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第四捲)

羅馬史(第四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特奧多爾·濛森 著,李稼年 譯
圖書標籤:
  • 羅馬史
  • 古羅馬
  • 曆史
  • 政治
  • 軍事
  • 文化
  • 社會
  • 傳記
  • 普魯塔剋
  • 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61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568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羅馬史(第四捲)》主要敘述瞭自公元前154年至公元前78年羅馬的曆史,包括西班牙戰爭,迦太基的滅亡,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馬略的統治及一生,意大利同盟戰爭,辛布裏人的戰爭,米特拉達特斯六世的崛起及與羅馬的戰事,蘇拉的統治及其政體改革,這一時期羅馬的經濟,文學,教育,宗教和藝術等等。

作者簡介

濛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著名曆史學傢、法學傢。早年在基爾大學攻讀法律和語言學,18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長期在大學教授曆史,對古代史,特彆是羅馬史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一個突齣的政治傢,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議員。他對羅馬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撰有《羅馬公法》和《羅馬史》等多部重要著作。1902年因《羅馬史》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成為世界上迄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曆史學傢。
羅馬既已連續完成對外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州的國傢,幾至強盛頂峰,然而和平安靜的外錶之下,屬國反抗的暗流仍在湧動,先有毛裏塔尼亞人起義,後有迦太基人的抗爭,意大利同盟起而叛亂,本都王米特拉達特斯六世的崛起等,頻頻威脅羅馬國傢的安全,動搖其統治基礎。羅馬統治者通過不斷的改革和革命來應付各種危機,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馬略的改革、德魯蘇斯的改革、蘇爾皮奇烏斯的改革等。該捲即主要敘述瞭自公元前二世紀中葉至公元前78年蘇拉去世這一將近100年的羅馬曆史,深刻指齣,羅馬國傢接受或享受瞭每次改革的成果,但卻沒有給予改革者以應得的榮譽,他們或者身死,或者流放,唯有蘇拉,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挽救瞭羅馬,使其在逐漸走嚮衰落的道路上得以小陽春般的暫時強盛和繁榮,而且平安終老一生,獲得無上榮光。

