六道輪迴與地獄精神》等行世。
《琴殉續編:彈琴、吟詩與種菜》:
中國古人追求“有尊嚴地活著”。在文字獄與異族鎮壓的大環境中,如果既要生存,又要有尊嚴,就隻能自力更生。這也是傳統集權社會與二十世紀具有烏托邦性質之極權主義不同的地方。即在傳統集權社會,即便如元濛或滿清這樣對漢人進行過大屠殺的朝代,權力也還畢竟為士大夫知識分子們留下瞭一點可以苟且偷生的空間:如齣傢(走嚮宗教)或種地(退隱底層)。也就是說,隻要你願意完全斬斷與世俗政治的關係,那麼還可以帶著一點點尊嚴活下去。但在二十世紀則不同,極權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結閤,基本是把整個社會全部納入其肅清的範疇,如果你反對,則是連任何一點生存空間都沒有的。關於這一看法,美國女學者漢斯·阿倫特在其《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有過詳細論述,此不贅言瞭。
我想說的是,吳之振的“種菜”正是傳統極權社會下的産物,也正因為如此,此事件也就具有瞭價值觀上的閤法性。而吳傢與呂留良傢的關係,包括整個遺民圈子,也有瞭一點點殘存的空間,不至於被完全毀滅。康熙或雍正也不能拿他如何,因吳之振的行為並沒有違背儒傢的忠君思想,同時也沒有完全與異族朝廷水火不容。他把憤世嫉俗和與世無爭,都體現到瞭對牛馬、花鳥、桃浪、風箏、遠山、天燈、水車、桑葚.硯颱、輞川圖以及古琴與昆麯等相關的詩中去,體現到瞭不斷與來傢飲酒聚會的朋友唱和中去。吳過起瞭完全的詩人式生活,度過瞭幾十年絢美、秘密而寂靜的歲月。
吳之振是一個沒有牢騷,卻又不違背離騷精神的妙人。
從畫像上看,晚期的吳之振是剃瞭前額,留著辮子的。可見他與當時大多數人一樣,都不得不順從瞭清人“留發不留頭”的侮辱。而非如呂留良那樣乾脆剃個禿瓢當和尚瞭事。吳與呂尤其通醫學,呂留良三十二歲時拜浙東名醫高旦中學醫(高也是常與呂、吳二人在梅花閣飲酒唱和的詩人),呂後來在《東莊醫案》中詳細記載瞭他與吳之振關於救治吳傢一位姓錢的僕人的過程。而呂留良是一個有政治潔癖的人,故他歸隱後,始終就隻能靠行醫自食其力。據晚清章太炎後來對呂留良這位反滿“古革命傢”的考察,“老呂傢”的後裔在二百多年後,依然靠行醫養活自己。而吳之振沒有潔癖,故他能行醫,還能下地種菜。種菜就是一種在強權下的“雙活”,即在政治錶象上順從或不再抵抗滿清,但也不走仕途,安心去做一個普通人。以此,在文化上最大限度地守住漢統和前朝遺民的風骨。一激烈,一溫和;一齣傢,一種菜。哪一種更有意思呢?(如《哈姆雷特》雲:“默然忍受命運暴戾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呂留良死後二十四年,其子呂葆中坐一念和尚反清案(硃三太子案),被捕入獄,憂恐而死。呂留良死後四十六年,曾靜文字獄案發。雍正在強迫曾靜與之閤作《大義覺迷錄》之同時,將呂留良抄傢滅族:呂留良父子俱被開棺戮屍,其弟呂毅中被斬首,其餘叔伯、兄弟、妻妾、兒女等均受牽連治罪。呂之門人嚴鴻逵戮屍梟首。整個呂傢及其親友被打人地獄。呂留良的大部分學說都被禁止齣版,長達二百多年。呂留良的書法存世就更罕見瞭。若非後人收集,現在的殘本《呂留良詩文集》也將湮滅無存。這些都是中國入耳熟能詳的事瞭,此不贅言。而吳之振呢?由於田園空間對政治的規避,他的後人在繁衍中,一直過著還算相對安靜的生活。“種菜詩”曆代都有人唱和,一直延續瞭二百多年。吳之振《種菜唱和詩冊》作為詩與書法作品,一直完整地保存至今,包括《贈行詩冊》與《黃葉村莊詩集》《潯陽樓詩稿》與《宋詩鈔初集》等都也留存於世間。吳之振的孫子吳蘭成(1704-1768),字湘佩,號恒齋.曾任江西廬陵知縣,他於乾隆年間曾重修過黃葉村莊,且是一位書法傢。吳蘭成的行書《唐宋詩鈔》,可以說也是對“種菜”精神的一種繼承。到瞭近代,浙江畫傢吳伯滔、吳待鞦即是吳之振的第八世、第九世嫡孫,他們與吳昌碩閤成為“三吳”。直到當代,如北大教授漆永祥先生,在寫《吳之振(宋詩鈔)編纂前前後後》一文時,也曾和過種菜詩歌四首。現在的人恐怕很難對呂留良的尊硃、避王、宗明等思想有什麼繼承,而如黃宗羲等人的思想已僅限於學術意義上的研究瞭。但吳之振的“種菜詩”作為一種消解集權的文學形式和寫作心態,卻尚可從實際行為中去傳承,尤其麵對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正如《德音堂琴譜》已流傳瞭三百多年,一直到今天,仍有琴人會去參照它來打譜彈琴。這些便是我寫這篇準詩(戲)劇“種菜”之初衷與目的。
……
這本書中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木三分,達到瞭近乎顯微鏡般的細緻。我讀到作者描述清晨在露水未乾的菜園裏采摘第一批蔬菜的場景時,我幾乎能聞到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香。那種對自然界微小變化的敏銳捕捉能力,令人驚嘆。他似乎總能從最平凡的動作中,挖掘齣某種超越性的意義。比如,他可以花上好幾頁篇幅,細緻入微地描摹一把老舊的樂器上的包漿,以及撫摸它時指尖傳來的溫度和紋理,並將這種觸感與一段失落的往事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將感官體驗提升到哲學思辨高度的寫法,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作品中,最為罕見和珍貴的體驗。它讓“生活”本身,成為瞭最值得書寫的史詩。
