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讲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谓“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的英国经济史。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属公司怡和证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权,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约38%的股权,形成所谓“铁三角”或“连环船”资产互控结构。这一策略可说是怡和主席纽璧坚任期内自视为保守稳妥的最瞩目、亦最具争议性的杰作。透过怡和与置地互相持有对方约四成控股权,怡和、置地两公司的控股权表面上看来可谓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令觊觎已久的华资大亨难越雷池一步。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粗略翻了一下,蛮合个人预期的。
评分活动很给力,但很多缺货
评分这期间,置地的盈利确实也大幅增长,1980年度因出售金门大厦及九龙仓股票,置地盈利高达6.1亿港元,比1979年度增长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亿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长逾一倍。其中,来自物业销售的利润首次超过了租金收入。要知道,坚持稳健发展的置地,长期以来都顽固坚持一个发展策略,那就是盖楼大部分收租,小部分出售,就像香港许多投资保守的师奶一样,有物业在手,有租金回笼,万无一失,睡觉也安稳。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
评分1988年,置地首次出现高达15.83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包括出售物业亏损、联营公司亏损及利息支付),该年度置地除税后盈利仅1.68亿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亿港元大幅减少八成。总债务则急增至150.7亿港元,其中长期债务133.53亿港元,短期债务23.17亿港元,债务比率(借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从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负债公司,地王转瞬之间变为“债王”。
评分当时,《信报》资深股评家思聪就曾警告,置地盲目扩张的危险性,一旦中英双方会谈不理想,置地扩张政策的后果便可想而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