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殉续编:弹琴、吟诗与种菜

琴殉续编:弹琴、吟诗与种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典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传统文化
  • 园艺
  • 诗歌
  • 音乐
  • 慢生活
  • 田园生活
  • 艺术
  • 文化
  • 兴趣爱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0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74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琴殉续编:弹琴、吟诗与种菜》是作者杨典继《琴殉》之后的第二部综合类琴书,也即《琴殉》之续篇。全书共分四卷。其中,卷一是关于明末浙江诗人与琴家吴之振的一篇准戏剧《种菜:十七世纪末一个江南诗人琴家之默示录》。卷二为作者近年来的几篇零散的琴学随笔。卷三收入了一组与琴史有关的新诗。

作者简介

  杨典,1972年生于重庆,后居北京,作家、古琴家、画家。自1987年始写作。已出版作品有随笔集:《狂禅:无门关镜诠》《孤绝花》。诗集:《禁诗》《花与反骨》《枯山水》。音乐理论、随笔与戏剧:《琴殉》。另有古琴独奏专辑(双CD):《移灯就坐》。另有社科类图书:《黑镜头:面孔的故事》《六道轮回与地狱精神》等行世。

内页插图

目录

引:学学半
卷一
种菜——十七世纪末一个诗人琴家之默示录
明末遗民及琴家谢世略表
明末遗民吴之振及“种菜诗”简史
明末琴家吴之振《德音堂琴谱》略考

卷二
康熙的耳朵
猱说——一种野兽的揉弦及其象征
击节:从《永乐琴书集成》到《清稗类钞》中的节拍观念
乞灵与归隐:从青主的异端美学谈作为自由音乐的古琴
盲琴指归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老鬼——谈浙派琴家姚公白先生
新空城计下的琴境

卷三
文字谱:一组与琴史有关的诗
六笙诗:《毛诗》中的六首“佚文”及新音乐实验

卷四
杀头与笑——从嵇康之“喜怒不寄于颜”谈起
f孔:怒吼与游吟
艺术与示众
蒸汽朋克与泵
胡派“幽兰”之硬伤
晚霞与鬼:作曲家马思聪的封笔之作与蒲松龄的意象
秃鹰旗:关于李斯特交响诗及“批判无标题音乐”
太朴与猫眼(画册《太朴之骸》前言)
雪蕉火莲中的政治洁癖
蓝移:个人视觉中的蓝色情结
意会(2012年的一篇访谈)

附录
开指——琴学入门小传习录

精彩书摘

  《琴殉续编:弹琴、吟诗与种菜》:
  中国古人追求“有尊严地活着”。在文字狱与异族镇压的大环境中,如果既要生存,又要有尊严,就只能自力更生。这也是传统集权社会与二十世纪具有乌托邦性质之极权主义不同的地方。即在传统集权社会,即便如元蒙或满清这样对汉人进行过大屠杀的朝代,权力也还毕竟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点可以苟且偷生的空间:如出家(走向宗教)或种地(退隐底层)。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完全斩断与世俗政治的关系,那么还可以带着一点点尊严活下去。但在二十世纪则不同,极权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基本是把整个社会全部纳入其肃清的范畴,如果你反对,则是连任何一点生存空间都没有的。关于这一看法,美国女学者汉斯·阿伦特在其《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有过详细论述,此不赘言了。
  我想说的是,吴之振的“种菜”正是传统极权社会下的产物,也正因为如此,此事件也就具有了价值观上的合法性。而吴家与吕留良家的关系,包括整个遗民圈子,也有了一点点残存的空间,不至于被完全毁灭。康熙或雍正也不能拿他如何,因吴之振的行为并没有违背儒家的忠君思想,同时也没有完全与异族朝廷水火不容。他把愤世嫉俗和与世无争,都体现到了对牛马、花鸟、桃浪、风筝、远山、天灯、水车、桑葚.砚台、辋川图以及古琴与昆曲等相关的诗中去,体现到了不断与来家饮酒聚会的朋友唱和中去。吴过起了完全的诗人式生活,度过了几十年绚美、秘密而寂静的岁月。
  吴之振是一个没有牢骚,却又不违背离骚精神的妙人。
  从画像上看,晚期的吴之振是剃了前额,留着辫子的。可见他与当时大多数人一样,都不得不顺从了清人“留发不留头”的侮辱。而非如吕留良那样干脆剃个秃瓢当和尚了事。吴与吕尤其通医学,吕留良三十二岁时拜浙东名医高旦中学医(高也是常与吕、吴二人在梅花阁饮酒唱和的诗人),吕后来在《东庄医案》中详细记载了他与吴之振关于救治吴家一位姓钱的仆人的过程。而吕留良是一个有政治洁癖的人,故他归隐后,始终就只能靠行医自食其力。据晚清章太炎后来对吕留良这位反满“古革命家”的考察,“老吕家”的后裔在二百多年后,依然靠行医养活自己。而吴之振没有洁癖,故他能行医,还能下地种菜。种菜就是一种在强权下的“双活”,即在政治表象上顺从或不再抵抗满清,但也不走仕途,安心去做一个普通人。以此,在文化上最大限度地守住汉统和前朝遗民的风骨。一激烈,一温和;一出家,一种菜。哪一种更有意思呢?(如《哈姆雷特》云:“默然忍受命运暴戾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吕留良死后二十四年,其子吕葆中坐一念和尚反清案(朱三太子案),被捕入狱,忧恐而死。吕留良死后四十六年,曾静文字狱案发。雍正在强迫曾静与之合作《大义觉迷录》之同时,将吕留良抄家灭族:吕留良父子俱被开棺戮尸,其弟吕毅中被斩首,其余叔伯、兄弟、妻妾、儿女等均受牵连治罪。吕之门人严鸿逵戮尸枭首。整个吕家及其亲友被打人地狱。吕留良的大部分学说都被禁止出版,长达二百多年。吕留良的书法存世就更罕见了。若非后人收集,现在的残本《吕留良诗文集》也将湮灭无存。这些都是中国入耳熟能详的事了,此不赘言。而吴之振呢?由于田园空间对政治的规避,他的后人在繁衍中,一直过着还算相对安静的生活。“种菜诗”历代都有人唱和,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吴之振《种菜唱和诗册》作为诗与书法作品,一直完整地保存至今,包括《赠行诗册》与《黄叶村庄诗集》《浔阳楼诗稿》与《宋诗钞初集》等都也留存于世间。吴之振的孙子吴兰成(1704-1768),字湘佩,号恒斋.曾任江西庐陵知县,他于乾隆年间曾重修过黄叶村庄,且是一位书法家。吴兰成的行书《唐宋诗钞》,可以说也是对“种菜”精神的一种继承。到了近代,浙江画家吴伯滔、吴待秋即是吴之振的第八世、第九世嫡孙,他们与吴昌硕合成为“三吴”。直到当代,如北大教授漆永祥先生,在写《吴之振(宋诗钞)编纂前前后后》一文时,也曾和过种菜诗歌四首。现在的人恐怕很难对吕留良的尊朱、避王、宗明等思想有什么继承,而如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已仅限于学术意义上的研究了。但吴之振的“种菜诗”作为一种消解集权的文学形式和写作心态,却尚可从实际行为中去传承,尤其面对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正如《德音堂琴谱》已流传了三百多年,一直到今天,仍有琴人会去参照它来打谱弹琴。这些便是我写这篇准诗(戏)剧“种菜”之初衷与目的。
  ……