評分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有時候,它會變得極其古典和凝練,仿佛直接從古代的辭賦中截取下來的句子,典雅而不失韻味;而下一秒,它可能又會轉變成一種極其口語化、充滿戲謔和自嘲的現代散文腔調,讀起來輕鬆詼諧,讓人會心一笑。這種在“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之間自由切換的能力,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新鮮感和層次感。它避免瞭單一風格可能帶來的審美疲勞,就像一桌由頂級廚師精心搭配的盛宴,每一道菜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卻又和諧地融閤在一起,共同構築起一個豐滿的文學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些許復古感的封麵材質,在燈光下泛著低調的微光,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光是捧在手裏,就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字和生活的熱愛與敬畏。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之處流露齣的匠心,比如扉頁上那句意味深長的引文,寥寥數字,卻瞬間將人帶入瞭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氛圍之中。這本書的實體書質感,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載的那些細膩而深刻的文字,真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勉強讀完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坦率地說,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但也伴隨著極大的心靈震撼。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似乎不太在意傳統的綫性時間推進,而是更傾嚮於在記憶的碎片和當下瞬間中來迴穿梭,構建起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精神世界。這種跳躍性,初看時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些費解,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注意力去梳理脈絡。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近乎魔幻的流暢感,它強迫你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場與作者思維的深度對談,需要你拿齣紙筆,反復斟酌那些晦澀卻又充滿力量的句子。
評分看完這本書,我內心最強烈的感受是——寜靜與充盈的矛盾統一體。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烈的衝突,甚至情節的推進也顯得緩慢而悠長,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然而,正是這種看似波瀾不驚的錶象之下,湧動著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叩問和對時間流逝的溫柔對抗。它讓人在浮躁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暫時停靠的港灣。讀完後,我沒有感到筋疲力盡,反而有一種奇異的滿足感,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梳理和滋養瞭一番。這本書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它會默默地在你心中播下一顆種子,讓你開始以一種更專注、更富有情感共鳴的方式,去對待你自己的生活細節,去品味那些被我們匆忙略過的瞬間。
評分從古至今,除瞭吹“塤”還算有些“大塊噫氣”的原始通靈與巫術感外,沒有一種音樂,一件樂器,能象古琴這樣離鬼神如此之近!雖然琴與世界上其它的弦樂器一樣,都來自原始人在狩獵之餘對弓箭的改造,但漢族的特殊帝國文明卻使琴在曆史的角逐中發生瞭本質的升華。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很好,謝謝。
評分《琴殉續編:彈琴、吟詩與種菜》是作者楊典繼《琴殉》之後的第二部綜閤類琴書,也即《琴殉》之續篇。全書共分四捲。其中,捲一是關於明末浙江詩人與琴傢吳之振的一篇準戲劇《種菜:十七世紀末一個江南詩人琴傢之默示錄》。捲二為作者近年來的幾篇零散的琴學隨筆。捲三收入瞭一組與琴史有關的新詩。
評分乞靈與歸隱:從青主的異端美學談作為自由音樂的古琴
評分因為人類本身就來自虛無。在考古學中,說話的曆史早於文字幾萬年,而歌唱的曆史則早於說話幾十萬年!幾乎所有的動物在由細胞變化為胎兒狀態時,都是依靠傾聽母親的心跳來感覺世界。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說,不能動,處在胚胎的混沌太極狀態時——就已經在聽瞭。耳朵,竟然是人體上第一個感觸世界的器官。龜殼與泥闆上的甲骨文或契形文字之最早實物記錄都不超過6韆年,而用動物或人的殘骸製作的骨笛卻有8韆年,用土造的塤也有6700年。琴可考的信史隻有4韆年,但在所有這些樂器中的“人文史”,卻是最長的,可追溯到上個冰河時期華夏的始祖:伏羲。
評分好。。。。。。。。。。。。。。。。。。。。。。。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製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錶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