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历时3年筹备。本书论及的100余幅艺术作品,除该馆自13世纪以来收藏的珍品外,又从全世界30多家博物馆借调大师作品。只为全面直观展现艺术与摄影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错综影响。
●作者25年研究之完美呈现。
●英国国家美术馆全程监督书籍印刷效果,完全忠于原作。
●策展人、艺术家可以通过本书一窥世界超级博物馆策展理念。
●所有对摄影、绘画,以及二者间复杂、令人惊讶的关系感兴趣的读者们必读的书目。
●“……然而艺术不是简单的,它事关选择以及如何发展和保有我们的选择。学习他人的作品让我们自身变得深邃,我们发现规律,并推进了艺术的前进。”——约书亚·;雷诺茨爵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任院长
今天,摄影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但同时也与艺术传统紧密相连着。《艺术的诱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批判地阐述了曾经的摄影术如何影响了当代的艺术家。
19世纪,摄影成为一种新晋的影像媒介。当时的先锋摄影师,如朱丽叶·;玛格丽特·;卡梅伦、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从之前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寻找灵感。今天摄影师再不需要为摄影这个媒介在艺术中的地位而抗争,然而,他们仍然在效仿着伟大的画家:卡拉瓦乔、康斯太布尔、德加、德拉克罗瓦、安格尔以及无数英国国家美术馆所收集的画家。是什么让曾经的艺术作品如此经久不衰呢?
《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为以上问题做出了解答,将过往的名画进行了分类:历史、肖像、身体、静物以及风景。通过对蒂娜·;巴尼、理查德·;博林汉姆等人的访谈完成了对当代摄影家们的考察,讨论他们借鉴的作品以及工作方式。《艺术的诱惑》一书是所有对摄影、绘画,以及二者间复杂、令人惊讶的关系感兴趣的读者们必读的书目。
霍普·金斯利 (Hope Kingsley),威尔逊摄影中心策展人及教育与收藏部负责人。
克里斯多弗·里奥佩里 (Christopher Riopelle),英国国家美术馆19世纪以及其后时期油画分类策展人。
7 馆长前言
8 序言 新旧的轴向
第一章
26 摄影与过往的艺术
54 访谈 梅西·布罗德黑德( Maisie Broadhead)
第二章
56 记忆与表达:肖像摄影
94 访谈 蒂娜·巴尼( Tina Barney)
98 访谈 理查德·利罗伊德( Richard Learoyd)
第三章
100 神圣的理想:人体摄影
150 访谈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 Rineke Dijkstra)
第四章
152 时间之美:静物摄影
158 访谈 萨拉·琼斯( Sarah Jones)
第五章
160 狂野的诗篇:海景和地景
190 访谈 理查德·博林汉姆( Richard Billingham)
192 后记
参考文献
注释部分
术语表
人物小传
作品租借机构及个人
展览作品位置及信息
致谢
摄影作品作者
索引
英国国家美术馆,与世界上其他大量收藏欧洲艺术作品的著名博物馆保持着“姊妹”关系,这其中便包括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和相关机构的收藏中,摄影和绘画作品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些年,我们开始认识到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摄影艺术作品方面。这样的理念在国家美术馆第一任馆长查尔斯爵士及其夫人—富有远见的伊斯特莱克女士的贯彻下最终得以实现。后者(即伊丽莎白·瑞格比[Elizabeth Rigby])在这一新媒介的艺术创作形式中,不仅以模特的形式参与其中,更以她过人的智慧扮演着评论家的角色。
摄影,在被绘画影响的同时也对画家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最早提出了“摄影与绘画二者在历史中始终相互影响”这样一个概念—例如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ism)、象征主义(Symbolism)和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在艺术发展史中的存在。迈克尔不仅为此次展览做出了大量的帮助,同时也向我们推荐了霍普·金斯利(Hope Kngsley)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在金斯利极富原创性的策展规划里,集中关注了摄影与绘画复杂关系的开始,以及这样的关系如何维持至今。此次展览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原本期待的展览更具意义。
这次的展览和画册不囿于向公众介绍当代摄影艺术的造型风格和技术发展,也涵盖了19世纪绘画大师和先锋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同样努力提出了许多关于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潜力的问题。当下的西方世界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节点,虚构的事物可以变为事实,叙事与纪实对于摄影师来讲从未变得如此重要,而对于上流社会和好莱坞明星们的摄影师来说,对于“美丽”和“理想瞬间”的追求也失去了基本的底限,我们希望在西方艺术的历史节点上完成这样的回顾。恍若突然间,那些曾经在学术的象牙塔中讨论的话题,那些为避免成为老派“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摄影师们主要作品。由是而观,《艺术的诱惑》当是一次极具实效性的展览。
我们向迈克尔·威尔逊和简·威尔逊(Jane Wilson)、霍普·金斯利、玛尔塔·布朗(Marta Braun)以及众多为此次展览提供慷慨帮助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时间”这个核心议题的处理方式。它清晰地展示了摄影是如何第一次真正将凝固的瞬间从线性的时间长河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其近乎永恒的地位。作者没有停留在皮克福德的“定格时间”的传统叙事上,而是着重探讨了数字时代“时间的主动性”——即图像如何通过编辑、叠加和循环播放,主动地重塑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关于影像的“可擦除性”与“不可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书中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我尤其对作者分析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慢动作”和“时间拉伸”技巧的段落印象深刻,这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法,而是一种对现代人焦虑、等待与即时满足感之间的复杂心理状态的视觉投射。阅读完这些部分,我发现自己对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的动态图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感和探究欲,它迫使我思考:我们究竟是在观看历史,还是在不断地创造一个转瞬即逝的幻觉?