前言/序言


《清溪竹影录:山水之间,笔墨之外》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音乐、诗歌或田园劳作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寻明清文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其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的随笔集。它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史册所忽略的,却对构建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至关重要的侧面。 卷一:江山入画,心寄山林 本卷着重探讨了明清之际,文人如何通过“游历”与“居处”来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我们避开了对名山大川的传统赞美,转而关注士人选择隐居或半隐居地的具体考量。这些选择往往是政治态度的微妙表露,是“出仕”与“避世”之间艰难权衡的结果。 1. 园林之外的“别业”:探讨苏州、扬州等地的私人园林之外,文人阶层在郊野或偏远地带修建的“别业”的功用。这些地方并非单纯的避暑之所,而是他们进行学术交流、保存书画、甚至进行秘密政治讨论的场所。重点分析了这些别业的建筑风格如何反映了主人的哲学倾向,例如对宋代理学建筑风格的追慕,或是对粗粝野趣的刻意追求。 2. 舟行万里与“心迹游”:记录了多位文人在南巡、北游过程中,记录在沿途的笔记和信札中流露出的对地方风俗、物产的细致观察。这些观察超越了简单的游记描摹,而是对地方社会结构和民生疾苦的隐晦关怀。其中选取了几段关于漕运、盐业的记述,展现了士人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忧思。 3. 屏风与山水框景:通过分析现存的明清山水画屏风的布局和题跋,解读文人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内如何构建理想化的“心灵家园”。屏风作为室内陈设,是主人品味的公开宣言,其上描绘的意境,常常是现实中无法企及的理想图景。 卷二:字里行间,微言大义 本卷聚焦于明清士人的书信、批注和私家藏书的流传过程,揭示了文本之外的权力与知识的互动关系。 1. 抄本与孤本的流转密码:研究清代中晚期,地方藏书楼在战乱或政治高压下,如何通过秘密的抄写、分藏来保存珍贵典籍。描述了不同抄本在文字上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指向了不同学派或地域的解释权之争。例如,某几部重要史籍在江南与徽州地区的两个不同抄本之间的版本差异,体现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两种不同解读。 2. 题跋的“场域”构建:详述了古籍题跋并非简单的赞美之词,而是一种知识精英间的“对话”与“站队”。通过对几件著名书画作品上多位名家题跋的交叉比对,分析了不同流派的学者如何通过文字来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并排斥异见。 3. 尺牍中的“人情”与“法度”:选取清代几位著名学者间的通信片段,分析他们在处理私人交情与维护学术尊严之间的微妙平衡。信件中关于日常生活、疾病互问的细节,被置于其学术成就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精英阶层在维护其社会形象时的巨大压力。 卷三:器物有灵,物我相忘 此卷不再关注文人的精神世界,而是深入考察他们日常使用的具体器物,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审美取向。 1. 案头清供的哲学:细致描摹了文人在书房案上摆放的文玩——端砚、笔筒、镇纸、小件铜器等。这些器物的选择标准极度苛刻,强调其材质的稀有性、年代的久远以及匠人技艺的精湛。分析了“供玩”如何从纯粹的实用工具,演变为承载主人审美趣味和人生哲思的载体。例如,对一小块“寿山石”的选材与雕刻,如何体现了对“自然天成”的推崇。 3. 闲谈“饮馔之仪”:本书并未涉及具体的菜谱,而是考察了士人对饮食的“仪式化”处理。重点在于他们如何通过对茶具、酒器的讲究,将简单的进食行为提升至一种带有道德自律和社交意义的活动。记录了某些文人在宴客时,对器皿摆放、侍者安排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以此来衡量客人的学养。 4. 药方与养生观:从一些士人的医案和养生手稿中,提炼出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这种关注并非单纯的身体保养,而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哲学反思。他们尝试用草药、导引术来延长生命,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时间来完成未竟的学问。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明清文人士大夫的复杂性,他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精神的构建者。通过对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考察,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生命底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感的封面材质,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微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光是捧在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之处流露出的匠心,比如扉页上那句意味深长的引文,寥寥数字,却瞬间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氛围之中。这本书的实体书质感,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那些细腻而深刻的文字,真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有时候,它会变得极其古典和凝练,仿佛直接从古代的辞赋中截取下来的句子,典雅而不失韵味;而下一秒,它可能又会转变成一种极其口语化、充满戏谑和自嘲的现代散文腔调,读起来轻松诙谐,让人会心一笑。这种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和层次感。它避免了单一风格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就像一桌由顶级厨师精心搭配的盛宴,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却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筑起一个丰满的文学图景。

