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 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

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 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迪克·威尔逊 编,王伟丽 译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研究
  • 传记
  • 政治
  • 国外研究
  • 译文
  • 20世纪中国
  • 历史人物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7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3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政治刊物《中国季刊》TheChinaQuarterly经常开放专栏来讨论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政策。毛泽东去世后,1977年,《中国季刊》主编迪克·威尔逊邀请了曾经参加过该刊相关讨论的诸位学者,对毛泽东的生平做一个“盖棺定论”并集结成本书。书中含有1篇导言和11位作者的10篇论文。这些学者在他们的各自领域内都成就斐然。书中谈论的主题,涵盖了毛泽东公共生活的主要领域。关于毛泽东这位伟大的中国领袖所产生的影响,这本论文集是当代学者对此所能提供的最佳论述之一。这也是当时学界在毛泽东逝世后得出的相对较早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毛泽东可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了。本书的十一位作者素以对毛泽东生平进行的深刻灵动的分析而闻名。
  本杰明·史华慈和斯图尔特·施拉姆将毛泽东视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创性思想者和开拓者。米歇尔·奥克森伯格和纪亚玛评价了毛泽东的实践成就。恩瑞卡·匹斯切尔探究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毛泽东主义的中心议题之一。肯尼思·沃克、克里斯托弗·豪、魏斐德和约翰·基廷斯讨论了毛泽东在经济领域和国际领域的探索。王赓武和爱德华·弗里德曼分别从毛泽东的中国人特质和他作为改革者的特点来行文。
  对于每个想要评价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所创下的纪录的人而言,对于那些急欲了解毛泽东这位带领中国步入新时代并在西方怀疑的视线下积极发展的伟人的大众读者而言,本书都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作者简介

  [美]迪克·威尔逊,《中国季刊》(TheChinaQuarterly)主编,《远东经济评论》(FarEasternEconomicReview)前主编,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深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精彩书评

  在这本著作中,毛泽东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比如他总是作为共产主义领袖。这是一本论文集,集合了十一位优秀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的十篇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探究了毛泽东在历史上的不同侧面。这些文章从毛泽东的思想讨论到他的领袖身份,又讨论到他在中国内外的地位。因而,人们可能会通过这一大批优秀学者的论述,了解到关于毛泽东的研究。这本著作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至少不仅仅是针对高等学府学生的讲授教材。
  ——古德曼,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

  这本论文集不仅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也因为撰写这些文章的学者的品质而值得被认真对待。正如威尔逊所说的,这些作者全部都是各个领域最为杰出的学者,并且毕生致力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许慧文,牛津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Leverhulme讲座教授

