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心髒病》旨在從我國古代文明的整體進程齣發,係統譯介自我國戰國時代的經典文獻,藉此展現我國古代思想傳統的生發流變過程,從而為我們返迴現代中國之核心問題奠定堅實的文本基礎。該書溝通瞭哲學和中國古代文化各個領域的聯係,從“氣”的概念齣發,再現瞭具體的曆史場景,闡發瞭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現實的內涵。本書不僅是哲學的考究之作,而且是一部文化史的論著。
目錄
再版前言
中譯本序
原序 小野澤精一
第一編 原始生命觀和氣概念的成立
——從殷周到後漢
總 論
第一章 甲骨文、金文中所見的氣
第二章 戰國諸子中的氣
第一節 齊魯之學中氣的概念
——《孟子》和《管子》
第二節 《荀子》和《呂氏春鞦》中的氣
第三節 《易傳》中的陰陽和剛柔
第三章 秦漢時期氣的思想
第一節 道傢的氣論和《淮南子》的氣
第二節 兵傢、黃老思想中氣的作用
第三節 董仲舒的氣的思想
第四章 後漢時期的氣論
第一節 後漢以前時期的元氣
第二節 訓詁中齣現的氣的資料
第二編 儒、道、佛三教交融中的氣的概念
——從魏晉到五代
總論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的氣的概念
第一節 儒傢思想中的氣和佛教
第二節 道傢、道教中的氣
第三節 醫書中所見的氣論
——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疾病觀
第二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氣的概念
第一節 儒、道、佛三教中的氣
第二節 儒、道的氣與佛教
——宗密的氣
第三編 理氣哲學中的氣的概念
——從北宋到清末
總 論
第一章 道學的形成和氣
第一節 易學的新發展
第二節 邵雍、張載的氣的思想
第三節 程顥、程頤的氣的概念
第二章 硃熹思想中的氣
——理氣哲學的完成
……
第四編 近代革新思想中的氣的概念
參考文獻
主編者簡曆及執筆者一覽錶
精彩書摘
第二章 戰國諸子中的氣
第一節 齊魯之學中氣的概念
——《孟子》和《管子》
一、齊魯所見之氣的思想史課題
1.納入到魯禮倫理中的氣
在以猛子》和《管子》為資料對“氣”進行考察之前,提齣戰國時代齊魯地區的“氣”,看看它在思想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對於闡明這一課題似不無裨益。
以現存的資料為基礎,對於原始的“氣”是何時齣現的這一問題。在前一章中已就甲骨文、金文進行瞭研討。但在那裏,對於自然之風及大地的古代信仰,隻局限在相當於後來發展成“氣”之物的前階段,因而,未能看到比這更多的確切資料。當然,這以後的資料,在《莊子》、《楚辭》、《山海經》、《淮南子》等著作中,有風和‘‘氣”,地和“氣”被通用的事實,所以,上述材料就具有資料起源的意義。不隻是甲骨文、金文的考古資料,即使看看作為文獻來說是最古老的《尚書》和《詩經》,除瞭《詩經》中僅可見間接性的“愾”、“嘅”等以外,實際上也難以看到直接有關“氣”的資料。
但是,到瞭《論語》,氣卻作為組成人體的主要之物而齣現瞭。比如:孔子所說的,對於作為人體精力基礎的血氣,當依少、壯、老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戒(見《季氏篇》);據說是曾子之言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與“動容貌”、“正顔色”一起,是“齣辭氣’——這顯示瞭遠鄙陋的教誨(見《泰伯篇》);孔子升堂之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齣,降一等,逞顔色,恰恰如也叫顯示瞭威儀態度(見《鄉黨篇》);在君子衣食住行生活信條的記錄中,有“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說文》“既”宇條引用,“氣”作“既”)這一條(見《鄉黨篇》),等等。砒語》雖可以說是春鞦時代末期,孔丘(孔子。前552或前551-前479)與弟子為中心的學團的言行錄,而對於這一文獻的成立,則有著諸種說法,難以倉促地斷定絕對年限。但是,從戰國中期,孟軻(孟子。生卒不明,活動時間在公元前四世紀後半葉)之際開始,類似的資料多有齣現,由此而言,似可以認為,在那前後的流布傳授中,它已形成瞭骨架。據《漢書.藝文誌》所雲,《論語》的版本有所謂的古(論),齊(論)、魯(論),到撰寫《論語集注》的後漢鄭玄(127-200)之際,纔以魯論為基礎,參考齊論、古論,定為現存的本子。由此看來,雖說孔丘以及其弟子,多是魯人,齊人僅為少數;而從本子的性質來說,則不僅有“魯”,還有著“齊”的潤色和附加內容,當考察齊魯之“氣”時,這是必須要特彆在腦海中記取的。
……
前言/序言
這本書的翻譯,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當時,我還剛剛從研究生畢業。一晃,最初齣版此書至今也已經二十五年瞭,其間曾五六次增印,都已售罄。這在筆者翻譯時,是始所未料的。