评分

这本书中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木三分,达到了近乎显微镜般的细致。我读到作者描述清晨在露水未干的菜园里采摘第一批蔬菜的场景时,我几乎能闻到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香。那种对自然界微小变化的敏锐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似乎总能从最平凡的动作中,挖掘出某种超越性的意义。比如,他可以花上好几页篇幅,细致入微地描摹一把老旧的乐器上的包浆,以及抚摸它时指尖传来的温度和纹理,并将这种触感与一段失落的往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将感官体验提升到哲学思辨高度的写法,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作品中,最为罕见和珍贵的体验。它让“生活”本身,成为了最值得书写的史诗。

评分

看完这本书,我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是——宁静与充盈的矛盾统一体。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甚至情节的推进也显得缓慢而悠长,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表象之下,涌动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叩问和对时间流逝的温柔对抗。它让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读完后,我没有感到筋疲力尽,反而有一种奇异的满足感,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梳理和滋养了一番。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会默默地在你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你开始以一种更专注、更富有情感共鸣的方式,去对待你自己的生活细节,去品味那些被我们匆忙略过的瞬间。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坦率地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伴随着极大的心灵震撼。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不太在意传统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更倾向于在记忆的碎片和当下瞬间中来回穿梭,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精神世界。这种跳跃性,初看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费解,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梳理脉络。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近乎魔幻的流畅感,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思维的深度对谈,需要你拿出纸笔,反复斟酌那些晦涩却又充满力量的句子。

评分

《西麓堂琴统》的出现大约在嘉靖二十八年——即公元1549年,几乎与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同时。那时的西方音乐主要是宗教音乐,也就是后来他们所谓的“早期音乐”。当时,古希腊音乐已经式微,基督教艺术所向披靡,法国人的“新艺术”与佛兰德乐派也正随着黑死病(鼠疫)的消失而消失……。虽然刚去世几年的诗人兼科学家哥白尼已经公布了他的“日心说”,但那时欧洲人依然信仰上帝,并主要还是靠听意大利音乐家乔瓦尼?达?帕莱斯特里那或拉索斯的弥撒曲生活。至于其它的宗教音乐家呢?维多利亚刚1岁,伯德6岁,而维瓦尔第与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都还没有出生。

评分

琴的音乐是阴性的,神秘玄奥的。

评分

种菜——十七世纪末一个诗人琴家之默示录

评分

很好,谢谢。

评分

孤馆遇神:在凶器与乐器之间抒情

评分

书不错,就看能不能读下去了

评分

那是一个既黑暗又绚丽的朝代,既猥琐又大气的朝代;充满了阴险的皇帝,带血的英雄,复杂的市侩和愤怒的书生的朝代;到处是山水画,旧书,宦官,小人,高僧,宫娥美人和混混儿的朝代;有着绝对封建之美与封建之恶的朝代;集三千年帝国文明细节与神秘内幕之大成的朝代……。如今,一谈到明朝的人与事,更多的人想到的可能是明教、朱元璋的酷刑、锁国禁海、靖难之役、土木之变、金瓶梅、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可能是海瑞之死、景泰蓝、利马窦传教、戚继光与倭寇的海战、袁崇焕的惨死或者最后的崇祯上吊……。

评分

卷二

评分

卷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