目录

导论
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政治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的探索
毛泽东的权力概念和领导概念
毛泽东的治国方略
毛泽东执政的程度
作为战士的毛泽东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史
毛泽东的军事学说
作为导师的毛泽东
经济学家毛泽东
导言
毛泽东早期的经济工作和思想
1949年毛泽东为接管经济所做的准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设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次“跃进”:1955—1957年
1958年“大跃进”
毛泽东对“大跃进”的即刻回应
被批判的毛泽东:1959—1962年
1962年之后的毛泽东经济思想
结论
未解决的问题
爱国者毛泽东
政治家毛泽东
结论
作为中国人的毛泽东
作为改革者的毛泽东
结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
  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I.Schwartz)
  随着毛泽东的溘然长逝,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将逐渐放弃从毛泽东本身来寻找所有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当今世界已然意识到,中国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愈加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社会在脱离了“毛泽东的思想”之后,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生存模式。我们甚至可能会观察到某种与目前截然相反的发展态势,中国也许会试图消除毛泽东在毛时代的影响,而将所有的历史进程归结于“客观力量”和“发展过程”。然而,即使我们暂不去考虑毛泽东的思想遗产将会持续多久,仍然得承认,没有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例如,我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并对此深信不疑: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文化大革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提前预见了“文化大革命”,或是创设了所有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条件,也不意味着毛泽东早就预见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果。这种观点仅仅是为了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整个历史中,毛泽东的诸多行为和思维模式对于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应邀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做一些探讨。诚然,在毛泽东整个风云变幻的事业生涯中,某些核心思想构成了他精神世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些主题,我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哲学”这个概念。然而,从严格的学术角度讲,我所说的这些最为重要的思想却并不都是“哲学”意味的。在毛泽东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找到最具哲学色彩的著作,如他的《矛盾论》和《实践论》。除此之外,毛泽东所撰写的哲学著作以及他对哲学所做的某些沉思也十分重要,它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某些特征。当然,这些著作和沉思是否能够成为这里所说的“核心问题”却是另外一回事了。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写道:“一个政治人物进行哲学写作,他真正的哲学也许应在他的政治论著中寻求。”这显然不无道理。政治著作中的确可能会蕴涵着某些哲学寓意。目前,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不但将毛泽东看做一个哲学家,还会将他视为一名成绩斐然的诗人。因此,如果确实存在毛泽东思想世界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与其在他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中上下求索,还不如去留意他的某些诗歌意象,这可能会更为容易一些。
  既然我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解读“哲学”这个概念,毛泽东的思想又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难道这种意义仅仅在于毛泽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最机敏的政治领袖之一吗?如果毛泽东仅仅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国知识分子,我们还会去关注他的思想吗?显然我们是不会的。就毛泽东的思想本身而言,我们很难对他的成功进行透彻的分析。我们必须考虑到毛泽东本人那鲜明的个性特征,也要考虑到他政治生涯中体现出来的特质,更要考虑到他经常表现出来的敏锐的政治直觉,他将精明、坚忍、勇敢和无情这些品质巧妙地融合于一身。我认为,将“毛泽东的思想”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而与他的政治生活割裂开来,这种做法极不明智。在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中,他的思想世界逐渐显现。我们只有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才能较好地理解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当然,这些思想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会超越历史情境。我们不能像处理数学问题一样,从一组抽象的公理中推演出毛泽东对不同思想的奉行程度。因此,人们也许会发现,在1937年的《矛盾论》中,毛泽东着重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显然会直接得出“不断革命”的结论。并且,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静态乌托邦思想的一贯拒斥。事实上,“不断革命”这一思想在1958年“大跃进”时才逐渐形成,而“非对抗性的矛盾”的观点则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毛泽东的思想的重要意义究竟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毛泽东是一名政治领袖,我们不能脱离这一事实来考察他思想的重要性。同时,恰恰因为毛泽东是一位革命领袖,他的思想才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民众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毛泽东的思想是否能够按照他所预期的情况发展,是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将会持续多久,这些问题都要交给历史来决定了。当然,我们也许还要考虑到,毛泽东问题本身就具有某种内在旨趣。
