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 [Ayn Rand and the World She Made]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 [Ayn Rand and the World She Mad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妮·C.海勒 著,启蒙编译所 译
图书标签:
  • 安·兰德
  • 客观主义
  • 哲学
  • 政治哲学
  • 小说家
  • 自由意志主义
  • 文化影响
  • 美国文学
  • 20世纪文学
  • 女性作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6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588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yn Rand and the World She Mad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妮·C. 海勒所著是一部关于安·兰德的开创性传记。安·兰德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度过童年,二十一岁时孤身赴美,来到好莱坞学习编剧。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她凭借韧性和勇气创作了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小说,这些小说很有震撼力,广受欢迎。虽然当时多数知名作家都嘲笑她,但年轻人对她的书和理论趋之若鹜,并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一股崇拜热潮。海勒生动地勾勒出安·兰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作品中隐藏着的影响和借鉴,还有兰德纠结的爱情生活,以及“兰德崇拜热”的兴衰。总而言之,海勒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和敏锐的洞察力透视出安·兰德戏剧性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作者简介

  安妮·C. 海勒,杂志编辑、记者,着重于货币金融领域,曾是《安条克评论》的总编辑,《君子》和《红皮书》杂志的小说编辑,《利尔》杂志的特刊编辑和康泰纳仕出版集团杂志发展小组的执行主编。

精彩书评

  在格林斯潘时代末期的灾难中,还有什么比安妮·C. 海勒的这部重量级安·兰德传记更及时、更受欢迎呢?海勒通过大量新发掘的具有新视角的研究材料,用可读性强的优美文笔再次将鲜活的安·兰德带给读者,使我们了解到,兰德何以成为具有跨时代影响力的畅销作家。
  ——威廉·D. 科恩,著有畅销书《纸牌屋》

