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引人入胜!“朋友还是敌人?”——这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1948年至1972年,这三十多年,正值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国、中国、苏联这三个全球巨头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这三个国家究竟是相互提防的宿敌,还是在某些时刻也能找到合作的缝隙?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复杂性和模糊性,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三股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是侧重于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深入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者,它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外交和幕后交易?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的情节,比如朝鲜战争的炮火,古巴导弹危机时的剑拔弩张,又或是乒乓外交中的一丝暖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理解那段时期的世界格局是如何被这三个主要力量所塑造的,以及他们的每一次互动,又是如何影响着彼此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这种探寻真相的渴望,让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就充满了期待。
评分“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进入一种思考模式。它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而且聚焦在两个主要阵营的代表以及一个新兴大国身上,这样的组合,简直就是世界格局中最核心的矛盾集合体。我一直在想,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是意识形态的鸿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敌对的命运?还是国际政治的现实让他们在某些时候不得不互相妥协,甚至在表面上呈现出“朋友”的姿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事件,比如冷战初期的对峙,后来中国与苏联的“蜜月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分手”,再到中美关系破冰的曲折过程。这些事件,无疑是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关系演变的最好注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叙事框架,去理解这种复杂、多变、充满博弈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较量,也可能是领导人之间智慧与勇气的碰撞,更是历史潮流下必然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个问题,本身就涵盖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冲突和最微妙的互动。1948年到1972年,这三十多年,是冷战的关键时期,美国、中国、苏联这三个世界舞台上的主要玩家,他们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的走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朋友”和“敌人”的。是因为共同的意识形态,还是利益的契合?抑或是纯粹的策略性利用?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可能的画面:两国之间的核威胁,第三方国家在夹缝中的挣扎,以及一些可能被历史掩盖的秘密谈判。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那些足以颠覆我现有认知的事件。这本书的标题,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让我充满探索的欲望。我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分析,去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被它所点出的时间跨度深深吸引。1948年到1972年,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三十年啊!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世界格局就进入了冷战的轨道。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头羊,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逐渐崭露头角,苏联则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决定性的变量。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三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是纯粹的敌对,还是在某些领域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合作”,哪怕是出于共同的利益?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朋友”这个词的使用,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比如是一种策略性的联盟,还是一种暂时的默契?或者,它仅仅是一个引子,用来反衬出更为残酷和现实的“敌人”身份?我个人对那个时期的国际关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个人命运,以及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或许还蕴含着对人性、对权谋、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遐想。1948年到1972年,这三十多年,是世界政治格局剧烈动荡的时期,美国、中国、苏联,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核心也最复杂的一条线索。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朋友”和“敌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位的。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对抗,还是掺杂了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亦或是,在某些特殊时期,他们之间也曾有过“貌合神离”的合作?我脑海中回响着冷战时期的种种事件,从朝鲜半岛的硝烟弥漫,到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惊心动魄,再到中国与苏联从盟友到对手的转变,以及中美关系的缓和。这些历史片段,都围绕着这三个国家展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的叙事,让我能够全面地理解,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这三个国家的互动模式是如何演变的,他们的每一次决策,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探究,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鼎盛时期,帝国统治着从意大利到突尼斯的地中海地区。但在这些邻居的压力之下,帝国不断地扩张或者收缩,就像一张巨大的地图,边边角角无时无刻不在卷曲。一年又一年,帝国陆海军从马尔马拉海岸的大型港口出征,旌旗招展、号角齐鸣,要么是去收复某个行省,要么是去稳定某段边疆。拜占庭是一个永远在战斗的帝国,而君士坦丁堡由于它十字路口中心的地理位置,不断受到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压力。在帝国的最初500年中,不知有多少支异族军队曾沿着君士坦丁堡的陆墙安营扎寨,阿拉伯人不过是其中最为坚决的一支。波斯人和阿瓦尔人于626年兵临城下;保加尔人在8、9、10世纪曾发动多次进攻;俄罗斯的伊戈尔王子于941年来到这里。对希腊人来说,围城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他们最古老的神话:除了圣经,人们还熟知荷马讲述的特洛伊的故事。这让希腊人既讲求实际,又非常迷信。城墙的维护是公民们的一项长期义务;粮仓内总是储有大量粮食,蓄水池总是蓄满,但东正教会认为精神上的防御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圣母是城市的主保圣人;危急时刻,人们高举她的圣像沿着城墙游行。人们相信,717年的围城战中,君士坦丁堡就是因为圣母的佑助才得救的。这些圣像赋予的自信心可与《古兰经
评分好!!!!!!!!!!
评分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生活,是一道多解的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生活,是一首隽永的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怀;生活,是一杯浓淡的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品味。不快乐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切的一切,无非就是让生活,舒心些、快乐些、幸福些。
评分很好,值得一读。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评分美国情报机构预测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日期准确率前后误差仅几天,美国肯尼迪政府是怎样差点走到“轰炸中国核设施”的危险边缘的?
评分很重要的著作,期待很久。活动购入。很给力哦!
评分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最高级文件——代号“NSC-166/1”对中、苏关系的未来动态和随后的瓦解可能作出了怎样的预判和评估?
评分一份绝密的国家安全理事会制定的代号“NSC-68”文件是如何促使美国外交政策全盘军事化的?
评分戴维斯曾任教於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史丹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现於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从事研究。戴维斯在力拼博士学位期间,是一边照顾三位稚儿,一边撰写论文的。她的论文是关於十六世纪法国宗教战争时期的女性。这也是她将注重家庭价值的女权运动者的关注精神回头省视受旧教迫害的新教妇女,很能跟她自己一时困顿的生命经验取得共鸣。戴维斯的专长为十六世纪法国的妇女史、宗教史以及文化史;她成功地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并在历史书写上采取叙述史学的写作策略。戴维斯於社会/经济史在美法历史学界挂帅的1950和60年代,便另辟蹊径,尝试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并在历史书写上采取叙述史学的写作策略,走出了当前喊得震天价响的「新文化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