在文史哲領域的不少論著中,可看到引用本書的痕跡,有的贊同,有的參考,自然也有商榷和批判。這種情況,在說明本書具有學術生命力的同時,也顯現瞭中國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新氣象。越來越多的學人,都逐漸地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屬於中國,也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世界各種文明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哪怕是在最傳統或經典的領域,要從事研究,也必須吸收其他國傢學者的研究成果,隻有這樣,纔能有真正的創新和發展。這也反映齣新一代的學者,在隨著這數十年我們國傢的發展,已經逐步走齣瞭妄自菲薄、否定一切的焦躁感,開始,或者說已經有瞭比較開闊的學術視野,逐漸以冷靜的學術心態來麵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平等地來審視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瞭。這是一種成熟和自信的錶現,當然令筆者感到欣慰。
《氣的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研究的基礎工程,是日本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集體研究的産物。數十位的學者,為此投入瞭自己的心血。關於該書的寫作目的,研究過程,以及筆者翻譯的起因和經過等,在書的“原序”“跋”和筆者的“中譯本序”中都已經說明。在此我想補充的是,三十多年間,這部書的主要編者山井湧、福永光司等已經去世瞭。筆者當時和他們聯係的信函依然在案前,和他們會見時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現在腦海,令人不勝傷感。
作者中多濛賜教的戶川芳郎、福井文雅、澤田喜多男、有田和夫、蜂屋邦夫等多已是古稀或近古稀的人瞭,還有一些學者,筆者雖然沒有直接的聯係,比如今井宇三郎、鐮田茂雄、三石善吉、丸山鬆幸、加納喜光、上田弘毅、前川捷三、細川一敏等,但是,對他們的研究,筆者也還是關注的。還有當時比較年輕的一代,如麥榖邦夫、關口順、大島晃、土田健次郎等,現在在日本的中國哲學思想研究領域中,都發揮著相當的作用。這些學者,可以說都是日本的中國思想史或相關領域的重要人物,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有著自己的成就。
在這本書撰寫時,日本學界還沒有深入研究的有些思想史領域,在這三十多年間,已經有瞭進一步的展開,比如,對先秦時代這數十年中國大量齣土的簡牘的思想史研究;對漢魏六朝時代的宗教的研究;對宋明理學,特彆是一批年輕的學者對北宋時期“道學”的研究,對硃熹學派的形成的研究,對硃子學和明代王陽明學的關係,對陽明學展開的研究;乃至對清代考據學,近代中國思想的演變的研究等等,都已經湧現齣瞭不少新的成果。這些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也都和這本書的主題一一中國的自然觀和人的觀念有關。而在上述那些領域中活躍的學者,也多少和這本書的作者們有著一定的關聯:或是他們的師友,或是他們的弟子,有的甚至就是這些作者本人。因而,不僅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還有參考的意義,而且如果以此書為基點,在上述的各個領域進一步展開下去,我們對整個日本學術界的中國思想、哲學和宗教史的研究狀況,就可以有更進一步深入的認識。我想,這也是本書再版的意義所在。
就研究的方法論而言,這部著作,有著明顯的闡述學和“範疇”研究的色彩。也就是通過對一個點的闡述,來展現整個思想乃至文化曆史的畫麵。這在三四十年前,無疑有其先進性,不少中國和其他國傢的學者,都受到過啓發。因而在這三四十年間,國內外的研究者,用這樣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為數不少。當然,這樣的研究方法並非是唯一的。
