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點:
曆時10多年采訪和拍攝,
40多位老人的口述經曆;
用口述還原曆史以事實本來麵目,這既是對曆史本身的尊重,更是為瞭提醒後來者,不要忘卻曾經的創傷,不要讓曆史的悲劇再度重演。捍衛曆史真相,就是捍衛和平!
——血性中華兒女必讀之書!
這是一本作者曆時十多年,采訪和拍攝瞭40多位老人的紀實文學作品,還原瞭70多年前那段慘絕人寰的曆史記憶,再現瞭她們當年被迫成為日軍慰安婦的慘痛經曆,以及她們因為那段經曆而遭改變瞭的人生。
這幾十位老人,其實也是日軍侵華期間所有慰安婦的一個縮影,她們的苦難,實際上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苦難。慰安婦代錶的,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史上最苦難最血淚的一頁,那段曆史是留在每一個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道傷痕。
陳慶港 生於1966年6月,江蘇連雲港市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攝影係畢業,曾供職於《青年時報》等媒體,現為《浙江日報》記者。曾齣版有《十四傢——中國農民生存報告》、《真相》、《麗嘉則拉》、《岡底斯遺書》等多部作品。
【序言】 真誠麵對曆史,真實擁有未來
【前言】 在時間與時間之間
【第1 章】烏牙峒少女
【第2 章】假 墳
【第3 章】最漂亮的姑娘
【第4 章】一次失敗的逃亡
【第5 章】那大慰安所
【第6 章】鬼子的孩子
【第7 章】阿 黃
【第8 章】16 歲、17 歲、18 歲……
【第9 章】“戰地後勤服務隊”
【第10 章】什號村
【第11 章】四月初二的早上
【第12 章】打破沉默的人
【第13 章】蔡愛花和亞初姑娘
【第14 章】新盈慰安所
【第15 章】冷風苦雨中的愛情
【第16 章】傢住湘潭
【第17 章】被扔在河邊的女人
【第18 章】十五歲的新娘
【第19 章】嫁到黑石窯的高銀娥
【第20 章】河東炮颱裏的噩夢
【第21 章】石碌慰安所
【第22 章】天一黑都變成瞭野獸
【第23 章】關於母親的記憶
【第24 章】“因為我漂亮,他們沒有殺我”
【第25 章】姐 姐
【第26 章】“軍中樂園”
【第27 章】羊泉村往事
【第28 章】尹玉林的秘密
【第29 章】不該齣生的人
【第30 章】“1 號”
【第31 章】她把一切都埋進瞭墳墓
閱讀體驗是極其消耗心神的,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享受的休閑讀物。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一種近乎生理上的不適感,那是麵對人類集體失德時的本能反應。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綫性的時間敘事,而是通過不同側麵、不同視角的碎片化資料進行拼貼和重構,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殘破的壁畫前,努力尋找每一塊脫落的碎片,試圖還原齣原貌。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戰後審判材料的引用部分,那份公事公辦的記錄中,那些被審訊者(無論是加害者還是相關人員)語焉不詳、充滿推諉的陳述,與受難者幸存者模糊而破碎的迴憶形成瞭強烈的張力。這種對比,凸顯瞭曆史記憶的復雜性與不可逆性。書中的插圖和檔案照片,盡管分辨率不高,卻如同冰冷的針,刺破瞭所有粉飾太平的幻想。它強迫我們走齣舒適區,去思考:在極端的權力結構下,“正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嚮“非人”的作為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搭建瞭一個痛苦但必須經過的認知通道。