  不过,目前学界对过分强调毛泽东的思想内容的研究进行了反思。白鲁恂(LucianW.Pye)教授在《毛泽东的心理分析》一书中从心理学、历史学的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生平。他认为,那些潜心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来源和主要内容的学者并不能清楚地解释毛泽东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研究仅仅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原因,也就是说,他们详细地论证了毛泽东的心理过程的最终结果,却没有揭示出发生的根源。我们必须承认,毛泽东的人格因素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至关重要。为此,白鲁恂教授对毛泽东的人格特质做了大量鲜活有趣的考察。但仅仅对毛泽东的人格因素进行描述并不是白鲁恂教授的研究目的。毕竟人格与思想一样,都是心理过程的最终结果。白鲁恂在这本书中试图通过这样的心理—历史研究,进而找到解释毛泽东的人格和思想的有效途径。白鲁恂承认非心理因素的存在,但最终他的研究却表明,按照这种心理—历史的逻辑来理解毛泽东,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就如同关于弗洛伊德起源的诸多解释一样,白鲁恂的毛泽东心理研究也要回溯到儿童早期的基本家庭关系上。然而与众不同的是,白鲁恂放弃了现有的仇父心理解释,并对此提出了某些有效的驳斥。他认为,毛泽东对他母亲文七妹有着矛盾的态度。最初,文七妹给予毛泽东的是她全部的哺育之爱;然而,随着毛泽东兄弟姐妹的相继出生,毛泽东又不得不与他们分享文七妹的母爱。对于白鲁恂教授所做的这种解释,许多学者并不满意。然而,上述这种特殊的心理学解释是否恰切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要更为深刻和复杂。思想世界同心理机制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于将思想看成对“外在事物”的反应和对“内在事物”的表达。我们一直相信,思想总是有其原因或动机的。那么,我们能否用心理还原的方法来研究思想内容呢?针对这一问题,欧洲的现象学哲学家们已然开始探索,他们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心理因素对我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但问题是,心理因素究竟如何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又达到了哪种程度呢?这些问题悬而未决。此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尚未掌握能够给出充足依据的心理学解释。如果我们假设毛泽东从童年起那些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彻底影响他的思想和个性,人们会相信这一点吗?然而,不论毛泽东的思想(包括他的社会政治策略规划)是如何产生的,它终究还是要影响“外部世界”。因此,我们不但要假定毛泽东的思想来源(无论心理的还是社会的),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这些思想进行研究。毛泽东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的思想及其来源有着深刻的中国文化背景。也许学者们在研究毛时代和毛时代以前的中国文化传统时,很快就会发现毛泽东的思想中那种浓厚的中国底蕴。
  与白鲁恂教授相同,人们可能也会关注毛泽东的童年时代。但应当注意的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对于理解他的后续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对此,我们没有必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研究毛泽东的直系亲属关系上。我们在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脉络时,不难发现他早年一直生活在“传统”中国。19世纪80年代初,毛泽东成长于中国的内陆韶山冲,这个地方尚未受到“西方”的直接冲击。然而“传统中国”并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中国”。毛泽东的家境较为富裕,他的父亲毛顺生是个积极进取的农民兼商人。最初,毛顺生打算让儿子接受较好的初等教育,他可能希望儿子跟着他从商,但目前鲜有证据表明,他反对毛泽东继续读书。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很早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这意味着,毛泽东早年不仅接触了乡村的通俗文化,还接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后者对毛泽东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在进入现代以前的中国,这种以学者自居的说法显然意味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志趣。尽管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喜欢阅读的是民间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妨碍他想成为一名学者。毕竟,许多出身良好的学生也有着这一爱好。毛泽东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吸引他注意的不是其中的群众起义,而是那些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还有三国时期各国将领与政客们的巧计谋略。《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是一些草莽英雄,他们是起义的领袖,他们伸张正义,替天行道。毛泽东对这些书的偏好也许表明,毛泽东更希望成为传统文化中身强力壮的英雄,而不是孔子那样的圣人政治家。但无论是英雄还是政治家,二者无疑都是领袖形象。诚然,毛泽东生长在乡村,对农民的生活有着直接的体验。我们能够理解毛泽东看到乡村生活的不义与不公时的那种愤慨之情。在毛泽东随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不但经常引经据典,还会在他的讲话中插进很多他早年学到的农谚。毫无疑问,毛泽东早年便接触到了湖南的农民阶级,目睹了当时政治动荡不安的现状,也知道马克思主义将农民视为消极愚昧者的看法是存在问题的。毛泽东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妨碍他思想的发展。此时他已经开始思考,并想要成为一名“学者”。在毛泽东13岁时,他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无疑会激发他的政治意识,而将自己视做那些关乎国家危难的有识之士。
  毛泽东16岁时进入湘乡地区的东山小学。他被这所小学里家庭富裕的同学轻视,他们认为他是一个乡下人。也许恰恰因此,毛泽东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挫败感。那时,他已经读过很多书,并开始反思。我们或许可以说,正是这些类似的经历促发了毛泽东后来对传统知识分子的敌意,也强化了他与“人民”之间的那种休戚相关的感情。诚然,毛泽东将自己视做人民的领袖,他并不是“人民”的一员。
  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论述了君民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人民”这样的抽象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儒家思想主张,人民虽然无知,但他们的本性却是良善的,君主应对人民施以仁爱。历经千载的儒学文化极力谴责了君主对人民的不公正行为,将人民内部的平等作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它重视群众基本经济要求的满足,而统治者的腐败、贪污等恶行将会导致群众的揭竿而起。毛泽东早年便从儒家文化和通俗小说中接受了这些观念,后来又接触了外来的民粹主义思想。因此,如果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确实敏锐地意识到了“人民”所经受的欺压,那么这恰好印证了他所受到的中国文化熏陶和他以“学者”自居的责任意识。