  安妮·C. 海勒为自居“资本主义狂热拥护者”的安·兰德写了一部抓人的、引证资料丰富的传记,讲述《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如何成为客观主义哲学粉丝的圣经,以及兰德饱受争议的哲学理论,生动而戏剧性地展现了引发“兰德崇拜热”的激战,对这位拥有魅力而独断专行的女人进行了透彻深入的剖析。这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海勒做得很好。
  ——帕特丽夏·博斯沃斯,著有《黛安·阿勃丝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的岁月(1905—1917)
第二章 抢劫者(1917—1925)
第三章 思考的自由(1926—1934)
第四章 我们与我们的兄弟不一样(1934—1938)
第五章 《源泉》(1936—1941)
第六章 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灵魂(1939—1942)
第七章 金钱(1943)
第八章 声望(1943—1946)
第九章 高峰与低谷(1946—1949)
第十章 手段与目标(1950—1953)
第十一章 不动的行动者(1953—1957)
第十二章 《阿特拉斯耸耸肩》(1957)
第十三章 公共哲学家(1958—1963)
第十四章 透支(1962—1967)
第十五章 非此即彼(决裂)(1967—1968)
第十六章 以我们最崇高的名义(1969—1982)
后记
致谢
缩略词
精选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十六章 以我们最崇高的名义(1969-1982)
  一个人回首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时,能够触动心灵记忆的不是他有过怎样的生活,而是那时的生活中有过怎样的希望。渴望某种未知的辉煌,渴望意外的刺激,渴望出类拔萃,这些都是年轻人的特点,而衰老的过程就是梦想和渴望逐渐逝去的过程。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生活中太多的失望扑灭了人们心中热情的火焰。
  ——雨果《九三年》序言,1962年
  1970年代,安·兰德的思想悄声无息、几近不为人知地滑向并融入包括《国民评论》和两个共和党机构在内的保守派主流。(比如,杰拉尔德·福特在一个小企业主会议上说,华盛顿是“慈善集体主义的工具”。)不过,她的思想同一个新的青年右翼自由意志主义团体遥相呼应,十分合拍,这些自由意志论者对共和党的经济政策嗤之以鼻,他们决定成立自己的党派,名字叫“自由党”(Libertarian Party)。他们在“原则声明”中拒绝“全能国家崇拜”,呼吁恢复个人权利,让每个人“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提倡速速回归金本位。1972年,“自由党”将兰德从前的朋友约翰·哈斯普斯物色为首位总统候选人。此党很多元老和党员都自称“客观主义者”,他们普遍将兰德尊为“指路明灯”,称她是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场“最勇敢的倡导者”。
  兰德拒绝了这些人的殷勤,她宣称此党创办者剽窃了她的思想,同时无法驾驭她完整的哲学理论。穆瑞·罗斯巴德和约翰·哈斯普斯是运动领袖,他们没有改进兰德的观点。事实上,布兰登离开后,对于理想主义青年的赞扬,兰德再无多大兴趣。她的世界是小而私密的。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随后的版本里,她将布兰登的名字从献辞页上全部拿掉。她还立了新遗嘱,最初宣布要把自己的财产遗赠给伦纳德·佩科夫和艾伦·布卢门撒尔。为了修正自己和以前的朋友及盟友的关系史,她淡化了布兰登夫妇的重要地位,否认纳撒尼尔工作的独创性。不过,在《自私的美德》或《资本主义: 未知的理想》随后的版本中,她并没有删掉布兰登的文章。两年漫长的时光里,兰德总是沮丧地琢磨着布兰登人品性格和行为动机中的疑团。他一直都在腐败,还是逐渐变成这样的?他灵魂中的恶是何时开始占上风的?他是个骗子吗?还是只是普通的无赖?他爱过她吗?虽然她知道他没有贪污她的钱,但嘴上却不承认。兰德及其剩下的追随者坚持布兰登剽窃并利用了她的思想,他们企图抹杀他早先将自己名下的NBI公开课录音推向市场的努力,但没成功。只有奥康纳和布卢门撒尔夫妇意识到兰德和布兰登有性关系,他们知道,在对布兰登性心理的各种解释面前,兰德苦恼至极。一方面,她需要理解布兰登的背叛,以恢复自己生命中的理性法则。然而,对于布兰登的品行,她缺乏自我审视以及真诚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因此她找不到充分的解释。她渐渐不去谈论他,甚至不再向任何人提起他,除了自己的家人: 弗兰克,管家,私人秘书芭芭拉·维斯,也许还有伦纳德·佩科夫。当时正值1970年代,连续几年的政治灰暗始于尼克松的工资和物价管制以及彻底废除金本位政策,结束于长达十四个月的伊朗人质危机——在这段时期,兰德基本退出了公众视野。
  如果把布兰登和兰德的关系比为母子,那么佩科夫就像兰德的小儿子,他要走出哥哥的阴影,负责照管母亲的身心健康。佩科夫三十多岁,看上去比实际年轻,嗓音高亢,戴着厚厚的眼镜片,很容易激动。他对兰德崇敬有加;他坚信并常常告诉别人,兰德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头脑。有人请他对自己从兰德那儿学到的东西和从学校学到的作个比较,他的答复是:“这怎么能比……去大都会(歌剧院)看芭蕾舞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苟延残喘如何能比?”他又解释道:“如果你查看我全部的思想,那么我所有理性认识的百分之九十八均来自于她,剩下百分之一二仅仅是我在十四年大学生涯中收获的史料而已。”兰德用俄罗斯宠物的名字将佩科夫唤作“伦纳希”(Leonush),不过她有时仍因他的过错或疏忽大发雷霆。她对他口出恶言,而这似乎只会让他更加爱她。兰德1970年代小圈子里的一位成员说:“有时她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你会认为他威胁过要杀了她。我忍不住问: ‘你怎么能让她这样做?’他回答: ‘只要她想,她可以把我的脸踩在脚下。’”
