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美術館——英國國傢美術館曆時3年籌備。本書論及的100餘幅藝術作品,除該館自13世紀以來收藏的珍品外,又從全世界30多傢博物館藉調大師作品。隻為全麵直觀展現藝術與攝影之間的緊密聯係和錯綜影響。
  ●作者25年研究之完美呈現。
  ●英國國傢美術館全程監督書籍印刷效果,完全忠於原作。
  ●策展人、藝術傢可以通過本書一窺世界超級博物館策展理念。
  ●所有對攝影、繪畫,以及二者間復雜、令人驚訝的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們必讀的書目。
  ●“……然而藝術不是簡單的,它事關選擇以及如何發展和保有我們的選擇。學習他人的作品讓我們自身變得深邃,我們發現規律,並推進瞭藝術的前進。”——約書亞·;雷諾茨爵士,英國皇傢藝術學院首任院長
  
  今天,攝影有著自身特有的文化,但同時也與藝術傳統緊密相連著。《藝術的誘惑》從曆史發展的角度批判地闡述瞭曾經的攝影術如何影響瞭當代的藝術傢。
  19世紀,攝影成為一種新晉的影像媒介。當時的先鋒攝影師,如硃麗葉·;瑪格麗特·;卡梅倫、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從之前的大師們的作品中尋找靈感。今天攝影師再不需要為攝影這個媒介在藝術中的地位而抗爭,然而,他們仍然在效仿著偉大的畫傢:卡拉瓦喬、康斯太布爾、德加、德拉剋羅瓦、安格爾以及無數英國國傢美術館所收集的畫傢。是什麼讓曾經的藝術作品如此經久不衰呢?
  《藝術的誘惑:攝影的前世今生》為以上問題做齣瞭解答,將過往的名畫進行瞭分類:曆史、肖像、身體、靜物以及風景。通過對蒂娜·;巴尼、理查德·;博林漢姆等人的訪談完成瞭對當代攝影傢們的考察,討論他們藉鑒的作品以及工作方式。《藝術的誘惑》一書是所有對攝影、繪畫,以及二者間復雜、令人驚訝的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們必讀的書目。
  
霍普·金斯利 (Hope Kingsley),威爾遜攝影中心策展人及教育與收藏部負責人。
  剋裏斯多弗·裏奧佩裏 (Christopher Riopelle),英國國傢美術館19世紀以及其後時期油畫分類策展人。
7 館長前言
8 序言 新舊的軸嚮
第一章
26 攝影與過往的藝術
54 訪談 梅西·布羅德黑德( Maisie Broadhead)
第二章
56 記憶與錶達:肖像攝影
94 訪談 蒂娜·巴尼( Tina Barney)
98 訪談 理查德·利羅伊德( Richard Learoyd)
第三章
100 神聖的理想:人體攝影
150 訪談 萊涅剋·迪剋斯特拉( Rineke Dijkstra)
第四章
152 時間之美:靜物攝影
158 訪談 薩拉·瓊斯( Sarah Jones)
第五章
160 狂野的詩篇:海景和地景
190 訪談 理查德·博林漢姆( Richard Billingham)
192 後記
參考文獻
注釋部分
術語錶
人物小傳
作品租藉機構及個人
展覽作品位置及信息
緻謝
攝影作品作者
索引
  英國國傢美術館,與世界上其他大量收藏歐洲藝術作品的著名博物館保持著“姊妹”關係,這其中便包括瞭美國華盛頓國傢美術館,法國巴黎的奧賽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美國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在這些博物館和相關機構的收藏中,攝影和繪畫作品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些年,我們開始認識到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嚮攝影藝術作品方麵。這樣的理念在國傢美術館第一任館長查爾斯爵士及其夫人—富有遠見的伊斯特萊剋女士的貫徹下最終得以實現。後者(即伊麗莎白·瑞格比[Elizabeth Rigby])在這一新媒介的藝術創作形式中,不僅以模特的形式參與其中,更以她過人的智慧扮演著評論傢的角色。
  攝影,在被繪畫影響的同時也對畫傢們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是邁剋爾·威爾遜(Michael Wilson)最早提齣瞭“攝影與繪畫二者在曆史中始終相互影響”這樣一個概念—例如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ism)、象徵主義(Symbolism)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在藝術發展史中的存在。邁剋爾不僅為此次展覽做齣瞭大量的幫助,同時也嚮我們推薦瞭霍普·金斯利(Hope Kngsley)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在金斯利極富原創性的策展規劃裏,集中關注瞭攝影與繪畫復雜關係的開始,以及這樣的關係如何維持至今。此次展覽齣乎我們的意料,比原本期待的展覽更具意義。
  這次的展覽和畫冊不囿於嚮公眾介紹當代攝影藝術的造型風格和技術發展,也涵蓋瞭19世紀繪畫大師和先鋒攝影藝術傢的作品。我們同樣努力提齣瞭許多關於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發展潛力的問題。當下的西方世界正處於一個曆史的節點,虛構的事物可以變為事實,敘事與紀實對於攝影師來講從未變得如此重要,而對於上流社會和好萊塢明星們的攝影師來說,對於“美麗”和“理想瞬間”的追求也失去瞭基本的底限,我們希望在西方藝術的曆史節點上完成這樣的迴顧。恍若突然間,那些曾經在學術的象牙塔中討論的話題,那些為避免成為老派“現代主義”的藝術傢們,已然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創造力的攝影師們主要作品。由是而觀,《藝術的誘惑》當是一次極具實效性的展覽。
  我們嚮邁剋爾·威爾遜和簡·威爾遜(Jane Wilson)、霍普·金斯利、瑪爾塔·布朗(Marta Braun)以及眾多為此次展覽提供慷慨幫助的組織和個人錶示感謝。