评分这部著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拒绝将焦点局限在西方主流的艺术史叙事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地带和技术革新者的故事,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比如,书中对二战后拉美地区“街头摄影”如何成为抵抗政治审查和文化霸权的隐形武器的分析,就极具启发性。文字的力度在描述那些在贫民窟中捕捉日常尊严的摄影师时,达到了近乎激昂的程度,让人感受到图像背后强烈的生命意志和文化韧性。它巧妙地将技术、政治、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展示了光影艺术如何超越审美范畴,成为一种坚实的社会介入工具。读完整本书,我不仅在知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观看即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媒介来定义自身存在与反抗命运的宏大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策略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避开了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互文性的结构来构建其庞大的论述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在不同历史时空的光影展厅中穿梭。特别是在探讨纪实摄影如何介入社会运动的那几个章节,文字的力度陡然增强,那种面对不公义时,镜头所能激发的道德良知和行动力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回避摄影作为“谎言制造者”的潜在危险性,他巧妙地引用了伯特兰·罗素关于“可观察性与真实性”的哲学思辨,将这一矛盾置于讨论的中心。我尤其欣赏他对战地摄影师心理侧写的深刻洞察——那些按下快门的手,如何在瞬间完成职业责任与人性冲击之间的撕裂与平衡。那种对“决定性瞬间”背后人性代价的追问,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评论范畴,它触及了媒介伦理的深层焦虑。这种深邃的反思,使得全书的基调不仅仅停留在对美的赞颂,更包含了对权力、凝视与记录本质的拷问。
评分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视媒介变迁的独特窗口。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穿梭于光影技术的起源与当代数字影像的洪流之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早期摄影术发明者们那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的描绘,那些在暗房里燃烧着油灯,试图捕捉“不可能的瞬间”的先驱们,他们的坚持与挫折,被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十九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热衷于肖像摄影的社会心理分析尤为精妙,那种影像作为身份象征和永恒化身的需求,与我们今天随手可得的“自拍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节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观看”方式是如何被工具重塑的。尤其是在论述玛格丽特·布兰登堡的《光之几何》如何影响了立体主义绘画对二维空间的解构时,那种跨媒介的对话感令人拍案叫绝。整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入微地剖析一张旧照片背后的化学反应,时而又如磅礴的交响乐般展现工业革命对视觉文化的颠覆性冲击。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张力的美感。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箴言,在描述那些复杂的视觉理论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隐喻来化解晦涩。例如,他将“景深”的概念比喻为人类记忆的“焦点选择性”,这种生动的类比瞬间拉近了理论与日常经验的距离。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早期彩色摄影技术发展历程的描述,那种对染料化学和光敏乳剂的精细描摹,让读者仿佛能闻到实验室里福尔马林与银盐混合的气味。更令人赞叹的是,全书在引述诸多艺术史家的观点时,从未流于堆砌,而是将其巧妙地编织进自己的论证脉络中,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对话效果。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让人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图像泛滥”现象,并学会用一种更具历史感和批判性的眼光去“解码”它们。
评分“洋马儿”入中国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就是价格真的偏贵
评分清朝特色女儿装
评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评分打开这本书看到大画幅肖像作品,真的触动了我,那种可以媲美油画的感觉终于到了
评分姻缘线牵,欢喜悲苦
评分节日——时空以外的时空
评分姻缘线牵,欢喜悲苦
评分价格有点高,可以收藏,摄影发展历史,可以以历史为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