  如果听到有关兰德和布兰登之间性事的谣言,他肯定会把散布谣言者以“恶意中伤兰德”的名义清除出局。他视她为精神母亲,他无法想象恶毒的布兰登会打破普遍禁忌的约束——更别说自己的偶像还自愿参与其中。他尽其所能取代张扬的天才布兰登,成为她的阐释者、中介人、宣传员和保镖。1969年1月,他举办了自己的私人讲座系列,以“逻辑入门”作为开场课。在逻辑课的第一讲中,他回答了关于布兰登即将出版的新书《自尊心理学》的提问,并严厉警告大家不要购买或阅读此书。“要么就和他一起,要么就站在安·兰德和我这边,”他如此说道,“非此即彼。如果你们和他有什么瓜葛,那就不要上我的课了。”一名学生走出礼堂,退出了这门课。她拿到了退还的学费,但她的名字从《客观主义者》订户名单上被划去,她本人被禁止参加以后所有的课程和活动。关于要求学员站队一事,询问和抗议的信件纷至沓来,据说有好几百名学生被列入了黑名单。可是让兰德他们措手不及的是,有些叛变者采用假名订阅杂志、登记上课。面对邮寄名单中使用假名的情况,忠诚的粉丝们随后声称,要使用核准名单来确保兰德的新敌手们无法与订户沟通。一次课后,有人问兰德是否和布兰登有性关系——这位大胆的提问者认为布兰登那篇《对安·兰德的回答》部分地暗示了这一点。“如果你能问出这种问题,那么你就不会相信我的答案。”兰德诡辩道。支持者们对这个回答十分赞赏。据推测,这位提问者被请出课堂,成为第五个被踢出局的专栏作家。
  兰德把佩科夫看得很紧,她手里攥着他自1960年代就开始写作的一本学术著作,名叫《不祥的相似处: 美国自由的终结》(The Ominous Parallels: The End of Freedom in America)。兰德曾在《法西斯的新边疆》一文中说美国正在向法西斯主义挺进,而佩科夫写作此书,就是为了通过比较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促使第三帝国兴起的德国哲学思想,从而对兰德备受争议的说法进行详细论述。他拼命钻研纳粹对思想家和犹太人施加的暴行,并将此追溯至康德和黑格尔。此书计划在1969年出版,由兰德在NAL的朋友维克多·韦布赖特创立的韦布赖特塔利出版公司筹备。然而,兰德要求进一步修订,出版后也继续修订。接下来的十三年里,佩科夫在不尽人意的手稿上改来改去。“她要他不断改写这本书,”兰德的一名雇员回忆说。菲利普·史密斯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重组后的圈子里的一名成员,他说:“佩科夫试图证明自己多么虔诚。我们总是听说伦纳德写完了一章,拿去请教安,然后回来说: ‘全部要重写。’”最终,兰德为佩科夫的书作了序,这是布兰登一直等待却没有得到的。不过,这篇颂辞写得比较低调。她称赞此书是“除我之外的客观主义哲学家所著的第一本书”,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集体主义思想仍在破坏人们的生活,而此书就是抵御这种坏思想的哲学堡垒。序言中,她复述了《阿特拉斯耸耸肩》里罗伯特·斯塔德勒博士的讲话,然后以这样的语句作结:“能亲见这样一个不属于我的伟大而重要的新成果,真是很棒的事。”这段话显示出洋洋自得之态,但又包含着微妙的沮丧之情。书中的斯塔德勒博士检验完高尔特重新组装的电机后,对达格妮说:“能亲见这样一个不属于我的伟大而重要的新念头,真是很棒的事!”兰德是在表示,《不祥的相似处》中的思想并非新鲜,那些思想根本都是她的而非佩科夫的。1982年,兰德去世三个月后,这本她代为作序的书终于出版。
  兰德赠予佩科夫“头号人物”的头衔,但并不将他定为正式哲学接班人或“精神继承人”,这让佩科夫不知所措。布兰登之后,兰德似乎不再会给予某位追随者如此多的信任和权力。不过,佩科夫肯定想得到“精神继承人”的身份,因为兰德去世后,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宣称并暗示大家,兰德在遗嘱中已将这个身份赠予了他(其实根本没有这一说)。六十年代中期,兰德为佩科夫犯的某些错误而惩罚他,因此他在她死前尽力避免重复犯这类错误;也许是过度迁就吧,反正佩科夫为了兰德,义无反顾地改换自己的社会和学术背景。他付出了代价。1951年见到兰德时,这位开明、机智的男孩还感到一种“完全的敬畏”,而如今,他逐渐变得严肃、顺从。大家都知道他有教学天赋。他在亨特大学、纽约大学和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担任助理哲学讲师,然而他不顾警告,执意要把自己的学生“转变”成兰德思想的信徒。结果是,他丢了教职,毁了前程。七十年代中期,佩科夫在高校的职业生涯告一段落,整个八十年代,他一直在找工作。1987年,佩科夫五十四岁,在加利福尼亚定居,他的第二任妻子辛西娅·帕斯特给丈夫在纽约大学时的学业导师西德尼·胡克写了一封措辞辛酸的信,求他帮忙为丈夫谋个职位,以施展“他的教学才能和热情”。她写道,佩科夫申请过三百所大学和学院,参加了三次面试,均“由于他的观点而被明确拒绝”。胡克并无恶意地回复道,在给这位以前的学生推荐另外的教职前,他必须得确信,佩科夫不会在不当的地点将兰德式的教条引入课堂教学。“很多年前在纽约大学,我给他立了规矩,然后让他给两个班讲课,”胡克写道,“他没有遵守规矩……我仍希望他表现得成熟一些,希望他尽量沿用我在自己的课堂上给他展示的那种教学模式……想到他讲的东西,我就不相信他对作为人类个体的学生感兴趣,也不相信他乐于帮助他们培养独立人格。”这位著名教授还在信里提到长久以来的传闻,据说佩科夫“恶毒狂暴”地对待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同僚,对抵制同事写的书,卷入诉讼纷争,比兰德有过之无不及。
  兰德还让佩科夫做《客观主义者》及其规模不大的后续出版物《安·兰德通信》的编辑——直到1974年末《通信》停刊。“我已经厌烦说‘我警告过你’这句话了,”她写道。她在几乎每期杂志上都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并非六十年代的政策声明,更多是一种对时事的消极评判,有时还颇具启发性。她撰写意见书,反对向贫穷宣战,反对“无私”的嬉皮士,反对平权运动、政府资助文艺、国际救助、水门事件委员会——就像当年反越战和反对七十年代立法扫黄一样。针对B.F.斯金纳1971年的行为主义者宣言《超越自由和尊严》,她精心撰写了一篇才华横溢、富有远见的批评,其中巧妙地引用了维克多·雨果:“他(《悲惨世界》中的青年学生马利尤斯)感谢上帝赐予自己两样财富,这是很多富人都没有的: 工作——带给他自由,思想——带给他尊严。”更多时候,兰德会引用自己的作品攻击这十年当中流行的利他主义思潮和那些浅薄的思想者。
  ……

