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理性神學

康德的理性神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艾倫·伍德 著,邱文元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594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3320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康德的理性神學》中,艾倫·伍德從宗教角度探究瞭康德的思想。伍德說認為如果沒有對康德宗教思想的深刻把握,就不能全麵地把握康德的思想。康德宗教思想的重要性在於其原創性和對後來的曆史影響,以及它所提供的對於理解中世紀和現代理性神學的洞察力。伍德主要考察瞭與理性神學內容有關的康德的著作: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理性的理想”的有關章節和其他著作。伍德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對康德與中世紀經院神學和近代形而上學關係上的錯誤認識,從而能夠深入地理解康德哲學以及康德哲學與西方宗教傳統和形而上學傳統的繼承關係。

作者簡介

  艾倫·伍德,西方六十年代興起的康德宗教哲學研究的奠基人。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古到今,以“理性、理智”問題為焦點的哲學辯論走嚮瞭兩個極端,以緻大大影響瞭基督教神學思想的健康發展,也影響瞭基督教信仰。第一條歧途是高舉人類理智,無限誇大它的功能。如蘇格拉底認為的那樣,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無知而來,如果人知道什麼是惡就不會作惡。聖經從根本上是否定這種觀點的,保羅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們,人的理智抉擇與他的行為錶現往往是相悖的。他說:“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誌為善由得我,隻是行齣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參羅7:15—19) 即行與願違。古教父奧古斯丁認為:“人類不可能靠著理性戰勝罪惡,必須受到連愚人都能明白的刑罰的威脅和恐嚇所強迫之下,纔有可能。”15 第二條歧路便是否定理性的存在價值; 諸如最有名的存在主義者沙特認識的那樣,在理性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是荒謬的。16 盡管他強調,人藉著自由意誌還可以“肯定自己”,但這種自我的肯定與理性已經沒有關係瞭。

評分

第三章 愛欲與性欲的衝突

評分

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

康德道德神學是一個龐大而又繁雜的體係,其中最主要的命題就是“道德必然導緻宗教”。道德之所以最終不可避免地導緻瞭宗教,是因為人的有限性必然使得道德需要“上帝”這個公設,有限的人不能指望按其道德努力的程度獲得與之相配的幸福,即德福在現實中不可能一緻,所以就需要有一個全知、全善、全能、全在的上帝來保證這種一緻,這就是上帝的公設。有瞭這個公設,相繼就會産生上帝是什麼,應當如何處理人和上帝的關係,以什麼方式錶達對上帝的信仰,宗教是什麼,它是如何産生的,教會又是什麼,以及在一種由道德導緻的宗教中,理性與信仰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構成瞭康德道德神學最核心的內容,對它們的迴答就係統、全麵地展示瞭康德的道德神學思想。本文首先通過梳理三大批判中的道德神學思想,然後以理性與宗教的關係為切入點,探討道德神學思想在理性宗教中的體現,或者說道德神學是抽象的理論,理性宗教則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對於後者,康德第一步通過從人性角度分析善的原則與惡的原則的共居,惡的原則對道德法則的侵襲,以及重建善的原初稟賦的純粹性,來揭示一般宗教起源的基礎。然後康德集中探討理性與信仰的關係,區分神學道德下的信仰方式和道德神學下的信仰方式,最後通過對以德行錶達的信仰和虔敬錶達的信仰二者的結閤,推齣理性的信仰方式,藉此展示道德神學思想。引言:分析國內外對康德道德神學思想的研究狀況,以及本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章:康德道德神學思想概述。對康德三大批判哲學中蘊涵的道德神學思想進行梳理,為其理性宗教的建立奠定神學上的思想基礎。其中重點放在有著“拱頂石”作用的《判斷力批判》中的道德目的論上。第二章:宗教的人性起源之理性分析。以理性的方式,從人性的角度探尋一般宗教起源的基礎,著重對《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一書中善惡原則的分析。第三章:理性與信仰。通過研究康德對曆史性信仰和教會信仰的批判,以及它們如何在理性的引導下過渡到純粹的宗教信仰,呈現其理性宗教中的理性信仰方式,展示其中的道德神學思想。結語:迴顧建立在神學道德基礎上的傳統的非理性信仰方式,將之與以道德神學為基礎的理性信仰方式對比,體現後者作為對道德潛能的純真信仰的理性宗教之恒久堅固的力量,並結閤當今齣現的信仰睏境,探討康德道德神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評分

活動購買的,書都不錯!

評分

第一部分 愛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羅洛·梅於1909年4月21日齣生在俄亥俄州的艾達鎮。此後不久,他隨全傢遷至密歇根州的麥裏恩市。羅洛.梅幼時的傢庭生活很不幸,父母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關係不和,經常爭吵,兩人後來分居,最終離婚。他的母親經常離傢齣走,不照顧孩子,根據羅洛·梅的迴憶,母親是“到處咬人的瘋狗”。他的父親同樣忽視子女的成長,甚至將女兒患心理疾病的原因歸於受教育太多。由於父親是基督教青年會的秘書,因而全傢總是搬來搬去,羅洛·梅稱自己總是“圈子中的新成員”。作為傢中的長子,羅洛·梅很早就承擔起傢庭的重擔。他幼年時最美好的記憶是離傢不遠的聖剋萊爾河,他稱這條河是自己“純潔的、深切的、超凡的和美麗的朋友”。在這裏,他夏天遊泳,鼕天滑冰,或是坐在岸邊,看順流而下運礦石的大船。

評分

  我的第四點會將我們帶到當代的問題——身份問題上,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心理治療師開始關注患者身上這個問題。對於該問題的描述基於艾裏剋森(Erikson)1950年所著的《童年與社會》、我1953年寫的《人的自我尋求》、1958年艾倫.威利斯(Allen Wheelis)所著的《身份的探求》以及其他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工作者的著作中的心理研究資料。我們發現身份問題成瞭50年代末60年代初掛在時髦人士口頭的話題,在卡通片《紐約人》中,它迴迴露臉,大量湧現的有關該問題的書籍也成瞭最暢銷的書,但人們藉以獲得其身份感的文化價值已不復存在。我們的病人在社會普遍意識到該問題之前就已經意識到瞭其存在,而他們卻無法保護自己不被其睏擾與傷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