這本書的敘事策略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避開瞭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碎片化的、互文性的結構來構建其龐大的論述體係。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在不同曆史時空的光影展廳中穿梭。特彆是在探討紀實攝影如何介入社會運動的那幾個章節,文字的力度陡然增強,那種麵對不公義時,鏡頭所能激發的道德良知和行動力量,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並沒有迴避攝影作為“謊言製造者”的潛在危險性,他巧妙地引用瞭伯特蘭·羅素關於“可觀察性與真實性”的哲學思辨,將這一矛盾置於討論的中心。我尤其欣賞他對戰地攝影師心理側寫的深刻洞察——那些按下快門的手,如何在瞬間完成職業責任與人性衝擊之間的撕裂與平衡。那種對“決定性瞬間”背後人性代價的追問,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評論範疇,它觸及瞭媒介倫理的深層焦慮。這種深邃的反思,使得全書的基調不僅僅停留在對美的贊頌,更包含瞭對權力、凝視與記錄本質的拷問。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讓我著迷的是它在語言運用上的那種剋製而又充滿張力的美感。作者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箴言,在描述那些復雜的視覺理論時,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隱喻來化解晦澀。例如,他將“景深”的概念比喻為人類記憶的“焦點選擇性”,這種生動的類比瞬間拉近瞭理論與日常經驗的距離。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早期彩色攝影技術發展曆程的描述,那種對染料化學和光敏乳劑的精細描摹,讓讀者仿佛能聞到實驗室裏福爾馬林與銀鹽混閤的氣味。更令人贊嘆的是,全書在引述諸多藝術史傢的觀點時,從未流於堆砌,而是將其巧妙地編織進自己的論證脈絡中,形成瞭一種多聲部的對話效果。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框架,讓人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圖像泛濫”現象,並學會用一種更具曆史感和批判性的眼光去“解碼”它們。
評分這部著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拒絕將焦點局限在西方主流的藝術史敘事中。作者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地帶和技術革新者的故事,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驚喜。比如,書中對二戰後拉美地區“街頭攝影”如何成為抵抗政治審查和文化霸權的隱形武器的分析,就極具啓發性。文字的力度在描述那些在貧民窟中捕捉日常尊嚴的攝影師時,達到瞭近乎激昂的程度,讓人感受到圖像背後強烈的生命意誌和文化韌性。它巧妙地將技術、政治、個體命運編織在一起,展示瞭光影藝術如何超越審美範疇,成為一種堅實的社會介入工具。讀完整本書,我不僅在知識上獲得瞭極大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對“觀看即參與”這一概念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通過媒介來定義自身存在與反抗命運的宏大史詩。
評分這部作品的問世,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審視媒介變遷的獨特窗口。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與詩人的敏感,穿梭於光影技術的起源與當代數字影像的洪流之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早期攝影術發明者們那近乎偏執的探索精神的描繪,那些在暗房裏燃燒著油燈,試圖捕捉“不可能的瞬間”的先驅們,他們的堅持與挫摺,被文字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書中對十九世紀歐洲貴族階層熱衷於肖像攝影的社會心理分析尤為精妙,那種影像作為身份象徵和永恒化身的需求,與我們今天隨手可得的“自拍文化”形成瞭強烈的張力。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節點,而是深入探討瞭“觀看”方式是如何被工具重塑的。尤其是在論述瑪格麗特·布蘭登堡的《光之幾何》如何影響瞭立體主義繪畫對二維空間的解構時,那種跨媒介的對話感令人拍案叫絕。整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細膩入微地剖析一張舊照片背後的化學反應,時而又如磅礴的交響樂般展現工業革命對視覺文化的顛覆性衝擊。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時間”這個核心議題的處理方式。它清晰地展示瞭攝影是如何第一次真正將凝固的瞬間從綫性的時間長河中剝離齣來,並賦予其近乎永恒的地位。作者沒有停留在皮剋福德的“定格時間”的傳統敘事上,而是著重探討瞭數字時代“時間的主動性”——即圖像如何通過編輯、疊加和循環播放,主動地重塑我們對過去和未來的感知。關於影像的“可擦除性”與“不可逆性”之間的辯證關係,書中有著非常深刻的論述。我尤其對作者分析新媒體藝術作品中“慢動作”和“時間拉伸”技巧的段落印象深刻,這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法,而是一種對現代人焦慮、等待與即時滿足感之間的復雜心理狀態的視覺投射。閱讀完這些部分,我發現自己對那些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刷新的動態圖像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警惕感和探究欲,它迫使我思考:我們究竟是在觀看曆史,還是在不斷地創造一個轉瞬即逝的幻覺?
評分馬背上的薩滿
評分東方的極樂世界
評分服飾——穿在身上的曆史
評分大眾的情人——電車
評分清朝特色女兒裝
評分飲食——舌尖上的文化
評分大眾的情人——電車
評分服飾——穿在身上的曆史
評分都是好書,暢銷書,我們要建立閱覽室,京東的服務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