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以诸葛亮前半生经历为主经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众多人物为纬线,不但以诸葛亮为主侧重描述了蜀汉集团的英雄人物,在时间、事件、人物、历史背景方面也完全根据史料,无一虚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系列,有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拔都汗》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成吉思汗》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成吉思汗后世子孙》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慈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溥仪》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袁世凯》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和孔祥熙》
内藤湖南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汉学家,日本京都汉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搜集和引用了数百种史料,进行严格考证,综合历代史家观点,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解读了中国历史上最大隐士诸葛亮在乱世中生存和崛起的全过程,对诸葛亮的家世渊源、隆中对以及赤壁之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内藤湖南,本名虎次郎,日本近代研究中国学的重要学者,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中国上古史》和《清史通论》等。他培养了许多汉学界知名的弟子,如稻田君山、鸳元一、神田喜一郎、梅原末治、矢野仁一、武内义雄等,都出自他的门下。说到底,内藤湖南对世界汉学界闻名遐迩的京都学派的创建和发展功不可没。
第一章 诸葛亮的出生地及其先祖
第二章 诸葛亮幼年、青年时期及躬耕岁月
第三章 三顾茅庐得三分之策
第四章 赤壁之战
第五章 据有益州
第六章 平定汉中与荆州失陷
第七章 昭烈正号
诸葛亮年谱
附录
诸葛亮与刘备君臣走到一起之后,便开始慢慢将他的计划付诸实践,而现在他们的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下一年即建安十三年,曹操成为丞相,并攻打了北方的乌桓。他在消灭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回来以后,便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想以此开辟南方领土。
现在的南方诸侯中,只有刘表的地方最接近中原,刘表所能依仗的,就是襄阳的险要地形和正在他的地盘做客的刘备了。
要说天下间曹操最害怕谁,刘备绝对是首当其冲。曹操攻打袁绍的时候,刘备正在和董承密谋一起除掉曹操。
后来,董承失败而死,曹操想要攻击刘备,诸将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弃袁绍而追刘备。曹操对他们说,刘备是人杰,如果现在不击败他的话,以后一定会成为大患。
不久,刘备投奔袁绍,又归顺刘表,七年之间,刘备受到了刘表的礼遇却不被他重用,《九州春秋》说道:��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表对刘备礼遇,是因为他们都是汉朝遗孤而不忍心让刘备流浪,然而背地里他却对刘备加以防范。这就使得刘备离他的霸业越来越远。而曹操却在此期间扩大了疆土。
曹操早就知道刘备善得人心,荆襄一天不安定,刘备的基业就越有可能成功建立,曹操就越发不能高枕而卧。
于是,平定北方之后,曹操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向荆襄用兵,以去除刘备这个肘腋之患,当然,这也是当时大势所趋。
当时,马超、韩遂等人虽在关陇(甘肃东部)非常嚣张跋扈,但他们本来就不是什么有深谋远略的人。刘璋所在的益州较为偏远,他本身又是懦弱不争之人,那么,他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江东孙权,此时年纪尚小,不足畏惧,况且如果想攻取他的地方,那么占领长江上游的荆州会使曹操更加如虎添翼。因此,曹操想先攻取刘表的荆州。
攻击刘表,也意味着攻击他这一生的对手刘备。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投降,把荆州拱手送与曹操,但是这些仍未将刘备逼到穷迫的境地。
曹操想乘此机会平定江东,同时也想把刘备逼到绝境,除非刘备逃到南方越地,或是北方胡地,否则绝不放过他。同时,曹操也想借此机会一举占领东南地区。
此时,孙策已死,江东这个地方已经惊动了中原地区,而辅佐孙权的人中,能够引起曹操注意的只有张纮、张昭。像鲁肃这样的青年人,又怎么会入曹操的眼呢。刘备东下江陵,孙氏必定束手在侧,所以曹操所说的占领东南,并不一定实现不了。如果没有周瑜、鲁肃的话,即使刘备英雄了得,诸葛亮足智多谋,也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曹公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考虑到了张纮、张昭,考虑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却没能够考虑到诸葛亮、周瑜和鲁肃,使自己的如火之势,忽然在东南遭遇挫折,而诸葛亮的计谋,正是致使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一年秋天的七月,曹操准备攻击刘表,可是还没有到达荆州,刘表便因病去世了。这时,刘琦已经出任江夏太守,听闻刘表病得很重,便回去探望父亲。
刘琦生性慈孝,刘表的妻弟蔡瑁、外甥张允经常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他们害怕,如果让刘琦见到刘表,触动二人的父子之情,而使刘表将荆州托付给刘琦。于是,他们就对刘琦说:“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籓,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从而把刘琦阻止在了刘表的屋外,使刘琦不得和刘表相见,最终只得涕泪而去。
刘表死后,蔡瑁、张允等人扶持刘琮继承了刘表的领地,刘琮曾想授予刘琦侯印,却被愤怒的刘琦扔到了地上。刘琦本来准备在奔丧之时趁机发难,却因为曹操的大军将至而没有实现。
章陵太守蒯越是刘表的谋士,他与从事中郎韩嵩以及东曹掾傅巽等人都劝说刘琮归降曹操。
刘琮说:“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
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
刘琮道:“吾不若也。”
傅巽道:“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原将军勿疑。”
刘琮听从了傅巽的话,在九月份曹操到达新野的时候,将荆州献给曹操投降了。
此时,刘备正屯兵于樊城,而刘琮没敢把投降一事告诉刘备。不过,久而久之刘备也有所察觉,便遣亲信询问刘琮。刘琮命令他的属下宋忠对刘备宣旨,而此时曹操已在宛城。
刘备大为惊骇,对宋忠说:“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并拿起刀来对宋忠说:“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丈夫临别复杀卿辈。”便让宋忠走了。然后,刘备唤来部下进行商讨。
有人劝刘备不管刘琮,带着荆州的将士直接到南面的江陵去。刘备想到了刘表,为全大义,而没有听从。
刘备率领他的部下离开了樊城。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攻琮,荆州可有。”
刘备说:“吾不忍也”。
刘备便停下马来呼唤刘琮,刘琮恐惧得都起不来了。刘备经过刘表墓的时候,涕泣而去。此时,刘琮已经背信弃义,将荆州拱手送入敌人手中。
诸葛亮本来已经想到了应对之策,虽然时间仓促,但诸葛亮仍旧看透了大局,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然而,他的计划最终没有得以实施。刘备本来就欠缺应对紧急事情的才华。他攻取益州的时候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决定,而是经过诸位谋臣再三劝说,才同意的。而且此时刘备的话是出于情义,有感而发,诸葛亮也不能强逼他听从自己。
正在刘备踌躇的时候,曹操带兵就要过来了。一旦襄阳被曹操占领,即使有赤壁之战的胜利,襄阳是不可能再次夺回来了。关羽威震华夏,虽然曾经一度攻取襄阳郡,却仍然以败亡告终,使得襄阳这块险要之地,全部落入敌人手中。
等到诸葛亮进军中原之时,也只能绕路陇右,备尝艰险,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在此刻的一招之失。诸葛亮没有来得及细说此处地形的重要性,因为时间紧急,只能匆匆看过,而刘备又怕因为乘人有丧事之时袭击他人,会被别人非议,所以他们失去了这块险要之地。现在,我们只能这样稍稍为他们辩解一下了。
刘备向南面撤退时,有很多荆州百姓以及刘琮的手下前来投奔,到达当阳时,已经大概有十几万人,辎重数千辆,每天只能走十多里(相当于现在的一里多)。另外,刘备还派遣关羽带领数百艘船在江陵接应。