前言/序言


《铁的女儿: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政治遗产与争议》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其铁腕统治时期所留下的复杂而深远的政治遗产。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份对撒切尔主义——一种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哲学和保守主义社会观的全面检验。 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多角度的访谈,勾勒出撒切尔从一名药剂师的女儿成长为颠覆英国政治格局的“铁娘子”的历程。书中详细阐述了她早年的政治觉醒,特别是在牛津大学接受的严格教育和她在保守党内部的早期攀升,如何塑造了她坚定不移的信念体系。 第一部分:意识形态的熔炉与权力之路 本书首先着重探讨了塑造撒切尔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她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深恶痛绝,对个人责任和自由市场的执着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战后英国衰退的深刻反思。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她如何吸收和改造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一套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政治纲领。 在描述她如何登上唐宁街十号的过程中,本书并未回避其政治手腕和内部斗争的残酷性。从1975年挑战爱德华·希思,到成功当选首相,撒切尔展现出惊人的政治韧性和对权力的渴望。书中描绘了她如何打破保守党内部的精英共识,以一种近乎革命性的姿态,准备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彻底的重塑。 第二部分:经济的休克疗法与社会代价 撒切尔时代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部分,无疑是她推行的“撒切尔主义”经济改革。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这些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影响。 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 作者详细记录了英国电信、英国天然气以及后来的英国航空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出售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转移,更是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根本性重构。书中探讨了私有化如何提高了效率,但也如何带来了垄断、员工失业和公众服务质量下降的担忧。 工会权力的遏制: 对强大的工会势力的挑战是撒切尔政治生涯的标志性事件。书中对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描述尤为深刻。作者采访了参与罢工的矿工、工会领袖以及政府决策者,力图还原那场旷日持久的冲突的社会背景、战术较量及其对英国工业心脏地带造成的持久创伤。撒切尔政府如何利用法律和国家机器击败了罢工,是理解其统治风格的关键。 金融自由化: “金融城”的崛起是撒切尔时代经济转型的另一个侧面。本书探讨了1986年的“金融大爆炸”(Big Bang)如何彻底放松了对伦敦金融市场的监管,使其重回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但同时也为后来的金融投机和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强硬的外交姿态 撒切尔的外交政策与其国内改革一样,充满了强硬和不妥协的色彩。 福克兰群岛战争: 作者通过对军事行动的复盘,分析了这场战争如何巩固了撒切尔在英国国内的领导地位,并重塑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书中探讨了战争决策背后的政治考量及其对阿根廷的影响。 冷战的终结: 撒切尔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特殊关系”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她作为西方阵营中对苏联最为强硬的领导人之一,对推动冷战结束所起的作用,以及她与戈尔巴乔夫之间复杂而充满尊重的互动,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 欧洲的怀疑论: 尽管撒切尔是保守党领袖,但她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日益一体化持保留态度。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在布鲁日的演说,以及她对建立“超级国家”的明确反对,这些都为日后英国脱欧的思潮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四部分:争议的遗产与历史的审判 撒切尔下台后,关于她功过是非的争论从未停歇。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客观评价其留下的持久影响。 撒切尔主义无疑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并重振了英国的经济活力。然而,随之而来的社会分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公共部门服务质量的下降,构成了她遗产中不可磨灭的阴影。作者考察了“北方贫困带”的形成,以及代际间的社会流动性受到的挑战。 本书通过对保守党和工党内部对撒切尔主义的不同反应,揭示了英国社会如何在“后撒切尔时代”持续地进行辩论和调整。最终,读者将面对一个深刻的问题:撒切尔是拯救了英国,还是以分裂为代价换取了暂时的复苏?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细节的视角,让读者得以审视这位塑造了现代英国政治版图的非凡女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光是书名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安·兰德,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思想的象征。她的作品,像《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所传递出的那种对个人主义、理性以及资本主义的极端推崇,可以说在我阅读的初期,给我的思想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但同时,我也知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以及时代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安·兰德本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形成了如此激进的哲学观?她又是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构建起她那个充满理性光辉的“她创造的世界”? 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渴望了解的那些方面,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安·兰德的内心世界,理解她思想的根源,以及她如何将这些深邃的哲学理念,融入到她那些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中,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