  我们在这里应当注意,毛泽东成长于“传统”的中国社会,他的文化根基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烙印。比如,毛泽东对美学和文学的理解完全出自中国传统,而他的生活方式也保留有传统的习惯。终其一生,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孜孜以求,即便他已经用更高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二者统而摄之。如果我们将毛泽东和列宁相比,我们也许会发现毛泽东并不喜欢上海外租界里的西方都市生活。然而,列宁虽然痛恨西方资产阶级,但他却把现代欧洲的城市生活视为一切文化的典范和缩影。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 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无关: ---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嬗变(1840-1949)》 导言:旧世界的崩塌与新时代的曙光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是两次民族之间军事冲突的结果,更标志着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帝国,在世界格局的剧烈震荡中,开始了其艰难而痛苦的转型之旅。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清代中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激烈冲突。我们聚焦于这一百年间的“阵痛期”,探讨中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出路,以及各种思潮如何相互碰撞、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貌。 第一部分:帝制的黄昏与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1840-1900) 本部分着重考察清王朝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反应与挣扎。 第一章:天朝的幻灭与内部分裂 详细梳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与后果,特别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如何撕开了“天朝上国”的虚假面纱。随后,深入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对清朝统治结构的致命打击。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社会纲领以及其失败的深层原因,被置于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此外,本章还涉及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探讨其盲目排外情绪背后的社会动因。 第二章:自强与求富的迷思 洋务运动作为清政府的首次大规模现代化尝试,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将细致考察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士大夫的实践路径——从创办军工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到发展民用工业。分析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如何宣告了这一自救尝试的破产。重点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士人心态和国家战略定位的颠覆性影响。 第三部分: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与思想的激荡(1901-1927)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被迫推行“新政”,这反倒加速了其统治基础的瓦解。 第三章:维新的梦想与帝制的终结 慈禧太后晚期的“预备立宪”步伐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对君主专制的彻底否定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章将对比立宪派的改良主张与革命派的激进诉求,分析清末学潮、新军的演变如何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旧势力复杂博弈的开始。 第四章:共和的艰难与军阀的割据 中华民国的建立初期,共和观念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袁世凯的崛起与倒台,标志着中国陷入了地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本章详述了这一时期各路军阀的形成背景、权力结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为理解此后“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铺垫。 第五章:觉醒的年代:新文化运动与思想的解放 在政治真空和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和思想领域。本章集中探讨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启蒙者们,如何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旗帜,批判传统儒家伦理,倡导白话文,并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分析“五四”运动如何从一场学生抗议上升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启蒙运动。 第三部分:主义的碰撞与革命的深化(1921-1949) 随着现代政党的组织化,中国的命运开始由精英阶层主导的政治运动决定。 第六章:现代政党的崛起与国民革命的尝试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早期活动,以及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指导下的改组,是本章的重点。分析国共两党在反帝反封建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合作与分裂的内在逻辑。重点阐述国民革命的进程,以及北伐战争如何初步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第七章:土地问题与革命道路的分化 宁汉分裂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更为复杂和血腥的阶段。本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工人运动失败后,如何转向广阔的农村,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特定的土地问题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革命路径。对比国民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推行的“训政”及其在经济、社会改革方面的成就与不足。 第八章:民族存亡与抗日战争的洗礼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迫使国内的政治力量进行再次整合。本章细致梳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以及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重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军队建制和民族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内战的终结与新中国的奠基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围绕国家未来走向的矛盾迅速激化。本章分析了重庆谈判的破裂、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国民党政权在经济崩溃和民心丧失下的最终瓦解。最终,本书定格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此标志着近百年探索的阶段性结束,以及一个崭新历史时代的开端。 结语:现代性建构的漫长遗产 回顾这段百年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性追问。本书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转型并非单一线性发展,而是充满着希望、挫折、妥协与激进选择的复杂互动场域。正是这些思想的嬗变和实践的碰撞,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其中的插图,就足以让人感到震撼。