刘备在陆上赶路,每天都耽误不少时间。有人对他说:“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
读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之后,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思想体操。书中呈现的许多观点,确实让我耳目一新,甚至有些是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对诸葛亮的固有认知。例如,有学者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剖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将其与当今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类比,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惊叹于诸葛亮智慧的现代适用性。另外,书中对诸葛亮“忠诚”的解读也颇为独特,不再是单方面的颂扬,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忠诚在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可能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了西方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有几个章节,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因为其中关于诸葛亮“道”的理解,与其他文化中的类似哲学思想的对比,真的非常精彩。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义也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将诸葛亮这位中国文化符号,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下进行审视,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形象。
评分这本《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的书名实在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诸葛亮,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智慧象征,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然而,当“外国人眼中的”这个限定词出现时,我便开始思考,这些遥远的观察者,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位千古名相的?他们是否能透过历史的尘埃,洞察到他身上超越时空的特质?是仅仅看到了他军事上的神机妙算,还是更能理解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亦或是从他的个人品格中,发现了某些普世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行一次跨文化的思维旅行,看看那些不同的视角是如何描绘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又从中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差异和共通之处。书中会否深入探讨西方学者在研究诸葛亮时,所面临的文献解读、历史背景理解等方面的挑战?又是否会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西方学者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演变?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能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重新认识这位我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人物。
评分这本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中国文化的方式。我过去总是习惯于从内部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人物,而这本书让我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框架。书中的一些西方学者,他们分析诸葛亮时,往往会将其置于与西方历史人物相似的语境下进行比较,比如,将他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才能,或者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辨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身上具有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东西方文化在解读历史人物时的不同侧重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学者分析诸葛亮在西方人心目中,为何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智者”而非一个“政治家”,这种分析让我反思,是不是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智慧”的定义本身就与我们有所不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看待自身文化时,可能存在的盲点,也让我们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的视角,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评分不得不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视角决定认知”这句话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观点而停下来思考,例如,一位欧洲学者是如何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理解为一种“贵族式的超然”,这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其“不慕荣利”的理解,在情感基调和价值判断上,似乎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书中也有对诸葛亮“悲剧色彩”的探讨,一些西方读者似乎更能从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中,感受到一种西方式的英雄主义的悲壮。还有一些章节,聚焦于诸葛亮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比如一些电影、游戏作品中对他的塑造,这些解读让我意识到,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虽然其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发生变化,但其核心的智慧与坚韧,却似乎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通。
评分从某个角度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解读诸葛亮这个人,不如说是在探究“中国”这个文化概念在西方世界的投射。书中很多分析,都巧妙地将诸葛亮与西方读者可能熟悉的某些文化符号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策略,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远和抽象的中国文化元素,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诸葛亮“智慧”的解读,不同于东方文化中偏重于“谋略”和“内敛”,一些西方学者将其升华为一种“理性”、“科学”的精神,这种解读让诸葛亮的形象在西方眼中更加“普适”和“现代”。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西方作家如何将诸葛亮的故事融入自己的创作,或者某个历史学家如何基于有限的史料构建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都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思考,当一个文化符号走出其原生土壤,在异质文化中生根发芽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和“演化”。
评分书不错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里史料数据很详实,作者观点也很牛。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
评分活动时候买的便宜
评分一点都不好,感觉买上当了
评分内藤湖南的书,名气挺大!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