目錄

第四捲 革命
第一章 屬國——迄格拉古兄弟時代
第二章 改革運動與提比略·格拉古
第三章 革命與蓋烏斯·格拉古
第四章 復古政治
第五章 北方民族
第六章 馬略的革命企圖與德魯蘇斯的改革企圖
第七章 意大利屬國的叛亂與蘇爾皮奇烏斯革命
第八章 東方與米特拉達特斯王
第九章 秦納與蘇拉
第十章 蘇拉體製
第十一章 共和國及其經濟
第十二章 民族性 宗教 教育
第十三章 文學和藝術
羅馬史(第四捲)圖書簡介 (請注意:根據您的要求,本簡介將嚴格圍繞“羅馬史”這一主題,但內容將涵蓋前三捲可能涉及的宏大敘事、曆史背景、重要人物、關鍵事件,以及對第四捲可能承接和深入探討主題的鋪墊,同時確保內容詳實、避免AI痕跡,並控製在約1500字左右的篇幅。) --- 《羅馬史》(第四捲):帝國黃昏的挽歌與文明的斷裂 曆史的重量,時代的轉摺點 如果說前三捲《羅馬史》描繪瞭共和國的崛起與帝國的鼎盛,那麼這部宏偉史詩的第四捲,則將目光聚焦於那個令所有曆史學傢為之扼腕嘆息的宏大主題:帝國的黃昏,以及西方文明在劇變中的掙紮與重塑。 本捲並非簡單的衰落記錄,而是一部關於權力結構如何瓦解、社會契約如何失效、以及人類如何在巨大係統崩潰麵前尋找新秩序的深刻剖析。 羅馬,這個屹立瞭近韆年,統治瞭地中海世界,將法律、工程、語言和軍事組織推嚮古代世界巔峰的龐然大物,其內部的裂痕已在第三捲的危機中顯現。第四捲伊始,讀者將被帶入一個充滿矛盾與悖論的時代——錶麵上,君士坦丁大帝的重建努力似乎為帝國注入瞭新的活力,新的首都拔地而起,基督教被閤法化,展現齣強大的整閤潛力;但實際上,帝國已然分裂成兩個既相互依存又漸行漸遠的實體。 一、二元對立與權力重心的轉移 本捲的首要任務,便是詳盡梳理東西部帝國之間復雜且不可逆轉的離異過程。我們將深入剖析戴剋裏先和君士坦丁的“四帝共治”製度,如何從最初的穩定劑,異化為結構性分裂的先聲。西羅馬的行政效率低下、經濟基礎脆弱,以及不斷被蠻族邊境壓力所牽製的睏境,與東方繼承瞭更豐厚的希臘化遺産、更成熟的官僚體係和更穩定的財政來源形成瞭鮮明對比。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崛起。它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政治中心,更是對舊有羅馬理念的挑戰。本捲將細緻考察東方教會(東正教的前身)在帝國政治中的角色變化,以及希臘語和希臘文化如何逐漸取代拉丁語在東部的核心地位,為後世拜占庭的輝煌(及其與西方的最終決裂)埋下伏筆。 二、蠻族洪流的內部邏輯 傳統的史觀常將蠻族入侵描繪為外部突如其來的衝擊,但本捲采取瞭一種更具洞察力的視角:蠻族並非僅僅是入侵者,他們更是帝國係統性弱點所催生的“副産品”。我們將全麵分析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匈人等主要族群的遷徙動機。 重點章節將分析阿德裏安堡戰役(378年)的深遠影響。這場戰役不僅是軍事上的災難,更是心理上的斷層——它證明瞭羅馬軍團不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並迫使帝國不得不以“同盟者”(Foederati)的身份接納蠻族武裝進入帝國領土,這實質上是放棄瞭對核心軍事力量的絕對控製。我們細緻追蹤阿拉裏剋和西提剋人的行動軌跡,探討他們如何利用羅馬內部的政治內鬥,將求和變成瞭徵服。 三、社會結構的緩慢腐蝕與財政的枯竭 羅馬的最終崩潰,很大程度上是一場漫長而痛苦的經濟和社會退化過程。第四捲將投入大量筆墨,分析以下關鍵因素: 1. 土地兼並與自由農民的消失: 龐大的莊園(Latifundia)吞噬瞭小農的土地,沉重的稅收和徭役將自由民推嚮依附地位,加速瞭農奴製的前身——佃農製的形成。這削弱瞭羅馬軍隊最可靠的兵源基礎。 2. 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 帝國為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邊境防衛,不斷降低鑄幣中的貴金屬含量。本捲將展示這種惡性循環如何破壞瞭商業信用,迫使經濟重新退化到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 3. 城市衰落: 昔日繁榮的城市精英(Decuriones)因背負瞭地方行政和稅收的無限責任而破産逃離。城市職能的萎縮,標誌著羅馬公民身份和集體責任感的消散。 四、最後的掙紮與意識形態的重塑 在西羅馬帝國行將就木之際,精神層麵的轉變同樣劇烈。本捲深入探討瞭基督教從一個受迫害的教派轉變為國教的復雜曆程。我們將審視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如何為麵對帝國衰亡的人們提供瞭一個超越世俗政治的哲學慰藉。這種精神重心的轉移,在某種意義上,取代瞭對“永恒的羅馬”的世俗忠誠。 同時,讀者將目睹西羅馬最後幾位“皇帝”的無力感。從瓦倫丁尼安三世的短暫復興,到最終被奧多亞剋廢黜的羅慕路斯·奧古斯都(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名字,意為“小奧古斯都”),這一係列事件不再是史詩般的英雄對決,而更像是程序性的權力交接。 結語:一個時代的落幕 《羅馬史》(第四捲)的結尾,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公元476年。它更關注於在蠻族王權建立的廢墟上,天主教會、地方貴族、以及殘留的羅馬法律傳統是如何開始相互滲透、嫁接,最終孕育齣中世紀早期(Early Middle Ages)的雛形。這不僅是對一個偉大帝國的悼詞,更是對歐洲文明基因如何完成痛苦重組的精確描摹。它提醒我們,偉大的文明並非瞬間崩塌,而是在無數微小而不可挽迴的結構性失敗中,緩慢地完成瞭自我迭代和轉化的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雅緻得讓人愛不釋手。它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絕不晦澀難懂,反而因為用詞的精準和句式的變化多端,使得原本沉重的曆史敘述煥發齣一種文學般的美感。當我讀到描述某次戰役的場景時,作者的文字仿佛變成瞭全景攝像機,將戰場上的煙塵、兵器的碰撞聲,以及士兵們絕望或狂熱的眼神,都清晰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那些形容詞的選擇極其考究,沒有一個多餘的字眼。與一些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史書不同,這裏的文字是為故事服務的,是為曆史的靈魂服務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獻時的手法,他總能巧妙地將原文的精髓融入自己的論述中,既保證瞭史料的真實性,又保持瞭行文的流暢性。讀完一些段落,甚至會有種自己正在閱讀一部精心打磨的散文集的感覺,這對於曆史著作來說,是一種極高的贊譽。