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勾勒出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复杂的轮廓。从青年时代的革命热情,到领导新中国成立的宏伟蓝图,再到晚年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每一张图片都仿佛凝固了一个瞬间,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思考。我尤其被几张拍摄于延安时期的照片所吸引,那个时期的毛泽东,眼神中透着一种坚毅和理想主义的光芒,与后来照片中那种沉思或略显疲惫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的插图选择非常用心,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经过了精心编排,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历史的脉络。我相信,当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文字部分时,这些视觉元素定能极大地增强理解和共鸣。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能够通过图像先行,是一种非常直观且引人入胜的切入方式,它让抽象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加具体可感。期待有机会深入研读,将这些视觉的震撼与文字的力量融为一体,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人物。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动态的画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如同被置于一座巨大的天平上,需要被仔细地衡量与摆放。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史学著作。尤其是在“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这个大背景下,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带来一种新鲜的、不同于以往的解读视角。长久以来,我们对毛泽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内政治语境的影响,而国外学者在不受这些限制的情况下,或许能够提供更纯粹、更学术化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毛泽东的思想演变,探讨他与其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得失。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范式,帮助我这种普通读者,在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能够形成更加理性、客观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仿佛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光是这个意象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真相的探索欲。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尤其是“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这个标签,更是让我对其抱有极大的信心。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国内视角下的解读,而是汇集了国际学术界的智慧和洞察。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我未曾接触过的研究成果,一些能够挑战我原有认知,或者至少能够提供全新视角的分析。这本书的“插图本”形式,也让我眼前一亮。我深信,图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们能够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冰冷的文字变得生动鲜活。我猜测,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定能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一幅幅关于毛泽东及其时代的宏大画卷,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所经历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思辨。它暗示了历史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权衡与审视的过程。作为读者,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审慎的、不回避争议的态度。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其评价必然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他既是革命的领袖,也是政策的制定者,其行为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也伴随着深刻的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理性地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决策,考量其动机、过程和后果,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尤其是书中提到的“插图本”,更让我对它充满好奇。我猜想,那些精选的插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服务于叙事,用图像来佐证或补充文字的论述,让历史的复杂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渴望看到一种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能进行深刻反思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来深入了解毛泽东。这本书的译介,尤其吸引我的是它“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的定位。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广阔、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位伟人,跳出单一的意识形态叙事,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们是如何解读他的思想、行为及其历史作用的。我倾向于相信,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深化,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维度。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国内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史料和分析,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解读角度,让我们能够更辩证地看待毛泽东的一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形成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简单的标签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书不错哦

评分

期待已久的书,趁双十一买了,京东送货的速度没话说,又快又好,必须点赞!

评分

好书啊好书,这真是一本好书,好的不能再好了。。。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京东值得信赖,此书值得阅读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比较实惠

评分

京东值得信赖,此书值得阅读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