評分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如釋重負,因為一個沉重的曆史包袱被清晰地呈現在眼前,讓人得以正視而非逃避。作者的文字風格是極其內斂的,沒有過多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檔案管理員”式的陳述。然而,正是這種冷靜,賦予瞭材料本身巨大的情感力量。特彆是書中收錄的幾篇受訪者的訪談記錄(雖然是二手轉述或翻譯),那種經曆過創傷後生命力的頑強與脆弱的並存狀態,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韌性與崩潰”的研究報告。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選擇瞭樸素的風格,這似乎是作者有意為之,意在將所有焦點都集中於文字內容本身,避免任何形式上的華麗分散讀者的注意力。這是一部需要被反復閱讀和深思的作品,因為它所揭示的傷口,至今仍在提醒著我們維護和平與尊嚴的極端重要性。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瞭“冒犯性”,但這種冒犯並非源於粗俗,而是源於真相赤裸裸的暴露。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二戰的書籍,多側重於宏大的戰略部署和戰役勝負,而這本書則將焦點精準地釘在瞭戰爭的“腹地”——那些被戰火直接吞噬的生命,特彆是女性群體。作者采取瞭一種“去中心化”的敘事手法,將敘事主體從傳統的軍事英雄和政治傢手中奪迴,交還給那些被曆史教科書刻意遺忘的、發齣微弱呻吟的聲音。書中對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剖析也十分到位,它解釋瞭為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和文化土壤下,此類暴行得以被閤理化並係統化運作。這種文化人類學的切入點,為理解曆史悲劇提供瞭更深層的維度。這本書的結構如同一個精密的、多維度的矩陣,你需要不斷地在時間、空間、社會階層之間跳躍,纔能最終感知到整體的重量。
評分厚重的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總有一些被有意無視的角落,需要我們以最審慎、最嚴肅的態度去迴望。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壓抑感,那種低飽和度的色調和模糊的邊緣處理,仿佛在試圖重現那個年代特有的、被時間侵蝕的記憶質感。我是在一傢老舊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翻到它的,起初隻是好奇於那個極具衝擊力的標題,但隨後的翻閱讓我意識到,這絕非一本可以輕鬆讀完的書籍。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剋製,沒有使用煽情的筆法去渲染痛苦,而是通過對史料近乎考古學般的梳理,將事實本身置於聚光燈下。這種冷靜的記錄,反而比任何情緒化的控訴都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讀者必須直麵那些被曆史洪流試圖掩蓋的、活生生的個體命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相關國際法條文和當時軍事製度的穿插解釋,這使得整個論述的基石異常堅實,避免瞭流於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深入到瞭係統性暴行的運作機製層麵。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不在場證明”,提醒著後人,真相的重量,永遠大於遺忘的輕鬆。
評分我對曆史書籍的評判標準,往往集中在作者如何處理“沉默的大多數”與“極端的少數”之間的關係。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將所有日本軍人描繪成一模一樣的麵孔,而是深入挖掘瞭層級結構中不同角色的作用與責任,從高層決策者到基層的執行者,再到那些身處環境中的無力旁觀者,作者試圖勾勒齣的是一個完整的、病態的生態係統。有一段文字描述瞭軍隊內部對“榮譽”和“汙點”的扭麯定義,這種意識形態的滲透,比單純的暴力命令更可怕,因為它從內部腐蝕瞭個體的道德底綫。我讀到此處,不免聯想到當代社會中,權力對個體認知的影響,這種曆史的迴響令人警醒。這本書的文獻注釋部分詳實到令人咋舌,每一處引述都標注瞭來源,這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確保瞭其論點的不可撼動性。它真正做到瞭“以史為鏡”,但鏡子裏的影像,著實令人心寒。
評分書全新真好 我最近對這類話題感興趣呢 書基本都是京東上買的
評分活動買的,超值!!!!!!
評分內容很警醒!銘記曆史的教訓,牢記曆史的恥辱!瞭解瞭解
評分看的我 心情糾結 曆史的深處!!!哎!!!
評分不錯的書,早就想買來看
評分令人震驚,勿忘國恥!好書!良心書!
評分書寫的很真實,不錯 ,贊一個!
評分支持 速度快
評分書質量不錯,內容也可以,銘記歷史、勿忘過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