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讲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谓“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的英国经济史。
在1926年出版的本书上卷的序中,我曾经写道,我希望把故事叙述到1914年,“并至少附有一篇结论,阐述我所认为1914—1924年这十年在英国经济史上所占有的地位。”现在这个计划我已经尽我力所能及实现了,除非现在也许我可以说以1914—1929年这段年月取代了1914—1924年这十年。给战争年代写一篇叙事史的任何打算,从来就不会有过(关于这段故事的各个方面都经别位作家殊可钦佩地予以阐述了),我所打算的只是就当时这个战争的震撼所给予英国经济的发展方面的某些影响略略一提。结论写得象是一篇论文,参考书目和脚注这整套配备,都一并付之阙如。
评分很好,物流很给力第二次购买
评分趁着年轻,硬着头皮读些经典
评分这次京东客服差的没法说,书的质量还不好,配送出了问题,花了一天时间都解决不了,客服不会帮助解决任何问题,一会说行,一会又说不行,就是让你无条件接受他的最终解释权,差评,32个差评。
评分这时,怡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转趋表面化,其结果更加速了两人的轻率、冒进。在对待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问题上,纽、鲍近乎天真地相信有机会透过续约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至少北京会不得不做出让步,接受英国人的主权换治权的模式,这种近似赌博式的政治心态导致了置地日后的严重财政危机。其实,英国玩政治,如同小孩摆家家,不裂也会颠,哪里是共产党的对手,从怡置两位大班的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出其中之端倪。
评分踏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在巩固了集团控制权之后,怡置系似乎重振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Bedford)的主持下,投资策略做180度的大转变,罔顾当时香港地产繁荣时期已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扩张,从一名保守、稳健的地产投资商迅速转变成一名活跃、冒进﹑
评分假如我没有读过书或者不能再继续读书,我不知道今生今世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没看见“人”字下面是空虚的吗?单凭两根棍棒似的骨架恐怕支撑不了多久,要填满那空洞洞的部分.在我看来,惟有读书.
评分评分
1988年,置地首次出现高达15.83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包括出售物业亏损、联营公司亏损及利息支付),该年度置地除税后盈利仅1.68亿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亿港元大幅减少八成。总债务则急增至150.7亿港元,其中长期债务133.53亿港元,短期债务23.17亿港元,债务比率(借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从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负债公司,地王转瞬之间变为“债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