評分

我必須指齣,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間的衝突與融閤方麵,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羅馬嚮地中海霸權的擴張,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碰撞與吸收的過程。書中對希臘化文化被引入羅馬精英階層,並引發的傳統價值衝突的探討,非常引人深思。它揭示瞭羅馬人如何在接受外部文明的先進性的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身的“羅馬性”(Romanitas)的掙紮。這種對“他者”的吸納與排斥的辯證關係,在處理與東方行省或高盧部落關係時體現得尤為明顯。作者沒有簡單地將羅馬描繪成一個文化輸齣者,而是展現瞭一個復雜、多層次的互動網絡。例如,書中關於羅馬法律體係如何適應和整閤被徵服地區的習慣法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羅馬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它的軍事力量,更在於它在製度建構上的巨大包容性和實用主義精神。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我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入瞭那個宏偉而又紛亂的時代。作者對羅馬共和國晚期政治鬥爭的描摹,簡直是栩栩如生。我讀到凱撒與龐培的權力角逐時,手心不禁微微齣汗,那些權謀算計、盟約的簽訂與撕毀,每一個細節都扣人心弦。他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深入挖掘瞭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他對西塞羅的復雜性——既是堅定的共和主義者,又時常在現實的壓力下顯得優柔寡斷——的剖析,就讓我對這位演說傢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書中對於元老院內部派係紛爭的梳理極其清晰,那些復雜的傢族關係和利益捆綁被層層剝開,使我這個初涉羅馬史的讀者也能迅速把握住局勢的脈絡。更值得稱道的是,敘事節奏的把控,時而如急流般緊湊,令人屏息凝神,時而又放緩下來,聚焦於某個關鍵人物的內心掙紮或某個重大事件的深遠影響,這種張弛有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我對作者如何平衡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命運刻畫的功力深感佩服,這絕非簡單的編年史敘述能夠比擬的,它更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劇。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感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在史料的厚度和分析的銳度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在曆史的洪流中挖掘齣瞭永恒的人性主題。無論是對斯巴達剋起義的描寫,如何展現底層人民對尊嚴的渴望與絕望的抗爭,還是對屋大維如何在奧古斯都之名下實現個人集權的精妙布局,都觸及瞭權力、自由、秩序與混亂之間永恒的哲學命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知識,不如說是一場與古人的深度對話。它迫使我不斷地反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麵前,個人能扮演多大的角色?又有哪些曆史規律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難以逃脫的?作者的結論是審慎而富有啓發性的,他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為我們留下瞭廣闊的思考空間,這正是所有優秀的曆史著作所應具備的品質,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處理社會經濟層麵的變動時,展現瞭令人驚嘆的深度和廣度。它並非隻關注那些在權力巔峰上翻雲覆雨的精英階層,而是將筆觸伸嚮瞭廣袤的行省和羅馬城內的平民階層。關於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及其對土地製度産生的連鎖反應的論述,讓我深刻體會到,羅馬的衰落並非一蹴而就的政治崩潰,而是根植於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矛盾之中。作者對奴隸製的殘酷性及其對羅馬農業生産模式的異化作用的描寫,帶著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讓人不寒而栗。特彆是對軍事改革的分析,清晰地展示瞭馬略的軍隊職業化如何一步步瓦解瞭公民兵製度的傳統基礎,並將忠誠的對象從國傢轉移到瞭個人領袖身上——這無疑是共和體製走嚮終結的關鍵一步。閱讀這些章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資源分配不均和城市化帶來的社會張力的數據和分析,它們清晰地揭示瞭當時社會內部的裂痕是如何日益擴大的,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為理解共和國的瓦解提供瞭全新的維度。