评分

说实话,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叙事感和探索性。安·兰德,这个名字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她的作品,尤其是《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早已在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她的思想,那种对个人主义、理性至上的强调,无疑为很多人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激起了不少争议。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尤其是像安·兰德这样具有如此强烈个人风格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仅仅阅读她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她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造就了她那独特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她是如何“创造”她的世界的?这个“世界”又是如何与她的人生紧密相连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去揭示她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她如何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依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安·兰德,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磁场,她所代表的哲学理念,无疑是二十世纪思想史上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我一直对她那种近乎偏执的理性主义和对个人价值的极致推崇感到着迷,但同时,我也知道,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绝非一蹴而就,背后一定有着错综复杂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这本书,很自然地就引起了我对这些方面的探究欲。我很好奇,在她的生命旅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时刻,塑造了她日后那些影响深远的观点?她又是如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坚持并发展了她的“客观主义”? 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她早年的生活,以及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转变,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她为何会成为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那个安·兰德。这本书的书名《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似乎预示着它将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见证一位思想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构建起一套独立且自洽的精神王国。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安·兰德的书,书名非常吸引人,叫做《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安·兰德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总是与一种独立、坚定、甚至有些激进的哲学理念联系在一起。她的作品,比如《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们所倡导的理性、个人价值和自由市场经济,至今仍是思想界热议的焦点。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思想家而言,他们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塑造了安·兰德如此鲜明而又独特的价值观?她又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坚持并发展了她的“客观主义”? 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承诺了一种深入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分析她的作品,更是要带我们走进她的人生,去理解她“创造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这个世界对她和对后世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理解安·兰德复杂思想脉络的书。我读过她的《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那真的是震撼人心的体验,那些关于理性、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宏大叙事,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但同时,我也知道,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核心,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思想的形成过程。我常常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安·兰德如此鲜明的立场?她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在女性力量相对弱小的环境中,提出如此激进的个人主义哲学?这本书的书名《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恰恰触及了我最想探索的方面。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安·兰德内心世界的门,让我看到她的挣扎、她的坚持,以及她如何将这些转化为那些影响深远的文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能将安·兰德本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以及她的作品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机的联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她创造的世界”,是如何从她个人的生命轨迹中生长出来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让我对内涵充满期待。

评分

影响美国精神的50人之一。

评分

商品很好,送达快。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伟人的肩膀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值得认真阅读并思考!

评分

买来看看

评分

传记之类的,有助读她的书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值得认真阅读并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