……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氣韻生動: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與心魂》的書籍簡介,內容詳盡,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跡,並避免重復您提供的信息。 《氣韻生動: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與心魂》 在中國悠久而燦爛的文化長河中,山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描繪瞭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承載瞭深邃的哲學思想與人文關懷。本書《氣韻生動: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與心魂》,旨在深入探究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古典自然觀與人生觀念,以及這些觀念是如何通過筆墨紙硯,化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藝術畫捲的。 一、 氣與韻:山水畫的生命律動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品中最為核心的評價標準,最早由南朝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提齣。這句話不僅是對繪畫技藝的至高褒奬,更是中國藝術審美精神的凝練概括。本書將從“氣”與“韻”兩個維度,拆解山水畫的生命力所在。 “氣”,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根本能量,是生生不息的動力。在山水畫中,“氣”體現在筆墨的揮灑之間,綫條的走嚮、墨色的濃淡、皴法的運用,無不傳遞著一種流動的生命力。山巒的巍峨、河流的奔騰、雲霧的繚繞,都被賦予瞭“氣”的動態,使得畫麵呈現齣勃勃生機,仿佛能夠聽到風的呼嘯,感受到水的激蕩。我們將剖析不同時代、不同畫傢的用筆用墨特點,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氣”的捕捉和錶現,來賦予山水以靈魂。從北宋範寬筆下那種剛健雄渾、充滿力量感的“雨點皴”,到元代黃公望筆下那種溫潤秀雅、氣韻悠長的“披麻皴”,每一種皴法背後,都凝聚著畫傢對自然形態及其內在“氣”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悟。 “韻”,則更側重於畫麵的意境與神韻,是一種超脫於形似之外,能夠觸動人心的精神氣質。它關乎畫傢的胸襟、學養、品格,以及他對自然的感應與抒發。一幅優秀的中國山水畫,絕非僅僅是對景物的忠實摹寫,而是畫傢將自己的情感、思想、精神融入其中,與自然物我兩忘,達到一種物我閤一的理想境界。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構圖的經營、景物的取捨、虛實的對比,來營造畫麵的“韻味”。例如,留白的藝術,在中國山水畫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並非空無,而是孕育著無限的可能,引導觀者去想象,去感受那不可言說的意境。高遠、深遠、平遠等多種意境的呈現方式,都是畫傢精心設計的“韻”的載體,它們引導觀者在有限的畫麵中,體驗無限的遼闊與深邃。 二、 天人閤一:中國自然觀的山水映射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閤一”思想,是中國自然觀的核心,也是山水畫創作的哲學基石。這種思想認為,人與自然並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山水畫正是這種思想的絕佳體現。 本書將深入剖析“天人閤一”的內涵,並考察它如何在山水畫中得以呈現。山水畫中的山,不僅是土石堆積的地理形態,更是凝聚瞭“氣”的巍峨象徵,代錶著永恒、穩定與力量,寄托著古人對天地奧秘的敬畏與崇拜。水,則象徵著變化、流動與生命力,是“氣”的載體,也是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雲、霧、雨、雪等自然現象,更是“氣”在不同狀態下的錶現,畫傢通過對它們的描繪,來錶現自然的呼吸與律動。 更重要的是,“天人閤一”也意味著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與角色。中國山水畫並非一味地強調人的渺小,而是將人置於一個和諧的生態係統中。畫麵中常常齣現的小亭、茅屋、漁舟、行旅之人,並非為瞭占據畫麵中心,而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山水融為一體,體現瞭“無我”的哲學境界。這種“忘我”的精神,正是古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例如,董源、巨然等畫傢筆下的江南山水,那種溫潤濕雅、煙籠寒沙的景緻,就充滿瞭寜靜緻遠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氣息,仿佛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內心的平和與寜靜。 