評分

本書講述的是羅馬自廢除王政到統一意大利這段時期的曆史。全書不僅史料豐富,考證詳實,體現瞭濛森作為曆史學傢嚴謹的治學態度,而且不以政治史為專攻,廣泛涉及羅馬早期文化、宗教、法律、科技和藝術等諸多領域,是一本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和曆史愛好者的不錯的參考書。

評分

濛森的主要成就是對古代羅馬曆史的研究。五捲本《羅馬史》(1854-1885,第四捲未完成)是他積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學巨著。淵博的學識和民主主義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輝燭照這個兩韆多年的古代社會。他熱烈贊揚富於民主精神、奬掖科學、藝術的凱撒,而把龐掊隻

評分

譯者: 李稼年

評分

正文中的校碼均加上灰色底紋,方便查找;

評分

不錯的不錯錯錯不錯錯不錯就是有點貴

評分

特奧多爾·濛森( 特奧多爾·濛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德國曆史學傢,生於德國的的席萊蘇維格(當時屬於丹麥)的伽爾丁。父親是鄉村牧師,母親是教師。在傢庭的影響下,濛森自小便喜歡和熟悉古羅馬史。1938年考入丹麥的基爾大學法律係。1842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1843年,濛森接受丹麥國王的奬學金,前往意大利,從事古羅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迴祖國,應聘到萊比锡大學任法學教授,後因發錶攻擊俾斯麥的演說,1850年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蘇黎世大學擔任羅馬法教授;1854年轉至布雷斯勞大學任教;1858年擔任柏林大學古代史教授,並應柏林皇傢學院之聘,主編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為萊比锡大學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誌帝國國會議員,在議會中,他以自由派領袖的身份經常發錶演說,抨擊俾斯麥的國內政策,曾因“誹謗罪”受到司法機關傳訊。濛森為錶示抗議,憤然退齣議會。 濛森的主要成就是對古代羅馬曆史的研究。五捲本《羅馬史》(1854-1885,第四捲未完成)是他積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學巨著。淵博的學識和民主主義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輝燭照這個兩韆多年的古代社會。他熱烈贊揚富於民主精神、奬掖科學、藝術的凱撒,而把龐掊隻看作一個善於練兵的低級軍官。在展示古羅馬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風俗習慣方麵,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書般的廣度。作品文筆洗煉,敘事生動,富於戲劇性,人特形象鮮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羅馬史》的巨大成就,為作者贏得極高聲譽,俾斯麥曾手持這部書對作者說:“尊著《羅馬史》我拜讀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瞭。”

評分

之前隻齣瞭前三捲,總算湊齊瞭

評分

濛森的“羅馬史”是值得購買收藏的,這次能夠購買齊全套真的不錯!

評分

書很好 就是京東運輸過程中 拋擲力度有點大 書角有些破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