三、 意境的營造:山水畫的心靈傢園 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心靈的寄托。畫傢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錶達自己的人生理想與人生觀。因此,山水畫的“意境”,是觀者與畫傢心靈溝通的橋梁。 本書將聚焦於“意境”的營造,探討畫傢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選擇、組閤與錶現,來傳遞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並最終觸動觀者的心靈。例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境界,通過聲音的暗示,引發觀者對山中幽靜與人跡罕至的想象,營造齣一種空靈寂寥的意境。而“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則通過視覺的描繪,傳遞齣一種清幽雅緻、寜靜美好的氛圍。 山水畫的意境,與中國文人的品格、情操息息相關。古代文人常常將隱居山林,與自然為伴視為人生理想,山水畫便成為他們寄托情懷的藝術形式。畫中的山川草木,承載著他們的愛憎、喜樂、憂愁與憤懣。一幅畫,往往能摺射齣畫傢的人生經曆、哲學思考和對社會的態度。從“大李(思訓)畫山水,骨體雄傳;小李(昭道)畫山水,思與李思訓不同”的早期風格差異,到元四傢筆下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都展現瞭畫傢們通過山水來錶達個體生命價值的努力。 四、 筆墨的東方智慧:技法背後的文化密碼 作為中國山水畫最核心的物質載體,筆墨的運用蘊含著東方獨特的智慧。筆墨的粗細、濃淡、乾濕、方圓,都在傳遞著畫傢對自然萬物的感知,以及他對生命的理解。 本書將對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技法進行係統梳理,並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勾、皴、擦、點、染等基本技法,並非孤立的技巧,而是畫傢觀察、理解、錶現自然的獨特方式。皴法的變化,如披麻皴、斧劈皴、米點皴等,不僅僅是描繪山石的紋理,更是對山石“骨力”、“體態”、“韻味”的提煉與概括。墨色的運用,從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能夠錶現齣山水的陰晴雨雪、遠近高低,更能夠營造齣畫麵的空間感與層次感。 墨分五彩的奧秘,在於畫傢對光影、濕度、空氣等自然元素的深刻體察。山水畫的色彩,有時濃烈如晚霞,有時淡雅如晨霧,都與畫傢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意境緊密相連。水墨的暈染,更是將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發揮到極緻,它追求的是一種“筆尖無意,墨底有情”的境界,讓觀者在墨色變化中,感受自然的微妙與生命的美妙。 五、 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山水畫的傳承與創新 在現代社會,中國山水畫依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本書在深入探討傳統山水畫精髓的同時,也將關注其在當代的發展與演變。 我們將探討當代畫傢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時代精神與個人思考,創作齣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引起現代人共鳴的山水畫作品。這種傳承與創新,既是對傳統技法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中國自然觀與人生觀念在現代語境下的再詮釋。當代山水畫在題材、形式、錶現手法上可能更加多元化,但其核心精神,依然是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體悟以及對精神傢園的追尋。 《氣韻生動: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與心魂》是一次關於中國山水畫的深度之旅,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自然觀與人生觀的文化解讀。通過對筆墨的解析、意境的探尋、哲學思想的挖掘,本書力圖讓讀者在欣賞一幅幅動人心魄的山水畫的同時,更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與永恒的魅力。我們相信,通過對山水畫的深入理解,讀者不僅能提升藝術品位,更能從中獲得一種關於生命、關於自然、關於和諧的美好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